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古代十大名醫(一)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1、扁鵲,其真實姓名是秦越人,又號盧醫。據人考證,約生於周威烈王十九年(公元前四O七年),卒於赧王五年(公元前三一O年)。他為什麼被稱為「扁鵲」呢?這是他的綽號。綽號的由來可能與《禽經》中「靈鵲兆喜」的說法有關。因為醫生治病救人,走到哪裡,就為那裡帶去安康,如同翩翩飛翔的喜鵲,飛到哪裡,就給那裡帶來喜訊。因此,古人習慣把那些醫術高明的醫生稱為扁鵲。秦越人在長期醫療實踐中,刻苦鑽研,努力總結前人的經驗,大膽創新,成為一個學識淵博,醫術高明的醫生。他走南闖北,真心實意地為人民解除疾病的痛苦,獲得人民普遍的崇敬和歡迎。於是,人們也尊敬地把他稱為扁鵲。
扁鵲善於運用四診,尤其是脈診和望診來診斷疾病。《史記?扁鵲倉公列傳》中記述了與他有關的兩個醫案:一個是用脈診的方法診斷趙子簡的病,一個是用望診的方法診斷齊桓侯的病。
有一次,他到了晉國(今山西、河北、河南一帶),正碰到了晉國卿相趙簡子由於「專國事」,用腦過度,突然昏倒,已五天不省人事了。大夫(官名)們十分害怕,急忙召扁鵲診治。扁鵲按了脈,從房裡出來。有人尾隨著探問病情,顯得很焦急。扁鵲沉靜地對他說:「病人的脈搏照常跳動,你不必大驚小怪!不出三日,他就會康復的。」果然過了兩天半,趙簡子就醒過來了。準確地用切脈診病是扁鵲的首創。著名歷史學家司馬遷高度讚揚說:「至今天下言脈者,由扁鵲也。」近代歷史學家范文瀾也說:扁鵲「是切脈治病的創始人」。
2、張仲景,名機,據傳當過長沙太守,所以有張長沙之稱。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約生於東漢和平元年(公元一五O年),卒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二一九年),活了七十歲左右。
他自小好學深思,「博通群書,潛樂道術。」當他十歲時,就已讀了許多書,特別是有關醫學的書。他的同鄉何顒賞識他的才智和特長,曾經對他說:「君用思精而韻不高,后將為良醫」(《何顒別傳》)。後來,張仲景果真成了良醫,被人稱為「醫中之聖,方中之祖。」這固然和他「用思精」有關,但主要是他熱愛醫藥專業,善於「勤求古訓,博採眾方」的結果。
3、華佗,字元化,又名敷,約生於公元2世紀初,死於建安十三年(208)以前,沛國譙(今安徽亳縣)人。他是東漢傑出的醫學家,尤其擅長外科麻醉手術。
   華佗年輕時曾遊學徐州,「兼通數經,曉養性之術」,但多次謝絕朝廷命他做官司的徵召。他長期堅持在民間行醫,走遍了包括安徽、山東、江蘇、河南等省的許多地方,深為百姓敬仰和愛戴。晚年華佗被曹操徵召到許昌,為其治療頭風病。由於華佗不願作為曹操的侍醫,便託故告假歸家,並數次拒絕重返許昌,終為曹操所殺害。
   華佗臨死前,曾將所著醫籍交獄吏收藏,但「吏畏法不敢受」。華佗無奈,只得「索火燒之」。因此,華佗的著作未曾得以流傳。現存《中藏經》一書,傳說為華佗所作。並有自稱為華佗外甥的鄧處中為該書作序,說此書是從華佗寢室遺藏中獲得。經考證,並非華佗手筆。至於《華佗神醫秘傳》和《華佗神方》均系偽作。華佗弟子吳普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著有《李當之葯錄》;樊阿喜針灸。這三個弟子均成為有名望的醫家。
華佗在公元 2世紀發明麻醉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一個偉大的創舉。他用「麻沸散」做全身麻醉,進行開腹手術。據《後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髮結於內,針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無所覺,因刳破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疾穢,既可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間皆平復。」他是世界上第一個用全身麻醉做手術的人,比西方發明麻藥早1600多年。
  華佗主張運動以治療疾病。據《三國志》記載,華佗曾對他的弟子吳普說:「人體欲得勞動,但不當使極耳。動搖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之不朽也。是以古之仙者為導引之事,熊經鴟顧,引挽腰體,動諸關節,以求難老。吾有一術,名五禽之戲,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鳥。亦以除疾,並利蹄足,以當導引。」他堅持體操運動是強身之本,認識到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快新陳代謝,並用自己創造的五禽戲治病:「體中不快,起作一禽之戲,沾濡汗出,因上著粉,身體輕鬆便,腹中欲食。」
4、皇甫謐出生於公元215年,東漢時安定朝那(今甘肅靈台)一個貧苦的農舍中。初取名靜,后改謐,字士安。年輕時拜鄉里著名的學者席坦為師,數年以後,他已成為一個遠近聞名的學者。他認為,不求名利才會無損於生命;不追求富貴,才能獲得深厚的道行。因此,儘管郡守曾請他出仕,舉薦他為孝廉,相國也徵召他去做官,他都拒絕了。他甘心一生玩味經典冊籍,為將知識傳播他人而著書立說,為後世立言。他40歲時,不幸得了風症,半身麻木,右腿肌肉萎縮,服寒食散又藥物中毒,身發熱,寒冬時尚須袒露身服食冰雪,夏天則更煩悶不堪,並伴有咳嗽、喘、浮腫和四肢酸重,時刻處於病危之中。疾病的折磨考驗了他的意志,求生的慾望又促使他研讀醫學典籍,而針灸治療風症的效果使他更對針灸學感興趣,於是他廣泛研讀針灸文獻,終於成了一位針灸大家。
當時醫學經典著作頗多,但經絡胞穴並不統一。於是他把當時風行的《黃帝針經》、《素問》及《明堂孔穴針灸治要》叄部書進行了比較研究「使事類相從,刪其浮詞,除其重,論其精要」,著成《黃帝部針灸甲乙經》10卷,。又稱《針灸甲乙經》,簡稱《甲乙經》,約完成於公元259年。南北朝時改為12卷本。原書以天干編次,主論醫學理論和針灸之法,故以《針灸甲乙經》命名。 《針灸甲乙經》是現存最早而較完整的針灸學著作。前部分闡明臟腑、經絡、腦穴、診法病;後部分論述各病證及針灸法。它是中國晉代以前針灸學成就的總結性文獻。
5、 孫思邈,(公元581-682年),自號孫真人,京兆華原(今陝西省耀縣孫家塬)人,是隋、唐兩代大醫學家。
孫氏自幼聰穎,喜好讀書,勤學苦練,20歲精諸子百家學說,善言老莊,又好釋典,兼通陰陽,推及醫藥。隋、唐兩代皇帝都召他做官,他卻無心仕途,晚年從事醫學著述,是文史醫藥全面均展、多才多藝的傑出人物,尤以醫學為最。孫思邈是因病治醫,勤奮成家的。他不但學識淵博,而且品德高尚。他的高尚醫德,是大醫精誠與高超醫術兩相結合的醫德規範。他在學術界也樹立了崇高的榜樣,一直熏陶著代代醫家。
孫思邈把醫為仁術的精神具體化。他在其所著的《大醫精誠》一書中寫道:「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研繭,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亦不得瞻前顧後,自慮吉凶,護借身命。見彼苦惱,若已有之,深心凄愴,勿避險惡,晝夜寒暑,饑渴疲勞,一心赴救,無作功夫形跡之心。如此可為蒼生大醫,反此則是含靈巨賊。夫大醫之體……又到病家,縱綺羅滿目,勿左右顧眄;絲竹湊耳,無得似有所娛;珍羞迭薦,食如無味;醞祿兼陳,看有若無。夫為醫之法,不得多語調笑,談謔喧嘩,道說是非,議論人物,炫耀聲名,訾毀諸醫,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則昂頭戴面,而有自許之貌,謂天下無雙,此醫人之膏盲也。」上述的寥寥片語,已將孫思邈的高尚醫德情操,展示在人們面前。
孫氏認為「人命至重,有貴幹金,一方濟之,德逾於此」,故將他自己的兩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這兩部書的成就在於:首先對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有很深的研究,為後世研究《傷寒雜病論》提供了可靠的門徑,尤其對廣義傷寒增加了更具體的內容。他創立了從方、證、治三方面研究《傷寒雜病論》的方法,開後世以方類證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國最早的醫學百科全書,從基礎理論到臨床各科,理、法、方、葯齊備。一類是典籍資料,一類是民間單方驗方。廣泛吸收各方面之長,雅俗共賞,緩急相宜,時至今日。很多內容仍起著指導作用,有極高的學術價值,確實是價值千金的中醫瑰寶。
《千金要方》是對方劑學發展的巨大貢獻。書中收集了從張仲景時代直至孫思邈的臨床經驗,曆數百年的方劑成就,在閱讀仲景書方后,再讀《千金方》,真能大開眼界,拓寬思路,特別是源流各異的方劑用藥,顯示出孫思邈的博極醫源和精湛醫技。後人稱《千金方》為方書之祖。《千金要方》在食療、養生、養老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孫氏能壽逾百歲高齡,就是他在積極倡導這些方面的理論與其自身實踐相結合的效果。
孫思邈的輝煌成就,生前就受到了人們的崇敬。人稱"藥王","真人",隋、唐兩代都很器重他,知名人士亦多對他以禮事之。他去世后,人們在其故居的鑒山畔,虞誠奉祀。喬世寧序中云:「鑒山香火,於關中為盛,雖華岳吳鎮弗逮焉。」孫思邈在日本也享有盛譽,尤其是日本名醫丹波康賴和小島尚質等對他十分崇拜。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15:5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