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學習英語的想法

[複製鏈接]

1964

主題

3428

帖子

4684

積分

二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468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xmxxm 發表於 2012-4-7 06:3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信人: ppzhang07


這篇文章主要源於與麵包的對話,最近在看的書,還有一些其他的談話。

前兩天麵包讓我幫他寫一段話,表達一件事。我寫完之後他截取了其中一句話,問那句
話翻譯成中文怎麼說,為什麼像繞口令一樣。當時我給他翻譯了一下,然後說之所以像
繞口令是因為中英文結構不同,同樣的事讓我用中文說是另一種樣子,雖然兩者要表達
的意思是一樣的。我還說學習語言相當於學習一種文化思想,不是簡單的用一種文字替
代另一種文字,如果你把什麼話都從英文翻到中文來記,八成英文學不好中文也要走樣
。麵包說怎麼聽起來這麼複雜。

然後我問他是否記得小時候怎麼學的中文,肯定不是通過另一種文字關聯起來的吧。我
想估計沒人記得自己是怎麼學會母語的,如果誰想說「大環境」,「耳濡目染」,八成
也是看別人說的。我很喜歡Vygotsky的理論,所以這裡引用他的說法。首先學習的方法
不同,學母語是感官和語言通力合作形成各種概念。你指著一個東西問這是什麼,然後
別人告訴你名字,於是這個名字和這個東西就結合起來,還要包括這個東西的種種特點
,讓你知道狗不是貓,桌子不是狗。當然小孩子要經過一個歸納總結特點的過程,一開
始他可能管四條腿的都叫狗,然後慢慢知道有些四條腿的是貓,還需要有什麼特點才是
狗。學外語時最常見的則是通過聯繫陌生單詞和母語中已有的辭彙,那個感官和語言的
聯繫過程被省略掉。這種學習方法的好處是快捷而且系統化,壞處是不夠直接,總有一
個中轉站,也容易有誤差。舉個例子,長大后一個人想學習「女性的高潮」這個概念,
這個人可以通過看其他人詳細的描述,比如看起來怎麼樣,聽起來怎麼樣,感覺和另一
件生活中的事有多麼相似,然後每當這個人看到這個詞,就會聯想到那一大堆的形容。
另一個人通過體驗高潮來形成這個概念,然後每當這個人看到這個詞,就會直接想起那
種感覺。前者就像學外語,後者就像學母語。除了學習方法不同,學習的目的也不同。
學母語是一種「交流必需事件」,如果你想和別人說一個東西,就必須知道那個東西在
這個文化環境里叫什麼。會中文不會英文的人可以選擇只和中國人交流,但是什麼語言
都不會的小孩子如果想交流就無從選擇。Vygotsky的書里有句話說概念形成的根本動力
是需求,不管你是迫於溝通需求,或者迫於生存需求,還是出於單純的興趣需求,你都
可以學習新事物。鑒於逃避問題是最簡單的,當學好英語是個問題又不構成需求時,就
不難理解為啥學不好了。

這裡想提一下我狀態里那個問題:「當我想問題時是用中文還是英文」。今天開會時我
注意了一下這件事,發現我聽別人說話時不會去想中文,換句話說我得刻意去想才能想
出對應的中文說法。很早以前我就發現當我和老媽彙報我在學習什麼的時候,常常不知
道對應的中文是什麼。學習那些概念時,過程就像小時候學中文,把一個(或很多個)
新概念和單詞、現象、特點等等聯繫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這個過程痛苦又漫長,比
照著字典背單詞變態很多)。所以當看到那個單詞時,我想起的不是中文,而是一個飽
滿的概念。於是我一般選擇向老媽描述那個概念具體的特點和現象,而不是簡單的直譯
成中文。Vygotsky在書中提到了翻譯中的「信」和「達」,也是強調了概念的準確傳達
。回到狀態里的問題,根據Vygotsky的理論,人想問題時直接基於概念(高度複雜、抽
象、關聯的系統,不僅僅是語言文字),形成想法后再處理如何語言表達,以便讓別人
聽懂。所以儘管我可以自然說出結構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要表達的想法卻是一樣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在狀態里說,語言不是思考的必需品(當然它在人類發展中起到了重要
作用),語言只是交流的必需品。

後來我向麵包灌輸勇於說英語的思想,麵包說:理論我全都知道,但我就是不好意思,
老外英語都那麼好,我這麼爛,感覺像SB一樣。知易行難是個很普通的事。當時我說,
首先人家老外不會覺得你英文爛像SB,其次你是想當一陣子SB還是一輩子SB,最後就算
真有人覺得你SB,你也不少一毛錢掉一根頭髮,何況那樣想的人不交往也罷。我喜歡說
人的comfort zone,年紀越大越容易畫地為牢,最後變成我們小時候眼中的老頑固。有
沒有見過那些因為不了解不熟悉所以表示不喜歡不想做的人?我管那種人叫「老了」,
不管年紀有多大。總之comfort zone是人之常情,比如身在美國但選擇扎進中國人堆。
不過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安心享受這個區域,比如麵包雖然努力避免說英語,但又希望自
己可以說好英語。我很期待看他日後的發展動向。曾經和導師討論如何培養人對一件事
的「好奇心」,最後好像沒有結論。我感覺好奇心是突破comfort zone的一大利器。

昨天有個男生說他覺得現在課程很吃力,感覺自己很dumb,問我是否建議他休學一陣。
我想起Vygotsky書里談到的問題,說理想的學校教育本來就應該領先於你的智力狀態(
具體領先多少就跟著名的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有關了,這裡不再細說),建
議他嘗試堅持。當然我的原話是說postponing it only delays your dumbness,比較
殘忍=。=

結尾引用我很喜歡的一句話——"He who knows no foreign language does not truly
know his own".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