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國有企業經營績效的改善主要不是來源於壟斷,而是來源於國有經濟的結構調整和體制創新
「國有企業效益提高主要來源於壟斷」這一說法的依據是國有企業中的盈利大戶主要是壟斷企業。例如,2008年,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這六家企業實現的利潤總額佔到中央管理企業利潤總額的62.9%。有學者認為這些企業所處的行業有較強的壟斷特徵,因此,其巨額利潤中的相當一部分應當屬於由於壟斷地位帶來的超額利潤。這一貌似合理的判斷其實理由並不充分。
壟斷企業獲取壟斷超額利潤必須通過制定壟斷價格等壟斷行為實現,因此,企業盈利是否來源於壟斷,不應以企業是否具有壟斷的市場地位作為標準,而應以企業是否有「濫用市場地位」的壟斷行為作為標準。在我國,壟斷行業由於受到政府規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壟斷行為事實上受到了很大限制。例如,石油石化行業中最重要的產品即成品油和天然氣是由政府進行定價的,電力供應價格也是由政府確定的。從絕對價格來看,這些所謂「國有壟斷行業」的產品價格與國際水平相比,大多處於中低水平。以電價為例,在2003年世界主要國家生活用電價格的橫向比較中,除中國以外,澳大利亞的生活用電價格最低,2002年為0.062美元/(kw·h),按當年匯率計算,摺合人民幣0.513元/(kw·h)。中國國家電網公司系統2003年生活用電電價是0.411元/(kw·h),低於澳大利亞。[10]根據美國EIA等統計數據(已按匯率轉換成美元),2004年60個國家和地區的工業和居民電價水平排名中,我國工業電價處於第44位,居民電價處於第54位,電價水平相對較低。[11]成品油價格爭議較大。2009年5月,發改委提高成品油批發價格后,有人提出中國成品油價格高於美國,事實上這是一種誤解。以我國成品油價格與美國直接比較意義不大,這是因為美國長期採取對成品油的低徵稅以刺激消費的成品油稅收政策。美國成品油價格里的州稅和聯邦稅加起來比例大概是15%到20%之間,有時還低於15%。而中國對成品油的稅收除了消費稅以外,加上生產環節的稅一共占油價大概30%左右。在世界成品油消費量較大的國家中,我國的成品油價格處於較低水平,低於歐盟、日本等國的成品油價格。
因此,這些具有壟斷地位的企業並不一定會通過實行壟斷價格獲取超額利潤,相反,由於政府定價考慮了宏觀經濟形勢和社會經濟狀況等諸多因素,在定價較低的時候,往往造成相關壟斷企業的虧損。例如,中國石化是國內最大的原油加工和成品油銷售企業,同時又是國內最大的原油進口商,70%以上的原油資源需要按國際原油價格外購。2008年前三季度,國際油價持續走高,與國內成品油價格嚴重倒掛,這使得中石化煉油相關成本大幅增加,2008年煉油板塊實際虧損1144億元。國家電網積極深入地推進農村「戶戶通電」工程,大力投資農網改造,努力實現城鄉同網同價。截至2008年底,公司供電區域25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663個縣實現了城鄉居民生活同網同價,其中,有19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1142個縣實現了城鄉各類用電同價,農民生活用電價格由1998年的0.756元/千瓦時降低到目前的0.5373元/千瓦時,降低了0.2187元/千瓦時,2008年減少農民電費支出260億元,減輕了農民負擔。2008年,公司繼續深入推進農村「戶戶通電」工程,完成投資24.3億元,為19.5萬戶無電戶、75.8萬無電人口通電。該工程從2006年實施以來,累計解決了118.6萬無電戶、439.4萬無電人口的通電問題。城鄉輸電的邊際成本並不相同,因此農網輸電的虧損需要由國家電網消化。另外,「戶戶通電」作為不可能盈利的民生工程,其成本也需要國家電網承擔。
事實上,國有企業利潤來源集中於上述行業的最重要原因在於,這些行業同時也是國有資產分佈的主要行業。以石油石化、電信、電力三個行業為例,該三個行業的2007年利潤佔全部國有企業利潤的42%左右,而其資產總額也佔到了全部國有資產的33%。考慮到國有資產在社會福利業等非利潤行業的分佈,以及石油石化行業受到全球行業景氣影響帶來的利潤增長,這一利潤與資產的匹配是較為合理的。因此,「國有企業盈利主要來源於壟斷」這一說法的前提是不成立的,其結論自然不足為信。
對「國有企業效益提高主要來源於壟斷」這一說法的一個有力反證是,近年來國有企業效益的改善是全方位的,並不限於壟斷行業。為了排除國際金融危機帶來的影響,我們利用2007年前三季度國有企業的績效表現來說明這一問題。2007年前三季度,石油石化、電信、電力、冶金、交通、煤炭、貿易、汽車、煙草、有色、機械、輕工等12個行業實現利潤超過百億元,這其中不乏處於競爭性行業中的國有企業;另外,建材、交通、紡織、電子、醫藥、汽車、冶金、電力、輕工、貿易、化工、煙草、機械等13個行業增長較快,利潤增速均在重點企業平均增長水平之上,這些利潤增速較快的行業則主要處於競爭性行業。目前,我國的許多國有企業在生產規模、科技創新、全員工效、安全指標和發展速度等主要技術指標上不僅在國內一流,在國際上也處於領先地位。比如,2005—2007年,中央企業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項,二等獎154項,分別占該獎項的47.5%和27.1%。2006年和2007年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全部由中央企業獲得。中國石化、兵器裝備集團、中國石油每年申請專利總數均超過1000項。這些情況都說明,國有企業經營績效的提高有著堅實的基礎,而絕不能僅僅歸結為所謂的壟斷。
那麼,近年來國有企業經營績效改善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最主要的有兩個方面:一是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抓大放小、有進有退的結構調整和資產重組,把國有經濟的重點放到關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提高了國有資產的整體質量,增強了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引導力和帶動力。二是經過多年的深入改革,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管理體制和治理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形成了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的企業制度,國有企業的競爭力和活力大大增強了。可以說,國有企業改革的進程與我國市場化改革的進程是相互交織的,其績效改善與其市場化改革進程是同步的,其業績提高與競爭的強化是相伴的,國有企業的改革增強了市場競爭而不是減少了市場競爭,市場化改革和競爭強度的提高促進了國有企業績效的提高。
五、反壟斷不是當前經濟改革的主要任務,推動科學發展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國有企業
有一種觀點認為,壟斷行業的改革是當前中國經濟改革的主要任務,而打破國有企業的壟斷地位又是改革的關鍵,這種觀點值得商榷。事實上,與主要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相比,當前我國市場結構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企業規模偏小,行業集中度偏低,而不是所謂的壟斷。
大型國有企業是我國大型企業的代表,然而從總體上看,其企業規模仍然是較小的。2006年,全國大型國有企業集團平均資產總額為142億元,僅相當於當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平均資產(1354.9億美元)的1.3%。在國企中,中央企業的規模相對較大,然而與世界大型企業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根據美國《財富》雜誌最新公布的2009年世界500強企業排名,我國入圍的企業與世界同行業領先企業的差距仍然較大:石油石化行業中,中國石化、中國石油、中國海油三家企業的年銷售收入合計尚不及殼牌石油公司一家;電信行業中,中國移動的營業收入僅為美國電話電報公司的一半;航運業中,中國遠洋的營業收入約為馬士基的40%;航空設備製造業中,中國航空工業集團的營業收入僅為美國波音公司的三分之一;礦業中,中國鋁業的年營業收入僅為必和必拓的30%;鋼鐵行業中,寶鋼的營業收入不足安賽樂米塔爾公司的三成;汽車業中,上汽與一汽的營業收入總和還不到豐田汽車的四分之一。而在標誌一國工業技術能力的裝備製造業中我國尚無企業入圍世界500強,中央三大電氣集團的營業額僅為美國通用電氣的2.5%左右,約為德國西門子公司的4.4%。企業規模偏小,一方面制約了企業規模經濟的實現,不利於企業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特別是不利於企業在全球化競爭中取得有利地位。
同時,我國主要行業的行業集中度偏低。魏后凱利用第三次全國工業普查數據,深入考察了我國製造業的行業集中度狀況,其結論是:「無論是採用前4位和前8位集中率指標還是赫芬達爾指數和熵指數,分析結果都表明,目前中國絕大多數製造業的集中度都非常低,產業組織結構高度分散,許多行業都屬於典型的『原子』市場結構」,「與主要發達市場經濟國家比較,我國製造業的市場集中程度很低,組織結構高度分散」,「它(市場集中程度低)不僅導致規模經濟的喪失,而且也加劇了生產能力過剩和市場的過度競爭狀況,不利於我國產業競爭力的提高」。[12]
在全球競爭的大背景下,我國企業規模相對較小,產業組織結構分散,勢必造成在與外國大型跨國公司競爭中由於實力懸殊、競爭力不足而敗下陣來。這一危機在很多方面業已顯現。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報告指出,在中國已開放的產業中,每個產業排名前5位的企業幾乎都由外資控制;在中國28個主要行業中,外資在21個產業中擁有多數資產控制權。[13](P11)作為一個處在發展中的社會主義大國,我們的發展面臨著激烈的國際壟斷資本的競爭,只有做大做強國有企業,才能應對這種激烈的國際競爭的需要。同時,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和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也需要保持國有企業在關鍵性部門特別是壟斷性部門的控制力,這樣才能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應對當前嚴重的國際金融經濟危機,實現國民經濟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都需要國有企業作為重要的經濟基礎,都需要進一步做大做強國有企業。以石油石化行業為例,2007年12月3日,美國《石油情報周刊》(簡稱PIW)依據各石油公司2006年的原油儲產量、天然氣儲產量、煉製能力以及油品銷售量公布了2006年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綜合排名。根據這一排名,進入前50名的大石油公司的原油和天然氣儲量分別佔全球總儲量的85%和63%,產量分別佔全球總產量的80%和70%。由於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國內石油天然氣儲量限制,大規模進口石油天然氣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國家發改委發布的《2008年石油行業運行情況及2009年趨勢預測》稱,2008年我國石油產品進口大幅增長,消費對外依存度繼續提高。據行業統計,原油消費對外依存度47.9%,全年石油消費對外依存度達到49.8%。在這種條件下,做大做強石油石化企業,提高石油石化行業的市場集中度,不僅是符合石油石化行業發展的一般規律和國際經驗的,而且是我國石油石化企業參與國際市場競爭、維護我國經濟利益和經濟安全以及實現經濟的自主發展的重要保證。在事關國家安全和國家經濟命脈的戰略性部門,問題的關鍵不在於有沒有壟斷,而在於誰來壟斷。從一定意義上說,對於國有企業在關鍵性部門中的壟斷我們不僅不應當反對,相反應當給予大力的支持。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壟斷論」缺乏理論支持和事實依據,其結論和主張都不足採信。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促進國有企業的發展要警惕「國有企業壟斷論」的誤導,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進一步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壯大國有經濟,提高國有企業的競爭力。
第一,充分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不斷提高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
我國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即與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國有企業與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的國有企業存在著本質的差別。在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中,私有制是主體,國有制是補充,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則是以公有製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為基本經濟制度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六條和第七條明確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國有經濟,即社會主義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民經濟中的主導力量」。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就必須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實踐證明,堅持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國有企業的支柱作用,有利於國家從社會全局和長遠的利益出發引導、推動、調控經濟和社會發展;有利於克服單純市場調節的局限,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協調和穩定發展;有利於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民族凝聚力以及應付各種突發事件和重大風險的能力;有利於建設創新型國家,走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提高國家的競爭力;有利於保持國家對關鍵行業和領域的控制力,維護國家的經濟安全;也有利於保障社會的公平正義,實現社會的共同富裕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和國有企業的支柱作用,是中國的經濟改革與發展獲得成功的一條根本經驗。當前這場嚴重的國際金融和經濟危機進一步證明,不顧一切的盲目的私有化是有害的,必然導致勞動與資本的對立、財富和收入分配的兩極分化以及嚴重的經濟危機,特別是私人壟斷資本和金融資本貪婪本性的惡性膨脹與現代信息技術和金融全球化的結合,具有極大的掠奪性、投機性和破壞性。只有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才能實現經濟的科學發展和社會的和諧穩定。
第二,做大做強國有企業,不斷提高國有企業的國際競爭力。
雖然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一批實力較強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然而與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相比,這些企業的總體規模仍然較小,國際競爭力仍然較低。在全球化時代,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發揮這些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的骨幹、導向和示範作用,對於增強我國的國際競爭力具有重大的意義。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加深,國際間的競爭日趨激烈,全球範圍內資本的集中和壟斷趨勢進一步加劇,國際壟斷資本對國家主權和經濟安全的侵蝕更加嚴重。在這種全球競爭條件下,要想實現科學的自主的發展,就必須從社會全局和長遠利益出發,依託社會主義國家的強大力量和有效的調控,充分利用國有企業的制度優勢,加速國內資本的集中和積累,加強對戰略性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推動重點部門和重點企業的迅速擴張,推進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自主創新戰略的實施,保持國家對關鍵行業和領域的控制力。當前要充分利用國際金融危機所提供的戰略機遇,進一步加大對國有經濟進行結構調整和戰略重組的步伐,加快解決我國經濟中存在的企業規模小、實力弱和分佈散的問題,努力做大做強國有企業。
第三,完善國有企業的治理結構,加強對壟斷性國有企業的監管。
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無論是國有制還是私有制,只要實行股份制都會面臨著「內部人控制問題」和「委託代理問題」,企業的管理人員都是拿社會或公眾的財產而不是自己的財產來從事經營管理,甚至是投機和冒險,導致企業出現「內部人控制」的問題,損害公共利益。這一問題,在轉型中的國有企業中表現得也比較突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應當在解決這一問題上有所突破。一方面要進一步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加強對國有資產的監督與管理,另一方面要建立完善企業的職工和其他相關利益主體民主參與企業治理的具體制度,為實現效率與公平的結合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微觀基礎。
當前,一些壟斷性行業存在諸如「霸王條款」、「職工收入偏高」、「服務質量不高」等問題。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對壟斷行業的監管,規範壟斷企業的行為,使壟斷企業的行為符合社會利益;另一方面要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和非公有制經濟,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鼓勵競爭、鼓勵生產、鼓勵創業、鼓勵投資、鼓勵就業,增強經濟發展的活力,提高壟斷行業的經營效率和服務水平。但是,不能把反壟斷與私有化混為一談,更不能以反壟斷之名行私有化之實。
第四,推動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改革與發展,使國有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不斷發展壯大。
有一種流行的觀點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讓國有經濟完全退出競爭領域,專門從事那些私有企業不願意經營的或市場機制無法調節的公共產品,去補充私人企業和市場機制的不足。這一觀點與我國國有企業改革者方向完全是背道而馳的。我國建立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及推動國有企業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把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使公有制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競爭的要求,在市場競爭中得到發展壯大。如果說國有企業只能存在於非競爭領域,那麼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成了一句空話。實際上,壟斷和競爭的區分是相對的,相互滲透的,完全競爭和完全壟斷都只是一種理論上的抽象。在現實中,國有企業有壟斷性的,也有競爭性的,更多的是壟斷性與競爭性並存,如果國有企業都退出競爭領域,發揮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和帶動力就失去了基礎。當然,國有經濟主導作用的發揮不能通過國有企業在競爭性領域的全面擴張來實現,而要以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為著眼點,堅持「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集中力量,加強重點,提高國有經濟的整體素質。但是,我們不能作繭自縛,自廢武功,把國有企業的作用僅僅局限於所謂的非競爭領域,甚至用行政命令的辦法強制國有企業放棄競爭領域,相反,我們要堅持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的方針,鼓勵和支持國有企業積極地參與到國際國內的激烈競爭中,在競爭中發展壯大國有企業,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威廉·G·謝潑德,喬安娜·M·謝潑德.產業組織經濟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2]約翰·維克斯,喬治·亞羅.私有化的經濟學分析[M].重慶:重慶出版社,2006.
[3]劉國平,范新宇.國際壟斷資本主義時代[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4.
[4]薩繆爾森,諾德豪斯.經濟學[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2.
[5]熊彼特.資本主義、社會主義與民主[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6]泰勒爾.產業組織理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7.
[7]高峰.發達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壟斷與競爭[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8]列寧選集[M].3版.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王熙亮,湯珺.世界主要國家電價水平的對比分析[J].國際電力,2005(6).
[11]李英.我國電價水平的國際比較[J].國家電網,2006(10).
[12]魏后凱.中國製造業集中狀況及其國際比較[J].中國工業經濟,2002(1).
[13]江涌.中國經濟安全透視[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