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探尋中國崛起之路:我們最鄙視的大國印度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4-12 18:3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2-4-12 00:25:48   來源  CHN強國論壇

作者  志松



探尋中國崛起之路


        大國是關鍵,周邊很重要,第三世界是基礎,多邊關係是重要舞台。這是我國外交政策的整體戰略指導原則。美日俄寫完后,在對中國崛起可能產生影響力的國家裡,印度當仁不讓的排在了第四位。印度,是一個比較難以定位的國家,至少目前來說,它受中國的影響遠遠小於其對中國的影響,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印度對中國來說,將變得愈發重要起來……

第四站:我們最鄙視的大國印度

        」印度政府權力有限,對大財團缺乏控制力,可以控制的土地僅佔總量的13%,國家被以語言為基礎劃分為16個郡,印度北部現存超過120支游擊隊。」

        」印度政府決策依據並非某一長遠戰略考慮,而是一些非常具體的眼前利益。如印度每年2、3月份總會對華有所動作,因為財政預算在4月份。」

        」印度人不切實際的吹噓,除了其民族性格以外,也有其經濟上的需要。印度GDP構成中,農業佔22%,工業佔22%,服務業佔56%。」

——摘自《看懂世界格局的第一本書》

        我們對印度最熟悉的辭彙莫過於「阿三」,據悉該詞來源於曾經的上海英租界,由於英國從殖民地印度找人來當巡捕,他們經常說SIR(還有一說為語言不通重複說SAY),漸漸的就音變為了「阿三」,當時就充斥著鄙夷的味道,現在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客觀來講,中國人還是比較謙虛的,緣何會對印度如此鄙視呢?志松認為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文化的差異。這應該是中印最為根本的區別了。從歷史上看,印度流行的是佛教,講究的是因果報應說,注重精神上的修行,很少有和尚能夠為國為民的,做好自己的事就是最大的貢獻;而中國是儒家文化最被推崇,強調學而優則仕,今生只有為國為民,方能流芳百世,這是最大的成就。這種文化差異直接導致結果就是,在面對近現代中印被殖民困境的應對上,印度選擇了聖雄甘地,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搞得轟轟烈烈;而中國則選擇了一代偉人毛澤東,槍杆子裡面出政權,面對壓迫就要不惜生命進行反抗。在中國人眼裡,印度人就是沒出息,甘地到中國估計下場比汪精衛好不了多少!

        二、1962年的中印戰爭。不可否認,1962年解放軍大敗印度阿三,直搗其首都新德里,在很大程度上進一步促進了中國人對其鄙視之情。當中國在佔有極大優勢的情況下,考慮到中印長遠關係而主動撤回軍隊,以為其會見好就收,肯在邊界糾紛問題上知難而退,孰料印度如此不知好歹,時至今日仍想霸佔我藏南領土,用中國粗俗的話來說就是「給臉不要臉」,這樣的國家在我們的價值觀里,被鄙視的確再正常不過了。

        三、印度的一些其他特點。印度有很多不能被中國見容的特點,志松在此主要舉兩例,其一為印度的自吹自擂:印度固然在發展壯大,但其在很多方面還差距甚遠,譬如軍事方面,雖然其裝備和中國不相上下,可中國主要為自主研發,而印度則為直接購買,它還嘲笑中國喜歡盜版,這種明明自己吃了大虧,還想法設法吹噓自己的做法實在讓人不齒。其二為印度的短見:從筆者引用的幾段文字可以看出,印度為了多拿軍費,毎每以中國為借口,可是中國壓根沒想打仗,何不把本來就不富餘的資金投入到國內的基礎設施或民生建設呢?收拾國內游擊隊也行啊,這種做法很讓人費解。

       當然,印度值得鄙視的地方還有很多,但是它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譬如印度目前做得比較好的兩塊,教育和軟體業。志松在此不一一綴述了,接下來主要分析下印度可能對中國崛起的影響。

        中印間目前存在的分歧還比較多,並且比較棘手,譬如藏南問題,達賴問題以及印巴衝突問題,每一個問題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都看不到解決的希望。從長遠來看,中印亦存在著戰略衝突,尤其是地區主導權以及印度洋的海權之爭,當很多專家學者討論亞洲崛起時,志松始終悲觀待之,覺得亞洲很可能會重蹈歐洲覆轍,無論從歷史經驗還是現實利益來看,權力的變遷幾乎都伴隨著衝突。同時,令人絕望的是,中印的共同利益卻少的可憐,並且都具有人口基數大,國家潛力大的特點。其實坦白點說,中印具備戰爭的一切潛在條件,欲用和平手段解決諸多矛盾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結束語

        印度,雖然目前來看對中國崛起威脅不大,但長遠考慮,這個我們最為鄙視的大國,卻是最有可能對中國形成挑戰的國家。我們真的不能忽視印度,否則將自食苦果。下一站,志松選擇了朝鮮,一個中國投入感情最多的國家,敬請關注。(文     志松)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6 14:0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