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在「零和世界」謀雙贏的中國慘遭孤立戲弄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4-12 18:44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2-4-12 15:37:03   來源  CHN強國論壇

作者  青衫老祖



   雙贏是中國推向世界的一個重要理念。這體現了中國的善良和仁道。然而,在西方看來,中國的「雙贏」說法純屬戰略欺騙:中國講的是雙贏,求的是單贏。因此,儘管中國在對外交往中苦口婆心的講雙贏,講中國的崛起與世界發展互為機遇和條件,但是,阻擋中國崛起的陰謀和行動一天都沒有消停過。尤其是美帝國主義,始終不肯放棄冷戰觀念,始終以「零和」的眼光看待中國的崛起,不斷加劇對中國的圍堵、遏制和襲擾,使中國的「雙贏」理念越來越蛻變為「社會主義的空想」。

   青衫老祖認為,我們這個世界的確有雙贏的情況。比如交換所帶來的交易雙方福利的增加、比如具有某種比較以及絕對優勢的國家之間的互利合作等等。尤其在可重複產出的行業領域,技術、資金、勞動力、管理等環節的合作,可以增加各個合作方的收益。

   但是,在我們這個有限的世界里,「零和」的情況可能更多。比如在不可再生的資源分配方面,如石油、天然氣的分配;在領土主權方面;在世界問題的話語權方面,等等,起支配作用的無疑都是「零和」規則。由此想起奧巴馬在澳大利亞的演講中的一句話:如果所有中國人都過上美國人的日子,則整個地球的資源都無法滿足其需要。他這話很霸道和囂張,但也是基於資源領域的零和遊戲。還有就是領土主權,最突出的例子就是當下的南海爭議,這純粹屬於資源爭奪的零和遊戲。中國要麼奪回主權,要麼喪失主權,其間沒有任何可調和的餘地。再比如,在制定國際規則方面,誰的話語權大,誰就可以為自己爭取更多利益。霸權主義的實質不是殺人越貨,而是壟斷話語權。

   因此,青衫老祖可以坦率的說,我們這個世界就是一個零和的世界。國與國之間所以會發生戰爭,實際就是受零和規則的支配。這一點,西方體會十分深刻。二次世界大戰的主因,就是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瓜分世界的爭鬥。你多了,它少了,分配不均了,就產生了矛盾;矛盾激化,就演變成戰爭。馬克思說,一部人類發展史,就是階級鬥爭史。這個世界為什麼會有階級之分,會有階級矛盾和階級鬥爭,根子其實也在於「零和」:財富分配不均。總之,零和是客觀實際,我們誰也無法否認。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反覆講雙贏,就很容易被西方理解為陰謀:麻痹西方鬥爭意志的陰謀!所以,中國越講雙贏,美國等西方越是起勁的圍堵、遏制、襲擾中國;與中國有領土爭議的國家,也站在美國等西方的行列,與美帝遙相呼應、一唱一和,令中國倍感孤獨和憋屈。

   有鑒於此,中國應該重新認識「零和」規則。其實,西方的所有制度、學說都是建立在「零和」的基礎上的,也就是性惡的基礎上的。它們的語境與中國的語境,有著本質的區別。比如,中國講合作,就意味著肝膽相照、兩肋插刀。而西方的合作,則意味著「妥協」,以「妥協」換取「暫時的共存」。共存的前提不是雙贏,而是「利益的均衡」。這很像哲學中的矛盾概念。矛盾論認為,世界是矛盾的世界,矛盾是普遍的、永恆的。有矛盾,就有鬥爭,有對立,就有統一。所以,零和觀點,實際就是矛盾觀點,就是鬥爭觀點。而鬥爭並不代表一定會發生戰爭。以鬥爭促談判,以談判促妥協,以妥協促團結,是零和觀點、矛盾觀點的主線。由此而觀之,零和規則並不可怕,承認零和規則,敢於使用零和規則,才是正確的和科學的態度。

   中美之間是零和遊戲。但是,零和遊戲並不意味著雙方一定要訴諸戰爭,但戰爭的危險始終存在。關鍵是,中國必須警告美國,中國要活,不要過於咄咄逼人。否則,寧可雙輸,也不能讓美國單贏。唯此,美國才可能放棄圍堵、遏制中國的政策,轉而以妥協換取中美均衡共存。

   南海問題是零和遊戲。但是,和平解決的希望始終存在。關鍵是,中國要拿出敢戰的決心和行動,迫使有關國家放棄侵略擴張野心。

   在零和的世界,中國不能也無法孤獨的進行「雙贏」的遊戲!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2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