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高油價令美歐經濟再承壓

[複製鏈接]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3-29 10: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受地緣政治不確定性加強和風險情緒改善等因素影響,近期全球油價再現飆升之勢。在老百姓紛紛抱怨「油比奶貴」、「油比酒貴」的同時,各國政策制定者也感受到了高油價給實體經濟帶來的炙烤。渣打集團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王志浩27日在與本報記者連線時稱,高油價正給全球經濟帶來衝擊:美國復甦或因此受阻,歐洲衰退或因此加重,而亞洲國家考慮到高油價帶來的通脹效應,有可能會放緩或暫停降息步伐。
  
  能源價格高企或重創美消費開支
  
  高油價被認為是繼高房價和高失業率之後,美國消費者的又一關注重點。數據顯示,目前汽油銷售額佔美國零售總額的11.2%,比1992年至2003年間的7.4%有顯著提高,但仍低於2008年9月12.4%的水平。美國消費者從2005年開始減少汽油用量,2007年3月至2008年6月油價上漲87%,導致2008年汽油消費量嚴重下降。這與2008年下半年失業率驟增、衰退加劇有很大關係。即使在經濟復甦階段,消費者仍堅持節約的消費方式。本輪自2011年初開始的油價上漲使得實際消費再次戲劇性下滑,現在處於與1998年一季度相近的水平。同樣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和2011年間27%的油價上行使得可支配收入下降0.1%。2011年12月下旬至今,美國汽油價格平均上漲9%,這已對2012年一季度美國消費性開支造成了損失。
  
  根據渣打的模型預測,現價為每桶108美元的WTI原油(西德克薩斯中質原油)如果升至每桶120美元或150美元,則將把美國汽油價格推升到每加侖4.25美元或5.30美元,消費者可能因此分別減少汽油消費量3%或10%。根據渣打提出的美國家庭2013年可支配收入略增0.5%的預測,則油價上揚可能令其實際可支配收入下降0.4%。「這很可能降低美國的消費者存款率,並打擊個人消費支出,導致其GDP下降約0.5個百分點,按年率計算則下降1.4個百分點。」王志浩表示。他認為,根據渣打對2012年美國經濟增長1.7%的預測,雖然油價再現2011年的情形將令人擔憂,但預計影響不會是災難性的。不過,如果WTI原油價格升至每桶150美元,那麼消費者對增長的貢獻將被抵消殆盡,而這還沒有考慮油價上漲對貿易的衝擊作用,這個衝擊「甚至有把美國推入經濟衰退的風險」。
  
  石油危機陰霾或加重歐元區衰退
  
  能源價格上漲令本已面臨經濟和信貸緊縮的歐債國家愈發感到雪上加霜。王志浩認為,在歐元區油價已處於歷史高點的當下,許多已身陷債務危機的國家可能會進一步面臨石油危機。目前,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在每桶120美元上下,較3個月前上漲18%,同比漲幅也在18%左右。
  
  「對於歐洲來說,如果油價穩定在當前水平,那它對通脹的影響將表現為限制或者延緩預期的歐元區總體通脹率下降,到年底CPI將維持在略低於2%的目標之上。」王志浩表示。儘管目前歐元區總體通脹率同比增長2.7%,遠高於目標,但由於地區經濟活動情況比一年前更加糟糕,渣打預計歐元區各國政府很可能把油價進一步上漲看作經濟增長的額外障礙,而不是中期通脹威脅。「與美國不同的是,歐元區沒有受益於下跌的天然氣價格,因此對於石油供應衝突導致的油價飆升,政府可能回應以諸如降息之類的政策放鬆,而不是像2011年4月和7月那樣的政策緊縮。」王志浩說。
  
  根據渣打的模型,如果油價上漲到每桶150美元,並在連續的一段時間內保持這個價格,則2012年歐元區GDP增長可能會下降1%至1.2%,通脹可能在2.9%左右。對於歐元區各國來說,油價上漲對經濟增長的損害將直接影響其公共部門財政狀況,渣打預計區內財政赤字將在佔GDP3.9%的基準之上上升約0.4個百分點。此外,渣打研究團隊認為,在油價持續高企的情況下,歐洲進口總體需求將下降,而對受益於高油價的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將上升。不過即使如此,渣打仍預計每桶150美元的油價將導致歐元區經常賬戶財政赤字高出基準赤字(即佔GDP的0.2%)0.8個百分點。
  
  油價持續上漲或阻撓亞洲央行降息
  
  對於正在積極應對經濟減速的亞洲國家來說,油價上漲可能會令其央行再次面臨兩難抉擇。自去年後期開始,許多亞洲經濟體央行已開始部署放鬆貨幣政策。其中,印尼、菲律賓和泰國已下調了政策利率,中國也已下調了存款準備金率。王志浩認為,最近油價再次上漲及其對通脹的影響或使得一些亞洲經濟體央行暫停降息或者延緩降息周期的開始,不過尚不太可能從降息轉成加息,除非油價更大幅上漲並通過其他商品價格和通脹預期給通脹帶來第二輪影響。
  
  
  渣打研究顯示,北海布侖特原油價格為每桶120美元到125美元之間時,給亞洲帶來的通脹效應可能是有限的。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首先,2011年大部分時間裡,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油價都在每桶100美元以上。2008年第二季度和2011年第二季度北海布侖特油價同比增長了80%至90%,而目前油價漲幅與那時相比是溫和的;其次,這個級別的漲價是可通過煉油企業的邊際利潤率和特定經濟體的財政措施消化掉的,如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第三,亞洲貨幣升值已幫助減輕了輸入型通脹。
  
  「在這種情況下,採取了降息策略的央行可能轉向『靜觀其變』的狀態,降息的步伐可能會放緩。」王志浩說。「另外,來自美國的更樂觀經濟數據可能也會促使亞洲經濟體央行不那麼激進地降息。」在過去油價和商品價格飆升時期,有些亞洲經濟體央行認為漲價源於供應方面的因素,認為地方貨幣政策不可能在減輕通脹方面產生實質性影響。「無論如何,出於管理通脹預期和維持合理實際利率進而確保外匯穩定的需要,政府會採取從緊的政策。」他表示。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6 17:5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