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福音派的學術共識 (三) 歷史背景
上面提到的嚴重學術走勢,就是視聖經為人寫的,有錯誤的這種趨向,已成為太多神學
院的主流觀點。這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巴刻這樣解說﹕
在過去的一百多年中,基督教(更正教) 出版的大部份書籍,基督教神學院的大部份教
授們,基督教會裡大部份的牧師們在告訴世界﹕以科學方法來研究聖經(稱為「聖經批
判」 ﹕「批判」 的意思就是需要意識地檢討資料) 的結果是,聖經所說的,已經不可
能再被完全相信了。一百年來累積了不少批判性的理論﹕有些批判理論是有關新舊約聖
經的著作的,認為有些書卷是假冒的,不值得我們相信﹔有些批判理論是有關新舊約聖
經寫作的過程,認為有些所謂歷史記載乃是後來的虛構﹔還有其他的批判論調,認為聖
經充滿了不可能解決的內部矛盾。這些的理論的影響,乃是造成一種氣氛,導致今天一
般人們都被說服– 不是被非信徒說服,乃是被基督教(新教) 的學術界專家的權威說服
– 認為,今天有思想的人不應該再相信聖經是可靠的,這個觀念已經泡湯,成為「神
話
」 了。 (<<真理與權能>>﹐頁46。)
巴刻上面所指的「基督教」 出版界,神學界,肯定包括了自由派。換句話說,過去一
百年來,自由派(包括新正統派) 漸漸地成為基督教的代言人。
巴刻一再地強調,這些持批判理論的學者是極其有教育與說服力的知識分子﹕
他們其實是非常優秀的(學者) ,而他們的觀念今天已經壟斷學術界,證明著他們詮釋
這些理論的說服力。
(巴刻,<<真理與權能>>﹐ 頁47。)
新福音派的學術共識(四) ﹕巴特聖經觀的傳播與絕對化
另外,巴特(Karl Barth)和不少廿世紀的神學家都認為,基督教信仰是生命,不是教義
。這方面有不同派別的學者著書證明。因此,把聖經的啟示組織為系統,組織為教義,
對他們來說,乃是違背聖經的原意,違背基督教原始精神。
福音派的學者們今天有特別崇尚巴特的,他們竭力拒絕福音派對巴特地聖經論的批判。
有趣的是,福音派以外的學者以這個角度來了解巴特者,大不乏人。因此在今天的華人
神學學術界里,正統的系統神學,就是相信聖經里有一套一貫的教義系統的神學,在學
術界目前可能會被攻擊,被忽略,或被取笑。至少,是一個少數民族的論調(minority
opinion) 。盼望巴特的擁護者,願意認真研究基要派對巴特與新正統神學的學術批判
,而做出學術上的回應。 (參范泰爾-- Cornelius Van Til 的The New Modernism,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47 – 五十多年後的今天,巴特的擁
護者還沒有對范泰爾的批判作出學術性的回應,只是情感用事的對范泰爾說幾句不欣賞
,不恭敬的話而已。 )
持守真理﹕正統的立場
親愛的讀者,你相信什麼﹖你是不是真的毫無保留地相信,<<聖經>>里有一套一貫的,
不互相矛盾的,清楚的,有能力的,改變人生的教義(真理)﹖今天這個世代需要的,是
認信的基督徒(confessing Christians) ,認信的牧師,教會,然後將這種相信絕對真
理的精神,透過合乎聖經的佈道,推廣到文化,社會上。 (未完待續)(因篇幅所限已做
濃縮刪節)
有道可傳﹐以經解經(下)
作者:cme 日期:2006-06-24
字體大小: 小 中 大
以經解經
以經解經的出發點﹕聖經一定不自相矛盾
當我們說聖經里有一套教義(真理) 系統時我們必須承認,正當的解釋聖經方法,一定
是以經解經。聖經既然是神的啟示,聖經一定不是也不會互相矛盾的。聖經的一貫性,
不互相矛盾,是我們解經的一個基本預設,與聖經的歷史漸進性,是相輔相成的。改革
宗神學的經典著作<<威敏斯特信仰告白>> (寫於1640年代) 在第一章,論到聖經的權威
之後,就定下「以經解經」 的原則﹕
解釋聖經的無謬規則就是聖經本身(以經解經) 。所以對聖經那一部分的真正和圓滿意
義發生疑問時(該意義不能有多種﹐只有一個) ,就當用他處較為更明了的經文,藉以
查究和明了其意義。 (1﹕9。<<歷代教會信條精選>>﹐趙天恩主編﹐台北﹕基督教改革
宗翻譯社﹐1993﹐頁85-86。)
不錯,神賜聖經給我們,的確用了人間的語言,和透過不同的作者們,他們都有不同的
個性、文筆、際遇等。可是,我們必須堅持,統合不同作者的教導,而達到對整本聖經
在某一方面的教義,是可能的、是必須的、是合理合法的。周功和清楚地指出了問題的
嚴重性﹕
我們相信聖經的諸位作者,雖然用辭不同,卻都由同一位聖靈所感動(參提后三16﹔彼
后一21)。 …否定統合諸作者的神學家,可能是已經否定了整本聖經是由聖靈所默示的
信念。 (周功和﹐<<榮耀光中活水泉>> ﹐台北﹕中華福音神學院,2002,頁43。)
用十八世紀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 的說法﹕我們對每一節聖經的了解,須從我
們對整本聖經的了解來了解。這是一種先在的預設 (presupposition)。
對於廿一世紀的我們,這個要求好像不大合理。我們還沒有掌握到聖經每一節,每一段
,每一卷的真義,何從去建立我們對於整本聖經意義的了解呢﹖或者有人會問﹕是我們
的釋經帶著我們的神學走呢﹖還是我們的神學(偏見) 帶著我們的釋經走呢﹖言下之意
,就是說﹕第二種的進路是不可被接納的。
這是因為我們今天受了兩種偏見的影響。
偏見一﹕獨尊歸納﹔貶低推理的思維方式
第一個偏見是唯獨倚靠歸納的思維方法(inductive thinking) ,而有意無意地拒絕推
理的思維方法(deductive thinking)。這是從盲從近代西方的世俗,人本的哲學和對世
俗科學的迷信而來的。其實,自從古希臘以來,西方文化一直都接受三種合理的思維方
式﹕歸納法(inductive) ,推理法(deductive) ,和辯證法(dialectic) 。可是自從十
七世紀的科學與理性主義抬頭以來,歸納法的思維方式變成唯一合理合法的思維方式。
今天福音派的神學院里,很多聖經科的老師教導學生說,我們不應該以任何的神學偏見
來理解聖經,不應把我們的偏見加進我們對聖經的解釋里。我們應該讓聖經自己來說話
(Let the Bible speak for itself) 。聽起來頭頭是道﹔不過聖經科老師們又不知不
覺的把自己的神學偏見帶進他們對聖經的研究里。
其實,誰沒有神學預設﹖所謂的神學偏見,很多時候只不過是每一個人的世界觀用現在
時髦的說法,是每人的「代模」 (paradigm) 。沒有人是「中立」 的,沒有代模,沒
有世界觀的。我們的思維不是在真空里進行的。現代的科學哲學家(如Thomas Kuhn, 著
有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已經清楚看到這點。因此基督徒雖然
說自己是讓聖經說話,其實只會揭露了自己的神學預設。舉例﹕加拿大維真學院的著名
新約權威Gordon Fee,他本人是靈恩派的,他寫出來的「保羅的神學」 , 雖然對歸正
宗的聖經神學– 如Vos 的天國觀– 作了介紹(費依,<<認識保羅的聖靈觀>>,曹明星
譯﹐台北﹕校園,2000,頁76-90) ,可還是比較傾向靈恩的立場,而不接近傳統歸正
宗的立場﹗
其實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當然,正統歸正宗的聖經神學家,如Richard B. Gaffin,
Jr.﹐會對保羅的神學有歸正宗的詮釋。不過假如有學者一方面反對把系統神學的成果
帶進聖經神學,一方面又把自己的神學觀點毫不掩飾的帶進聖經研究,這就有誠實(
intellectual integrity) 的問題了。
信心(或信念) ,即一個正統的,合乎聖經教導的「代模」 ,在研究聖經,在作神學時
都是必須的,並且是不可避免的。呂沛淵說﹕人必須照著神所規定的方式來學習認識祂
,即照祂在主耶穌基督里所啟示的,不然神學研究就變成'世人的理學,虛空的妄言'
的俘虜,依循'人間的遺傳,世上的小學' 求新求變(西二6-10) 。換言之,神學乃是借
著'信' 來學習認識神,傳講神,榮耀神,享受神。 ( 呂沛淵,<<基要神學(一) ﹕創
造的神(聖經論﹐神論)>>,Lomita, California: 海外校園雜誌,2000,頁12) 。
研究聖經的我們,得誠實一點,承認我們有預設,有代模,然後好好找出自己的預設或
代模究竟是什麼。當我們跟與自己不同代模(神學預設) 的人士討論問題的時候,不要
掩飾自己的代模,而自稱自己是竭力嘗試讓聖經說話(let the Bible speak for
itself) ,別人則是將(系統) 神學的教義(不合法地) 帶進他們對聖經的理解。把每一
個人自己的代模放在討論桌上,是否是比較誠實的做法﹖
上面的例子說明,大部份的聖經研究學者缺乏神學的自覺,不少人還以為自己是中立的
,客觀的在讓聖經自己說話。關於這方面,巴刻博士(JI Packer)已對他的同事們提出
嚴重的警告(參巴刻的<<真理與權能>> JI Packer, Truth and Power, Wheaton, IL:
Harold Shaw, 1996, reprint , Inter Varsity Press 一書﹔參巴刻的Puritan
Theology For Today 課程錄音帶)。
其實,事情沒有聖經科的學者們搞得那麼複雜。聖經從來就是聖靈默示的,聖靈與聖經
一同作證(參﹕John Murray, 'The Attestation of Scripture,' in The Infallible
Word, by the faculty of Westminster Theological Seminary, Philadelphia:
Presbyterian and Reformed, 1946, reprinted 2002 , pp. 1-54; 查詢網站: www.
wts.edu )。因此,重生得救的人都接受了聖靈的教導、光照、膏抹。我們從重生得救
以來,對於聖經整體的了解,已經有一個開始,一個根基﹗
偏見二﹕專家的權威至上
基於這些考慮,我們可以看見,第二個偏見是﹕我們接受了專家的恐嚇,認為平信徒不
可能那麼簡單的看聖經,要靠專家的研究結果,使我們知道每一段經文的歷史文化文法
背景。這樣,一段一段串起來– 不曉得要串到什麼時候– 才叫做認真的研究聖經。無
形中,我們接受了一個觀念,就是必須倚靠專家的權柄(the authority of the expert
) ,這與天主教要求信眾盲從教會的權威性教導(the magisterium of the church) ,
恰恰是不謀而合。約翰壹書二27告訴我們,主給了聖徒們恩膏。基督徒有聖靈的教導。
專家所作的,乃在於澄清聖靈在聖經已經啟示的真理。
例﹕保羅與雅各
我們用一處經文來舉例。雅各書二24教導我們,一個人稱義不只是借信心,也借行為。
表面上來看,雅各好像與保羅書信(尤其是羅馬書和加拉太書) 矛盾。但是我們若先入
為主的相信,整本聖經是一貫的,先後不會矛盾的話,我們就可以按照雅各書的每一段
(也就是說,雅各書二24這節經文的上下文) 來研究。
我們可以從雅各書第一章開始,提煉出整卷書每一段的主題﹕第一章告訴我們,人若需
要智慧的話,可以向神求。這正好是箴言不斷提醒我們的﹗雅各書第一章又說,我們不
應該只是聽道,還要行道﹔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第七章和福音書各處豈不是不斷的教導
這原則嗎﹖雅各書第二章告訴我們不要忽略窮人,耶穌基督在路加福音和四福音到處都
關心,都強調窮人的需要。雅各又教導,要謙卑自己,悔改﹔不要倚靠錢財﹔教會的長
老們要好好的牧養羊群(為病人抹油禱告等) 。如此類推,我們可以看見,雅各書中每
一段的教訓都是與聖經其他的教訓完全一致的。
好了,我們現在就可以來看,雅各書要回答的問題是什麼﹖這問題是﹕信心,一個得救
的人的真正的信心,可以是假的嗎﹖可以是沒有行為的信心嗎﹖雅各地回答是﹕斷乎不
可﹗保羅在羅馬書與加拉太書所要回答的,是另外一個問題﹕人可以帶任何的功勞來到
神的面前,被稱為義嗎﹖保羅的答案是﹕斷乎不可﹗你看,聖經是不矛盾的。
雅各,耶穌與保羅的一致性﹕
(i) 信心、悔改、行為= 神所吩咐的,神的要求
(ii) 信心、悔改、行為= 罪人不可能做得到的
(iii)信心、悔改、行為= 基督的靈(聖靈) 的恩典(聖靈所賜的)
(iv) 信心、悔改、行為= 是罪人真正的行動/ 回應
(v) 信心、悔改、行為= 人做了,還是沒有功勞的
(vi) 信心、悔改、行為= 父神因基督死與復活的功勞,而接納,稱義
弟兄姊妹們,看見了沒有﹖聖經前後是不矛盾的!
以經解經,改革宗神學傳統里稱作「信心的類比」 (analogy of faith),或稱「聖經
的類比」 (analogy of Scripture) 。上面引用過的<<威敏斯特信仰告白>>說,聖經若
有地方不太明顯的話,我們就用比較明顯的地方來解釋不太明顯的地方﹕ 「以經解經
乃是不能錯誤的釋經法﹔因此當聖經某處真實和完全的意義發生問題時(聖經是一致的
,而不是零亂的),當用其他較清楚之處加以解明(彼后一20﹐21﹔徒十五15 ﹔約五46)
。」( 威敏斯特信仰告白,1﹕9)。
偏見三﹕我們只能找出原本處境中的意義
釋經上第三種偏見就是認為﹕查經只須要,甚至只可能找出聖經在當時(原來) 作者對
當時(原來) 的聽眾/讀者的信息是什麼﹖當時讀者們了解的意義是什麼﹖目前很多所謂
福音派的釋經手冊是循著這種進路寫的,<<讀經的藝術>>的觀點,我們已經討論過。這
種對聖經的態度,無形中可能否定了聖經從舊約到新約有一貫的教導,也可能否定了重
生得救的信徒,在聖靈的光照之下,可以跨越歷史的隔閡,可以認識到當時(原來) 處
境中神的心意(啟示),然後應用這真理到今天我們所處的處境中。更嚴重地,這裡沖淡
了一個信念﹕每一段聖經都有它的永恆,超歷史的教導和意義。這原來是福音派(正統
基督教)一直以來所相信,強調的﹗現在的福音派聖經學者們,是否認為上一代的聖經
觀不管用了,用楊牧谷的書名來說,已經是「壞鬼」 ,是爛掉不能吃的食物了呢﹖
巴刻指出,現代的聖經研究學者,過份的強調聖經時代和我們今天的文化隔閡﹕
從現代聖經研究和當代神學的學術觀點來看,他們(指清教徒們) 並沒有(好像我們今天
) 同樣的對我們(讀者) 的世界和古代近東世界之間文化隔閡的意識。 … 他們沒有我
們…現代人對文化隔閡的意識。假如今天有一位清教徒坐在我們中間,他會對我所說的
點頭,然後說﹕「不過你知道嗎﹖這些對我們不很重要﹔這些並不很重要。」
當代聖經學者們中的一種謬論是,他們告訴我們– 他們整天不停的告訴我們– 這(文
化差異) 非常重要。其實我認為清教徒們是對的,就是說,事實上這(文化隔閡) 不太
重要。假如你能依靠聖靈與聖經里的敬虔人士有同感/同理,假如你能認同他們所面對
的「信靠與順服」 的挑戰的話,你就成功了﹗你就在明白聖經了﹗聖經里偉大的救贖
真理– 道成肉身,贖罪大工,稱義,重生,基督的再來等等– 這些真理都不受我們世
界與古代近東世界之間的文化差異影響﹗真正受文化差異影響的,不過是一些瑣碎的小
節,在倫理上的一些次要問題…。只當你下到那個層面,文化之間的差異才開始重要起
來。
關於主要的事,我們世界與古代近東之間的文化差異並沒有起重要的影響。因此,清教
徒沒有我們的意識,他們並沒有損失什麼。
讓我直說﹕我認為,自從Rudolf Bultmann 以來,現代新約學者被一種假設轄制,就是
﹕古代世界與我們的世界是那麼不同,我們不可以按字面就相信聖經文獻所說的,對我
們是真的。至少,我們非經一場辯論不可,才能(接受聖經所說的) 。我認為這個假設
,這種(對聖經的) 懷疑態度…對深入了解聖經的進展只有損害,沒有幫助。 … 它使
人們對次要的(文化) 差異高度敏感,然後他們把精力放在… 那些需要一些倫理上帝調
整的次要文化問題上。
我認為50年來,因為採用了這種的假設,我們所得到的,損害多過益處。
…這個(文化差異) 不是天大的問題,雖然那些專業的解經家都會異口同聲的說,很重
要﹗ …我會對他們說,「小夥子們,有一些東西你們看不見﹗你們在注意一些你不應
該注意的事,採取一個次要的立場– 因而阻止了你們[對聖經]的了解﹗你們認為這(文
化差異) 是最重要的問題﹔其實它不是如此。(巴刻,「清教徒神學與當代教會」,維
真學院課程錄音帶(1992) ,第二講﹕清教徒的聖經觀,問題解答。)
親愛的讀者,你相信每一段的聖經都有永恆,不變的教導/意義嗎﹖筆者再強調,不是
你我自己對聖經的解釋,乃是聖經本身里,有一套真理系統。
巴刻在上面所強調的是﹕其實聖經學者常常把我們(讀者)與聖經原來的歷史文化處境之
間的隔閡過份誇大。其實這個歷史文化上的「建橋工程」 (bridge building) 並沒有
聖經學者說得那麼可怕,那麼須要專家來主持。
以經解經,還是今天教會所須要依循的進路。
結語
以上所述種種華人教會的亂象,都叫信徒身處屬靈的大飢荒中,靈命饑渴受餓發昏。追
根究底,乃因不聽主耶和華的話,不聽從聖經(阿摩司八11),陽奉陰違自食惡果。聖
經是基督徒生命與事奉的根基,根基若毀壞了,義人還能做什麼呢?
讓我們在主面前一起悔改,不再效法這個世界,心意更新,回應主的呼召,歸回聖經,
重建倒塌的帳幕,修牆垣堵破口;將我們的生命事奉與教會的生活見證,重新立基在聖
經神的話—至聖的真道上。因此,我們呼籲華人教會迴轉,歸回曆代基督教會的正統信
仰,堅定認信聖經是神所默示的,是完全無誤的,是至高權威的,是全備無缺的,以這
個信念為基礎,和「以經解經」 為方法,建立一套忠於聖經的正統信仰!
(因篇幅所限已做濃縮刪節)(林慈信牧師(Samuel Ling)﹐中華展望總幹事﹐華人護教神
學工作者,編譯正統系統神學,護教學,聖經輔導學方面的書籍,與清教徒著作﹔同時
在國際神學院(www.itsla.edu) ,聖約神學院(www.covenantseminary.edu) ,歸正學
院,加州威敏斯特神學院等院校授課。網址﹕www.chinahorizon.org (中英文) ﹔中文
網頁﹕http://samling.ccim.or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