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4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媽媽在「421」家庭格局中的理財經!

[複製鏈接]

348

主題

9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mumuflying 發表於 2012-3-15 22:3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mama開開

  「孩子第一」,恐怕是許多中國家庭的準則。孩子是早上七八點鐘的太陽,是祖國的花朵,是家庭的未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對孩子的疼愛與生俱來。當寶寶還「蝸居」在媽媽的子宮裡時,准媽媽母憑子貴,就已成為一家人環繞的中心了。連平日節約樸素的公公婆婆都要每天上菜場樂滋滋地拎回一大堆大魚大肉,專給媳婦「惡補」,為的就是「優生」。


  等到「小祖宗」降生,隨著倒金字塔式「421」家庭格局的確定,全家會上下總動員,自上而下地將所有精力全部傾注到底層的「1」上。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節衣縮食,以給寶寶更多的物質享受。年輕的爸爸媽媽一改以往的消費習慣,嚴格控制自己的錢袋。爸爸幾乎推掉所有的應酬,媽媽由商場的貴賓(VIP)變成跳蚤市場的老常客,為的就是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給寶寶創造一個良好的物質條件。


  當我還是孕婦的時候,年長的同事就曾對我勸誡道:「再過幾個月你們就會有『第三者』了!第三者雖好,但你們也要注意『原配』的感受!切不可一切以『第三者』為中心,而忽略老公的感受,影響了夫妻感情。」我一時被說懵了。同事哈哈大笑:「孩子不就是你們的第三者嗎?」
彼時我尚未能深刻體會到那番話的含義。直至寶寶周歲生日的那天晚上,老公鬱悶地感慨:「寶寶1歲了,整整365天!我也過著苦行僧般的生活,沒有添一件新衣服,沒有看過一場電影,沒有吃過一次燭光晚餐,沒有一次出遊,沒有單筆消費超200元……老婆,什麼時候我們可以給自己特赦,放個假?」


  此時,我才意識到,自從升級當了父母,我們把所有的一切自然而然地全部傾注到了孩子身上,精神的、物質的。我們秉行「孩子第一」的法則,當自己和老公有消費需求時,往往適時拋出一句:「這錢夠寶寶喝半個月的奶了!太奢侈了!還是不要買了,忍忍吧!」我們總是克制著,久而久之,剋製成了習慣,同時克制了對對方的愛。對方的失落與被忽視感會日漸強烈,婚姻裂縫也會悄然形成。


  一個家庭,當親子關係(父子、父女、母子、母女)的緊密度超過夫妻關係時,整個家庭一定會失衡。如果用三角形來表現家庭關係的話,夫妻關係應該是三角形底部的那條橫線,它影響著整個三角形的穩定性。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了孩子的家庭往往忽略夫妻關係的建設,而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現在感覺到我們為孩子付出了太多,這個是我們義務也是責任,但是平時為了節省,自己捨不得花銷,都花銷到孩子身上去了,現在很多人都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而我們又如何能讓我們的家庭平衡,收入平衡,消費平衡呢,我們在如今的社會不得不學習一套理財的方式,讓家庭的錢包鼓起來,呵呵。

348

主題

9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沙發
 樓主| mumuflying 發表於 2012-3-15 22:36 | 只看該作者
我覺得理財,理了才有財,現在生活點點滴滴的消費,加起來就多,但是有的時候我們錢花了甚至不知道花在了哪個地方,所以我們第一步要學習記賬。



  記賬是一個好的生活習慣,所有人都知道理財要記賬,實行一個禮拜不難,一兩個月也行,三五個月問題不大,但是真正做一年兩年甚至一輩子的賬,卻很難做到。其實只要把記賬作為一種習慣,時間長了也就變成生活的一部分了。



  我們講理財就是為了更好地規劃和設計我們的生活。讓我們過得更好,那麼記賬就是為了讓我們如何去明白我們的現金流,讓我們知道哪些沒必要花,哪些多花了,哪些如何花才能更有價值。


  所以,如果要理財,第一個你要做的就是學會記賬!


  當我們逛街的時候,有時候看到喜歡的東西,衣服、化妝品……忍不住想據為己有,掏錢買回來自己享有,但是有的東西買回來過後自己又不是很喜歡,有的卻又用不上,這個時候我們需要理性的消費,理性的消費也是在為自己理財。


   記賬了,我們就知道,有些錢花得很莫名其妙,一個月算下來,零食你吃了不少,很多衣服扔在柜子里幾乎沒穿過,外加一堆亂七八糟沒用的東西。有些東西完全沒必要花錢,所以,建議大家買東西的時候問問自己,我真的需要嗎?然後倒數10個數,其實大部分你都會知道其實這並不是非要不可的東西。當然你得弄明白「想要」和「需要」的區別。理財必須克制和理性,現在的理性,是為了以後能更好地生活。就如同休息是為了更好地

工作一樣。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主題

9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3
 樓主| mumuflying 發表於 2012-3-15 22:53 | 只看該作者
   今天是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超市都在做活動,去超市買了一些日常用品。覺得有了小孩以後,曾經的購物激情也大跌不少,曾經買東西都是不看價格喜歡就直接拿下,現在有了小孩,買什麼東西都得看看價格,同種東西還得去幾家店子比較一下價格,那個划算買哪個,不知道各位靚媽,你們是不是也是這樣的?

  還是談談理財吧,理財有很多種,有保本型的,有風險型的,就看你自己適合哪一種了。
  你要喜歡保本型的就去銀行去諮詢了,你要是喜歡風險型的你可以關注一下股票、黃金……值得注意的是,如果手上沒有太多的閑錢,不建議去買高風險理財產品,有的理財產品高收益和風險是並存的。

   我現在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保本型理財產品上面,孩子的教育基金,還有銀行裡面定存。股票我老公在玩,手上還有3W多塊錢在黃金賬戶裡面,炒黃金的風險也不小,收益高,但是風險也比較大。對於這種高風險的產品我不會投入的太多,我只會拿出自己一部分錢在裡面。當然要想做的穩的話,要注意把風險控制在小範圍,每天還是能賺一點小錢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主題

9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4
 樓主| mumuflying 發表於 2012-3-15 22:57 | 只看該作者
  現在在我們身邊有很多投資產品,我們不要盲目的投資,要有計劃的投資,而且還要在我們手上有閑錢的同時再來投資。



  當你可能有一筆小錢的時候,你可能去買國債或基金等,看到很多人買都賺了,你也想去投資看看。但是你拿的錢,可能是你省了很久下來的,任何投資都有風險,投資永遠是用你的「余錢」,也就是你餘下一筆應急資金和一段時間內的正常生活費后剩餘的錢才能拿來投資。


  要想好好的投資,千萬不要完全相信電視網站證券公司,天花亂墜地大賺特賺的信息,也要明白你自己所能承擔的風險。



  如果你膽子很小,那麼你其實並不適合投資這類東西,還是選擇保險的投資方式。投資有很多方式,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投資黃金、基金、股票、證券、國債的,發現你自己的優點,投資你自己,你可以多充電,你可以做其他的買賣。總之,賺錢方法很多,找到適合你自己的投資方式。



  希望各位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方式,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各位都加油,一起把錢理的越來越多。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48

主題

983

帖子

1338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338
5
 樓主| mumuflying 發表於 2012-3-15 22:58 | 只看該作者
   「直升機父母」是教育學家提出的一個新名詞。小小是我大學時的舍友,是典型的直升機媽媽。小小工作沒兩年就生了個兒子,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小小毅然辭去了工作,做起了全職太太,擔當起照顧孩子的重任。


    而當孩子3歲要上幼兒園時,為了讓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小小毅然從崑山搬到上海,陪孩子在上海一家有名的私立幼兒園裡讀書。但每個月3000多元的幼兒園費用,及小小母子吃住費用,讓小小的老公難堪重負。



    她的老公提出異議,小小不以為然地說:「我自己省著點花,盡量少花錢。但是孩子這教育費絕對不能省!你看看,孩子能歌善舞,孩子成材才是我們最大的財富!」小小一意孤行,全身心地撲在孩子身上,自己則日漸簡樸,化妝品幾乎不用,衣服都是地攤貨。夫妻倆分居兩地,時間一長,老公漸漸淡忘了家中的「黃臉婆」。終於有一天,老公厭倦了,終結了兩人的夫妻關係。小小帶著孩子在異地,欲哭無淚。


   其實,我覺得在一個家庭核心中,夫妻關係是軸心,但這並不意味著不重視孩子。其實,夫妻關係親密,雙方能互相理解與協調,對孩子的成長才是最有利的。相反,夫妻關係弱化,或夫妻一方與孩子的關係過於緊密時,孩子反而容易出現問題。



   寶寶是家庭的未來,但絕不是全部。我們要重視家裡的每個成員,除了愛人,還有父母。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莫過於「子欲養而親不待」。孩子一天天長大,父母一天天衰老,我們在肩負為人父母的責任之時,亦不要忘記為人子女應負的責任。


   媽媽曾感慨地說:「所謂一代傳一代。世間只見父母無私為兒女的,難見兒女無私為父母!」我聽后大受震動。媽媽不是要我們的錢,但我們由於對孩子過度關注,而忽略年邁的父母,使得他們內心的失落感不由自主地溢出來。



   剛剛給父母打電話,他們嘴裡問的都是我們好不好,孩子好不好,就沒有說一下自己現在怎麼樣,有時覺得自己真的是愧對於他們。真的好想買套大房子,把兩家的二老都接過來一起住。所以我還要加油賺錢!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4:2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