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新中國令人敬仰的十大榜樣(組圖)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貝殼姑娘 於 2012-3-6 00:43 編輯

1、雷鋒——「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  「學習雷鋒好榜樣,放到哪裡哪裡亮,願做革命的螺絲釘,集體主義思想放光芒!學習雷鋒好榜樣,艱苦樸素永不忘,克己為人是模範,共產主義品德多高尚!」……提起雷鋒,許多人都能聯想到這首《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曲,這首歌以其特有的旋律和激情,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  雷鋒,湖南省長沙人,作為一名普通的戰士,在工作生活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著自己的誓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1962年8月因公殉職。他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和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的事迹,感動了共和國,他的故事幾乎家喻戶曉,傳誦至今。學習雷鋒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行動在那個時代蔚然成風,雷鋒成為了一個時代的化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楷模。

雷鋒因公殉職后,1963年1月7日,國防部命名他生前所在班為「雷鋒班」。1963年3月1日,朱德題詞:「學習雷鋒做毛主席的好戰士」。1963年3月5日,《解放軍報》發表了毛澤東同志的題詞:「向雷鋒同志學習」,周恩來總理把雷鋒精神全面而精闢地概括為「憎愛分明的階級立場、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產主義風格、奮不顧身的無產階級鬥志」。此後,掀起全國人民向雷鋒學習的熱潮,如今每年三月五日便成了全民學雷鋒的日子。



  
沙發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42 | 只看該作者
2、王進喜——「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  王進喜,甘肅玉門人,是新中國第一批石油鑽探工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1960年春,我國石油戰線傳來喜訊━━發現大慶油田,一場規模空前的石油大會戰隨即在大慶展開。王進喜從西北的玉門油田率領1205鑽井隊趕來,加入了這場石油大會戰。一到大慶,呈現在王進喜面前的是許多難以想象的困難:沒有公路,車輛不足,吃和住都成問題。但王進喜和他的同事下定決心:有天大的困難也要高速度、高水平地拿下大油田。鑽機到了,吊車不夠用,幾十噸的設備怎麼從車上卸下來?王進喜說:「咱們一刻也不能等,就是人拉肩扛也要把鑽機運到井場。有條件要上,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他們用滾杠加撬杠,靠雙手和肩膀,奮戰3天3夜,38米高、22噸重的井架迎著寒風矗立荒原。這就是會戰史上著名的「人拉肩扛運鑽機」。他率領1205鑽井隊艱苦創業,打出了大慶第一口油井,並創造了年進尺10萬米的世界鑽井紀錄,展現了大慶石油工人的氣概,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成為中國工業戰線一面火紅的旗幟。王進喜以「寧可少活二十年,拚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頑強意志和衝天幹勁,為了保住鑽機,王進喜不顧左腿重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奮戰3個多小時制服井噴,保住了油井,被譽為油田鐵人。王進喜在全國「群英會」上被授予全國先進生產者、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大慶石油人在王進喜「鐵人」精神的鼓舞下,通過三年的石油會戰,結束了中國使用「洋油」的時代,把「貧油」的帽子甩進了太平洋。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報第一次刊發關於大慶石油會戰的長篇通訊,《大慶精神大慶人》。首次向全世界公布中國發現了大慶油田,報道了以鐵人為代表的大慶人的英雄壯舉。隨後,首都各大報刊又發表了《永不卷刃的尖刀》、《在崗位上》等一系列報道。大慶石油會戰取得的成績和王進喜的「鐵人」精神,得到了毛澤東主席的高度評價。1964年1月25日,《人民日報》以一版頭條通欄刊出毛澤東的號召:「工業學大慶」,並親自接見王進喜。全國工交戰線掀起了學習大慶「鐵人」精神的熱潮,從此,毛主席和黨中央樹立的大慶紅旗一直在我國工業戰線高高飄揚。  「工業學大慶」活動對於振奮中國人民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的精神,推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起到了十分巨大的作用。王進喜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鐵人不僅是工人階級的楷模,他更是一個為國家分憂解難、「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為民族爭光爭氣、頂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43 | 只看該作者
3、以陳永貴為首的「大寨人」——「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  陳永貴,山西昔陽大寨人,全國著名勞動模範。解放前,大寨窮山惡水,「七溝八梁一面坡」,自然環境惡劣,群眾生活十分艱苦。「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解放后,以陳永貴、賈進才、郭鳳蓮等為帶頭人的「大寨人」決心改變落後的面貌,不等不靠,敢於戰天鬥地,艱苦奮鬥,治山治水,在「七溝八梁一面坡」上,帶頭苦幹,通過艱巨勞動在「虎頭山「上建設了層層梯田,修建蓄水工程澆地灌溉,植樹造林,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並蓋起一排排嶄新的窯洞——全國首個農民新村。

1964年2月10日,《人民日報》刊登了新華社記者的通訊報道《大寨之路》,介紹了大寨和陳永貴的先進事迹。並發表社論《用革命精神建設山區的好榜樣》,號召全國人民,尤其是農業戰線學習大寨人的革命精神。1964年毛主席發出了「農業學大寨」的號召,周恩來總理三上大寨「虎頭山」,從而成為全國農業的一面旗幟。全國掀起了「農業學大寨」的高潮,大寨精神得到發揚,大寨經驗得到推廣。此後,全國農村興起了「農業學大寨」運動,大寨成為我國農業戰線的光輝榜樣。「農業學大寨」的口號一直流傳到80年代初。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44 | 只看該作者
4、時傳祥——「工作無貴賤,行業無尊卑;寧肯一人臭,換來萬戶香」  時傳祥,山東省齊河縣人,中共黨員,北京市崇文區清潔隊工作,全國著名勞動模範。他是一位「寧肯一人臭,換來萬戶香」的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崇高精神,受到了黨和人民的高度讚揚的掏糞工人。  新中國建國后的十七八年裡,他以「寧肯一人臟,換來萬家凈」的精神,無冬無夏、挨家挨戶地為首都群眾掏糞掃污。在那些年裡,他幾乎放棄了節假日休息,有時間就到處走走看看,問問聞聞。哪裡該掏糞,不用人來找,他總是主動去。不管坑外多爛,不管坑底多深,他都想方設法掏干掃凈。他一勺一勺地挖,一罐一罐地提,一桶一桶地背,每天掏糞背糞5噸多,背糞的右肩磨出了老繭。1959年被選為全國勞動模範。  1964年,北京環保局分配部分青年學生作掏糞工。時傳祥時任崇文區清潔隊青工班班長,為轉變部分青工怕臟怕丑的思想,年近半百的時傳祥,臟活累活搶在前,對青年工人言傳身教,以「工作無貴賤,行業無尊卑;寧願一人臟,換來萬人凈」的職業道德觀,教育影響青年一代安心本行業工作。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44 | 只看該作者
5、焦裕祿——「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  焦裕祿,山東省淄博市人。解放戰爭後期,焦裕祿隨軍離開山東,到河南尉氏縣工作。1962年12月,焦裕祿被調到蘭考縣任縣委書記。他上任之後帶領全縣人民艱苦奮鬥,進行封沙、治水、植樹、改地的鬥爭。焦裕祿身先士卒,以身作則;風沙最大的時候,他帶頭去查風口,探流沙;大雨瓢潑的時候,他帶頭踏著齊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勢;風雪鋪天蓋地的時候,他率領幹部訪貧問苦,登門為群眾送救濟糧款。他經常鑽進農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他把群眾同自然災害鬥爭的寶貴經驗,一點一滴地集中起來,成為全縣人民的共同財富,成為全縣人民戰勝災害的有力武器。  焦裕祿對同志對人民滿腔熱情。他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群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群眾的面前;在群眾最需要幫助時候,去關心群眾、幫助群眾」。他的心裡裝著全縣的幹部群眾,唯獨沒有他自己。他經常肝區痛得直不起腰、騎不了車,即使這樣,他仍然用手或硬物頂住肝部,堅持工作、下鄉,直至被縣委強行送進醫院。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上唯一的要求,就是「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堆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6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45 | 只看該作者
6、張秉貴——「以一團火精神,為人民服務」  張秉貴,北京市人,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當售貨員,1959、1979年先後榮獲全國先進生產者和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在32年的櫃檯生涯中,總計接待顧客近400萬人次,他對待顧客主動、熱情、周到、耐心,用胸中的「一團火」溫暖了千千萬萬顧客的心。他對業務精益求精,他拿糖「一抓准」、算賬「一口清」的售貨技藝使人讚不絕口。在榮譽面前,他始終保持普通勞動者的本色,對待每一位顧客都是笑臉相迎,耐心服務任你挑選,在三尺櫃檯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你要多少,他一手抓,便不多不少地即是你所需要的分量。他的手似乎就是度量衡,簡直太神了。所以,在他的櫃檯前幾乎每天都擠滿了人,顧客盈門,生意興隆。在這種情況下,他創立的「拿一、問二、照顧三」的服務模式在全國服務行業中得到推廣。由於他的真誠待客,禮貌用語,熱情服務,使每個到王府井百貨大樓買到自己滿意的物品的顧客,不僅心情舒暢,而且感受到了一種溫暖。當時很多從外地來的顧客,到北京王府井百貨大樓,就是為了一睹張秉貴的風貌和精神,他幾乎就是那個時代首都服務水平的象徵。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45 | 只看該作者
7、孟泰——「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  

孟泰河北省豐潤縣人。他一個「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精神,愛廠如家,艱苦創業,以高度的主人翁精神,高尚的自我犧牲品格,在恢復和發展鞍鋼生產中做出了重大貢獻。是新中國成立后第一代全國著名的勞動模範。  前蘇聯政府停止對我國供應大型軋輥,致使鞍鋼面臨著停產的威協的情況下,他組織了500多名技協積極分子開展了從煉鐵、鍊鋼到鑄鋼的一條龍廠際協作聯合技術攻關,先後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終於自製成功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譽為「為鞍鋼譜寫的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

1950年8月中旬的一天,4號高爐爐皮燒穿,鐵水與順爐皮而下的冷水相遇產生爆炸。已經是副廠長的孟泰將生死置之度外,衝上爐台搶險,避免了一場爐毀人亡的事故。這年初冬的一個晚上,高爐水門被堵,孟泰踹碎水道表面冰層,跳入其中,俯身摳除堵塞的雜物,使高爐循環水線恢復暢通。工友們把孟泰從冰水中拉上來時,他已凍得渾身顫抖,嘴唇發紫。經歷十幾次搶險之後,鐵廠工人敬佩地稱呼孟泰為「老英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8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4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貝殼姑娘 於 2012-3-6 00:48 編輯

8、張海迪——「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  

張海迪,山東濟南人。5歲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癱瘓。從那時起,張海迪開始了她獨到的人生。她無法上學,便在家自學完中學課程。她還自學針灸醫術,為群眾無償治療達1萬多人次。張海迪還自學多門外語,還當過無線電修理工。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鬥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園,卻發憤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和德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等數十萬字的英語小說,編著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書籍,而《生命的追問》出版不到半年,已重印3次,獲得了全國「五個一工程」圖書獎。  

1983年,《中國青年報》發表《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張海迪名噪中華,獲得兩個美譽,一個是「八十年代新雷鋒」,一個是「當代保爾」。張海迪常說:「活著就要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她以保爾為榜樣,勇於把自己的光和熱獻給人民。她以自己的言行,回答了億萬青年非常關心的人生觀、價值觀問題,她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頑強的精神,成為了80年代青年人爭相學習的楷模。  

黨和國家領導人鄧小平,葉劍英,李先念等八位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先後為張海迪題詞,表彰她積極進取,無私奉獻的精神。鄧小平同志的親筆題詞是:「學習張海迪,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  2000年她被授予「全國勞動模範」稱號,2001年被新華社《環球》雜誌評選為「環球二十位最具影響世紀女性」。當有記者問她:「如果自己來撰寫自己的墓誌銘,你會寫些什麼」?張海迪自信地說「我會這麼寫,這裡躺著一個不屈的海迪,一個美麗的海迪」。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9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50 | 只看該作者
9、孔繁森——「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  

孔繁森,山東省聊城市人,生前系西藏阿里地區地委書記。孔繁森自動要求兩次進藏工作,在雪域高原奮鬥十個春秋。1979年,他告別年逾古稀的老母、體弱多病的妻子和尚處幼年的孩子,在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區崗巴縣一干就是3年。剛到西藏,他就寫下「是七尺男兒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還鄉」和「青山處處埋忠骨,一腔熱血灑高原」的話語,以此銘志。  在此期間,他經常深入鄉村、牧區與群眾一起干農活、修水利。1988年,他克服困難再次帶隊進藏任拉薩市副市長,分管文教、衛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全市絕大部分中小學校、敬老院和養老院,為教育事業奔波操勞,給孤寡老人送去溫暖。他領養了地震災區的3個藏族孤兒,並隱姓埋名先後3次為他們獻血。  1992年,他又到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的阿里地區任地委書記。1994年,阿里高原發生罕見暴風雪災,他帶領工作組第一時間趕到受災地區,把救濟糧和救濟款送到受災群眾手中,每天工作到深夜兩點多才休息。在他帶領下,經過廣大幹部群眾的努力,阿里經濟有了較快發展,1994年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比上年增長37.5%。他受到藏族群眾的普遍稱讚,被譽為「新時期領導幹部的楷模」,被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範、全國先進工作者。1994年11月,因公殉職,終年50歲。  

江澤民總書記於1995年4月29日親筆題詞「向孔繁森同志學習」,時任國務院總理的李鵬也題詞「學習孔繁森同志熱愛人民、無私奉獻的精神」。《人民日報》發表《向孔繁森同志學習》的社論,對孔繁森同志給以極高的評價,號召全黨向孔繁森同志學習。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孔繁森「模範共產黨員」、「優秀領導幹部」的稱號,孔繁森成為新時代幹部的楷模。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
 樓主| 貝殼姑娘 發表於 2012-3-6 00:50 | 只看該作者
10、中國女排群體——「團結起來,振興中華」  

中國女排堅定「為國爭光」的信念,刻苦訓練,頑強拼搏。她們對發球、攔網等技術動作幾乎每天都要練習成百上千次,對訓練比賽造成的肩、腰等傷痛從不叫苦叫累。憑著堅韌的毅力,她們練就了過硬的技術本領,形成了以快速多變為主體、兼備高打強攻的獨特風格。1981年第三屆世界盃賽上,中國女排以7戰全勝的戰績首次奪得世界冠軍,開創了中國女排的新紀元。之後,中國女排再接再厲,克服重重困難,相繼蟬聯1982年第九屆世界女排錦標賽、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985年世界盃賽和第十屆世界女排錦標賽冠軍,完美地詮釋了頑強拼搏、團結奮鬥、無私奉獻、為國爭光的中華體育精神。  

中國女排奪冠后,五星紅旗一次次升起、國歌一次次奏響的場景,讓中華兒女熱血沸騰。一時間,各行各業掀起了學習女排精神、發揚女排精神的熱潮。「團結起來,振興中華」的口號響徹神州大地,女排團結拼搏精神,在當時成為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象徵。「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勵著人們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斷奮發向上,追求卓越,團結拼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07

主題

1250

帖子

345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不知所謂。

Rank: 4

積分
3452
11
坐看雲起時 發表於 2012-3-7 06:17 | 只看該作者
五,六,七樓照片好像貼錯了。
贊一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2
仰望天空 發表於 2012-3-7 09:5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仰望天空 於 2012-3-7 09:52 編輯

不錯,如果這些人所做的事情是真實的,確實值得學習!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23:3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