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環球時報》連發三炮闢謠重慶事件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2-3-29 12:0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03-28 22:24:59 多維新聞

【多維新聞】自王立軍擅自奔赴美領館尋求政治庇護以來,中國大陸便開始瘋傳各類政變、兵變謠言。而這種謠言四起的態勢在薄熙來被免重慶市委書記職位後進入「高潮期」。中共官媒《環球時報》就此連發三炮,從「呼籲說法」到竭力闢謠,再到海伍德死因遭肢解,稱中國社會應對糾纏於長安街和中南海的「政變」謠言有所警覺,切不可對其傳播聽之任之,並對西方媒體「有意」使中國落入政治謎團的做法嚴厲斥責。

重慶事件發生后,中共官媒《環球時報》於3月22日首度發聲,稱由重慶事件而起的社會議論實屬正常,在傳言紛紛之際,唯有黨中央進一步的權威聲音才能遏制謠言的瘋漲。同時結合中國換屆這一敏感時間點,認為中央採取謹慎的做法是「必要的」。

26日,在中央尚無任何權威聲音發出之際,該報發表題為《堅守社會對謠言的抵禦防線》的社評文章,將中國國內圍繞薄熙來被免一事不斷泛濫的謠言歸因於信息的不對稱。換言之,中國官方的正面信息有時跟不上社會的需求,讓謠言鑽了空子。而針對盛囂塵上的各類鼓吹,如公開吹捧謠言的「正義性」,宣稱「謠言倒逼真相」,「謠言倒逼改革」等,似乎有意讓謠言成為脫離現行體制控制的「新政治軸心」。文章在承認中國官方需要不斷改進信息發布體系的同時,也指出在一些重大問題上採取謹小慎微做法的必要性。因為快速發布信息的風險,有時的確大於搞清楚後集中發布的風險。這些風險由很多因素共同促成,包括社會有可能誤讀階段性信息等。

之後,隨著西方媒體紛紛加入探究薄熙來家英國籍友人尼爾•海伍德死因的大潮,以及王立軍在美國駐成都領事館滯留期間提供的證據及謀殺令等說辭盛囂塵上,《環球時報》再次發文進行闢謠,同時對西方媒體紛紛將海伍德之死與重慶近來發生的事情做聯想、增爆料,以期在中國插入一隻「無形的手」、製造「政治謎團」 的作為嚴厲譴責。

毋庸置疑的是,中國官方在信息披露方面一直在向前走,整個中國社會的透明度呈明顯不斷增加趨勢。尤其是隨著微博的迅猛發展,各類信息的傳播有了一個公開討論和圍觀的平台。客觀而言,這是中國改革最複雜的領域之一。需要注意的是,越是在爭論和對立的關頭,越是在西方媒體大舉參與向中國政治領域傳遞「重量級信息」的時期,越需要官方加快權威信息的公布。對此,《環球時報》也兩度公開呼籲「中央說法」,以防止各種猜測甚至謠言主導輿論。

與謠言相伴隨而生的,是西方輿論會對中國模式和政治危機出現「集中爆髮式」的質疑與預斷,尤其是對海伍德死因的肢解,更是呈現出公開化的「叫板」和圍觀。對中國大多數民眾而言,「京城放槍」、「機場封鎖」、「長安街戒嚴」、「釣魚台外媒雲集」等橋段並不天然附帶濃厚的「政治意味」。相比照而言,一貫善於圍繞中國民主與政治「做文章」的西方媒體,藉機「唱衰」中國既定政治軌道的做法並非首例。尤其是隨著西方危機的不斷出現,「中國模式」被當做強大的對手屢遭「肢解」,這與其此前對蘇聯經濟成就的敬畏之心如出一轍。

圍繞重慶事件后的謠言狂潮,人民日報高級編輯蔣元明表示,2012年對中國很重要,尤其是隨著十八大的臨近,如果謠言衝擊不能得到有效紓解,可能帶來不可預估的混亂局面。蔣元明同時建言稱,唯一能與

謠傳抗衡的便是信任度和透明度。如果透明度不高,信息發布不及時,就會給謠傳、小道消息留下空間。這一表態與《環球時報》督促中央儘快公布權威信息的做法如出一轍。

「謠言止於智者」。不管是《環球時報》的「催促」,還是公眾對真相日益高漲的呼聲,作為中國執政者不得不面對的考驗,重慶事件一方面給公眾提供了「共議國事」的平台,同時也為中央敲響了警鐘:值此信息大爆炸時代,與其因信息滯后給西方媒體製造政治謎團以可乘之機,不如切實尊重民眾對信息的知曉權,逐漸走向透明化。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4 23: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