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最佳推論:海伍德遭滅口是因握薄熙來機密?從此引爆黨國大撕裂!

[複製鏈接]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3-30 0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huasendg 於 2012-3-29 18:01 編輯

很有見地的網友評論!

新聞評論:海伍德遭滅口是因握薄熙來機密?通過瓜瓜有目的接近薄家

謠言止於透明的信息,既然官方遲遲不透露此案的最新進展。本好事者在此做大膽推理如下,供各位看官參考:
先假定「王立軍在去美領館前先聯繫了英國領事館」之消息100 % 為真。
1。王之所以最後去了美領事館是因為他認為英國領事館還不夠強大到足以保護他。
2。王手中掌握的材料主要是海伍德命案的鐵證。正像以前有網友分析的,王經手調查的不應該是谷開來的經濟問題,因為查經濟案不歸王管。
3。英國政府是在今年初,王薄出事之前就提出要求要中方重新調查海伍德死因的。那時候不管是英國人還是中方高層任何人士都不知道海伍德與薄家有如此深的私人關係。中方公安機關自然會要求重慶地方公安局配合調查這幢看來普通的涉外命案。王是專業刑警出身,深知此類涉外命案很難滿的住的,早晚會曝光。所以要薄妥善處理。
4。王一開始是為薄著想,並不想再繼續深查此案,只是請示薄如何善後處理知情警察(有5人之多)。
5。薄此時顯出了太子黨公子哥兒的本性,認為你王立軍跟了我這麼多年這點事兒還擺不平。粗暴處理了此事。撤了王的職,並為予防起見讓所有知情警察彼此失去橫向聯繫。
6。王失去了與他手下的人還有司機等的聯繫,誤以為這些人已被薄做掉了。再加上他本人被撤換。聯想起薄以前心狠手辣的所作所為,所以開始擔心他自己的生命安全。才開始計劃逃到外國領事館。如果是一般的經濟案,王不會冒如此大的丟掉後半生前程的風險,除非是令他本人感到自身生命受到嚴重危脅的人命案。
7。為什麼中央 9 + 1 常委會比較快的和比較一致地決定拿掉薄熙來。就是因為此涉外人命案情節實在是太嚴重了。發生在中央政治局委員身上可謂建國以來絕無僅有之一例。相信也只有薄熙來這種太子黨二楞子才幹的出來。
8。中央為什麼不早早公布事實是因為還要一定時間調查命案的最後細節及收集證據。實際上現在中央遲遲不闢謠(否定)此事就已經說明了問題。如確無此事(即薄熙來做掉了海伍德)高層一句話早就了結了。
9。最後也是最關鍵的問題:薄家害死海伍德的動機是什麼。是因為薄家認為海伍德一直在敲詐薄家的錢財。像海伍德這種獨立經濟肩客缺的和想要的就是錢。而且要的絕對不在少數。海伍德本人並不認為這有什麼不對。在英美國家靠吃這種政府認可的院外活動集團飯的人士多了去了。為人辦事兒拿人錢財天經地義。只是在中國作這種事兒一定要悄悄的。伍德幫薄家在經濟上,瓜瓜上學,等二十多年不遺餘力。獅子大開口索要豐厚的報酬是一定的。估計以前也不只開口要了一兩次了。薄家要是不給他海伍德就危脅要把他所知道的薄家的一切公開。像薄熙來這種「國內唱紅歌,國外上哈佛」的政治兩面派絕對是經不起這種爆料的。更何況薄還等著要在十八大上更上一層樓上位進常委呢。海伍德選的時機也不錯,認為眼下正是敲詐薄的好時候,薄熙來權衡利弊,認為你海伍德一而再,再而三地敲詐我薄某有完沒完。你以為我薄某是搖錢樹,無底洞那。薄心想長痛不如短痛,反正沒什麼人認識你海伍德。最後痛下殺手。讓你海伍德來個人間徹底蒸發。看你來世還敢不敢占我「西南王」的便宜。
10。一些輔加的推論:王立軍未參與謀殺海伍德,他對此事事先不知情;黃奇帆市長基本上是局外人,以後官照做,職照升。事實上王出事的第二天黃被招到北京去的時候黃就與中央高層開始合作了;最後拍板決定幹掉海伍德的是薄熙來本人,她谷開來就是吃了豹子膽兒也沒這個膽量。谷開來有往給海伍德的酒里親自下毒的可能。(以前常在007大片中看到,她本人又是律師,具體怎麼做還是知道的);海伍德家人對此命案的反應很奇怪。特別是他的中國妻子,怎麼一點聲音都沒有呢。估計事後已被薄家用錢封口。又估計她現已被中方公安控制。
以上推理謹供眾看官參考。有幾分接近事實過幾天就會見分曉。最遲要等到下一次外交部記者招待會。屆時如果外交部發言人對鋪天蓋地的對此問題的回答還是「無任何消息提供」那可就大有問題了!!!

附首頁原文URL:
海伍德遭滅口是因握薄熙來機密?通過瓜瓜有目的接近薄家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沙發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3-30 07:13 | 只看該作者

薄王因此反目,演繹順理成章,一切都能圓滿解釋!

本帖最後由 huasendg 於 2012-3-30 08:28 編輯

薄熙來拍板,谷開來下毒!
王立軍是刑偵專家,發現了英國鬼子之死的真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91

主題

3923

帖子

2565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65
3
好啊好啊1 發表於 2012-3-30 09:00 | 只看該作者
真相不明,就會出現種種說法。

不明真相的群眾總是會做出這樣那樣的猜測的。

嘿嘿,
好啊好啊!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

主題

2295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720
4
閑雲野鶴一忽悠 發表於 2012-3-30 09:00 | 只看該作者
也許根本就不是那麽回事,亦或沒有聯繫,瞎猜太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5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2-3-30 09:13 | 只看該作者
造謠者都很下賤. 不是說王立軍要查谷開來貪污嗎? 這回怎麼變成了下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主題

1568

帖子

93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34
6
眼過留聲 發表於 2012-3-30 10:02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huasendg 1樓 的帖子

薄熙來的事,俺看了很久了,但越看越感覺有些人在胡說八道了,當然,你是看不懂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5

主題

5372

帖子

2252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Grand Jedi Master

Rank: 4

積分
2252
7
jedi_xie 發表於 2012-3-30 10:46 | 只看該作者
這007是被谷開來乾死的,這是我從英國情報6處那老太婆處得到的消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3

主題

1萬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4871
8
拎不清 發表於 2012-3-30 11:59 | 只看該作者
這種搖言水平也太低了。好像政治局的人殺人是那麼容易的。大該王立軍也是暗殺了很多人的。所以一當·連繫不上就認為是被幹掉了。干公安竟是如此神經過敏。英國人也來湊熱鬧。說被殺的是英國情報人言。就像本。拉登是美國中央情報局要他弄個911一樣的可笑。這些說的人才是搞文革的老手。文革楸出來的最多的就是特務,反革命。這不又來了。反正先楸了再說。以後再平反。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9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3-30 21:15 | 只看該作者
2012年3月29日星期四
何小天:薄熙來夫婦捲入英商命案
與薄家關係密切的英國商人海伍德神秘死亡,可能是毒死,薄夫人谷開來被指涉案。王立軍徹查時曾以此要挾,導致薄王矛盾爆發。海伍德有英國軍情六處背景,王立軍曾約英領館人員會面,但沒赴約。

在客死重慶四個月後,英國公民尼爾·海伍德(Neil Heywood)終於引起全球媒體關注。二零一一年十一月,海伍德被發現死於重慶的一間酒店,而據媒體報道,重慶當局並未通過屍體檢驗就匆匆進行火化,當時的死因也被解釋為飲酒過度。

近日,《華爾街日報》報道,海伍德與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前任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之妻谷開來存在商業糾紛,報道指王立軍曾懷疑海伍德另有死因——被下毒致死,在這一問題上與薄熙來意見不和。

英國BBC透露,王立軍曾安排與英國駐重慶領館的英國官員會面,但他沒赴約,幾小時後,去了成都美領館。英國駐中國大使館已要求中方重新調查海伍德死因,但海伍德的姐姐認同海伍德「心臟病突發死亡」的說法。

三月二十五日,中國資深媒體人楊海鵬在新浪微博發布消息,指王立軍在調查海伍德死因時將嫌疑目標指向薄熙來之妻谷開來,薄為此免去王立軍的公安局局長一職,導致王立軍直闖美國領事館。此版本中海伍德的身份為薄熙來之子薄瓜瓜的英籍保姆。

亞洲週刊向多位長期關注重慶事務的媒體人求證,確認此消息來源於曾多次與王立軍有過接觸的一位中國記者,經該記者證實,二月十五日,他的一部與王立軍單線聯繫的手機上收到一條簡訊,大意是:「英國人尼爾伍德在渝被害,王麗娟破案劍指薄夫人,於是被休假、入美領館。」(編者註:「王麗娟」與王立軍諧音,王立軍事件後在網上用來指代王立軍)

重慶警界消息人士向亞洲週刊透露,王立軍確曾於二零一一年底介入此案,並曾對海伍德死因提出疑問,但無法證實薄熙來與王立軍之間是否對此有過爭執。另具熟悉重慶政局的當地人士分析,王立軍出身警界,調查一樁外國人猝死案件並非難事,不排除王立軍經秘密調查掌握到海伍德死因或許與薄家有關,並以此要挾薄熙來。這也符合「兩會」期間流傳的官方內部傳達王立軍事件報告的錄音版本,這一版本向本地官員解釋道,王立軍在查案中發現了薄熙來家人的問題,並就此向薄熙來「匯報」,引發薄的不滿,導致薄王矛盾激化。該人士分析,在中國官方話語體系中,「匯報」一詞或可被解為「拿到材料向薄攤牌」。

或在高層壓力下徹查

而海伍德於二零一一年十一月死亡,十二月中紀委官員密赴重慶展開調查,王立軍或受到來自高層的壓力而徹查與薄熙來家族有關的案件,海伍德案成為薄王矛盾爆發的引線。

據英國媒體報道,海伍德死亡時四十一歲,有一位中國大連籍妻子,並育有二子。《華爾街日報》消息稱﹕「據友人和熟人說,海伍德生前似乎是以獨立商人和顧問的身份工作。海伍德對他們中的多位說,他與薄家往來密切,可以幫助安排會面並在重慶達成商業交易。其中多位人士說,他是通過自己的中國妻子同薄家產生聯繫的。他的妻子來自東北城市大連,而薄熙來在一九九三年到二零零一年期間是大連市長。」

對於重慶警方在海伍德死亡後短時間內宣布死因為飲酒過度,有報道指,海伍德生前好友表示,海伍德滴酒不沾,但也有了解海伍德的人側證,他「偶爾」也會喝一些酒。

在薄熙來剛剛被免重慶市委書記、重慶人事變動頻繁之際,外媒再次爆出與薄氏家族、重慶、大連等敏感人物、敏感城市相關的新聞,自然引起內地輿論緊密關注。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雖然海伍德與薄家關係密切,但並無生意往來,海伍德與薄瓜瓜是好朋友,但並非他的保姆。英國《金融時報》則稱,薄瓜瓜與海伍德在英國相識,二零一一年夏天兩人還相約一起出海航行。

亞洲週刊向多方求證,「男性保姆」一說未能得到證實,海伍德生前曾憑藉私人關係為薄瓜瓜在英國拓展社交活動,更準確的說法是,對薄瓜瓜的英國留學生活有所關照。海伍德與薄瓜瓜是哈羅公學的校友,曾專門撰文讚美薄瓜瓜,並在二零零九年被中國媒體《青年週末》採用:

海伍德盛讚薄瓜瓜

「薄瓜瓜在牛津不僅表現出極強的學習能力,更表現了他的超凡的組織才能。一個中國學生同時當選為全校學科PPE的主席和『歐洲事務委員會』這種重要組織的執行主席,可見人們對他的認知度。……他到英國時還沒學過英語,但第二年就在國家中學統考中成績驕人,被英國名校錄取後,在全國成績統考中獲得多達十多門的最高分,讓許多英國人望塵莫及。再被牛津頂尖學院錄取,又是令人瞠目結舌……」

不過,據三月二十六日英國《每日郵報》報道稱,薄瓜瓜在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Balliol College)研讀政治經濟哲學系,據說因為讀書不夠認真,於大二時被校方勒令退學或休學。中國使館官員還曾因此前往貝利奧爾學院求情。學生雜誌的一篇文章則將他描述為「定期花錢」,稱他「與書本的關係緊張」。該報引述匿名同學的話說,薄瓜瓜是出了名的舞會小子。薄瓜瓜曾在牛津大學舉辦過絲綢之路舞會(Silk Road Ball),節目包括中國少林寺的功夫表演。他還曾安排電影明星成龍發表演說,甚至與他同台唱歌。

外媒翻出海伍德舊案後,中國媒體展開對海伍德在華過往的密集巡查。《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發現,海伍德曾擔任北京華靈四方公司(HL Counsulting)非執行董事,並援引該公司總裁沈偉的話稱,雙方只是一種鬆散型的合作模式,沒有勞動關係。華靈四方公司成立於二零零五年,「稱自己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戰略諮詢、上市投融資諮詢、管理諮詢、工程技術諮詢、市場調查和行業研究服務」。

華靈四方的官方網站顯示,海伍德「畢業於北京語言文化大學,知名中國經濟問題專家,中文流利,長期擔任西方大型退休基金中國問題專家,參與吉利汽車和國外投資者合資等涉及中國企業的投資合作的大型項目」。但不久後,華靈四方公司就將海伍德的信息從網站上撤下。

另一使海伍德案再起波瀾的情節與「間諜」身份有關。

財新網報道,海伍德生前曾受僱於一家名為Hakluyt的公司,據公司內部員工講,海伍德並非Hakluyt員工,「只是他們的一名顧問」。

Hakluyt背景神秘。財新網稱﹕「公開報道顯示,Hakluyt由曾任英國軍情六處(MI6)主管與英國企業聯絡的退休官員Christopher James於一九九五年創辦,前英國石油公司(BP)副總裁Peter Cazalet也參與了創辦。」海伍德的「間諜」身份即來源於此:英國的軍情六處相當於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Hakluyt公司現任首席執行官Keith Craig曾在英國軍方和外交部都任過職,也從事過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業。

財新網報道稱﹕「Hakluyt並不公開其主要業務,其僱員中不乏前情報人員,其客戶則都是藍籌大公司。英國《星期日泰晤士報》曾於二零零一年十一月報道,Hakluyt高薪僱用一名叫Manfred Schlickenrieder的德國情報人員,為其獲取英國石油公司和殼牌石油公司潛入反對石油公司的環保組織的有關情報。」

曾參加胡潤公司活動

根據公開報道,海伍德生前最後一次出席公眾活動是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一日,他參加了由調查中國富豪榜的胡潤公司所組織的「生活奧斯卡」活動。同月,海伍德被發現死於重慶。若海伍德的情報人員身份被最終確認,薄氏家族與國外情報人員的密切聯繫也將成為薄熙來事件中新的焦點,對薄熙來的前途來說,不啻為另一重擊。



亞洲週刊
[URL]mingjingnews.com]/URL] JAS 於 3/29/2012 02:08:00 上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10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3-30 21:18 | 只看該作者
更早'謠言':
BBC中文網 英媒:王立軍指薄家英籍友人被毒死
更新時間 2012年3月26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9:21
據知情者說,薄熙來的兒子薄瓜瓜在英國和中國經常和海伍德見面。

《金融時報》周一(26日)引述前中共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家庭代表說,炒作薄家英籍友人死亡案背後可能有政治動機。

英國要求中國重新調查英國商人死因。一些在北京的英國公民認為這名商人的死亡令人懷疑,因此提出這項要求。

英國商人尼爾•海伍德在重慶生活許多年,去年12月在一家飯店的房間內死亡。

重慶警方很快下結論,海伍德死於「飲酒過量」,並立即火化。但是認識海伍德的人士說,他平時飲酒不多。

這個案子給中國幾十年來最令人著迷的政治事件增加了新的神秘色彩。
關係密切

根據一位自稱與薄熙來家「關係很好」的薄家代表說,海伍德與薄熙來家關係密切。海伍德自1990年代就在大連認識薄熙來,當時薄熙來擔任大連市長。

這位人士補充說,海伍德的死亡讓薄熙來家感到「極大震驚」。但是雙方之間沒有任何商業交易。這位人士說,薄熙來倒台後很快又把這個案子提出來,背後很可能有政治動機。

據王立軍事件知情人士說,王立軍在美國駐成都領事館滯留期間,向美方提供證據,指稱薄熙來的犯罪活動,其中包括下令謀殺。

王立軍還指稱,海伍德是被毒死的,因為他與薄熙來的妻子谷開來有生意糾紛。王立軍還聲稱,他告訴薄熙來此事後,就逃走尋求庇護。

但是不願透露姓名的薄熙來家發言人說,谷開來沒有從事任何商業活動。薄熙來在最後一次公開露面時,也就是3月9日的記者會上重申了這一點。這位發言人還說,谷開來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與海伍德說話。
神秘人物

據認識海伍德的人士說,海伍德曾在北京為英國汽車公司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以及其他公司做顧問,與薄熙來家關係密切。

海伍德也曾在1984年至1988年就讀於英國貴族學校哈羅公學(Harrow School),經常開一輛捷豹(Jaguar,或譯捷豹)汽車或者阿斯頓馬丁轎車,平時穿衣服很講究。根據哈羅校友會的資料,海伍德死時才41歲。

據知情者說,薄熙來的兒子薄瓜瓜在英國和中國時經常和海伍德見面。去年夏天,薄瓜瓜與海伍德一起喝酒,並計劃一起去玩遊艇。

海伍德被認為是位胸無大志的「好好先生」。在海伍德去北京之前,與他做過生意的人士形容他是大連小企業顧問。

據與他打過交道的商界人士說,在北京期間,有人介紹他是「經紀人和獨立顧問」,曾在中國擔任非執行董事。不過他是一個「很神秘的人物」。

海伍德的遺孀也是來自大連,他們有兩個不到10歲的孩子。
死因被質疑

英國駐北京大使館說,在海伍德死亡時,他的家人得到全面領事幫助,並對中國當局對案件的處理感到滿意。

英國之所以最近向中國當局提出對此案的關注,是因為在北京的英國僑民社區對中國官方所稱海伍德「飲酒過量」死因感到懷疑。

重慶政府和中國外交部拒絕對此案發表評論。

重慶警方官員說,記者希望獲得資料,必須親自提交申請。但是這位官員補充說,「由於最近有許多人事變動,不能肯定這些申請能夠得到及時處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11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3-30 21:22 | 只看該作者
BBC中文網:英促中國查薄瓜瓜「英籍保姆」死因
更新時間 2012年3月25日, 格林尼治標準時間22:49
根據外電報道,英國外交部已經正式要求中國調查薄瓜瓜「英籍保姆」在重慶死亡的原因。

路透社報道說,這名名為尼克·海伍德(Nick Haywood)的英國籍男子,去年11月死亡,其死因按照官方的說法是「飲酒過量」。

但是根據前《今日財經》記者楊海鵬在自己的微博所發布的信息,海伍德其實是前重慶市委書記薄熙來之子--薄瓜瓜的「英籍保姆」。

並稱當時處理的官員就是後來到成都美國總領館的重慶前副市長王立軍。

根據楊海鵬的說法,海伍德死後,沒有詳細查明死因便予以火化。

香港《明報》則引述《南方周末》記者褚朝新的微博稱,海伍德是遇害,並且直指與薄熙來的妻子谷開來有關。

對這些在微博上發布的消息,英國外交部表示,聽過有關的消息,但是強調其內容不一定可信。

英國官員形容這些消息是「和案件有關的謠言和揣測」。

不過,英國官員稱要求中國調查海伍德死因,是因為「有說法認為他(海伍德)死亡情況有可疑之處」。

因為時間因素,目前尚無法要求中國外交部對此做出評論。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12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3-30 21:32 | 只看該作者
外媒熱爆薄瓜瓜英籍管家 生前曾收集情報(組圖)
2012-03-27 06:38
來源: 看中國
【字號】  大  中  小
Tweet
【正體版】 【印表機版】

尼爾·海伍德
薄熙來之子薄瓜瓜「英籍保姆」尼爾‧海伍德

【看中國記者天行綜合報道】隨著薄熙來,這位昔日被網民戲稱為西南王的中共太子黨成員,被中共解除重慶市委書記一職后,隱藏在他及其家族背後的醜聞正在不斷地被世界各大媒體曝光。其中引起國際媒體廣泛關注的就是薄熙來之子薄瓜瓜「英籍保姆」尼爾‧海伍德(Neil Heywood)在重慶死亡原因的最新進展,這件事可能是引起一系列中共政壇風暴的導火索。

《英國衛報》稱,尼爾‧海伍德於去年十一月份死亡,並隨之被火化,官方宣稱死因是飲酒過度。而大陸網民紛紛對此提出質疑。

英國駐北京大使館發言人蓋拉格(John Gallagher)告訴法新社:「尼爾‧海伍德去世一段時間后,我們得知外界有人揣測他的死因,可能有必要進一步調查。」 他說:「這是中國當局的責任。我們已經表達我們的關切,並要求他們徹查。」

據《華爾街時報》透露,尼爾‧海伍德與薄熙來家庭關係密切,生前定期為一家英國戰略情報公司(Hakluyt & Co)提供諮詢服務。而這家諮詢公司宣稱尼爾‧海伍德並不是該公司全職僱員,只是有時為公司提供個案服務,並且沒有為任何重慶項目進行諮詢,至於服務內容,公司拒絕透露。據悉,Hakluyt戰略情報公司是由英國情報部門軍情六處前軍官創立的,並向其客戶提供戰略情報諮詢服務。


海伍德神秘猝死後並未經屍檢,即被重慶市前警察局長王立軍火化。

《華爾街時報》同時透露王立軍可能已經調查過尼爾‧海伍德的死因並報告給薄熙來。 而二人的決裂,正是由於王立軍認為尼爾‧海伍德是被人下毒致死,並且他死之前與薄熙來的妻子谷開來有商業糾紛,這一系列推測直指谷開來,從而使薄熙來與王立軍決裂,欲置其於死地。從而最後導致了王立軍獨闖美國駐成都領事館尋求庇護一事的發生,進而引起中共政壇的震蕩。

據美聯社消息,尼爾‧海伍德身邊人透露,他與薄熙來家族的關係可以追溯到十二年前,在薄熙來還是大連市長的時候。海伍德是一位自由職業者,大多數時間他都在為薄熙來家族做商務諮詢,做他們的中間人,負責為他們介紹商界人士,安排商業會議,並且他還是薄瓜瓜在英國讀書時的保姆。

而《金融時報》索引匿名的薄家發言人的說法,薄家和海伍德先生沒有任何生意往來。在此時提起他的死亡可能有政治上的目的。據消息人士的說法,薄熙來目前被軟禁在北戴河。《金融時報》還通過北京的英國人圈子和與海伍德生前有過交往的人試圖了解這位「相當神秘的人物」。

於此同時,英國汽車公司阿斯頓‧馬丁(Aston Martin)也於近日向媒體確認:海伍德曾擔任旗下北京經銷商( 北京馬丁 )的非執行董事。但阿斯頓‧馬丁公司又表示,海伍德先生不是直接由阿斯頓‧馬丁僱用的,並進一步強調海伍德生前從來沒有以任何方式在重慶為他們工作,以撇清阿斯頓‧馬丁與重慶及薄家的關係。

英國政府雖然已於上周日要求中共前面調查此事,但是中共各級官員,從外交部到重慶警察局均表示對此事一無所知,這反映出中共內部各勢力的角力以及竭力掩蓋這一政治醜聞。英國駐華大使館發言人還說,就他所知,海伍德近些年並沒有為英國政府工作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13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3-30 21:37 | 只看該作者
您的位置: 世界經理人 > CEO關注 > 事件
王立軍事件續:薄熙來去向不明谷開來簡歷曝光
2012-03-19 10:08  來源:首席執行官
摘要:薄熙來在大連工作多年,當地民間的新諺語曾說:「大連三件寶,足球、服裝、薄市長」。此外,薄熙來還有「足球市長」和「足球省長」的綽號。
【首席執行官-訊】自2012年3月15日,中共中央決定:張德江同志兼任重慶市委委員、常委、書記;薄熙來同志不再兼任重慶市委書記、常委、委員職務以來,薄熙來的去向及薄熙來第二任妻子谷開來的命運就引起社會各界高度關注。目前網路上關於薄熙來、谷開來、王立軍的各種小道消息四處流竄,但除確認王立軍事件影響惡劣正在北京接受中央調查外,其他官方消息並未放出。


  谷開來簡歷:原總政治部副主任、新疆區委第二書記谷景生將軍五女,曾用名谷開萊,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後讀國際政治學碩士學位,為職業律師。現在是薄熙來的第二任妻子,也是北京開來律師事務所所長。

  谷開來生長於名門望族,多才多藝,父親谷景生是著名的「一二·九」運動發起人之一,為家中五女。其母範承秀,為范仲淹的後代,抗戰時期太行山區著名的才女、婦救會幹部。

  和薄熙來相似的是,文革之中,谷開來的父母也相繼被造反派關,開來的4個姐姐,都被趕到了農村。谷開來沒有去農村,因為那時他還只是個小學生。中學畢業,開來被分配到副食品店操刀賣肉。令人驚訝的是,這個看上去比實際年齡還小的姑娘,卻在這一行里練成了叫人目瞪口呆的「一刀准」。

  為了更長遠的生計問題,她決定學門手藝,她開始學彈琵琶,聰穎的她一學就會,很快就達到了專業水平,被確定為獨奏演員。在北京電影樂團錄音棚中為電影錄音,毛主席逝世那部紀錄影片中的琵琶伴奏,就是谷開來演奏的。

  1978年,谷開來參加了恢復高考之後的第二年考試,並且勇敢地報考了北京大學。文革讀書的時候,她幾乎沒有好好學過數學,因此數學考試的分數很低,但她的文學答卷才情過人,竟然考上了北大的法律系。

  谷開來和薄熙來,同為北大校友,但是他們的相識、相知,卻遲至1984年才開始。那一年,谷開來和中央美院的傅天仇教授,一起到大連金縣考察一個環境藝術課題,薄熙來當時正是那兒的縣委書記。谷開來回憶說:「我沒想到,他也是北大畢業的,可是我去的時候,這位北大的高材生正蹲在荒涼的海灘上,和當地農民興緻勃勃地策劃農村經濟發展的前景……他是個很像我父親那種極具理想主義的人。我去了他的住處,他住在縣委一個像是永遠也掃不幹凈的小臟屋子裡,用放在桌子下的一個破紙箱里的小蘋果招待我和傅教授,然後開始大談他的理想。」
漸漸地,兩人的距離越來越近……

  許多人對於他們夫婦二人的名字,感到好奇:為什麼兩人名字的結尾一字,剛好都是一個「來」?對這個問題,谷開來笑著給出了答案,她說:「我父親給我起的名字,準確地說應該叫『開萊』,但我嫁給薄熙來之後,有一次他半認真地對我說,『現在你入了我們薄家的門,按舊時傳統,你要婦隨夫姓,今天咱們就不興這個了,你就婦隨夫名吧。』於是,熙來趁我還未來得及提意見時,就把我名字上的『草』給砍了下來。於是,我的名字就成了現在的『開來』。」

  薄熙來、谷開來之間最典型的「夫唱婦隨」例證,應該和傳奇教練馬俊仁有關。

  薄熙來在大連工作多年,當地民間的新諺語曾說:「大連三件寶,足球、服裝、薄市長」。此外,薄熙來還有「足球市長」和「足球省長」的綽號。據《體育生活報》報道,有記者問薄熙來,「是一個足球的愛好者,還是一個管理者」時,薄熙來說:「我原來也踢過足球,也有一定的興趣。但我在中學的時候,更喜歡籃球。因為我的個頭高一點,所以打籃球的機會多一點。但是,到了大連以後,我發現大連人特別喜歡足球,人嘛,近朱者赤,在這個環境里受,陶、受感染,慢慢地我就跟著大家走了。既然大連的老百姓都喜歡足球,我這個當市長的慢慢也就和大家同化了,對足球有了越來越多的興趣,也有感情了。」

  除了足球,薄熙來還特別重視昔日的中國女子長跑教練馬俊仁―――因為馬俊仁在大連有個長跑訓練基地。後來,老馬遭遇麻煩,有位作家寫了篇長長的文章,埋汰老馬是「暴君」,靠著兇狠的打罵手段才培養出王軍霞、曲雲霞等著名運動員。薄熙來在馬俊仁最冤屈、最無奈的時候,親自跑到訓練基地,給老馬打氣、與老馬合影。薄市長的夫人谷開來,則乾脆利用自己律師兼才女的身份,寫了一本針鋒相對的書,為馬俊仁歌功頌德。而谷開來所領導的「開來律師事務所」也明確表態說:只要馬俊仁有需要,該律師事務所就願意免費為老馬打一場名譽權官司。這場官司,後來並沒有真的打成,但通過這件事,可以看出平時低調的谷開來到了關鍵時刻是怎樣地「夫唱婦隨」。

  谷開來和一位朋友談到自己的丈夫時,曾這樣動情地說:「熙來也算是一個攝影家,他貼了一本我的照片,每張照片下面都寫了一段話,都是一些非常脫俗的讚美的話,他總是把影集放在他的身邊,從不給別人看。他把對我的這種感情不時放大著,一直放大到他的為人處世和心愛的事業之中。」【首席執行官】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14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3-30 21:58 | 只看該作者
結論:
英國鬼子喝酒死心臟病死罷反正死了!
至於真正的死因,你不知,我不知!
但天知地知薄熙來知谷開來知!
王立軍已被捕,國家已立新法,再沒人敢用刑了,死無對證,瓜瓜的爹媽肯定不會再傻B了!

可是,人算不如天算,王立軍活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15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4-1 07:01 | 只看該作者

伴君如伴虎,鬼佬這次讀懂中文了?

本帖最後由 huasendg 於 2012-3-31 18:05 編輯

首頁:屬於內部小圈子成員 谷開來曾要海伍德離婚發誓效忠薄家
京港台時間:2012/4/1  消息來源:明鏡網  
華爾街日報31日刊登題為「Inside Elite Chinese Circle, Brit Came to Fear for His Life」的文章,詳細披露了海伍德之死和薄熙來(專題)的關係。以下是摘要翻譯,如有出入,以英文原文為準:

  在敏感時期死於中國的英國人海伍德曾告訴朋友,他失寵於中共領導人薄熙來(專題)的妻子后,對自己的安全擔心。海伍德屬於薄熙來(專題)內部小圈子的成員。

  海伍德在11月死亡之前幾個月對和谷開來的關係惡化表示擔憂,谷開來相信家庭小圈子中的某人背叛了他們。

  有人引述海伍德的話, 谷開來複雜處理薄家的商業事務,變得越來越怪異,甚至要求海伍德和中國的妻子離婚,併發誓效忠薄家。

  王立軍(專題)在美領館披露,他曾告訴薄熙來,他相信海伍德是被毒死的。這個談話引發了薄熙來的倒台。王立軍(專題)還透露海伍德捲入了和薄熙來妻子的商業糾紛。

  海伍德去年11月在重慶酒店死亡,警方沒做屍檢就火化了,死亡原因是「飲酒過量」,但熟悉海伍德的朋友稱海伍德不喝酒。有人稱,他中國的妻子和2個孩子仍在中國,應該受到當地政府的壓力。

  更奇怪的是,海伍德在英國的家人最近宣稱,海伍德死於心臟病。 另外一個問題是,為什麼海伍德的家人沒提出要調查死因,但英國政府卻堅持調查?

  由前英國情報人員成立的Hakluyt & Co.公司的發言人稱,海伍德為該公司做兼職工作。

  海伍德的數名朋友稱他是薄家的「中間人」,從大連時就開始建立關係。有人稱海伍德通過他中國的妻子建立了關係,也有人說是海伍德自己建立的這個關係。

  海伍德和薄家的關係因為安排薄瓜瓜到哈羅大學讀書而更密切,據信海伍德也畢業於此校,但哈羅大學拒絕對此評論。

  海伍德對朋友透露,自從谷開來面臨腐敗的調查,她變得越來越多疑。谷開來要求小圈子的人和他們的配偶離婚,併發誓效忠薄家。海伍德的朋友們不清楚他為什麼沒斷絕和薄家的聯繫並離開中國,有人稱,海伍德很想恢復和薄熙來的有利可圖的一個安排。

ASIA NEWS Updated March 31, 2012, 6:51 a.m. ET
Inside Elite Chinese Circle, Brit Came to Fear for His Life

By JEREMY PAGE


Neil Heywood, the Briton whose death in China is at the center of a Chinese political crisis, told friends he feared for his safety because he had fallen out with the wife of a senior Communist Party leader, 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Mr. Heywood had claimed to be part of the small inner circle of Bo Xilai, a former political rising star whose sacking as party chief of the city of Chongqing this month set off one of the biggest upheavals in Chinese politics since the Tiananmen Square crackdown on demonstrators in 1989.

Mr. Heywood expressed concern in the months leading up to his death in November that relations had dramatically deteriorated between him and Mr. Bo's wife, Gu Kailai, as she became convinced someone in the family's inner circle had betrayed them, the people said.
One of the people quoted Mr. Heywood as saying that Ms. Gu handled much of the Bo family business but had grown increasingly erratic and at some point had asked Mr. Heywood to divorce his Chinese wife and swear an oath of loyalty, becoming angry when he refused.

Ms. Gu, a prominent lawyer, hasn't been accused of any crime, and local authorities attributed Mr. Heywood's death to excessive use of alcohol, according to British officials. Attempts to contact Ms. Gu directly and through intermediaries were unsuccessful.

The accounts of Mr. Heywood's safety concerns are significant because the only previous suggestion of tension between him and the Bo family stemmed from Wang Lijun, who was Chongqing police chief under Mr. Bo but abruptly took refuge in a U.S. consulate one day in early February.

Mr. Wang claimed to have told his boss he believed Mr. Heywood had been poisoned—a discussion that led to a falling-out with Mr. Bo—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Mr. Wang also claimed that Mr. Heywood had been involved in a business dispute with Mr. Bo's wife, these people said.

Mr. Wang presented documentary evidence involving his former boss as he tried to negotiate safe passage to the U.S., said diplomats and others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He was persuaded instead, these people said, to hand himself over to Chinese central-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detained him when he left the U.S. consulate in the city of Chengdu on Feb. 7.

A spokesman for Britain's Foreign Office said on Thursday that Mr. Wang also had sought a meeting at the British consulate in Chongqing in early February, but didn't state for what purpose and didn't turn up for the meeting. That is a detail about which the British government had previously remained silent. On Friday, the foreign-office spokesman wouldn't comment on the accounts of Mr. Heyward's safety concerns or his relationship with the Bo family.

Attempts to contact Mr. Bo and Mr. Wang, directly and through intermediaries, were unsuccessful. China's Foreign Ministry said Friday it had no information on the case.
As well as potentially disrupting China's once-a-decade leadership change scheduled for next fall—Mr. Bo was seen until recently as one who might be promoted to the top-level Politburo Standing Committee—the unfolding drama now has an additional international dimension. The handling of the Heywood case could affect China's relations with Britain, not to mention possibly exacerbating safety concerns in the foreign business community in China.

When Mr. Heywood was found dead in his hotel room in Chongqing in November, local authorities swiftly cremated his body without an autopsy after saying the death was due to excessive alcohol consumption, according to British officials; they have said they had no suspicions at the time.

The death was thrust to the center of the broader political drama on Sunday when Britain announced that it had asked the Chinese central government to investigate the matter fully, in light of fresh suspicions about it, and that China had responded by promising to "take it forward."

The Foreign Office said Thursday that it made the request in "mid-February," based on concerns raised in the British community in China.

Many unanswered questions about the case remain, such as why a quick cremation without an autopsy took place when many of Mr. Heywood's friends say he was either a teetotaler or only a light drinker. Some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have said that his wife, still in China with the couple's two children, came under pressure from local authorities.

It is also unclear why Mr. Heywood's family in Britain has recently been saying that he died of a heart attack when an autopsy hadn't been performed, and when British officials say they were told the cause related to alcohol use. Mr. Heywood's parents and sister didn't respond to a request for comment. Chongqing police have denied any knowledge of Mr. Heywood's case.

Another question is why the British government asked for a probe of Mr. Heywood's death when his family hasn't, an unusual situation for consular matters, in which precedence is usually given to the family's wishes.
The accounts of Mr. Heywood's safety concerns point to the unusual situation he was in as a foreigner who, say friends, had become a confidant of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Politburo and had knowledge of some of the Bo family's affairs.

Mr. Heywood was in a unique position to arrange access to Mr. Bo, who had sweeping powers and sought the company of international figures.

Mr. Heywood was also doing part-time work for Hakluyt & Co., a firm that gathers strategic business information and was founded by former members of Britain's foreign-intelligence service, MI6, according to a company spokesman.

It is unclear what Mr. Heywood, who lived in a villa in Beijing, was doing in Chongqing when he died. Friends said he did due-diligence work, investigating Chinese companies and individuals, for Hakluyt and several other companies, and was an adviser to a Beijing dealer in Aston Martin sports cars.

Several friends also said he was a "fixer," or middleman, for the Bo family, having formed a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ily while living in the city of Dalian, where Mr. Bo was mayor from 1993 to 2001. Mr. Heywood played a role in organizing meetings between the elder Mr. Bo and foreign officials and business people, the friends said. Some thought the connection was through Mr. Heywood's wife, while others understood that he had made contact with Mr. Bo himself.
Mr. Heywood's relationship with the family became especially close after he played a key role in organizing a place for Mr. Bo's son, Guagua, at Harrow, an exclusive British private school that usually requires entrants to be on a waiting list from birth, and helping to look after the son while he was there between 2001 and 2006.

Mr. Heywood, who was 41, also attended Harrow, leaving in 1988, 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The school declined to comment.

Sir Charles Powell, a foreign-policy adviser to former British Prime Minister Margaret Thatcher, also helped to look after Guagua, said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Guagua went on to study at Oxford University and is now studying for a postgraduate degree at Harvard University's Kennedy School of Government. He has been seen there in recent days, said several people. Attempts to reach him were unsuccessful.

Mr. Heywood claimed to have had particularly close dealings with Ms. Gu, who like her husband was the child of a famed Chinese revolutionary figure. Ms Gu became one of China's most prominent lawyers after the firm she started, Kailai, became among the first to win a civil suit in America. She wrote a popular book about it called "Winning a Lawsuit in the U.S."
As Mr. Bo rose through party ranks, Ms. Gu, who is his second wife, gave up her legal career to focus on raising Guagua and managing the family's personal affairs, according to several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Mr. Heywood said that Ms. Gu became increasingly neurotic and suspicious of those around her after she was subjected to a corruption investigation in China around the time Mr. Bo was made party chief of Chongqing in 2007, according to one of Mr. Heywood's friends.

That friend recalled Mr. Heywood as describing how Ms. Gu had demanded that some in the inner circle divorce their spouses and swear loyalty to the Bo family.

This friend and others said it was unclear why Mr. Heywood hadn't tried to sever the relationship and leave China. Some said he was keen to repair a potentially lucrative arrangement with Mr. Bo.

Mr. Bo had won the praise of several fellow leaders and Chinese academics for his policies in Chongqing, which included a high-profile crackdown on organized crime, heavy spending on infrastructure and a campaign to revive the revolutionary spirit of Mao Zedong.

He antagonized other leaders, who felt that his campaign against gangsters entailed abuse of the legal system and that his Maoist revival glossed over the suffering of the 1950s and 60s when tens of millions died in a man-made famine and political purges.

Mr. Bo's political career is now effectively over, his fate in the balance as party factions debate whether he should remain on the Politburo, with a powerless role, or be removed from all party posts or perhaps face punishment, according to analysts, diplomats and people close to the party elite.

The debate reflects a broader ideological struggle in the party as Mr. Bo's supporters favor his brand of government—relying on strong state intervention in society and the economy—while many of his opponents advocate greater emphasis on private enterprise and civil society.

Mr. Bo's whereabouts is unknown. At his last public appearance, at a news conference during a parliament meeting March 9, he defended himself and his family against what he described as allegations originating from gangsters he had targeted in his crime crackdown.

"A few people have been pouring filth on Chongqing and me and my family," Mr. Bo said.

Mr. Bo went on to say his wife had given up her legal career two decades ago when they were living in Dalian so they wouldn't be accused of profiting from his position.

"She now basically just stays at home, doing some housework for me. I'm really touched by her sacrifice," he said.

—Cassell Bryan-Low contributed to this article.
Write to Jeremy Page at jeremy.page@wsj.com

A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ppeared Mar. 31, 2012, on page A1 in some U.S. editions of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ith the headline: Inside Elite Chinese Circle, Brit Came to Fear for His Life.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555

主題

5183

帖子

2897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897
16
 樓主| huasendg 發表於 2012-4-1 07:09 | 只看該作者

潤濤閻改行做偵探了?

本帖最後由 huasendg 於 2012-3-31 18:18 編輯

沙盤推演間諜、薄熙來、王立軍生死決戰

潤濤閻

3-27-2012

第一集:薄熙來家人身邊的英國間諜

前文說了一段王立軍殺文強的邏輯推理過程與結論,其中提到薄熙來與王立軍反目成仇其間應該有人命官司,否則,僅僅是因為權力與利益很難解釋在此關鍵時刻--- 直接涉及到薄熙來入常--- 而爆發薄王之間你死我活的衝突。道理早在王立軍逃到美領館的第二天我就在博文里說過了:王立軍判定自己被自殺的最大壓力來自薄熙來。事實是否如此並不重要,重要的是王立軍是這麼判斷的。如果薄熙來想保王立軍,那任何人都殺不了王立軍的。

這位英國商人叫Hywood 海伍德,毫無疑問在一開始進入薄熙來家庭的時候僅僅是商人,而非間諜,但英美諜報部門怎麼可能放棄如此好的機會而不把他拉入間諜機構?絕大多數商人,只要給他足夠的錢,他就會當間諜的。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何況當間諜為祖國效勞也有愛國的名分呢,即使不曝光這個名分,那也是在內心裡的自豪。

說穿了,薄熙來就是一個政治騙子。如果他真的相信唱紅歌的功效,那他就應該讓瓜瓜到重慶的農村參加勞動,與勞動人民同甘苦,一起唱紅歌。可他偏偏要讓瓜瓜去英國留學。薄熙來知道,要用自己或者老婆的錢寄給在英國的兒子,必然會暴露轉賬的數目,尤其是老婆的律師事務所當年就在薄熙來當政的遼寧開的,這裡邊絕對有黑錢的線索留給了政敵。為了防止政敵調查谷開來的黑錢,薄瓜瓜留學后,谷開來乾脆關掉了自己的律師事務所。可薄瓜瓜必然需要錢的,猜測是谷開來就找到了這位有中國老婆的商人海伍德,或者海伍德自報奮勇幫忙給薄瓜瓜找他的母校--- 英國最著名的貴族高中哈羅公學,提供部分獎學金讓薄瓜瓜去讀高中,所差的錢由谷開來通過他來解決。薄熙來這個土包子不知內情,便真的以為哈羅公學提供了全額獎學金。事實上,這筆錢有兩個可能的來歷:海伍德從谷開來那裡獲得,或者海伍德從英國間諜機構那裡獲得,或者二者都有。如果薄熙來在兩會上說是部分獎學金,自己的工資拿出一部分,也就不會導致這麼多人調查哈羅公學不提供全額獎學金的規則了。

第二集:中國情報機構介入

商人海伍德被間諜機構收買后依然是薄瓜瓜的朋友,這毫無疑問會被中國情報機構察覺,然後跟蹤,當然也會把他在東北與谷開來認識的過程搞個一清二楚。

估計商人身份的海伍德對金錢太痴迷,谷開來設法通過關係給他們夫婦獲得賺錢的機會,但他給薄瓜瓜的錢有限,引發谷開來不滿。谷開來便把薄瓜瓜轉到美國的哈佛,便與海伍德徹底分手。但海伍德要挾谷開來,或者中國情報部門的調查結果表明海伍德是英國間諜,薄熙來從內線得知,便殺人滅口,把海伍德騙到重慶,把他毒死在旅館里,然後火化。海伍德的老婆是中國人,很容易被谷開來擺平。給點錢外加嚇唬,那女人怎麼膽敢鬧事?只要老婆認同了政府對丈夫死亡鑒定說法,別人也就不能介入了。海伍德在英國的媽媽說海伍德死於心臟病,而中國政府給出的原因是喝酒過多。可見,在海伍德的死因上唯有王立軍清楚。

兩個月後,與海伍德同時在中國做生意的英國商人得知海伍德死亡是因為喝酒過多,便起了疑心,此人到英國駐中國大使館鬧。英國大使館立刻通知中國官方調查。中國官方便以此為契機,找到王立軍談話,告訴他海伍德並不是一般的間諜,而是在薄熙來谷開來身邊的間諜。王立軍不得不配合中央高層的調查,成立了五人小組。

王立軍被邊緣后很快發現,他手下的5個海伍德專案組人員被薄熙來控制,王立軍不知道他們的死活,連王立軍的司機都被隔離,便想到自己也會被殺人滅口,才逃命的。

俺估計,薄熙來調查王立軍身邊的人,其目的就是想知道王立軍掌握海伍德的內情有多少,未必真的像王立軍想象的薄熙來要滅口而殺掉王立軍,這些內情都發生在遼寧,重慶的警察機關應該知道的不多。但薄熙來想知道上面的機構告訴了王立軍和那五人專案組多少實情。

那麼,中央上層幹嘛要王立軍協助調查海伍德?這有兩個情況:一是習近平溫家寶等人不喜歡讓薄熙來入常,藉機用王立軍調查海伍德的事來讓薄熙來就範。二是中央必須給英國政府一個交代,必須自己先弄清楚是不是薄熙來殺了海伍德。因為王立軍不敢不接受中央上層的指示而配合調查海伍德,便把薄熙來要他殺死英國間諜海伍德的故事說了出來。如果海伍德不是王立軍殺的,王立軍沒有道理跑到美國領事館。唯一另外的解釋就是:海伍德不是王立軍殺的,但薄熙來命令王立軍立刻火化屍體。現在中央上層調查此事,薄熙來不讓調查,王立軍便認為海伍德是薄熙來派人給毒死的,王立軍害怕薄熙來想把罪責嫁禍給王立軍,王立軍清楚,在胡錦濤周永康眼裡,王立軍連狗都不如,跟薄熙來不能相提並論。薄熙來最多就是沒有了權力,但王立軍卻是命懸一線。王立軍才跑到美領館。

估計王立軍的調查組還沒有開始調查,五人中必然有人不想介入,便提出不幹,寧願辭職。王立軍把此事告訴了中央上級,但上級告訴王立軍要找薄熙來談。

當薄熙來把調查海伍德的王立軍身邊的五人抓了起來,把王立軍的司機等人也抓了起來,王立軍便知道薄熙來想殺人滅口,自己的來日無多。他想到了美國領事館,他知道唯有去美領館把薄熙來的事給捅出去,他才有活命的保障。

無論是薄熙來,還是中央上級,都沒有想到王立軍跑到美領館這步高棋。

那麼,薄熙來會不會殺掉王立軍?

如果按照常理,有王寶森一死陳希同就進監獄的前車之鑒,薄熙來知道王立軍被自殺,自己也得去秦城當年陳希同住過的那間獄室。所以,他極可能就是把王立軍邊緣化而已。


第三集:王立軍逃跑的過程

王立軍知道,海伍德之死是他親手辦的,屍體也是他火化的,如果黨中央要給英國政府一個交代,極大可能就是丟卒保車,把王立軍殺掉。理由是海伍德之死與薄熙來無關,是王立軍莽撞從事。這可能是他對形勢的誤判。他認為薄熙來如果不保他,他就慘了。

王立軍清楚:如果他跑到英國駐重慶領事館,薄熙來必然派武警進去把他抓獲。到了美國駐成都領事館,重慶就沒有辦法越界到成都胡來了。

王立軍沒有想到,美國領事館不收他。雖然美國領事館沒有收留王立軍,但美國政府一定與中國政府達成了某項協議,比如,不能殺死王立軍,王立軍的人身安全要得到保障。中國政府答應了這些條件以後,美國政府決定不通過英國政府而直接讓北京去的國安部副部長把王立軍帶到北京審查。


第四集:抓捕薄熙來的過程回放

再次說明一下:胡錦濤是不願意把事情搞大的,他的座右銘就是不折騰。只要再過幾個月的安定期,他就把擊鼓傳花的花交給了習近平手中。習近平怎麼折騰,他就不管了。但王立軍跑到美領館那裡去了,這使得胡錦濤非常惱怒。胡錦濤不考慮誰是誰非,反正他當政后看透了,這幫子玩政治的沒一個好東西!所以,他特別痛恨的不是薄熙來,也不是站在薄熙來後面的周永康,也不是想幹掉薄熙來的習近平、溫家寶、賀國強等人,而是跑到美領館的王立軍。因為王立軍這麼一來,胡錦濤就不得不打破自己不折騰的諾言了。所以,胡錦濤痛罵王立軍是叛徒的傳言是合乎情理的。

如果沒有出現王立軍到美領館的事,薄熙來被調查,等於藉此不讓他入常,他自己也就認了。這樣,隨便給英國政府一個說法,海伍德的事根本就不是個事。給死者家人足夠的錢了,他媽他老婆都沒鬧,別人想鬧也鬧不起來的。

王立軍如果不跑到美領館,胡錦濤不會幹掉薄熙來的。即使幹掉薄熙來,要等習近平接班后。胡錦濤要是想幹掉薄熙來,哪裡能等現在?早就在薄熙來提出唱紅歌的時候動手了,給他升職到政協副主席,讓他天天跟那幫子花瓶們比如倪萍逗著玩去就萬事大吉了。

本來習近平、溫家寶、賀國強等人極力想處理薄熙來,但王立軍跑到美領館后已經不存在薄熙來是否入常的問題了。薄熙來自己也知道得非常清楚,他的下場只要不是進秦城,給個政協副主席啥的,他都能接受。但我猜測,胡錦濤還是不想自己處理薄熙來,要等幾個月他下台後習近平願意怎麼辦就怎麼辦。可王立軍的事美國國會要審查,美國政府不時地往外泄漏消息,薄熙來的事就不得不處理了。王立軍把薄熙來殺掉海伍德的事捅出去了,這就成了外交事件,薄熙來的位置就不得不拿掉了。但出頭露面的還是溫家寶去搞。

政策定下來了,下一步就是穩住薄熙來,別讓他在重慶狗急跳牆而搞暴動(號召幾百萬重慶百姓上街),或者跟周永康以及四川雲南等軍方將領聯手搞政變。這就是當時放風說王立軍是孤立事件的原因。當然,副主席徐才厚跑到南方大力嚷嚷軍隊要聽從黨中央胡主席的絕對領導,以給各軍方將領打招呼。等開兩會了,便讓薄熙來到北京參加鴻門宴。我在前作里說過,抓捕薄熙來,跟當年蔣介石抓捕韓復榘、華國鋒抓捕四人幫,都是一個套路:說去開會,有去無回。薄熙來是知道自己有去無回的,但他沒有能力反抗。不去開會,那就是自動辭職。王立軍跑到美領館后,關海洋已經掌握了重慶的公安系統,關海洋是李克強的秘書,也是劉延東的女婿。加上又派去了原來在其它地方的武警部隊到重慶,薄熙來想鬧事的路已經徹底被堵死了。

薄熙來為何有半天沒有參加會議?原因我已經說過了,在此不贅。此時他知道自己回不去了,便在重慶開放日的曝光時刻說自己「用人失察」,此時他還認為會給他一個面子,將來給他一個政協副主席了事。薄熙來一定感嘆把王立軍逼到美領館,自己是何等愚蠢。自己的智商玩不過政敵也就算了,連王立軍都玩不過。

那麼,為何是溫家寶在兩會期間提出扳倒薄熙來?

溫家寶是政治局裡不多的家屬中沒有在海外的高官。薄熙來與海伍德的事遲早會被美國英國曝光的,其結果非常發人深省:薄瓜瓜身邊是英國間諜,那麼,在美國哈佛等名校的中共高官們的子女身邊難道就不是美國的間諜?美國政府必須要保護他們的人身安全吧?要是准國家主席的女兒被什麼人給殺了,那還了得?那些護衛都應該是美國諜報局的人員。這樣的話題讓國民談論個沒完沒了,後果難以預料,所以,溫家寶才把輿論引向「文革」,不僅僅是幫薄熙來的忙,也是幫整個黨的忙。

國人中99.9999% 的人會上當,以為中央高層還真的有左右、對老百姓有好人壞人之分!便有的「罵溫挺薄」,有的「罵薄挺溫」。令我啼笑皆非。

中國的高官們在為如何讓子女瓜分國內的資產和國外的外匯儲備而鬥爭著,妥協著,再鬥爭再妥協著,與實行左右政策無關。在與黑社會比肩的黑箱作業官員選拔制度下,能混到那個地步的人,個個都是偽君子,每時每刻想到的都是自己的權位與孩子的利益。你還以為薄熙來一派、溫家寶一派真的為國家著想?扯淡吧!借用韓寒的話說,就是他們在裝B ,被政治騙子們忽悠而起鬨的百姓是傻B,加起來是2B,一個由2B 組成的國家,雙方互罵不止。

還有的人以為美國名校招收那些中共高幹子女(智商平平的學生混子們)是因為這些孩子都是人才。只是表明你把美國想得太好了。

中美兩國的領導人們在設法吃掉中國農民工們的血汗錢,一切妥協、鬥爭,都是分贓過程,所不同的是:美國的官員是為美國國家賺取最大利益,而中國的官員是為自己的子女賺取最大利益。不是美國的官員不想讓子女腐敗,而是制度的約束,自己只能間接從中分一小部分羹而已,也不是白乾。總統能連任,就必須給國民爭取到最大利益,包括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
[列印]

由潤濤閻張貼 @ 2012-03-28 10:28:25 (12785)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8:1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