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給習近平折騰一下的權力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2-3-26 13:0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2-3-26 13:14 編輯

給習近平折騰一下的權力

2012-03-26 01:02:07 多維-博客  楊子

中共的政治是十八大,多維-博客的政治也應該是十八大。

薄熙來只是個序曲。現在曲終人該散了。左派越不散,越丟失了目標。

十八不是遙遠的事情,是幾個月的事情。既然無論左右,都希望中國改變,那就給習近平一個機會,讓他有足夠的權威。我認為大家要往如下幾個方面造勢:

1。給習近平一個核心地位。拙作《建議中共恢復總書記核心制度》有說明。

2。增強劉少奇之子劉源在軍中的地位。劉源是當初和習近平在文革后一起最早唯一下基層的太子黨,習念念不忘。

3。在常委選拔中提拔和習近平能共事的人物。不要求理念一致,但要能互相溝通,一起工作。我對俞正聲很有好感,他入主人大,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其實如果沒有他弟弟叛逃,他是今天的領袖,也未可知。

這是不是說權力太集中了?我看不是。馬英九做總統,是三軍總帥,權力不可謂不大,但被人罵無能。原因無它,馬英九是個正直的人,他不濫用權力。習近平也是這樣一個人,雖然他的政治視野沒有溫家寶那樣寬廣,但他為人可靠,又是太子黨正紅血統,中共可以放心他對權力的掌握。薄熙來缺了這個可靠,所以當初才流落重慶。在中國文化,社會和制度沒有改變之前,薄熙來的危害幾率大於貢獻幾率。

薄太子下去了,我現在拍一下習太子的馬屁,有我舊文為證:

《人民領袖習近平》
沙發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2-3-26 13:05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2-3-26 13:06 編輯

人民領袖習近平

2010-10-21 15:23:41  多維-博客  楊子

最近看了網上流傳的習近平自述,很受感動。

先給一個結論。習近平是中共建國以來最好的領袖。毛澤東是個偉大的戰略家,但陰險狡詐心狠手辣。鄧小平非常偉大,但64處理不當。江澤民油頭粉面,精英至上,加劇了中國的貧富差距。胡錦濤政治輔導員八股專家,無所作為。

習近平同志呢?他心地坦蕩,事實求是,有政治手腕,但出發點是善良的。

習近平的插隊經歷,讓他成為一個人民領袖。

「回想我剛下鄉的時候,大概有二、三十個知識青年,都是軍隊幹部子弟,半年後大部分都當兵走了。近一年時間裡就我一個堅守在那裡,感到十分孤獨。但當我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特別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樂。」

習近平的這一段,讓我很震撼。試想當年環境,熱熱鬧鬧的插隊,很快就人去樓空。就剩他自己在完全陌生貧窮的黃土山裡,心裡的那份孤獨,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了的。習近平的領袖性格在此時顯露,他不怨天尤人,消沉退縮,而是昂首奮鬥,真心的當農民。家庭破碎的他,是農民給了他溫暖和幸福,這種情誼聯繫,是決定人生的,是他永遠也忘不了的。

習近平的人格魅力和領袖氣質,是天生的。他從國防部長的秘書,到正定縣的書記,不是想投機和鍍金,而是延安的經歷已經讓他成為一個農民,他不習慣高層的政治纏鬥,更嚮往和自信基層的自主實幹。他從理想破滅到找回人生,心裡的探索和掙扎,是他那一代人共有的,也是我們這一代可以感同身受的。

「過去講信仰,好象是一種很虛的東西。我覺得我們當時那一代青年成長履歷就是紅衛兵時代跟著激動,那是一種情緒,那是一種氛圍;到了文化革命理想破滅,最後 變得甚至是一種虛無。最後在那種年齡段,以及在那種時代變成是一種叛逆性,或者說是一種批判主義色彩,最後看書呢,都是批判地看,看那個社會都是批判地 看,其實自己呢,鑽進去再走出來,最後感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共產主義理想是偉大的,要做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這個理念是從這麼一個過程建立的,不 是一個很一帆風順的一個理想的成長的過程,它是一個坎坷的成長過程。但是我覺得從被動到主動,但這個時候是扎紮實實的,真正是自己的,不會受別人的影響, 在關鍵時刻是經得住考驗的。」

習近平得出的結論我們不一定贊成,但他的追求過程卻和我們的一模一樣。他的成長和發跡,雖然和他的父親有關,但他自己的紮實奮鬥,才是他領導中國的真實原因。

習近平不是完人,但他的經歷和性格,是中國目前最需要的。他處驚不變,堅定不移的性格,能最好的承受列強的圍攻,維護中國的利益。他以人民為主的理念,是富民國策的理論基礎。

中共高幹選舉習近平接班,也是意識到了胡錦濤的團派浮誇的無用,意識到飛行的中國列車需要腳踏實地的穩定前行。中共的代際政治和民調民主,成功的產生了一個人民需要的領袖。

幾乎在同一時間,劉曉波也成了西方推選的中國民主領袖。習劉兩人在人格性格上的差別,是天壤之分,溝壑之隔。以我看來,習近平和劉曉波,中國更需要習近平。

參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2-3-26 13:0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2-3-26 13:07 編輯

習近平回憶下鄉歲月舊文走紅

2010-10-21 09:35:51

【多維新聞】新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習近平7年前的一篇自述下鄉經歷的文章,近日從網上流出成為一時焦點。

自述源自出版於2003年的《福建博士風采》叢書第一卷。叢書系福建省外大學校友會聯合會等組織編撰,首捲入編381位博士。習近平時任浙江省委書記,是該套叢書的編委會主任。叢書綜合介紹了各位博士的學習經歷、工作經歷、專業特長、事業成就等,同時還以簡述的方式刊登其在成長過程中最難忘的人與事,並發表其濃縮人生精華的博士格言。
文章刊登了習近平的格言:「老實做人,紮實做事;不事張揚,只求實績;勿忘人民,甘作奉獻;鞠躬盡瘁,奮發有為。」
文章從習近平1969年下鄉時講起,至1982年間的一段經歷,著重講述了在陝北農村的上山下鄉經歷,提到他由於家庭的原因,寫過十份入黨申請書都被拒。當時,習的父親習仲勛,因毛澤東所定「反黨小說」《劉志丹》事而被定為「習仲勛反黨集團」,習近平處境艱難。
文中並未提及他在從陝北進入清華大學后,就讀化工系基本有機合成專業的經歷,但突出說明了他在「從政20年後」漸漸在清華大學在讀博士生的經歷,官方的簡歷顯示,1998-2002年習近平在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在職研究生班學習,獲法學博士學位。


陝北梁家河村民送習近平上大學留影 前排中央為習近平(來源:網路)
文中通過習近平自述下鄉經歷,與當地農民的共同生活,表示他要做「人民的公僕」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幹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同所有有關其生平介紹文章一樣,他對當國防部長耿飈軍委秘書期間的經歷一筆帶過。觀察人士指出,這段經歷應當是他從政生涯的重要起點,對他的從政欲應有催化作用。畢竟,這是他第一次在身臨其境中共高層權力,感受高層政治。

全文提到了文革時的清華大學校長遲群、北京市委書記謝靜宜、清華大學副書記劉冰、國防部長耿飈、劉少奇之子劉源四人,值得指出的是,如習近平文中所述,1982年,劉源與他不謀而合,同時下基層鍛煉。但世事多變,1988年時,劉做到副部級的河南省副省長,而習還只是廳級的福建寧德地委書記,六四之後,劉逐漸淡出政壇,如今居位中國軍事科學院政委。
縱觀現有公開資料,習近平的下鄉經歷被濃墨重彩。在1998年出版的一本《知青老照片》書中,習近平以《我是黃土地的兒子》的文章,詳細回憶了他在艱難的困境中,受到當地村民的保護與幫助;2003年,接受央視的《東方之子》採訪時,習近平同樣詳說:「我覺得在我這個一生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兩種人,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個陝北老鄉」


《福建博士風采》習近平一節原文(多維截圖)
《福建博士風采》的編纂以學習簡歷、工作簡歷、業績、簡述為體例,介紹習近平的文章有兩頁,經多維記者查證,網上的傳文只比原文多了小標題與「編者按」,有幾個字未予顯示,現略作修訂,將原文轉發如下:

習近平
簡述
我1969年從北京到陝北的延川縣文安驛公社梁家河大隊插隊落戶,7年上山下鄉的艱苦生活對我的鍛煉很大。

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讓我懂得了什麼叫實際,什麼叫實事求是,什麼叫群眾。這是讓我獲益終生的東西。二是培養了我的自信心。
記得父親要求我們從小就要做講團結和善於團結的人。走上社會後,對這一點的體會就更深刻了。我感到:凡事團結處理得好,工作就能做得比較好;如團結處理不好,凡事就做不好。特別是當年上山下鄉到陝北,遠在千里之外,舉目無親,靠的就是團結。在梁家河我跟大家一起幹活,生活習慣了,勞動關也過了,群眾到我這串門的人也多了,我那窯洞逐漸成了那個地方的中心——村中心。每天晚上,老老少少絡繹不絕,講古今中外,講他們感受到的新鮮事,漸漸地就連支部書記有什麼事都找我商量。他說,年輕人見多識廣,比他懂得多。回想我剛下鄉的時候,大概有二、三十個知識青年,都是軍隊幹部子弟,半年後大部分都當兵走了。近一年時間裡就我一個堅守在那裡,感到十分孤獨。但當我適應了當地的生活,特別是和群眾融為一體時,就感到自己生活得很快樂。
我先後寫過十份入黨申請書,由於家庭的原因,都未獲批准。後來村裡和公社要留我,又將我的入黨問題交到縣委去研究。在研究我的入黨問題時,當時的縣委書記說,這個村姓氏矛盾複雜,他 「整社」整得好,需要他留下來繼續鞏固;他爸爸的結論在哪兒?沒有,不能因此影響他入黨。所以就批准我入黨,而後讓我當了大隊支部書記。
我那時一邊當村幹部,一邊總渴望有機會能上學深造。那時候報大學,清華有兩個名額在延安地區,一個分給延川縣。我三個志願都填清華大學。縣裡將我報到地區,地區不敢做主,清華大學來招生的人也不敢做主,請示清華大學。這又是一個機遇。1975年7、8、9三個月,正是刮所謂的「右傾翻案風」的時候。遲群、謝靜宜當時顧不上清華大學的具體工作,劉冰同志主持工作。當時我父親剛剛解除監護,下放到洛陽耐火材料廠,耐火材料廠開了個「土證明」:「習仲勛同志屬人民內部矛盾,不影響子女升學就業。」於是我踏進了清華園。
上山下鄉中對學習的渴望,使我與清華大學結下了讀書緣。從政近20年後,我在職讀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華大學讀的,學的是馬克思主義與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我結合實踐,對中國農村市場化建設、農村擺脫貧困、福建山海聯動發展、現代農業理論與實踐、福建省發達地區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發展與完善、農村市場化建設與中國加入WTO等進行系列研究,著書並發表文章。上山下鄉的經歷使我對基層有了深刻的了解,作出了再下基層的選擇。1982年我從中央軍委辦公廳下到河北正定縣。當時有許多人對我的選擇不理解。因為我在至河北之前是給耿飈同志當秘書,他當時是國防部長,又是政治局委員。那時候從北京下去的人,有劉源(編者按:已故國家主席劉少奇的兒子)和我。我們倆不謀而合,都要求走跟工農相結合的道路。基層離群眾最近,最能磨練人。有了上山下鄉的經歷,我對再下基層充滿信心,並義無反顧地下去了。
上山下鄉的經歷,使我增進了對基層群眾的感情。對於我們共產黨人來說,老百姓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我們必須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要時刻牢記自己是人民的公僕,時刻將人民群眾的衣食冷暖放在心上,把「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人民答應不答應」作為想問題,幹事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像愛自己的父母那樣愛老百姓,為老百姓謀利益,帶領老百姓奔好日子,絕不能高高在上,魚肉百姓,這是我們共產黨與那些反動統治者的根本區別。封建社會的官吏還研究「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我們共產黨人不幹點對人民有益的事情,能說得過去嗎?
總之,上山下鄉的經歷對我的影響是相當深的,使我形成了腳踏實地,自強不息的品格。腳踏在大地上,置身於人民群眾中,會使人感到非常踏實,很有力量;基層的艱苦生活,能夠磨練一個人的意志。而後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只要想起在那艱難困苦的條件下還能幹事,就有一股遇到任何事情都勇於挑戰的勇氣,什麼事情都不信邪,都能處變不驚,克難而進。


(秦風 撰稿)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2-3-26 13:08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2-3-26 13:10 編輯

習近平:你應該選擇後者

於 2010年10月19日 15:32


[核心提示] 你可能有的時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眾,但是群眾一時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沒有跟著你走,你怎麼辦?你是走你的路,脫離群眾,還是跟著群眾一起走,你應該選擇後者,他們願意跟著你走,否則雖然你對了,你們感情也是疏遠了,他也不會跟你走。

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比較努力的人,還是一個能夠自己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為了一個目標去實施的人,而且現在還在繼續堅持著。我也希望我一輩子能夠堅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

記者:從福建到浙江最開始是任命您當省長,有沒有想到一個月以後,你就兼任書記了?

習近平:沒想到。一點都沒想到。

記者:那麼當時你接到這樣的一個任命的時候,什麼心情呢?

習近平:一定要做好,絕不能做不好。因為我做不好的話,不是我個人的事情,是對浙江4600 萬人民的事情。組織上給你這麼重要的工作,我們有信心、有決心做好這個工作,但是我們確實要如履薄冰、如臨深淵,又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記者:你到任以後,一直沿襲了你在福建的作風,就是比較低調,而且從一開始,就進行調研,我想知道您都去了哪些地方,做了什麼樣的調研呢?

習近平:到一個地方呢,就是先做學生。再一個就是吃透情況,不要盲人摸象,所以我來了以後,就是盡量地跑。

記者:跑了多少地方?

習近平:我是說當縣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當地市委書記,一定要跑遍所有的鄉鎮;當省委書記應該跑遍所有的縣市區。我來了以後這90個縣市區,我現在才跑了69個。

記者:9個月的時間已經跑了69個?習近平:本來可以更快一點,但是現在要掌握一些節奏,反正一年肯定能跑下來了。

記者:在調研過程中有沒有讓你特別難忘的事情?

習近平:在浙江來講呢,我對這裡的民營經濟發展,還是讚嘆不已的。浙江這個地方,靠老百姓的聰明智能,民營經濟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園地的裡面一個奇葩,這裡的各類專業市場成交額,在全國都是最多的。這個讓我感覺到確實是這裡的一個特色,也是這裡的一個優勢,我們要把握好它,弘揚它。

記者:其實您在福建呆得時間不短,整整十七年半。

習近平:十七年半。

記者:心裡捨得嗎?

習近平:感情難以割捨是可想而知的,而且我覺得是不解之緣吧,肯定我一輩子都跟福建聯繫在一起。十七年半,也是我最好的年華啊,我是當時人們說的三十而立,我32歲的生日那天是我在廈門當副市長的時候度過的。就是那一天,廈門市領導說給你接風,你今天上任了。我說今天恰恰是我的生日。

記者:在福建的這17年,你自己認為驕傲的業績是什麼?

習近平:王婆賣瓜,我很難說哪一個是我自己驕傲的業績,因為每一個業績,都是集體創作,沒有說哪個是個人的。而且一件事情的完成,它畢其功於一役,這一役它也是,甚至是若干年,甚至是若干屆才能完成的。

記者:您給大家留下的印象是為人很謙和,而且很平易近人,那麼通常這種謙和、平易近人,說明您的性格是溫和的,那您有沒有震怒的時候?

習近平:也有,這種震怒呢,我想它是兩種情況了,一種是有感而發,不可自抑,怒髮衝冠,自然地發了。另一種情況可能還是理智的選擇,這個時候,拍桌子是必要的,拍桌子比不拍桌子好。不拍不足以震懾,不拍不足以引起重視。

記者:那你在寧德治吏,是不是算是一次理智的震怒?

習近平:也有這種成分,我在寧德主要是清房嘛。當時寧德的幹部佔地建房比較普遍,老百姓看到這些蓋出來的房子,看得見的腐敗,很有氣。

記者:涉及到多少人?

習近平:幾千人吧。

記者:可是涉及到這麼多人,幾千人,到底動還是不動,自己心裡有沒有掂量?

習近平:我就問當時的一個紀委副書記,我說你覺得老百姓意見大不大,群眾意見大不大?他說大。是不是一個當前影響積極性最大的問題?他說是。我們將近300萬人該得罪,還是這二三千人該得罪?他說那當然是,寧肯得罪這二三千人。我說那咱們就干,要干就干成,義無反顧,開弓沒有回頭箭。

記者:事後這些被處理的幹部還恨你嗎?

習近平:對我沒意見,而且我走的時候,也還是難分難捨的。因為他們覺得我確實不是為了自己,我跟他們無怨無仇的,我就是來講一個公道,我們幹部不要去傷害人民的利益。從小雖然衣食無憂,但是我父親對我們的要求嚴格,日子過得非常儉樸。我們去參加一些晚會,到人民大會堂,到天安門上面,工作人員說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破爛的衣服?因為我們是住校,逢年過節回家了以後,先是站一排,接受他的訓話。

記者:那時候你們家庭的生活還是比較優越的是吧?

習近平:這麼講吧,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我父親對我們的要求嚴格,使我們過得非常儉樸。

記者:怎麼呢?

習近平:因為他一個月的工資是四百塊錢,當時毛主席他們也就這個工資了,我們本身平常穿的衣服,且不說補丁落補丁,而且都要穿兄弟姐妹的衣服,哥哥的交給妹妹,妹妹的交給弟弟,我比較慘的就是上面有四個姐姐,只有一個哥哥。

記者:那你穿你姐姐的衣服?

習近平:大部分穿姐姐的衣服。

記者:花衣服?

習近平:花衣服,花鞋子,我絕對不幹,但是也不得不穿。逢年過節了,我們也都去參加一些晚會,到人民大會堂,到天安門上面,工作人員說這是誰家的孩子這麼破爛的衣服?知道的人就說這是習家的孩子。那時候受教育就是革命教育,因為我們是住校,逢年過節回家了以後,先是站一排,子女站在牆根上,接受他的訓話。

記者:他怎麼跟你們訓話的?

習近平:也就是講他自己怎麼參加革命,你們今後一定也要革命,革命是怎麼回事,我們聽得耳朵都起繭子了,有的時候很想去玩一玩,很不耐煩,但是也不敢不聽,這些東西也就潛移默化了。29000 名北京知識青年在延安,我是第一個大隊部記的。我覺在我的一生,對我幫最大的是兩種人,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個陝北老鄉。

記者:後來你當了大隊的支部書記?

習近平:而且據我了解可能有29000 名北京知識青年在延安,我是第一個當大隊支部書記的。

記者:這種歷練對你今天有什麼影響?

習近平:看到了人民群眾的力量,看到人民群眾的根本,真正理解了老百姓,了解了社會,這個是最根本的。很多實事求是的想法,都是從那個時候生根發芽的,以至於到現在每時每刻影響著我。

記者:從被迫下放當知青,到你自己主動地選擇要到正定去,你覺得這兩者之間有什麼關係嗎?

習近平:有關係,就是從自在到自為了,我確實開始不是共產黨員嘛。那我從陝北出來,我已經是一個經過一些歷練的共產黨員了。過去講信仰,好象是一種很虛的東西。我覺得我們當時那一代青年成長履歷就是紅衛兵時代跟著激動,那是一種情緒,那是一種氛圍;到了文化革命理想破滅,最後變得甚至是一種虛無。最後在那種年齡段,以及在那種時代變成是一種叛逆性,或者說是一種批判主義色彩,最後看書呢,都是批判地看,看那個社會都是批判地看,其實自己呢,鑽進去再走出來,最後感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共產主義理想是偉大的,要做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這個理念是從這麼一個過程建立的,不是一個很一帆風順的一個理想的成長的過程,它是一個坎坷的成長過程。但是我覺得從被動到主動,但這個時候是扎紮實實的,真正是自己的,不會受別人的影響,在關鍵時刻是經得住考驗的。

記者:自從你到正定開始,你走上了從政之路,從這個時候開始,你和你父親的這種交流是不是也很多,你從他身上學到了什麼?

習近平:我跟他的共同語言更多了,我覺得在我的一生中,對我幫助最大的是兩種人,一種就是革命老前輩,一種就是我那個陝北老鄉,他就是總是覺得我應該在群眾中,不要脫離開群眾。你可能有的時候很高明,你的看法高出群眾,但是群眾一時不理解你的看法,也沒有跟著你走,你怎麼辦?你是走你的路,脫離群眾,還是跟著群眾一起走,你應該選擇後者,他們願意跟著你走,否則雖然你對了,你們感情也是疏遠了,他也不會跟你走。

記者:如果現在對你自己做一個評價的話,你會怎麼評價你自己?

習近平:我覺得我還是一個比較努力的人,還是一個能夠自己去提醒自己、約束自己,為了一個目標去實施的人,而且現在還在繼續堅持著。我也希望我一輩子能夠堅持下去,做成我既定的、人生的事情,而這個事情,我覺得不多,最多就是這麼一件事。我想就是為老百姓多做一些事情。

(《人民文摘》2004年 第三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eztomcat 發表於 2012-3-26 13:0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eztomcat 於 2012-3-26 13:09 編輯

建議中共恢復總書記核心制度

2012-03-22 05:48:27   多維-博客  楊子

說是制度,也就是一列。江澤民時期,他作為總書記,是黨中央的核心。

毛的個人崇拜不對,鄧的幕後操縱也不對,現在看來,在中共不政改的情況下,總書記作為核心,是必要的。集體領導的缺陷,就是沒領導。胡錦濤沒有權威,薄熙來才敢胡來。反正是集體領導,九個常委,有支持我的就行。況且還有前核心的祝福?薄熙來有四年時間做大,和胡錦濤性格有關,也是黨中央沒有核心的結果。大家都不出頭,薄熙來當然出頭。在改革衝擊,國際風雲中,中國百姓需要有人信賴和領導,集體領導體製造成了這個真空,薄熙來就成了替補。

說到國際風雲,其實倒薄對中國的軟實力是加分的。但這不是本文的重點,且不多說。

選舉制度的好處,就是解決了領導權威和錯誤糾正的矛盾。領導人的權威在職位上,在位時有足夠的權威,卻不能胡作非為,也要在選舉時接受檢驗。中共制度軟弱,為減少權斗烈度,避免個人崇拜,常委越來越多,總書記越來越矮。雖然常委們都在一條船上,但平時各奔東西,削弱了領導效率。在中共死拖不採取政改這個上策的情況下,建議中共對領導體製作如下修改:

1。擴大總書記挑選的民調範圍,不僅要前總書記參與,也要省部級以上幹部參與。

2。總書記就是核心,每十年換一次。

3。軍隊明確表示忠於黨,聽總書記指揮,但總書記必須十年一換。

4。減少常委人數。

5。在強調核心的同時,增加國務院的執行權威。

我在此再次說明,上策是政改,這只是一個中策。溫的政改,可能就是這些內容。各常委誰都有獨立利益,總理碰不得,怎麼治國?總書記權威立起來了,才能衝破利益封鎖,才能凝聚民心,防止諸侯做大。

很多人誤以為民主就是分權,其實民主是監督權力,同時可以增加權力的權威和合法性。中共不政改,又怕個人崇拜,造成了目前這種不上不下,領導力軟弱的體制。不但壓不住地方諸侯,也不便於和國際列強周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96

主題

8058

帖子

7211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211
6
11nn93n9 發表於 2012-3-27 03:11 | 只看該作者
權力是爭來的。習近平如果掙不來權力,給他他也用不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04:3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