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哭長城女子為何叫「孟姜女」?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在我國可謂家喻戶曉。但是,正如許多民間故事一樣,這個故事的主角也有很大的虛構成分。

按照著名學者顧炎武、顧頡剛等的考證,孟姜女就是《左傳·襄公二十三年》、《禮記·檀弓上》、劉向《說苑》(《立節》、《善說》兩篇均有記載)和《列女傳》等文獻中的「杞梁妻」。杞梁又名杞殖,春秋時期齊國庄公呂光(公元前553—前548在位)朝大夫,在一次進攻莒國的戰役中戰死。這些文獻中,已然出現了其妻半路迎接靈柩、要求齊國君主為其丈夫舉行正式的祭弔儀式、伏屍哭泣致使路人揮涕城牆崩塌、丈夫後事料理完后赴淄水而死等情節。後來又增加了哭泣致使山為之崩、給丈夫送寒衣等情節。到了唐代,詩人貫休又將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后移至秦始皇時期,「秦之無道兮四海枯,築長城兮遮北胡。築人築土一萬里,杞梁貞婦啼嗚嗚。上無父兮中無夫,下無子兮孤復孤。一號城崩塞色苦,再號杞梁骨出土。疲魂飢魄相逐歸,陌上少年莫相非。」從此往後,孟姜女的故事便變成了控訴秦始皇修築長城、殘害勇士的故事。故事愈演愈曲折生動,但是,唐代之前的所有文獻,有一個共同點:女主角都是「杞梁妻」,沒有屬於她自己的姓名。

「孟姜女」這個名字,大約始見於明代。與此同時,杞梁也演變成了諧音的「范喜良」或「萬喜良」。有一種說法,山海關孟姜女廟如下一副楹聯:「秦皇安在哉,萬里長城築怨;姜女未亡也,千秋片石銘貞」,系南宋名臣文天祥所作。但是,有人根據楹聯的格調,即對廟主的評價(用「千秋片石」銘刻婦女的貞潔),認為其作者不可能是文天祥,而應該是明代萬曆以後人。

關於「孟姜女」名字的來歷,我知道的,有兩類說法:一類是說,山東某村莊隔牆居住的孟、姜兩家(原本都是秦朝官員),共同培育一株葫蘆,後來牆頭上結了一個葫蘆。成熟后兩家準備鋸開作葫蘆瓢,一家一個。不料,葫蘆被鋸開時,蹦出一個小女孩。於是兩家又共同培育這個小女孩,並且給她取名「孟姜女」。也有說不是葫蘆,而是冬瓜的。另一類是說,「孟姜」是齊國國君和貴族家女兒的通稱,「孟」是兄弟姊妹排行中的老大(孟[伯、]仲、叔、季,依次為老大、老二、老三、老四),意思是「姜氏家族的長女」。這一類說法的根據主要有:《詩》毛傳中,有「孟姜,齊之長女」的話;出土文物中,有春秋時期齊莊公姜光的大女兒姜蕾和丈夫田桓子無宇為了悼念田桓子無宇的父親田須無共鑄的「桓子孟姜壺」。

這兩類說法,哪一類較為可信呢?當然是後者。葫蘆或冬瓜剖出女子,純屬民間故事套路,荒誕不經,無法採信。但是,後者也有一個問題:如果孟姜女確鑿無疑是齊國女子,那麼,這一名字更像是唐代以前人給取的。因為,這符合文獻中杞梁乃春秋時期齊國大夫、死於某次戰役的記載。姜姓是齊國的大族,以出美女著稱。《詩·陳風·衡門》有「豈其取(娶)妻,必齊之姜」的詩句。齊國大夫,娶齊國某姜姓貴族家女子為妻,合乎情理。倘若是明代人取的這個名字,就跟這個時代故事已經演變為澧州嘉山(今湖南省津市)女子(孟姜女)與秦始皇之間的怨仇的講法,互相抵牾。

我認為,與其言之鑿鑿強調「孟姜女」就是齊國某貴族女子,還不如說她是一位國籍不明的姜姓女子。在沒有確鑿文獻能夠證明「孟姜女」跟「杞梁妻」是同一個人的時候,這樣說,至少可以給明清以後關於孟姜女故事的演繹提供一點發揮的餘地。過於迂執,民間故事就沒法往下講了。我這樣說當然也不是信口開河,毫無依據的。至少我有如下一個證據:春秋時期,「孟姜(女)」已經不限於稱呼齊國女子了。《詩·鄘風·桑中》「爰采唐矣?沫之鄉矣。雲誰之思?美孟姜(弋/庸)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詩·鄭風·有女同車》「有女同車,顏如舜華(英)。將翱將翔,佩玉瓊琚(將將)。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德音不忘)。」說鄘風、鄭風中的美女「孟姜」都是齊國女子,有失武斷。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鄘風》中,跟姜姓一樣,弋姓、庸姓也產美女。可見,春秋時期,「孟姜」乃是一般美女的代名詞,不限於齊國所產。

讓美女對抗暴君暴政,故事聽起來會更加過癮。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22:4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