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4-6 0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胡鞍鋼    文章發於:《人民論壇》    點擊數:3918    更新時間:2012-4-5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不是相互排斥的關係,而是相互結合的。「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改革也需要頂層設計。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改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將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法有機結合起來,這也是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

摸著石頭過河與頂層設計不是相互排斥的關係,而是相互結合的。「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改革也需要頂層設計。頂層設計是在一年前的《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中首次提出的,「以更大決心和勇氣全面推進各領域改革,更加重視改革頂層設計和總體規劃,明確改革優先順序和重點任務。」目前,中國經濟社會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各種新問題層出不窮,必須實現經濟、社會和政治體制改革的穩步協調推進。這就必然要求有一個頂層設計、總體規劃,才能避免顧此失彼、「按下葫蘆浮起瓢」。

其實,在過去的改革過程中早有類似的頂層設計。20年前,十四屆三中全會制定過一個五十條,提出了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10年前的2003年,十六屆三中全會又制定了個四十二條,提出了關於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決定。今年新的黨中央領導集體產生之後,明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的主題就會是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以便在2020年確保實現這一改革目標。這其實都是一種頂層設計,每十年一次。這樣就有助於將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的試錯法有機結合起來。這也反映了中國經濟改革的一個突出特點。另一個特點就是在實際改革實踐中將國家指導與地方創新有機結合起來。中國的許多改革都來自於地方創新突破,比如,家庭聯產承包、特區開放等等都是地方創新,而後是國家指導、國家鼓勵、國家支持,很快就在全國推廣、擴散、普及,後者也很重要,這反映了中國經濟改革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有機結合、互動的特點。

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就進入全面發展、全面改革、全面創新、全面開放的時代,這就更加需要頂層設計和總體設計。

路線問題解決之後,幹部就是決定性因素;戰略問題解決之後,戰術問題就成為關鍵。而「摸著石頭過河」就是一個戰術。「摸著石頭過河」,是中國改革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就是我曾說過的試錯法。毛澤東同志1937年便提出「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種形式,循環往複以至無窮,而實踐和認識之每一循環的內容,都比較地進到了高一級的程度。」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全部認識論,這就是辯證唯物論的知行統一觀。陳雲同志在1980年也指出,「我們要改革,但是步子要穩」,「要從試點著手,隨時總結經驗」,也就是要「摸著石頭過河」。在1984年他又重申「摸著石頭過河」。

「摸著石頭過河」是要使改革有利於經濟調整,也有利於改革本身。改革之「河」的對岸,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宏觀目標——基本實現現代化。「石頭」的標準是發展(發展是硬道理)、穩定(穩定壓倒一切);根據發展的速度、穩定的程度確定改革的力度,選擇、調整改革的戰術、策略、步驟,在經濟學上,這稱為「試錯法」,在中國的實踐中,這稱為「試點法」,即在個別地區、個別部門或個別產業、個別行業率先試點,看到效果、取得經驗后,方才作為正式制度進行整體推廣。每一步選擇,都取決於前一步或前幾步的選擇與結果,這就是博弈論思維的應用。

「試錯法」最大的特點是解決信息和知識不完全性、不對稱性、不確定性,降低了獲取信息的成本和風險,它的決策方式,既是漸進的,也是穩步的,但又是連貫的、連續的;符合「干中學、學中干」(即從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是實現戰略目標的成功戰術經驗。

兩條腿走路比一條腿走得穩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第十一篇主題是「改革攻堅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反映了兩方面內容:一是改革進入了攻堅階段,改革既有難度,又極為複雜,這就需要攻堅,需要在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有所突破,要部署一些所謂「重大戰役」;二是改革目標始終鎖定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其目的是建立一個公平、平等、透明、法治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

完成這個目標面臨三項任務:一是深化國有企業改革;二是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三是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前面兩個任務,現在國內有很大的爭論。一種是認為現在是「國進民退」,世界銀行剛公布的報告也建議中國政府要進一步讓國企退出競爭性行業。我個人認為,中國改革比較成功的是「靠兩條腿走路」,這是借鑒了毛澤東、劉少奇1958年說的兩條腿走路的說法。一條腿是國有企業,它是通過改革,包括公司制改革、股份多元化改革、壟斷行業改革,形成有效的市場競爭格局,這條腿才能伸長、結實,使得國有企業做大做強做優,成為中國產業(包括服務業)的「國家隊」,與世界500強企業競爭,同時也進入世界500強行列。另一條腿就是發展非國有經濟。黨中央提出兩個毫不動搖,我的理解就是「兩條腿走路」,這是非常符合中國國情,同時又是中國走向世界,中國企業集體崛起的必然選擇。另外,在全面對外開放條件下,中國又形成了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的兩條腿,它們都是中國國內企業,尤其是前者已經成為中國進出口貿易的主體,引進和利用世界技術的重要渠道,也是中國發明專利(申請和授權)來源的「半壁江山」,因而中國就比其他新興經濟體,例如印度、巴西的兩條腿要長得多、快得多,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中國會是印度、巴西進出口貿易的總量的5.5倍和7.6倍(據2010年有關數據)。

中國企業發展確實比較快,無論哪條腿都在迅速發展,並非是人們非專業分析的「國進民退」,國企與民企兩個方面都在迅速發展,甚至民企那條腿走得更快。我們的研究表明,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主要指標,包括主營業收入、工業增加值、利潤總額等,從2000年以來,國企與民企都是高速成長的,但是國企的比重是下降的。以2011年新的數據為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增長9.9%,私營企業增長19.5%。這說明,所謂「國進民退」是一個偽命題。中國企業各方面都在迅速發展,國企與民企、內資與外資既是競爭性關係,也是互補性關係,從而形成了中國特有的經濟生態,其結果是他們都在共同成長,迅速崛起,已成為世界500強的第三位。2011年中國大陸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已達到了57家,而1995年只有1家,2000年只有10家。這57家企業我稱之為世界級企業,不光有國企,也開始有民營企業了,比如沙鋼、聯想、華為等;不光有央企,還有地方的國企,如河北鋼鐵集團、冀東能源集團等。我們的經濟改革是旨在提高中國所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既不能像50年代那樣消滅私營經濟這條腿,更不能像俄羅斯、東歐等國家私有化那樣砍掉國有企業這條腿,必須堅持從中國國情出發,堅持兩條腿走路,這樣我們才能夠做到走得快、走得穩,越走越寬廣,越走前途越光明。我們保守地估計,到2020年,僅中國大陸企業進入世界500強的就會超過120家,將居世界第一位,這與中國經濟總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地位大致相當。

從現在的改革方案來看,國企需要進一步改革。一方面要推動企業整體上市,具備條件的大型企業可實行股權多樣化,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同時,推進鐵路、鹽業、電力、電信、石油、民航、市政公共事業等國企改革,還要打破壟斷。將來在教育領域也要打破壟斷,也可以辦民辦和私立大學。高等教育也需要兩條腿走路,也需要競爭和合作。

改革就是要有效激勵全社會創造財富(包括物質財富、精神財富和生態財富),激勵全社會創新,全社會更有效地合作,激發全體人民的活力、創造性,因此,「兩隻手比一隻手好」,「兩條腿走路比一條腿走路好」,「兩個積極性比一個積極性好」。

(作者為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人民論壇記者徐艷紅採訪整理)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22: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