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後由 WILLIAMLYLE 於 2012-2-13 14:38 編輯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2-13 13:43 
回復 WILLIAMLYLE 2樓 的帖子
三、 業的安立
四、許有阿賴耶識的理由
許有阿賴耶識的論點,如《瑜伽師地論》、《攝大乘論》、《成唯識論》都是破「沒有
阿賴耶識」的。許有阿賴耶識的理由有:
1、經論中的證據:
《攝大乘論本》卷1:「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識名阿賴
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
"無始時來界 一切法等依 由此有諸趣 及涅槃證得"
即於此中。復說頌曰。
"由攝藏諸法 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賴耶 勝者我開示"
《攝大乘論釋》卷1:「論曰。此中最初且說所知依。即阿賴耶識。世尊何處說阿賴耶
識名阿賴耶識。謂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釋曰。已引阿笈摩證阿賴耶識
。是所知依體。復引阿笈摩證阿賴耶識名阿賴耶識。於此頌中由第二句釋第一句。勝者
即是諸菩薩眾。」
《解深密經》中有佛所說頌:「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流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大乘密嚴經》卷2:「諸仁者。阿賴耶識恆與一切染凈之法而作所依。是諸聖人現法
樂住三昧之境人天等趣。諸佛國土悉以為因。常與諸乘而作種性。若能了悟即成佛道。」
《成唯識論》卷3:「入楞伽經亦作是說。
如海遇風緣 起種種波浪
現前作用轉 無有間斷時
藏識海亦然 境等風所擊
恆起諸識浪 現前作用轉
眼等諸識無如大海恆相續轉起諸識浪。故知別有第八識性。此等無量大乘經中。皆別說
有此第八識。諸大乘經皆順無我違數取趣。棄背流轉趣向還滅。贊佛法僧毀諸外道。表
蘊等法遮勝性等。樂大乘者許能顯示無顛倒理契經攝故。如增壹等至教量攝。」
論典中的理證名目表:
《瑜伽師地論》: 身受證, 執受證, 命終證, 滅盡定證, 種子證
《攝大乘論》: 執受證, 死時證, 滅盡定證, 持種證, 識食證, 結生相續證, 識與名色
互緣證
《成唯識論》: 異熟心證, 執受證, 生死時心證 , 滅盡定證, 持種證, 由識食之體證,
由三界、五趣、四生主體證, 緣生依證, 由受、暖、識證, 由染凈法
延續之因證.
「《攝大乘論》是以繼承和發揚《瑜伽師地地論》的基礎上完備的,而《成唯識論》五
教是理的論證,更是集前二論之大成,才使論證賴耶存在達到更為圓滿的地步。」
十理者:
1. 契經說此識能集起雜染清凈諸法種子(集諸種子,起諸現行),故名為心。若
無此識,一 切染凈諸法的功能無處潛存,也無從現起。豈不唐捐?事實並不如此。
2. 契經說:此識名異熟心,由執持善惡業種遇緣而感受有情的正報依報,若無此
識,彼異心名即不能成立。
3. 有情流轉五趣四生,若無此識,趣生之體即不可得。
4. 有色報身,是由此識執受。
5. 壽暖識三,構成壽命,若無此識,壽暖即不能久住,以前六識有間斷,不能恆
時相續。
6. 此識「去後來先作主公」,若無此識,生死相續,三世輪轉,即不能成立。
7. 初生剎那,「名、色、識」三相依而住,若無此識,名色(初形成的胎體和未
現行的六、七識)即無所依。
8. 有情依四食而住,即段食、觸食、思食、識食。此識食即指第八識。
9. 入滅盡定,六識不起,壽暖尚存,仍有生命,即由此識執持故。
10. 此識能持染凈諸種,契經說:「心雜染故有情雜染,心清凈故有情清凈」,因
果不雜 亂, 即由於此識持種不失。
以上,可以證明阿賴耶識非無。應成派中觀必須一一否定,才可能證明自己的觀點。然
而,本文認為應成派中觀是不可能成功的。
'第八識在善惡業果位稱為異熟識,所以,說異熟識是阿賴耶識是沒有問題的。
末學總結異熟識要點如下:
1、 於善惡業果位中, 阿賴耶識的體性是異熟識。所以,攝三界一切自體一切趣等。
《顯揚聖教論》卷1〈1 攝事品〉:「阿賴耶識者。謂先世所作增長業煩惱為緣。無始
時來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為體。」(CBETA, T31, no. 1602, p. 480,
c3-5)
《攝大乘論本》卷1:「又若略說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其自性。能攝三界一
切自體一切趣等。」(CBETA, T31, no. 1594, p. 135, a20-21)
《攝大乘論釋》卷2:「釋曰。阿賴耶識用異熟識一切種子為自性者。謂得自體異類熟
故。諸法種子熏在中故。一切趣等者。謂五趣等。一切自體者。謂趣趣中同分異分種種
差別。」(CBETA, T31, no. 1597, p. 329, a28-b2)
《攝 大乘論釋》卷2:「釋曰。為顯本生了別自性故。復說言又若略等。[7]謂生生中
。由善不善諸業熏習。所取能取分別執著。種子所生有情本事異熟為性。阿賴耶 識及
與雜染諸法種子為其自相。能攝三界者。能攝欲色及無色纏。一切自體者。能攝一切有
情相續。一切趣等者。能攝天趣等。言能攝者。常相續相。何以故。如色 轉識有處有
時相續間斷。阿賴耶識則不如是。乃至治生恆持一切遍諸位故。」(CBETA, T31, no.
1598, p. 388, c28-p. 389, a7)
[7]謂=為【宋】【元】【明】【宮】。
2、,阿賴耶識、攝藏諸法種子俱稱為「一切種子阿賴耶識」,其異名是(一切種子)
異熟識。這是從先業所生(這可歸入第三點)
《大乘阿毘達磨集論》卷1〈1 三法品〉:「何等為心。謂蘊界處習氣所熏。一切種子
阿賴耶識。亦名異熟識。亦名阿陀那識以能積集諸習氣故。」(CBETA, T31, no. 1605,
p. 666, a3-5)
《大 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2〈1 三法品〉:「阿賴耶識者。謂能攝藏諸法種子故。又
諸有情取為我故。異熟識者。先業所生故。阿[1]陀那識者。謂能數數令生相續。持諸[
2]根等令不壞故。 又言心者。謂能積集一切法習氣故。」(CBETA, T31, no. 1606, p.
701, a28-b3)
[1]〔陀〕-【明】。[2]根+(去)【明】。
3、異熟識的因緣------熏習
《大乘成業論》卷1:「異熟識是餘轉識所熏習故。」(CBETA, T31, no. 1609, p. 785
, b9-10)
《瑜伽師地論》卷1:「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
異熟識。」(CBETA, T30, no. 1579, p. 279, b1-3)
4、異熟識是果相。
《成唯識論》中說:(當知)此(異熟)是(由生前運用六轉識所造的善、惡之業,以
此善惡業的力量),能(夠牽)引(第八阿賴耶識到)諸(三)界、(五)趣、(四)
生(去感受苦樂異熟果報,以此)善、不善(之)業(所招感的)異熟果(報)故,(
就)說名(為)異熟。
5、 異熟識含有未來世因性。
《分 別緣起初勝法門經》卷1:「中安置諸行。三種習氣由此方便。攝受後有新生種子
。攝受後有新種子故。於當生中所起後有。所攝名色。六處觸受次第而生。此名色 等
。於現已得異熟識中。但起因性未有果性。是故但名所引緣起。如是名為第一無明與其
能引所引緣起作等起緣。」(CBETA, T16, no. 717, p. 838, b15-20)
6、 異熟識斷位-----金剛道
《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2〈2 報恩品〉:「一、大圓鏡智,轉異熟識得此智慧,」(
CBETA, T03, no. 159, p. 298, c10-11)
《佛地經論》卷3:「大圓鏡智相應心品。金剛喻定現在前時。轉滅一切有漏種子異熟
識等。爾時方得最初現行一切佛果無漏種子。圓滿依附。盡未來際常無間斷平等性智相
應心品。」(CBETA, T26, no. 1530, p. 304, a11-15)
2、本文提出的理證
以神經興奮為例。一般認為,可興奮的細胞受到刺激,相關離子通道產生開合狀態變化
,導致跨越細胞膜電流產生。這生物電流沿神經纖維傳輸到神經中樞,視覺中樞處理后
,視覺出現。然而,你的視覺能認知生物電嗎?不能。我們看外面的景象,請告訴大家
哪是生物電——它在路人甲的身體中,我們能看得到嗎?也許未來科技能讓人類有透視
能力。你看到的生物電只是其在你心識中的影像也就是「呈現者」。如果它是古箏曲「
高山流水」引生的。您的眼睛能聽嗎?我們的聽覺系統能聽,但卻不能聽到生物電波。
或許意識能想出它,但能把這無聲的生物電能轉化為「高山流水」嗎?不能。
我們使用一個方法:分析一下計算機。
計算機只能處理0和1。我們的視覺只能處理和理解神經信號。顯然,計算機能把一
大堆0和1渲染成圖像。0和1不是圖像,其載體是電流。神經信號並不是影像,生物電對
認知系統的意義為「神經信號」所描述。所謂神經信號是在數據範疇的,其載體是生物
電。
沒有支撐軟體、編譯軟體、操作系統等——軟體系統中的根本(姑且稱根本根本
軟體)的話,計算機讀寫應用軟體的檔都是不可能的。懂計算機技術的都知道的。正是
由於根本軟體的工作,顯示器上才可能把射入攝像頭的光顯示為圖像。另一方面,如果
圖像不保存的話,我們下次打開計算機將找不到。換句話說,計算機就不能「回憶」起
它。如果你因為沒有及時保存檔,而導致檔丟失,你就明白一個道理:只有保存檔才可
能找到它。
它給我們的啟發是,必須要定義一個根本識。根本識執取身體,這種就緒姑且稱為
有分心。因為總會去意指「刺激」。如果有刺激,根本識驅動器官分析刺激產生生物電
;轉而認知生物電,解讀出資訊。這種認知導致認知系統內出現了影像及對影像的認知
活動,可名「轉心」。對於認知活動,根本識是初因。「轉心」涵蓋了六識的所有行為
。生物電本就無常,它很快會消失。當自證分完成認知,一個認知活動即完結。當然,
一個完整的行為還有語言身體動作等;其完成後又歸於「有分心」。另一方面,我們有
記憶,當然要立 「種子」來說明根源。否則,過去的念頭永滅,我們就不可能知道昨
天想了及做了什麼。現在產生種子后時能被憶起,相當於計算機所保存的檔在後時能夠
重新打開。
2、不了義說分析
應成派中觀師許「佛明確說過阿賴耶識的經是不了義經」。
這樣,應成世界上有龜毛兔角為不了義說,龜毛兔角不存在故。如實際沒有阿賴耶識,
許說有阿賴耶識為不了義。實際,不了義說也是對的,只是不究竟或者尚需藉助了義經
來把握。而宣稱實際上不存在的東西存在壓根就是妄語。為了度化我們學唯識的眾生,
佛的慈悲智慧讓他可以做出類似說有龜毛兔角的事情來?
如果中觀師認為「那是因為你們就那個根機」,就產生一個問題:
《解深密經》說:「阿陀那識甚深細 一切種子如瀑 我於凡愚不開演
恐彼分別執為我」
又《攝大乘論本》:「薄伽梵於阿毘達磨大乘經伽他中說……由攝
藏諸法 一切種子識 故名阿賴耶 勝者我開示」
是否 「勝者」的智慧如此「愚痴」,以至於需要類似說龜毛兔角有的開示才行。那「
勝者」就成了十足的「凡愚」,就很有可能執阿陀那識為「我」。開示阿陀那識必定適
得其反。佛的智慧會讓他只是能給出這樣的方便開示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