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腐敗成為流行文化,反腐就是一個偽命題
作者: Laotan 2012年04月04日 萬/維/論/壇
天朝腐敗已成燎原之勢, 不可扼制, 不燒乾凈不會清凈! 腐敗面之廣泛歷代罕有, 上有肉食者, 中有讀書之人, 下至三教九流無所不包。 腐敗已成為一種流行文化, 社會已習以為常, 在此文化背景下反腐是一個偽命題, 或是一個善良的願望, 越反越腐就是證明。 腐敗的根源是人的道德觀念出了問題, 是一代人的教育出了問題, 這一代人不玩完, 受過良好道德觀念教育的新一代不登台,是解決不了腐敗問題的。 因此,腐敗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 按照自然進程, 須要整整一代人的努力。
一、腐敗分類:
按腐敗分子的武功套路可將其分為「下三路」,「中三路」與「上一路」。「下三路」者的招式涉及到襠以下。第一路:黑社會,常用的武功招式為「枯樹盤根」,有組織的豪奪,如百年老樹,盤根錯節,無孔不入。第二路:坑蒙拐騙,偷扒搶截的人渣,常用的武功招式為「撥草尋蛇」,專在人群中找傻冒下套。第三路:製備地溝油,往牛奶中加三聚氰胺之流,毒招是「仙人摘茄」襲擊「命根子」,中招者不是生出有缺陷的傻兒子就是斷子絕孫。這一路是「下三路」中的「知識分子」,他們懂化學知識並活學活用。
「中三路」招式涉及到襠以上頭以下,第一路:製造、銷售假酒、假藥及偽劣商品的不良廠家與商販,常用的武功招式為「穿腸過肚」選擇的目標就是消費者的胃腸道,讓你花錢吃毒品。第二路:投機倒把、哄抬房價物價的投機商,招式為「黑虎掏心」,掏光了老百姓的養命錢。第三路:不學無術、無德無才的學術精英、好為人師的公知,武功套路為「一劍封喉」,特點是剝奪對手的話語權。
「上一路」招式只在腦前、腦後、腦左、腦右。上打「雪花蓋頂」,左右「雙風灌耳」,前打「虎口拔牙」,后打「一錘定音」, 招招都是殺手, 他們是握有公權的既得利益者(肉食者)。
將腐敗分為上、中、下三路沒有任何歧視的成分。黑社會與握有公權的既得利益者都是用巧取豪奪的套路獲取本來不屬於自己的東西,所以二者沒有任何本質差別,沒有誰比誰高尚,誰比誰低俗的問題;不同的只是准入門檻的高低不同。黑社會准入門檻低,不要命再加上心狠手辣就行;握有公權既得利益者首先得入黨,然後得提干,還要小心翼翼的熬到一定的位置才可獲利,准入門檻要高得多,封為「上一路」是名副其實。
二、 腐敗與制度沒有必然聯繫:
封建制度也出了象包公、海瑞這樣的廉政幹部;毛澤東時代的社會主義制度幾乎沒有「上一路」, 更何況「中、下三路」。 現在的社會制度據說是古今中外最好的,可是「上、中、下三路」貨色齊備,腐敗之風吹遍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因此,腐敗與制度沒有必然聯繫,什麼樣的制度都有腐敗與清廉。道理很簡單,任何制度都是人制定的,都是人執行的,如果人出了問題,再好的制度都是白搭。「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是真理也是現實。試圖僅僅從制度改革來遏制腐敗是開錯了藥方。例如新設了反貪局,紀委,巡視員,結果是又多了幾貪腐機構,為更多的「上一路」提供了腐敗機會。
三、 腐敗與權力沒有必然聯繫:
「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對腐敗分子是硬道理,對品德高尚者則不是真理。諸葛亮權力大過皇帝,至死時身上沒有存款,身外沒有多餘的財產(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贏財),毛澤東、周恩來都擁有絕對的權力,身後都沒有留下物質財富給子孫後代。反過來講,下三路沒有任何權力照樣腐敗,同理可證:權力是通過人執行的,只有人出了問題權力才與腐敗掛鉤!
四、 腐敗與個人的修養、道德、世界觀有關:
腐敗是一種個人行為,不完善的制度、無制約的權力只是放大了這種個人行為,但不是腐敗的必要條件。腐敗的必要條件是個人道德、修養、世界觀的淪喪。因此儒家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即提高個人的道德、修養和培養良好的世界觀;「齊家」 即教育好老婆、子女不貪財,然後才有資格治國、平天下,不然的話,做官就是「上一路」。
腐敗的根源就是多年來缺失了(修身)道德修養和世界觀教育的結果,腐敗者失去了人生的正確目標。三十年來道德修養教育灌輸的都是拜物主義:「女孩子長大了傍大款,男孩子長大了掙大錢娶美女」。這樣的教育能培養出有理想、有道德、品德高尚的一代人嗎?無怪乎!鄧小平曾感嘆「改革開放最大的失誤就是教育的失誤」。教育的失誤導致了個人道德淪喪,全社會物慾橫流,腐敗已成為了一種官場的主流文化。
五、 反腐已成為一種高危行業:
古今中外反腐是名正言順,危險度小、回報大的行當,包公連皇親國戚也敢鍘,就是因為反腐得人心。曾幾何時,反腐在中國已成為了一種高危行業。小到羊角錘砸頭,中到丟官,大到身家性命不保。連前總理朱鎔基都知道這行業非同兒戲,弄不好老命得玩完。決心反腐時, 前總理曾毫言萬丈向天下昭告:他準備了100口棺才,99口給貪官,1口留給自己。老百姓奔走相告,拍手叫好,以為從此貪官絕跡,海晏河清。二十年已過去,這100口棺才至今還躺在棺才鋪里,布滿了灰塵,貪官則越來越多,越貪越大。有道是:
總理已乘豪言去,
此地空餘棺才鋪;
豪言一去不復返
白雲千載空悠悠。
傷心華夏發祥地,
一派腐風吹神州;
和諧社會何處是?
前路茫茫使人愁!
繼前總理之後,劉源將軍最近又發出了反腐壯語:「腐敗要堅決剷除,不達目的,死不罷休。無論一個人的職位有多高,後台有多硬,我都不會善罷甘休。我即使丟官也要與腐敗鬥爭到底」。不管朱總理,劉將軍的毫言壯語有多慷慨激昂,反腐決心有多大,結果都將是 「豪言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因為腐敗已成為官場主流文化,反腐已錯過了最佳時機。
六、 腐敗已成為官場主流文化: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同時又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澱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個國家或民族的…行為規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百度)。通過30多年金錢至上、拜物主義教育的潛移默化,腐敗已成為一種文化,人們所思、所行就是怎麼以最小的努力, 獲取最大的物質成功,從攫取他人財富中獲得滿足與快感。
從生物進化的角度來講,當一個亞種的數量在這個種群中超過了50%,例如51%,這個亞種在沒有巨大外力作用下最終將壓縮種群中其他亞種的生存空間,形成「一種獨大」的格局。保守的估計,「上一路」 這個亞種在官場中怎麼也超過了51%,已成為官場主流文化,在這種文化背景下談反腐就是忽悠,因為想成為一個清廉者都沒有生存空間,更何況反腐。要麼同流合污,大家一起發財,要麼出局別玩了。既要反腐又還想在這個圈子裡面玩的,那就得有前總理和劉將軍不怕丟官、不怕丟掉性命的勇氣。照現在的速度,要不了多久「上一路」 最終將在官場中佔到99.9%,這就是社會達爾文學的原理,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除非有巨大的外力作用來扭轉這種趨勢。
官場的腐敗文化又不可避免的影響了整個社會文化:孟子說過「為政不難,不得罪於巨室,巨室所慕,一國慕之,一國所慕,天下慕之」。現今的巨室即「上一路」,「上一路」 所慕為腐敗;「一國」即「中三路」,「天下」即「下三路」,可見萬惡之源為「上一路」。
故事到這兒還沒有完, 因為還有一部分個體沒有參與腐敗,不是他們不想腐敗,而是現在他們還沒有獲得腐敗的機會,他們正在等待一張腐敗的入場卷:入黨、提干…,而那些不會腐敗的個體將從生物學上被淘汰,最後達到全員腐敗。
七、 反腐已錯過了最佳時機:
扼殺腐敗的最佳時期是1989年前後,百姓有反腐的要求,領導有反腐的意願,腐敗也處在少年時期。可惜的是時移事宜,錯過了反腐的黃金時代,現在腐敗已是而立之年,年富力強,反不得也!
反腐首先就涉及到一個解不開的孛論,「反誰、誰反」。「反誰」當然是反手握公權的既得利益者(上一路);「誰反」 當然還得手握公權者來反,現在手握公權者絕大部分是既得利益者(上一路),哪有自己反自己的道理,除非腦子被門壓過!
另外還涉及到「真反、假反」。「真反」,第一步就是手握公權者公布個人及家屬的財產。公布個人及家屬的財產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專利,發明權在中國。1800多年前蜀國的總理諸葛亮就主動的公布了自己及家屬的財產。「臣家有桑八百株,田五十頃,子孫衣食,自有餘饒。至於臣在外任,隨身所需,悉養於官,不別治生產。臣死之日,不使內有餘帛,外有餘財,以負陛下也」。諸葛亮家屬的財產:「八百株桑樹,五十頃田,子孫勉強豐衣足食」。諸葛亮個人的財產:「我在外當幹部,吃、穿、用全靠工資,沒有另外不正當收入。我死的時侯,身上沒有一個多餘的銅板,國外錢莊沒有存一兩銀子,以不辜負皇上的厚望」。諸葛亮為蜀國工作了近30年,按當時蜀國地廣人稀的情況,家屬的財產也就是個中小地主的水平,清官!
我國的法律沒有規定要公布個人及家屬的財產,但也沒有規定公布個人及家屬的財產是違法,公布與否完全取決於個人意願。真反腐,公布個人及家屬財產,不然就是假反,忽悠百姓。
或許說:不是真反腐那每年不是也楸出了不少腐敗分子嗎?那只是冰山的一角,原因要麼是這些人吃像太難看,或者動了另一些人的奶咯成了同類相殘的犧牲品,與反腐無關。
八、結論:
當腐敗已成為官場主流文化:
反腐被自己拋棄。不反腐被人民拋棄。
反腐猝死。不反腐安樂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