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定 慧 之 路——止觀禪修基礎知識

[複製鏈接]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3-3 19:3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定 慧 之 路——止觀禪修基礎知識
                                         

                                                   致光法師 講述

第一講
一、定慧基礎知識

舍摩他與毗婆舍那

佛教依用心的情況,把禪修方法分為兩種,即所謂的舍摩他和毗婆舍那。舍摩他是修止,毗婆舍那是修觀。
止和觀是論裡面用的名詞,在經裡面用的是定(舍摩他)和慧(毗婆舍那)。止是修定,觀是修慧。因為眾生根器的不同,有些人必須先修定,后修慧;有些人則可以直接修慧,然後產生定;有些人定和慧一起修。止和觀都可以產生心一境性,心一境性也稱三昧,即三摩地。三昧就是心和境合一。
在修舍摩他時,佛教講四禪八定。佛教強調修禪定時要能夠進入深淺不同的定,即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

其實,四禪八定不是佛教的專利,外道也能夠修四禪八定。釋迦牟尼佛未成佛之前,曾經跟外道修定,一直修到第八定--非想非非想處定。在這裡,我只教大家修到四禪。為什麼呢?因為在四禪八定里,後面的四個定是屬於無色界的定。由於無色界的定力太深,只能修定,很難修觀;前面的四個定是初禪到四禪,屬於色界的定,色界的定能夠修定,也能修觀。

在四個禪定裡面,初禪最淺,四禪最深。

初禪:稱為離生喜樂地。---——離五蓋(昏沉、掉悔、貪慾、嗔恚、疑)
二禪:稱為定生喜樂地。離覺觀(覺指粗的覺察,觀指細的覺察)
三禪:稱為離喜妙樂地。——離喜
四禪:稱為舍念清凈地。——離樂(出入息斷)

舍念清凈地的意思是,如果你的心念能夠達到四禪,當時,你就會生起幾種修行人最珍貴的心念:
1.舍的心念——就是平等心,沒有造作的心,在四禪裡面會升起來。
2.舍受——在四禪裡面沒有樂受,只有不苦不樂的舍受。在初禪、二禪和三禪裡面,都有樂受,四禪的心比三禪的少了樂受貪著。
3.念清凈——在四禪裡面,正念最強的時候,心中完全沒有雜念。所以,四禪也稱為念清凈。
如果一個人修到四禪,生起舍念清凈的心,修觀就很容易成就。有四禪的清凈心,所觀察的佛法就會很容易現前,即不必經過思考,當下就能被你觀察到。因此,在我們打坐修行時,就應該盡量掌握和認識四禪,並且要修到四禪。假如一個人正在打坐,如何衡量他的心有多穩定(即他的定力)呢?佛教就是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來判定。初禪的心念比較粗。如果靜坐達到四禪,心念就會很清凈。

心念的清凈程度會影響修行用功的效率。如果你能明了初禪到四禪的心念差別,你就明白以微細的心去觀察佛法的重要性。假如今天你的定力只能到初禪,就直接去修觀、參話頭,不論你多拚命修觀、或參話頭,初禪的心力只是會在修觀時打妄想而已。如果你今天定力達到四禪,無論你參話頭或者修觀,你都能用很微細的心去修。四禪的功效和初禪是絕對不一樣的。因此,認識初禪到四禪對修觀是非常重要的。

修止和修觀的差別
所謂的修止,是你的心念專註在某一個境界里不要動。當你專註於這個境界,任何的外境來,你都不理它,依然專註在同一個境界裡面,這就是修止。

什麼是修觀呢?就是一個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所在境界以所修的觀法去觀察,但心中要明明了了,不被它迷惑,而且要看清它的真相,這就是修觀。

所以,當你在修行任何法門時,如果碰到各種境界來,你都不理它,一直保持靜靜不動,這種修法就屬於修定。如果任何境界來時,你都很專心地用佛法去觀察它究竟是怎麼回事,從中去覺悟,這種修法是屬於修慧。因此,當你們在修觀的時候,我會向你們強調:不允許入定!因為多數人入定后心就沒法去觀。只有定力和智慧都很強的人,他可以定慧同時修,但是這種人很少。一般人要先修定,后修慧。即先修止,后修觀。

重複一下,當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一直保持不動,這種修法就是修止。如果任何境界來的時候,你的心念隨著它去,並且看清它的真相,但不被它迷惑,這就是修觀。因此,修止的人,要避開動亂的境界;修觀的人,他不怕任何境界;這就是修止和修觀的差別。不管靜坐或經行,都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看你怎麼用心了。每次靜坐時,都要明白自己是在修止或是修觀。同樣地,每次經行時,一定要分清楚你是在修止還是修觀。在這裡,我會指導你們從初禪修起,修到四禪之後,才教導你們繼續修觀。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沙發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3-3 19:36 | 只看該作者
二、修定的基本方法

修止方法很多,今天,先介紹"出入息觀"。

佛講的出入息觀並不是數息或隨息
觀呼吸的方法,在佛教裡面稱觀出入息。發展到後來就叫『數息觀』,更進一步發展成『六妙法門』。很多人把出入息觀錯誤地以為是數息觀,數息觀是粗的方法,比較容易修。佛經里講到的修法是觀呼吸,不是數呼吸,只是妄想雜念很多的人需要數息。這裡,我以觀出入息的方法來指導大家。
根據經典的記載,觀出入息的方法,就是觀鼻端前面的呼吸。所以佛教里有這樣一句話:『眼觀鼻,鼻觀心』,有人把它叫做『觀鼻尖白』。就是從鼻尖前來觀呼吸,進一步從中觀心,鼻尖白是因為觀到後來在鼻尖見到光明。

1.調身方法
有些人打坐修定不久,會出現一些現象及障礙。比如姿勢障礙、呼吸障礙、身體疼痛等,這些大都是因為身體沒有調好所造成的。

靜坐的姿勢是很重要的,修禪定最好的姿勢是雙盤。但是入定不一定要盤腿,重要的是全身放鬆。優波離尊者第一次入定時是站立的,當時他在為佛剃頭髮呢。但是,一般上靜坐要姿勢正確。坐時首先不必設法擺正頭,只要眼睛向前看,頭就自然正。然後眼皮垂下來, 眼皮垂下時別忘了眼睛也下視,眼睛不可向前看,下視后不要理會眼睛,太理會眼睛會產生幻境。

每次上坐時,一定要檢查一下全身是否放鬆。我說過,不一定要雙盤或單盤,重點是全身肌肉放鬆。因為如果你靜坐一小時,身上某處肌肉拉緊一小時,一小時后拉緊的部位就要疲勞。有些人坐久了,他的頭就會低下來一點點。低一點點不要緊,不可以頭低到打瞌睡的樣子,除非你進入一種定的時候,頭就會自然低下來,那是另一回事。

2.調息方法

呼吸方法
呼吸方法有胸部呼吸和腹部呼吸,胸部呼吸會胸悶氣短,所以必須用腹部呼吸。若要坐久或入定久,一定要用腹部呼吸。吸氣時,肚皮要自然漲,呼時自然凹進去,不可用意念控制呼吸。最好的腹部呼吸是吸氣吸到換氣之前,小腹會有一種吃飽飯似的感覺。為了做到這一點,一定要放鬆褲帶,如果你穿的褲子是鬆緊帶的,必須把褲帶拉到肚臍下四指寬。胸部呼吸無法達到很微細,從二禪開始會造成氣喘、胸口悶、痛,乃致無法修到三禪。

觀呼吸粗細

即修行用功之處,出入息的業處就是呼吸的動作。從鼻孔到你的丹田、肚臍都有呼吸的動作,觀不同部位的呼吸,對於心念的影響也不一樣。道家觀下丹田,就是觀肚皮上下的動作,是個很粗的呼吸動作。佛家用的方法是觀鼻端前的呼吸,是微細的動作。觀丹田的境界不但很粗,而且心集中丹田會產生內氣的運轉,會帶來很強的氣。佛教說修定所專註的境界有大有小,觀肚皮的境界是比較大,比較粗的。雖然道家修任督脈也能入定,但境界粗,要修很久才能定下來。佛家觀鼻前的呼吸,它的優點在於鼻端前的呼吸是很微細的,很快就能入定,如果你的心念不夠微細的話,你就觀察不到鼻端前的細境界。

業處:感覺人中處出入息的相
業處就是修行的用心處,出入息觀的業處是六塵中的觸塵,即觀鼻腔對外面呼吸的觸覺,不可在鼻孔內感覺呼吸,而是在鼻腔外來感覺,就是人中這個位置。當你呼吸的時候,有風在人中這個位置吹過。因此,觀出入息時不要弄錯,不要觀鼻腔裡面,而是在鼻腔外面。因為鼻腔外面的呼吸比較細,心念粗的人沒有辦法感覺到。如果你叫一個人觀鼻端前的呼吸,很容易發現他平時的心念粗或者細;當他輕易地在人中觀察到有風吹過,就可以知道這個人很容易進入微細的心。相反地,心粗的人找來找去都沒有感覺。有些人為了找鼻前的呼吸感覺,找了三天都找不到;因為他的心念太散亂,太粗了所以找不到。一下子就觀察到的人,他修禪定就會很快入定。

你們現在要注意鼻端前的呼吸,一定要設法知道,呼吸給你的感覺是什麼呢?就是八種觸覺:

呼吸的相:出入息的長短粗細冷熱滑澀
就是要觀察呼吸的長短的觸覺;粗細的觸覺;冷熱的觸覺;還有滑澀的觸覺。所謂觀出入息,就是觀呼吸的這八種變化。
長短以什麼來比較呢?是以前後的呼吸來比較的。不是你和我之間的比較。即呼吸的時候,看下一次呼吸比上一次呼吸長了還是短了,是呼氣長還是吸氣比較長呢?如果呼吸調得很好,就會越來越長。
冷熱則是觀察呼氣熱還是吸氣比較熱。但是,當呼吸微細時則冷熱不明顯,此時就不必觀察冷熱了。
滑和澀是什麼呢?指的是你呼吸的易難。有時候吸氣比較難,好象有阻塞,這就叫澀。如果容易吸氣叫滑。呼出來也是一樣,也就是說我們呼氣的時候,是容易還是難,這就叫滑跟澀。
粗細是你呼吸的風的強度,是粗還是弱。如果你呼吸的風聲很大,那就是粗。如果風聲很弱就是細。一個人如果要入定,他呼吸的風要求細。請記住:要入定不是要求呼吸長,是要求呼吸細。以下是觀出入息的要點:

⒈開始時要注意的是呼吸的冷熱感,心不數息也不隨息。
⒉呼吸越細,冷熱不明顯。
⒊當呼吸微細時,就要專註在呼吸的粗細。
⒋呼吸越細,心念就越細;心念越細,入定就越深。
⒌觀呼吸粗細時,不要留在同樣的粗細,要越觀呼吸越細。
⒍呼吸越長,就能入定越久。

錯誤的業處:人中、氣感

你觀呼吸時,不可觀想將心抓住,安放在人中這個位置,這種行為叫做作意太甚。觀呼吸時必須靠觸覺,心專註呼吸在人中摩擦的感覺。千萬不要沒有摩擦的感覺,硬把心集中在人中,那就錯了。換句話說,不允許將心念集中在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包括人中,只允許集中在呼吸上。

觀呼吸除了八種觸覺之外,還會產生氣感,即身體中有氣在運轉。練氣功的人都知道,意到氣到。中醫也認為心念集中到哪裡,氣就會跑到哪裡。任何長期靜坐的修行人,都明白有此事。可是,那些不懂靜坐的人,一聽到有人講到氣,就說那是外道。由於我們在鼻端前觀察呼吸,就會有一些氣集中到人中這裡來,這時心要分辨清楚,不可以去觀察氣感,只允許觀察呼吸的風。如果你去觀察氣感,就發現人中越來越重,越來越麻。觀察更久一點,你會覺得整個嘴唇都會麻起來。這時,你的心念除了觀察呼吸,你也在觀察漲的感覺。八觸是呼吸給你的感覺,不是皮膚麻的感覺。在觀呼吸時,人中麻的感覺不是你想要觀的境界,你要清楚所觀的境是出入息,身體上的痛和麻也不是觀出入息要觀的境界。

那些不懂得如何觀出入息的人,心念往往會集中在兩件事上:一件是看呼吸,一件是集中於氣的麻、漲的感覺。有些人還集中第三件事,就是他多加一個心念——將注意力集中在人中的意念。要清楚:觀察呼吸時只有集中呼吸的觸覺才是對的,其餘的集中都錯。要弄明白這三件事,你才不會錯用心,才能以觀察呼吸的修法進入心一境性。

3.調心方法:
靜坐除了調身——姿勢、調息——呼吸,還有調心,保持正念正知。就是正念正知專心於心一境性。

心一境性
佛教的任何修行法門,都要清楚修法所觀的境界,及如何用心於境界。出入息觀的修法是以呼吸為境界——觸覺。心在任何時候都要保持在呼吸上,你的心所對的境界是呼吸。你心中的任何感覺必須是和呼吸相關的,比如長短粗細的感覺。你可以起心動念,不過生起的心念必須是關於呼吸的事,比如想觀冷熱的差別或專心數出息等等。如果你做到了這一點就叫做心一境性。如果你的心念跑去聽。在當時,你就離開了呼吸——所觀的境,就不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維持的時間有長有短。即使時間很短很短,也是心一境性。如果你在五秒鐘內很集中,五秒鐘內也叫心一境性。心一境性慢慢延長,就產生定,佛法稱為三摩地。即你心中的每一個念頭都集中在同一境界,這就叫入定——三摩缽地。

經行可以克服昏沉和掉舉
有些人一靜坐就會有昏沉、散亂、掉舉等煩惱。凡是靜坐時很昏沉不要硬硬支撐。就是說,你坐了十五分鐘以後,覺得很昏沉,可以去洗一個臉。如果你很疲倦,我會讓你去睡覺。為什麼呢?睡眠不夠的話,靜坐時疲倦硬撐著,是浪費時間。不如去睡一、兩個小時,然後再來坐,那效果會更好。用功靜坐要講效率的。不是說,我在這裡坐一小時,我就是用功一小時,不相等的。我如果在這裡坐一小時,心裡老打妄想,我是在這裡打妄想一小時。那麼,靜坐時坐得很昏沉,很掉舉,怎麼辦?可以口含一粒糖或起來經行,經行能克服昏沉和掉舉。如果你靜坐一小時,前面十五分鐘都很清醒,過後都是昏沉的,不如你靜坐十五分鐘,經行十五分鐘。再重複靜坐十五分鐘、經行十五分鐘,那效果會更好。經行也能修定,所以,我不會強迫你們一定要一起坐在這裡。但是初學者在早上一定要至少坐兩個小時。其餘時間,你可以坐了走,走了再來坐。

念念要分明
修定的重點是不管你坐或者走的時候,都要保持正念,就是念念清楚自己的心念。當你在觀出入息的時候,要清楚心始終維持在觀呼吸上;除了這件事,其它的事情都是錯的。也就是說,如果你在觀察呼吸的過程中,忽然想去念幾句咒語、或者想念佛號,都是錯的。那些都是掉舉的煩惱。如果你在觀呼吸的過程中,忽然間看到佛,也是錯的,要斬掉它。為什麼呢?因為你目前的目的是要完成觀出入息的心一境性——以呼吸為境。凡是離開呼吸的境都是錯。

4.修定時如何經行
經行是怎麼回事呢?是來回地行走著修行。行走時也可以修定,也可以修慧。就是說可以修止,也可以修觀。
經行的方法
修完四禪之前,我教你們經行是以修定為主。經行的方法就是來回地走,限定在十五步到二十步之間,不可以兜圈子,只能來回走直線。在這來回走的過程中,如何保持正念呢?首先,要在身體的動作上保持正念,身體以外的動作,你去注意的話,就是錯的。就是說,你的腳在走的時候,身體的動作心裡要明明了了。
如果你走慢一點的話,你可以觀察腳在『上…下…接觸,上…下…接觸』。如果你走快一點的話,你可以觀察兩腳『左…右…左…右…』地向前走。要這樣觀察,左腳動的時候,心中要知道是左,右腳動的時候,心中要知道是右。此時除了左右腳的動作這件事以外,觀察其它的事情都是錯的,全部心念都要專註在腳的動作上。當你走到盡頭的時候,你要停下來,你要知道"停"。不但要清楚知道動作,心還要專註地念,做什麼動作就念什麼,如坐時念"坐…坐…坐…",走時念"左…右…左…右…",站時念"站…站…站",轉時念"轉…轉…轉",你要一面清楚地知道腳動作,一面在心中念著動作。

為什麼要念?是為了加強你的心念專註在腳的動作上,不要做第二件事情。如果你突然間注意有燈,那麼就是說你的心念已經離開了腳。這時候,你快一點警告自己,要念『知道…知道…』。這『知道』就是提醒自己:我的心現在跑到眼睛這裡來了,快點回來觀察我的腳。這樣就是修定。雖然你在動中,心專註在身體的動作上,這是在動中產生定力的方法。

經行時的心念要從粗變細

在走的過程中,心念有粗有細,我們要設法達到細心。當心很粗的時候,你什麼感覺都沒有。當心念比較細的時候,你就能感覺到腳的肌肉在摩擦。甚至那肌肉摩擦的聲音你都能感覺到,乃至骨骼裡面的響聲。如果你走到這樣微細的時候,你的骨骼和肌肉的摩擦都清清楚楚,這時,你必定心無雜念,並且身心也會覺得特別輕安。當你心細到很集中的時候,會出現一種要跌倒的現象!你連走路的平衡都忘記了,就是說,你非常專註在你的動作上。經行來回走的當時,心只維持一件事情,什麼也不管,只要知道腳的動作。當你想起另一件事情,就是妄想、雜念,你要快點念:知道!知道!然後快點攝心回來,小心看你的腳。

任何時候要保持正念正知
這樣的經行,要走多久?不限時間,越久越好。能走一小時兩小時更好。如果你能夠這樣很平靜地走兩小時,效果跟靜坐兩小時是一樣的。如果你不懂如何經行的話,可能是在打妄想、散步,不是修行。如果經行走累了,你就回來靜坐,坐累了就再去經行。明白了嗎?這樣交換地修,你的心就不會覺得坐久了,沒事幹而起煩惱就想休息。身體坐累了就起來走,走累了就打坐,這樣的話,就可以整天地在修行。

如果整天持續地修持,不只在經行和靜坐時,心只專註所修的法門。在其它時間裡,也必須保持正念正知。就是任何時候你都要對自己的心念清清楚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如果敲鐘了,心想去吃飯,經行修得嚴密的人,就不會匆忙地就走去了。他會小心地看心念如何生起,從想去吃飯開始,觀察自己的所有動作;就跟經行一樣觀察起身、站立、走去、端飯等等,吃飯時心中明明了了,自己正在拿飯碗、正在嚼食物、正在吞咽等等。心裡只觀照當下身心的變化,不會想第二件事情。聽懂我說什麼了嗎?就是只管你眼前當下的動作,心中清清楚楚。不去想其它的事情。這樣的話,你修定就會很快。
關於修定,我就大略介紹到這裡。

 
第二講

三、入定的技巧
1.入禪定的條件
要離五蓋
修禪定的方法有很多種。按照我們佛教的禪定修法,不管修哪一種禪定,都要進入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這樣漸進地修上去。要入定,就要具備一些因緣,就是當時要離五蓋。所謂五蓋是:昏沉、掉悔、嗔、疑,還有貪慾。當這些煩惱沒有現前的時候,如果修法正確,都有機會入定。如果有這些煩惱在的話,就很難入定。除了煩惱的因緣之外,我們身體上有某些障礙,也會影響我們入定。

初禪的覺受
要入定,首先要有入定前的一些覺受。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的身心都很舒適,修法又很正確,那麼,他要入定之前會產生輕安的現象。即全身非常舒服,一般人的感覺是全身輕飄飄。初學禪定的人,在入定前會有輕安現象:有些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大,甚至整個身體都在膨脹,大到他會覺得充滿這個世間;有人會覺得身體越來越小,或身體浮起來。這些都是輕安的現象,這種現象過後,就會產生很快樂的感受,這都是入初禪前輕安的覺受。在禪定里,初禪、二禪、三禪都有不同的快樂感受,到了四禪就沒有樂受了。

入定的人一定會覺得全身很舒服很快樂,這快樂的感覺會使他身上原有的病痛等不舒服感消失。另外,當他入定的時候,呼吸一定是非常均勻、非常舒適的,呼吸一定會變得微細。我們可以從這些現象,分辨出入定的一些情形。根據經典說,入初禪會生起覺、觀、喜、樂、定五件事,稱為初禪五支,初學者入定時是分不清楚這五支的,所以初學者不必先理會初禪五支,以免分心。初學者可以從心念集中了、呼吸變微細了、身體非常舒服了,以這些現象來確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另外,初入定的人往往有一種感覺,就是他從非常舒服的感覺中出來之後,會覺得忽然腳酸、麻、痛了;但是,在他出來之前卻不知道痛。為什麼呢?因為初禪只有樂受沒有苦受,所以,你靜坐到心念很平靜身體非常舒服的時候,一旦休息就感覺全身疼痛,這表示休息前你入了初禪。這是很多修禪定的人都有的經驗。但是有些人不但不明白為何麻、痛,還會否定自己已經入定了呢!原因是被那些講經教的老師誤導了。那些法師不明白入定是怎麼回事,將入定講得很難很難,甚至於聽到你修禪定,他就會說小心著魔。其實四禪八定,不是佛教專有的,外道也會的。為什麼我們佛教一講起禪定,就怕會修出問題呢?原因是沒有正確地去認識初禪到四禪是什麼。

入定不是等待機會
剛才說,入定過程有呼吸的變化,心念的變化,還有身體感覺受樂的變化。許多人不懂得怎樣利用這些變化來認識入定的道路。所以,都是先安坐,然後繼續坐、坐、坐,時間久了,他不知不覺地進入定裡面了。到底什麼時候入、怎麼入,他不知道。這樣的修行人往往認為必需坐得很久很久,總之,坐久了就一定會入定。其實坐久久而入定,就是不懂如何入定,他不知什麼時候入了定?也不知自己怎麼入。

懂得怎麼修定的人,要懂得如何入定與出定。不懂修定的人,即使入了定了也不知道是入了定,就那樣在那裡傻等。很多出家人都能進入初禪、二禪、三禪,甚至有的出家人修到了四禪。他們的靜坐經驗是什麼呢?原來每一次他坐下來時,總想體驗他上一次靜坐的覺受,然後就等、等、等時間到了,他所期待的體驗又出來了,就如此入定了。大多數的出家人都是這樣的,期待上一次靜坐的體驗而入定,這就是他不懂得如何入定,就不信一瞬間也能入定。為什麼他不懂呢?原來很多人忽略了入定的過程,由於不觀察入定過程最重要的訊息,只好等待所體驗過定中的舒服感覺,當那體驗出現時他才認為:哎呀,我又在定裡面了。這說明他沒有觀察入定的過程,所以,他每次都不知不覺地入禪定。

2.入定最重要三事:心細、息細、樂受
在這次的禪定學習里,要學習認識入定的過程。其實,過程很簡單。為什麼說很簡單呢?因為在禪定裡面,有快樂的感受,呼吸很細,心念也很微細。就憑這三件事情,我們可以這樣說:當你入定時,呼吸一定是從粗變細、心念從粗變細、身體從沒有樂受變成有樂受。就是說,入定的過程中,至少有三件重要的事情在變,你要小心觀察它變化的過程。

如何觀察出入定時的三事變化
要什麼時候觀察這三件事呢?當你靜坐時,一旦覺得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出現時,你不要留戀在裡面,要快點退出來。為什麼要如此呢?因為當你發現身體快樂,心念變細,呼吸變細的時候,你就能在退出時觀察它的變化。你會發現,心念變粗,呼吸變粗,快樂的感受在退。當樂受完全退時,你就快點再度集中,先想我要再度入定,然後再度集中於修法。如此,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原來的覺受。也就是說,你剛剛從初禪下來,你一定有能力再回到初禪。你再度集中的當時,就快點注意觀察三件事的變化,呼吸變細,心念變細,還有樂受又出現了。這是非常重要的三件事,因為這過程就是入定的道路。所以要你去觀察心念怎麼從粗變細,呼吸怎麼從粗變細,怎樣從沒有樂受變得有樂受。這就是你自己要去認識的道路,什麼時候觀察此三件事?時機(火候)就是當呼吸很細,沒有雜念,心念很平靜,全身有樂受時。

每次一靜坐,你就要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初學者一般是做不到的。你必須坐一段時間,坐到樂受快出來了、沒有雜念了、心念微細了、呼吸微細了,這時候快點退出來。一退出來了你就想:啊,我現在就要入定了!這時你一定辦得到。在入定過程要觀察三件事在變化:心念、呼吸和樂受。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3-3 19:37 | 只看該作者
重複練習出入定過程
這樣小心重複觀察入定三件事情:心念、呼吸和樂受,你就會懂得原來入定過程是這麼回事。必須重複訓練,上去,下來。再上去,再下來,做越多次越好。以後,你就會越來越快地入定。一般人不懂得重複訓練入定,只會貪著樂受而住在定中的樂受而不想出來,一直呆,呆到定力退了才出來,如此修定者能入定卻不懂怎麼入。所以,任何人初入禪定,千萬不要一入了定就不出來。應該是一進去就快點出來,然後,再快點進去快點出來。一直重複做,做到你很熟練了,很清楚如何入定后,才來加強定力,所謂加強定力就是進去了不要馬上出來。在練習加強定力時,要在定里多久呢?初學者入初禪千萬不要太久,五分鐘就好了。在裡面呆五分鐘就要出來,但是不要下座,然後再進去五分鐘后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在初禪里呆得太久,心念可能會更細而離開初禪。甚至於深入到更高禪定,呼吸更細,心念更細,也更快樂。於是你對初禪心念的粗細混亂不清。也就是說練習加強初禪定力時,他在入初禪半小時內,要出入定六次。這樣不但修了半小時的初禪,而且懂得出懂得進。當每次出入定五分鐘做得很熟悉,很有把握了,你就去入定十分鐘或者十五分鐘。十五分鐘有把握了,你就去坐一小時。就這樣地加強定力。當你覺得這個定很穩固了,然後才能設法進入另外一個禪定。這就是所謂入定的技巧。

3.解除入定的障礙
剛才說修禪定有一些障礙。一個是五蓋的煩惱,另外是身體的某些障礙。
氣脈阻塞——造成身上的疼痛

關於身體的障礙,一個在胸前,一個在後背。在靜坐的時候,身體里會有氣的運轉。就是說,當你精神專註在你所觀的境時,你必然會全身放鬆。身體一放鬆,你身體的氣就會運轉起來。氣功師會說是在練氣功。其實不是,我們在專註修定。但是因為你的心專註在一個境裡面,對身體不理會,你的身體就會放鬆,身上的氣就會運轉起來。當它運轉的時候,如果你身上有一些氣脈阻塞,氣運轉到那裡就會疼痛。於是禪定就修不好。一般受寒的阻塞都在後背,一般呼吸或心理的問題會造成前胸阻塞。憂鬱、勞心、嗔心等就會感覺胸口悶。還有一個就是胃的部位,有些人胃寒,他坐到一定時候就會打嗝。

當你靜坐到身上氣感發動時候,若身上有疼痛,而不是酸痛,表示你靜坐坐的好。為何說好?原因是身上有病痛,你平時不知道,你靜坐的時候,氣要打通病灶而痛。你要去處理病痛,如果你不去處理,氣就會幹擾你。如果你不去處理它而每天堅持坐,慢慢的也會自動打通,但是要花很長的時間。如果你們發現任何的疼痛,都要將它處理掉,不要認為出現病痛是老師教錯,或者是修錯。過去在靜坐時若受到驚嚇,以後每次靜坐就會胸前痛,你要找醫生或者氣功師幫你調理,以免繼續干擾靜坐。要記得,在靜坐的時若受驚嚇,不要立刻就睜眼動身。應該靜下來,吞口水或者將氣引到丹田,過後找人處理。

背後有幾個部位,就是會陰、命門、肺腧、大椎、玉枕等。靜坐時會有氣通過這些脈輪穴位,如果這幾個部位阻塞會造成一種冷熱現象。一個是在肚臍背後的命門冷,會導致腿冷麻。還有胸口背後的肺腧穴一旦受寒,就會冷疼。感冒的時候,大椎往往會冷痛阻塞。如果是大椎阻塞,你靜坐的時候,會覺得背後很熱很熱,但頸項以上涼涼的,這是氣不能上來的緣故。如果是腦後的玉枕阻塞,你會覺得整個頸項發燒,頭重重的。這也是氣不通、阻塞。有這種現象,你一定要去處理它。處理不了,只要長久地坐,雖然被困擾一個時期,最終它也會通。

當氣自動調理過去造成的病灶而痛,說明你靜坐有進步,所以說坐久出現痛是好事,不明白的人就會因痛打退堂鼓。

頭上留氣——久了造成頭痛
大多數人靜坐幾天後太陽穴和眉心這一帶痛脹,這是靜坐時不小心造成的。為什麼呢?因為靜坐時氣會升到頭上,很多人沒有覺察有氣留在頭上就休息了,一次留一點點,用功幾天後,就會疼痛。情況嚴重時,嘴唇裂,舌頭生瘡,睡不著,虛火上升。這些都是氣留在頭上造成虛火病氣。好多出家人都遇到這方面的問題,自己被氣干擾成病,對修鍊時的氣無知而修成「虛火外道」,卻罵氣功是外道。
所以,每次靜坐之後,頭上某些部位會有氣,你如果有把握處理這些氣的話,可以用任何方法處理,處理氣的阻塞是不分佛道或外道的,外道有好辦法也可以採用。不然的話,最好循古人的規矩,靜坐完了之後,先搓熱手掌,以爪梳頭、以掌洗臉、以指按摩身體手腳。按摩的時候要注意,不要立刻睜開眼睛。按摩完了之後,才能睜開眼睛。

按摩就是讓你將積在頭上或身上的氣疏散掉。另外有些人,靜坐完了就去睡覺,這是要不得的。這樣容易造成頭疼。如果這些問題你都懂得處理,你就不會被氣干擾。不然,你靜坐到最後,你會因周身不舒服而心灰意冷。
靜坐到了一定時候,敏感的人都會發現有氣在運轉,大多數人都經驗過太陽穴會發漲。這是為什麼呢?原來我們修心養性會產生清凈的氣,貪嗔淫慾會產生污濁的氣,清凈的氣向頭上升,越清凈的氣升得越高。污濁的氣往下降,越污濁的氣降的越低,最高到頭頂百會穴,最低到小腹下的會陰穴。所以當心念清凈到接近初禪的時候,你身上清凈的氣就會升到眉毛的這個水平。是一個水平,不是眉心一點。在二禪的時候,會有一股清凈的氣升到髮際這一帶,就是頭髮和額頭之間。在三禪的時候,會有一股清凈的氣在百會裡。如果你到四禪,那股氣就會在頭頂外面了。細心的修禪定者都會發覺這種現象,就是靜坐后這幾個部位會有氣。因為不了解這種現象,所以不曉得處理這些氣,造成有些人會有不同部位的頭疼。

回歸平時狀態——下座前要按摩頭和身體
你每次靜坐完了,一定要讓這些氣降下來。有些人很敏感,他會知道,有些人不敏感就不知道。不敏感的人靜坐之後,要好好的按摩,以避免氣留在頭上。如果你用按摩處理不了,就要做一些觀想,觀想氣慢慢地從頭上降下來。你可以用手掌心面對自己的頭慢慢地慢慢地向下拉。向胸前中間拉,拉到丹田,重複做這個動作。如果還是不行的話,你可以拍打來處理留在頭上的氣,用空心掌拍打。拍後會覺得你頭上的氣粘在手上,要將它甩掉。如果這些你都懂得處理,要進禪定是不難的。有些人已經坐很久了,雖然沒有什麼雜念了,總是不能入定,沒有樂受。為什麼呢?多數原因是身體有病,造成心無力集中,於是沒辦法入定。因為禪定是很強的心力集中,如果心力集中達不到相當強度,就沒辦法入定。也就是說你的心力無法集中到所需要的能量,所以,身體比較虛弱的人,靜坐前就要吃一些補氣的葯。

4.靜坐的氣場
很多人有這樣的經驗,他到某個地方很容易就心靜下來了。總覺得到這個地方靜坐很快就入定了。其實是那個地方的氣場很好,對他有幫助。雖然外在的氣場對修行有幫助,但是,靠外在的氣場,不如靠自己本身的氣場,就是長期靜坐后,你也會形成本身的氣場。至於氣虛的人,要吃一些補氣的葯來加強,他的靜坐才會進步;身體健康的人就少吃補為妙。

你靜坐的場所不要整天換來換去,如果你在家裡,最好每天在同一個座位坐,你會在此座位上形成一個氣場。以後你再回到同一個座位,就很快能夠定下來,這是環境的影響。還有,你周圍的同學坐得好的,靠近他你會沾光。就是說,他的氣場對你有幫助,而你的氣場對他會有干擾。如果他的氣場很強,你對他的干擾就會很微小,沒什麼影響。如果他本身的氣場不是很強的話,你的氣干擾了他,敏感的人就會心煩了。有病者的氣場,會幹擾身邊的同修者,所以,當你覺得坐在這個位置非常不舒服,可能換個位子就好了。

5.修定時間的長短
修禪定一座要坐多久?不一定非要堅持坐完一枝香,為什麼呢?如果你沒有昏沉、掉舉、散亂,你就必須堅持。如果你有很嚴重的昏沉、掉舉、散亂,那麼,你就要自己去衡量時間。如果開始十五分鐘坐得很好,過後昏沉、掉舉、散亂,每次都如此,我勸你不要堅持。應該怎麼做呢?就是坐走交叉修。因為靜坐開始的五分鐘你坐得很好,十五分鐘以後的效率就差了。那麼,你就坐十分鐘,經行十五分鐘,然後再坐十五分鐘,再經行十五分鐘。如果你這樣修,也就是說四個十五分鐘里,你都能正念清楚的,那樣修行就很有效果。如果說,你坐了十五分鐘之後,因為精神不好,心無法集中地堅持到一小時,那是浪費時間。不要聽人家說,硬要坐完一柱香就是好事,不見得啊!每個人都不一樣,如果你今天精神很不好,睡眠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疲勞,那麼,我勸你快去睡覺。如果不是煩惱而是精神疲勞,睡飽了再來坐效果會更好。

入定是否入得越久越好呢?不一定!如果你要深入禪定,就必須坐得越久越好。如果不是,千萬不要坐得太久。為什麼?禪定坐久了,會貪。貪什麼呢?就是他每次一進去就不想出來。一旦你入定就不想出來,這就是貪。因此,修禪定時,在入定之前最好先規定出定的時間。假如你要進初禪,你就自我規定:現在我要入一小時的初禪。這樣,你入定后堅持一小時之內,不要上更高的定,也不要下。如果我現在要在入初禪十五分鐘,那麼十五分鐘后一定要出來。

6.修禪定有三種自在
就是入定自在、出定自在和在定自在。
什麼叫入定自在?入定自在就是任何時候我想入哪個定,就能夠入哪個定,這叫入定自在。比如我要進初禪,就一口氣之間進初禪。我要進三禪就一口氣之間進三禪,這叫「入定自在」。如何是「在定不自在」呢?如果我要留在初禪,心念老是要溜上二、三禪,結果自動到了三禪,這是你的初禪在定不自在。什麼叫在定自在呢?如果我要入二十分鐘,我進去出來,就是二十分鐘,這叫在定自在。如果我說進去二十分鐘,一小時了才出來,就是貪著禪定。明白了嗎?就是說,你入定前,要定下我現在要入定多久,然後到那個時間出來就不是貪。如果你要二十分鐘,結果是一小時才出定,就是貪。明白嗎?也就是說你不自在。出定自在就是坐禪的人想出定,一想出來就出來了。身心就恢復到入定之前的狀況。不要以為一睜開眼睛出定,就能身心恢復常態。如果你出定後會覺得頭髮漲,被氣鎖住,很不舒服,這是出定還不夠自在。所以,修定有所謂的出入定自在和在定自在。當你們熟悉了各種禪定之後,你每次入定之前,最好給自己預設一個時間。

7.禪定差別
近行定與安止定的差別
剛才說道,禪定有一、二、三、四禪,我用登樓比喻,一、二、三、四禪就是心集中的能量高低。猶如你上一幢樓,上一樓、二樓、三樓、四樓,表示說一禪、二禪、三禪、四禪,那是不同的高低的集中力,也就是心的能量。當你的心念達到入禪定之前的集中力,稱為未到地,或叫做近行定,有初禪的近行定、二禪近行定。近行定是什麼意思呢?近行定好象你上樓梯到某一層,因為還未進房間,你可以繼續往上爬,也可以爬下來。入根本定也叫安止定,進入根本定好像進了房間,你就不能上下爬了。在近行定能上也能下,在安止定不能上也不能下。初禪近行定是心念的集中力達到了初禪的水平,不等於你當時進入初禪,所以上到初禪近行定,不等於進入初禪安止定。當你進入初禪,會有進入的感覺,整個人沉入在裡面。這時若要上下,就必須從初禪出來,你就會有從裡面出來的感覺。就是說進去和出來猶如進出房間,上去和下來猶如上下樓梯,是不一樣的。
禪定之間的覺受差別處

初禪與二禪最大的差別是:初禪的心態有覺有觀,很容易被聲音干擾。初禪的人聽到聲音,心就亂了,所以佛說聲音是初禪的刺。二禪的心態無覺無觀,聲音的影響,你都如如不動。

三禪和二禪的差別是:在三禪,你會覺得身體不存在了。但是,感覺頭還在,覺得全身很快樂,卻不知道身體在哪裡。到了三禪呼吸很微弱,有些人會覺得呼吸困難,主要是呼吸不正常及胸口有毛病而造成的障礙,一般是憂鬱、易怒及緊張的煩惱造成氣結檀中穴。有些人到了三禪心臟會跳快。為什麼呢?因為,三禪的呼吸很微細。那些心沒有力的人會覺得心臟負擔不了,會跳得快一點。這樣,他就應該在三禪多呆,慢慢地適應,最好是吃補心氣的葯。

上四禪,呼吸就要停止了。有些人會呼吸停止不了。他就只能留在四禪近行定,無法進四禪。你如果深入四禪,外面的聲音是都聽不到的,那是最好的四禪。如果一個人在四禪裡面,聽不到聲音以後,這個人就可以進一步修第五個定。如果你只修到四禪近行定,還會聽到聲音,就沒有能力進入第五個定。

禪定越高,定力越強,心念越細,呼吸越細,感受越快樂。但是,從三禪進入四禪有一個很明顯的現象,那就是一旦你從三禪進入四禪,快樂就會立即消失,完全沒有樂受——舍受。如果你們有經驗過四禪,就會知道叫舍念,就是沒有造作的平等心,四禪的心不造作,而且非常清凈——念清凈。

8. 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如果從初禪到四禪,你都弄清楚了,以後不管你修密宗、禪宗,任何修法,你都可以用禪定來判斷自己的心。修禪定好象是磨刀一樣,切東西的效率,要看那刀磨得有多鋒利,修行時心的效率就是入定有多快。如果今天你坐下來,連初禪都上不了,然而卻要修大威德金剛、或者修大圓滿、或者修禪宗,這樣修任何法門都修不好的。你應該知道自己是以散亂的心來修。明白嗎?但是,如果今天你能進到四禪,那今天修任何法門都很有效,因為你清楚今天的心力,是以清凈的心來修行。也就是說,不管你修佛教任何法門,用不同的粗細的心力來修行,得到的功效是不一樣的。四禪的清凈心,是修道人要去爭取到的。所以,如果你的心無法平靜就去參禪,你只是在胡思亂想,如此參話頭打禪七,是胡打,變成煩惱糾纏不清的「纏七」。為什麼呢?心都不能安定下來,煩惱一大堆,是煩惱在參纏,還以為是參禪。修任何法門最終是要修慧要覺悟,而修慧之前要有定力。佛法說有慧沒有定叫狂慧,狂慧的人煩惱很多,還說自己比他人有智慧。因此,把禪定掌握好的人,再去修鍊任何法門,都是有所幫助的。如果一個人他不認識到定是慧的基礎,定力不足就去修行高深法門,那麼,他根本不懂自己用什麼心去修。我在這裡再次強調:一定要修好禪定。

問答:
問:您剛才說,身體有障礙的話,要把它消除掉才能繼續坐下去?
答:如果靜坐時,身體上有一些障礙,應該驅除它再來坐。
問:不能堅持坐下去嗎?
答:你可以堅持忍疼,堅持下去只是自討苦吃。比方說,腳很疼,你可以堅持不管它,硬忍,忍忍忍,忍到下座。但是不如不要忍,你快點按摩將它放鬆了,然後就容易再入定。
問:這樣入定之後就不知道疼了嗎?
師答:對。入定就不知道疼痛,出定后又疼了。出現疼痛說明你已經不在定里了,因為在定里不是樂受就是舍受。疼痛既然不能入定,何苦忍半小時!不如把疼痛處理掉,可能五分鐘后就能入定。

第三講

9.對禪定的錯誤見解
不知入什麼禪定
在修行的過程中,修定是為了得到清凈的正念。不同的定有不同的微細和心和集中力,越高的定,心力就越集中,而且心念越清凈、越微細。初禪心念比較粗,四禪比較細,修禪定是為了要爭取到微細的清凈心。所以,在修禪定的過程當中,我們要練習去分別什麼是初禪、二禪、三禪和四禪。在我自己還沒有認識這些禪定以前,因為沒有得到老師的教導,曾經盲修瞎練。後來我認為,我一天應該坐上十二小時。一座坐上四小時,然後,休息吃飯,再來坐。天天這樣坐,坐來坐去,有時入了定也不知道是什麼定。這就是對禪定無知地盲修瞎練。我到處問人,沒有人給我講清楚。直到有一天我碰到一位禪師,我問他:你在教導人修禪定嗎?
他說:是。
我又問他:你教人家修禪,你懂不懂你的學生入了什麼定?
他說:當然懂了。不懂的話,不能教啊。
我聽了就非常歡喜地向他學了。因為我到過好多修行道場,也找了很多人,問了很多人,他們就只教你打坐,但是分不清什麼是初禪。有的法師說:哎呀,不要修禪定了,會著魔的,還是念佛吧。當我跟那位禪師學了之後才知道,原來禪定中的初禪到四禪是如此這般。我才知道以前一天坐上十二小時是盲修瞎煉、浪費時間。為什麼?原來一座坐四小時,可能你只在初禪,也可能你在二、三、四禪,看你在那期間定力多高,當時你就每次回到一樣的定。只知道入回同樣的定,卻不知道自己定到什麼程度,也不懂如何前進。這種情形猶如進入深山老林,迷失方向再也沒有作為了。
根據那位禪師的說法,如果能夠入定,入初禪五分鐘也算初禪,入初禪四小時也算初禪,不在於入定時間長才算入了深的定。如果入四禪一分鐘也算入四禪。因為我們被誤導了,包括我自己曾經也是這樣子,以為入定是要坐很久才算數。為了說服大家,我舉一些例子。

經典里的入定例子
第一個例子就是優波離尊者的故事,他在給佛剃頭的時候入了定。因為是佛的頭,他非常細心地剃,剃著剃著就不知不覺地入了定。佛就說:你現在是在初禪,過一陣,佛又說現在是二禪,優波離尊者就這樣慢慢入定,他當時站著拿著剃刀,眼睛集中在佛的頭髮,心裡細心地盤算著如何剃好它,耳朵還能聽到佛的開示,就這樣入著定。在這個例子里,我要大家認識幾點,優波離尊者當時並沒有盤腿,沒有閉眼,還有念想,還聽聲音。可是,他是一心一意地專註在佛的頭髮,這就是入定的關鍵所在,他達到了心一境性。所以,不要道聽途說,以為入定時是什麼心念都沒有、聲音也聽不到。

第二個例子是目連尊者的故事,入禪定是可以非常快的,快到怎麼樣呢?有一次,目連尊者去降伏一條龍,他用神通將自己變得很小,鑽進龍的鼻孔里。這條龍想把尊者趕出來,就呼氣,當那條龍一開始呼的時候,目連尊者就剎那間入了四禪。然後,龍呼也呼不動他,因為尊者在裡面入四禪,它怎麼呼也呼不動。就是說,尊者在它呼的那一剎那就入定了。所以出入禪定是可以非常快的。

在我跟那位禪師學時,他說:在吸一口氣間就能入四禪。多數人認為要慢慢地,好久好久才能入四禪,這些人已經被誤導了。也就是說,你懂得修的話,入禪定的速度會非常快,也能非常快地出來。你可以入四禪幾秒鐘后立刻就出來了,這也算入四禪。但是不懂的人會說,這算什麼四禪?入幾秒鐘就算四禪了嗎?他們說禪定不可能是這樣啊!其實,你當時入了什麼定,就是什麼定,不在於時間長短。另外,很多人會以為入了禪定,不能想東西。這是很錯誤的。還以為入了禪定后,外面的聲音也聽不到了,這也是極大的錯誤。其實,優波離尊者是一面聽佛指導一面集中心力而入定的。

我再講一個戒律里的故事。有一次,目連尊者入了無色界的定。根據佛法說,無色界是沒有物質的,沒有物質,你就不可能看到東西,不能聽到聲音。但是目連尊者向一些比丘說,我入了無色界的定,當時聽見很遠很遠的恆河裡,有大象的耳朵拍水的聲音。那些比丘就說他打妄語。為什麼呢?因為那些比丘精通佛法,知道無色界里不可能聽到聲音。目連尊者堅持說,我進了無色界的定時聽到了大象拍恆河水的聲音。然後,比丘們就拉他去見佛,說他打妄語。佛就問目連說:你真的入了無色界的定了嗎?目連尊者回答是。佛又問他:你真的聽到那大象耳朵拍水的聲音了嗎?他又說:是!結果,佛還是同意目連尊者入了無色界定。佛解釋說:目連尊者是入了無色界的定,但是他能很快出來又立刻進去,出來的時候,他就能聽到那個大象拍水的聲音。所以,在那短短的時間裡面,他出了定就入回去,但他沒有弄清楚他已經出來了一下。明白嗎?這個例子就是說:我們在修禪定的過程裡面,會有這樣的現象,你從定裡面出來一下立刻又進去。就在你出來那一瞬間,可能你會感到腳疼,能夠聽到聲音,但回到四禪又沒有聲音了。這是可能發生的。所以,千萬不要聽那些論師的說法,認為一聽到聲音就不曾入無色界定,然後依理論否定自己。不是!確實是聽到。但是,你是暫時出來聽到,然後又迅速進去。那樣你還是聽到了。明白嗎?

不可按圖索驥、盲目相信權威
由於對禪定的種種誤解,造成很多人沒有辦法分辨到底有沒有入定。為什麼呢?比方說,依《解脫道論》的說法,是逐漸聽不到聲音,到四禪的根本定就完全聽不到。有人誤解《俱舍論》,說到了二禪,就聽不到聲音了。其實《俱舍論》是說初禪天以上的天人沒有吃東西,沒有鼻舌的知覺。但是一個四禪天的天人想要看東西,他不但可以看,而且還可以看整個大千世界呢!乃至四禪天人要聽聲音也可以聽。那是怎麼回事呢?在《俱舍論釋》里有這樣的解釋:四禪天天人可以用天眼、天耳,但是必須從四禪的心降到初禪的耳識、眼識,來聽、來看四禪天,換句話說,四禪天天人可以在初禪到四禪之間動心念。如果你不明白同一禪天天人有不同的定心,那不重要,總之,《俱舍論》說四禪天的天人是可以看東西、聽聲音的。也就是說,四禪天天人可以生各種的心,並且出進不同的定。可能你不知不覺地從初禪出來一剎那,覺得腿疼又立刻入回初禪,於是覺得腿不疼,有這樣經驗過嗎?不要因此懷疑沒有入定,要以依據經典的說法,要相信出進禪定會快得你分辨不清楚。

還有,在中國佛教有一個很糟糕的說法:初禪念住、二禪息住、三禪脈住、四禪滅盡。三禪連脈都停下來,四禪已經是滅盡定了,這是極大的錯誤,其實,息住是四禪,雖然有脈停這回事,但是佛經里沒有說這點,滅盡定是第九個定,已經超過四禪八定了。誤導好多出家人,入了定還認為沒有入定。
那麼,經典對禪定的說法是如何呢?

10.禪定的正確見解

初禪離五蓋,離昏沉、掉舉、嗔心、淫慾心、疑心。有覺有觀、有喜、有樂、一心在定。
二禪離覺觀,離初禪的覺觀,無覺無觀,有四支:內凈、喜、樂、定。
三禪離喜,離二禪的喜。有四支:行舍、正念、正慧、樂、定。
四禪離樂,離三禪樂,出入息斷。有四支:舍、念清凈、不苦不樂、定。

根據經典的說法是這樣的,就是說,從禪定裡面一步一步暫時降伏一些煩惱。當一個人進入初禪的時候,在定里不會有昏沉、掉舉、嗔心,若有嗔心就入不了禪定,當時也不會生起淫慾心。所以說初禪離五蓋。其中的疑蓋是疑些什麼?疑就是對自己懷疑,對老師懷疑,對修法懷疑。那樣,你也進不了初禪。一般修禪定的人不懂什麼是初禪,因為沒有經驗過初禪的覺受,所以便無從知道。用什麼方法可以認識初禪呢?可以如此觀察,就是任何修禪定的人,坐到一定程度後會覺得心定下來了、沒有雜念了、全身很舒服快樂。其實,這就是入了定,但是不知道入什麼定,要如何知道?根據佛法說,初禪有定、有喜樂的感受,當時身體不可能會有痛苦的感受。所以,如果修定時一直覺得身體疼痛,這證明當時你沒有在定里。如果你靜坐時,覺得心定了好長時間,身體也不覺得疼痛,突然覺得身體疼痛。這疼痛表示你出某個定了,而出來之前是入定的。為什麼呢?原來是靜坐者氣脈未完全打通,入定久了身體就會疲勞,於是腰酸、腿痛,但是在入定時不知道。因為在定中只有喜樂的感受,從定中出來后,才覺得腿很痛。

 
四、如何修到四禪
1.初禪
初禪是很粗的定,粗到什麼樣呢?佛曾經形容——聲音是初禪的刺。一個人在初禪里如果聽到外界的聲音,心裡難受到好象耳朵被針刺而出定了。初禪經不起聲音的嘈雜,可見是很淺的定。初禪雖然很淺,還是禪定,這個定有聲音干擾就退出來了。因此,好多人不信這也是定。未修好初禪的人,無法到嘈雜處坐禪,聲音一干擾,他的心就不安了,所以修初禪的場所不可以有聲音干擾。但是,修到二禪的人聽到任何聲音就如同沒聽到。因為他非常專註,知道有聲音卻不知道其內容。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4
 樓主|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3-3 19:39 | 只看該作者

如果你們坐著坐著,覺得全身舒服了,你可能不知道這是初禪,你就先暫時假設這是初禪嘛!為什麼我這樣說呢?總之,當時你有定、有喜、有樂嘛!既然如此,就是一種定了,就假設它是最低的初禪。入定之後怎麼辦呢?前一講,我說過了,初入定的人千萬不要在定里呆太久。凡是不懂修禪定的人,他初入了定就想要呆太久,這是絕對錯誤的。初入定的人,一旦進去,要快點出來。要在出來的那一小段時間注意一切變化,很多修禪定的人,沒有注意如何入定出定,以後就不記得如何入原來的定。所以,初入定時要快點出來,要注意出來之時,心會變粗,呼吸變粗,快樂的感受退掉了,你一定要觀察這三件事。當你再度集中心力入定,你可以動個念頭,心想我現在要進入初禪,然後再專註在原來的修法——觀呼吸。並注意三件事情:呼吸變細,心念變細,樂受出來了,於是又入定了。如果不懂入什麼定,先當它是初禪來修,不理會別人的看法。

一定要先訓練如何出入定
這樣出出進進初禪,越訓練越熟悉,以後,你可以心想入初禪就入了,那些修過的同學都有這些經驗。總而言之,懂得修禪定的人,不要立刻想我要定得長久,我要加強定力,一定要先訓練怎麼進和出。對於不懂入了什麼定的人,千萬不要想定得長久,這是絕對錯誤的。當你出定入定分辨很清楚以後,才在定里留久一點以加強定力。當你加強到定力穩定了,就有信心說:我的確進入了定。而且知道只要心念如此集中,我要入那個定就能入。只要我放鬆集中,我就出了那個定。如果你還是分辨得不清楚,可以依靠經驗過的人在你入定當時告訴你。有時我也會在你修定的當時告訴你:現在你在哪個定。

初學的人多數只入初禪,為什麼呢?這裡面有個方法上的奧妙,就是開始能入定時不要入太久,五分鐘就出來。因為任何初入禪定的人,五分鐘內絕對上不了二禪,只能到初禪。就在五分鐘內出出進進,那樣是沒辦法進入二禪的,所以不必問他入什麼定,他最多只到初禪。就是說,如果我們把時間限制在五分鐘,入定五分鐘后一定要下來,保證他只在初禪。

但是如果那個人原本就修過一些定,他可能已經能入初禪以上的定,這就另當別論了。就要問他每次靜坐的時候,坐多久才覺得定下來?如果他十分鐘就能入定,那時就要告訴他練習初禪時,入定一分鐘就退出來。明白嗎?讓他不夠時間進入更高的定,於是他就入定不深,最多到初禪。當他在這一分鐘內認識初禪清楚后,才叫他加長時間留在初禪,此時注意,避免心念太細而入更深的定。就是說,通過時間的限制,不會進入太深的定而超過初禪。當在初禪五分鐘出入熟練了,就叫他修十五分鐘的初禪。這十五分鐘是加強初禪的定力,初禪心粗,心不想久留,於是心就會想快點入二禪。

不可以一上座就想入初禪
初學的人不可以一上座就想我要集中上初禪,上不了的。為什麼?因為平時的心是散亂的,每次坐下來,你需要花一段時間,讓心念平靜下來以及調好呼吸。所以初學的人練習初禪的時候,他必須坐下調心調息,不可以一坐下來就想上初禪。如果他急著入定,他就錯了,他上不了的。他必須坐下來讓心平靜,慢慢地進入定,然後退出禪定,這時才可以想我要上初禪,而且一定可以上初禪。因為,一個人剛剛從初禪出來,他一定有本事回去。就是因為他能再度進入,他就有信心:要進就進、要出就出。初學的人,今天坐到了初禪,以為明天一坐下來立刻就能上初禪,是進不了的!他就會懷疑所修的一切了。所以,以後如果你很久沒有靜坐,定力退了,不可以一坐下來就想要進初禪。進不了的。你必須坐到心念平靜了,覺得入定了,退出去再上去,你才能做得到。這是因為你必須讓你的心從散亂狀態平靜下來,因定力不足而需要一段時間。

如何加強定力
如果一個人在一個鐘頭裡面,可以入初禪四次,每次十五分鐘,那就是說這個人的初禪很穩了。因為這四次加起來是一個小時。如果他以後要坐更長時間,他可以加長時間坐一小時也可以。就是說他要入初禪一小時,兩小時都可以。但是,當入初禪很久很久以後,大多數人會自動地到二禪去,從初禪自動入二禪的初學者這時會分不清初禪和二禪。所以,在開始訓練的時候,我不會鼓勵你們花一個小時或兩小時去體驗初禪。為什麼?因為如果那樣的話,你的心念就會慢慢地從初禪進入二禪。因為是慢慢進,看不出變化,由於入定時是初禪而出定之前已經是二禪,你卻還以為是在初禪。以後你總搞不清入了初禪還是二禪。初學者入初禪太久會有這種現象。
2.如何修二禪、三禪

先要有足夠的火候
如果你上了初禪,什麼時候才可以上二禪呢?如果有老師指導,老師知道你的初禪定力夠了,就叫你繼續前進。如果沒有老師指導你,怎麼辦?根據佛法說,如果一個人的初禪定力不夠,然後又想上二禪。那麼,他不但進不了二禪,連初禪也會失去,這樣兩頭都失了。就是說你初禪定力不夠,你想入二禪是入不了的。
所以,你必須初禪坐得很穩了,才能修二禪。所謂穩就是說你能在初禪里坐上一小時。但是,在入二禪之前,千萬不要在初禪里超過一小時以上。為什麼?因為那樣你的定力會加強,可能不知不覺地到了二禪,於是你就分不清初禪二禪了。所以,你最好每十五分鐘就下來,下來以後再上去,這樣持續加起來一小時。

心離開原有定境的覺受
如果你初禪很穩了,想要上二禪,就要離開初禪的根本定的細心,從原有的修法進入更細的心。禪定越高,呼吸越細,心念越細、更加快樂。因此,你要上二禪時必須遠離初禪的覺受,心再度專註於修法上:很集中地去看呼吸,重點在於觀察呼吸比初禪定還要細,心念更細更樂,然後想再上二禪。
再度專註於修法上
為什麼必須再度地專註於修法上呢?就是說我們入定之後,往往有一種現象,在定裡面產生喜樂的感受、身體感覺很舒服。如果你一直堅持在那種舒服的感受裡面,你就跳不出那個定。每當你要升更高的定時,就必須放棄原來的覺受。就是說,你不要執著原有禪定的境界、禪定的喜樂。一定要放棄,惟有你放棄了,再度集中你原來的修法才能上二禪。如果你不放棄那些覺受,即你不願意放棄原來的定——初禪,你就無法上二禪,正如你不願意離開一樓,怎麼能上到二樓呢?因此,當你要上更高的定時,千萬不要留戀原來的任何覺受,而要更加專註地觀察你原來的修法,如果你是觀呼吸,就更專註地看呼吸,慢慢地就能上到二禪,二禪的變化和初禪一樣,心念變細、呼吸變細,也更加快樂。這些步驟要一步一步地進行,上三禪也是一樣的。

3.如何修四禪
上四禪就有些不一樣,四禪是顛倒過來的。怎麼講顛倒呢?就是說更高的禪定是越來越舒服,越來越快樂。但到了四禪,快樂統統消失。此時,呼吸就斷了,舍念清凈的心生起來了,這就是四禪。有些人的呼吸不正常或者執著呼吸,入四禪前他會覺得呼吸要斷卻斷不了,那種要斷氣的感覺很辛苦,有時會斷一會兒氣,又呼吸幾下。這些人修四禪就不穩定了。

前天,我說過,心有力量上到某個禪定,不等於進入那個禪定。上禪定好象上下樓,在近行定時,心念可以上上下下地變粗變細。入禪定好像進入房間,在安止定時,心念不上也不下。所以,當你修到呼吸要斷不斷的時候,就是上四禪的時候了。當你的四禪穩固的時候,呼吸就斷了。當修四禪到達呼吸斷的時候,應當加長在定的時間,那樣定力會繼續加深,慢慢地連聲音也聽不見了。一定要到聲音聽不見,才算深入四禪。如果你在四禪裡面還能聽到聲音,猶如你爬上四樓,只在房門口,卻沒有進入房間,這樣只是四禪的近行定。

4.四禪近行定就可以修觀
依據論典說初禪離五蓋,便可以修觀了。而我要求大家至少修到四禪近行定,才允許他修觀。為什麼呢?因為這時他有能力進入微細的舍念清凈心了。但是,此後還是要把四禪徹底修好。凡是修完四禪的人,他就會明白,不同的定力,心的粗細不同。弄清楚這些心以後,就可以修觀或修第五個定了。

5.無色界定與超越禪
第五個定叫空無邊處。如果一個人修到四禪后,可以接著修第五個定,他必須先入到連聲音都聽不見的四禪安止定。如果他還能聽見聲音,那麼他還在四禪近行定中。這時想要修第五個定,那是在打妄想。為什麼呢?因為空無邊處定是屬於無色界的定,你入了那個定,是絕對聽不到聲音的。當你把四個定的心念都分辨得很清楚了,便能夠做到依心念入定,想入哪個定就能即刻進入。你可以心想我要入三禪,就專註於三禪的心念而入三禪,這時,絕對不是慢慢看呼吸地入定,而是念頭在轉、轉、轉,就轉進去了。一旦你能夠靜下來心一想我要上三禪,心就這樣轉、轉、轉,轉進三禪,你就有機會觀察一個現象,經過幾個心念就入了定。這在南傳佛教的《清凈道論》里有說到,從近行定入根本定的時候,一共應該經過幾個心念的轉變。如果你能以轉變心念到某個禪定心念,如此直接入該禪定,以後你可以進一步訓練超越禪,就是不按照次第入定,你可以訓練自己直接進入三禪,再從三禪跳到初禪,從初禪跳到四禪,可以這樣地跳來跳去。

當你把四禪八定都修完了,進一步,你要能夠進第九個定——滅盡定。然而,不是每一個人修完了四禪,都能夠進入滅盡定的。當一個人能入滅盡定,並且能從滅盡定出來時自由地跳到任何地定,如此定力稱為獅子奮迅三昧。如果你只是在四禪裡面跳來跳去,那只是超越禪。

滅盡定是一個很特別的定,進入滅盡定的人,如同死人一樣,什麼知覺都滅掉,什麼心念也沒有。由於無心,所以無法動念從滅盡定跳出來,必須在滅盡定的定力退了才能夠出來。在滅盡定的定力剛剛退掉,就一跳跳到另一個定。滅盡定也叫滅受想定。沒有想的定稱為無心定。在無心定時,你不可能動念頭想我要跳到三禪、跳到四禪。你只能在滅盡定剛一退出來的時候,一跳跳到三禪、跳到四禪。這是很艱難的事情,因為很少人能夠入滅盡定。

在這裡,我要求大家只修到四禪,不鼓勵修無色界的定。為什麼不主張修無色界的定呢?因為無色界的定力太強,太強的定力會妨礙你修觀。在很強的定力時修觀,一觀就入定了,一入定你就不想動念修觀了,沒有觀就不能發慧。所以外道修到無色界的定,整天定在裡頭出不來,根本無法修智慧觀。因此,佛法說,一般人修到四禪的定力,是最好修觀的時候。

6.入定后的問題
境界的處理
修禪定會出現很多問題,你們都知道如何處理。
修禪定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境界。不管用什麼樣的修法,在禪定里產生任何境界,看到任何東西,要認定只是禪定的副產品,它不能幫你加強禪定,也不能幫你增加智慧。就是說,在禪定裡面的任何境界,不過是一種神通,是禪定的副產品。你有興趣就多看一點,可以增長見聞,但是看了就丟掉,千萬不要將那些境界當作證悟,當作很了不起的事情。很多人在禪定裡面遇到境界以後,會以為自己的境界比別人高。那是在比境界的高低,而不是比禪定的高低。他說他能看到佛,你能看到什麼?他比這些東西,這些是沒有用的。曾經某寺的一位法師向我修學禪定,他入定后看到很多佛菩薩圍繞著,高興得不得了;我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不要執著這些境界,這不過是副產品。千萬要記住這句話。你看到佛會怎麼樣啊?就算佛在你的面前,你修不好也沒有用,不如看自己的心最重要。你可以把境界當作遊戲看看、聽聽,千萬不要將它當作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如果你覺得了不起,你就要著魔了,肯定要著魔。為什麼?魔最容易耍這種把戲給你看。所以,整個修的過程裡面是要看心有多清凈,有多定,這才是正確的修定的目的。
氣的處理

在修禪定時氣在身上運轉,如果你不去注意它的話,那些氣是不會很強的,如果你去注意它的話,氣會因為你的注意而加強。有些人靜坐時,任督脈的氣會轉動。如果你注意它轉動,便會越來越強,後來變成在轉周天。你可以去轉周天,但是要有本事轉。為什麼呢?因為轉周天轉得好,會對身體非常好的,甚至很多病都消除了。但是,因為轉周天的氣很強,如果你沒有一些氣功的知識和基礎,你轉到一半轉不了了,那就要出毛病。就是說在轉周天的過程中,氣跑到某個地方停下來,你不理它就休息了,致使很強的氣留在身上某個部位,以後這個部位就要出毛病,那些轉周天的人要小心氣留在身上。如果你不去理會氣,不去理會它的運轉,氣是不會很強的,就算它停在某個部位,也會很容易地自己化解掉。

另外,任何人靜坐一段時間,身上、頭上都會出現氣。我們身上的氣因為定力的變化而不同,心清凈時,清凈的氣往上升。心淫慾時,濁氣往下沉一直沉到男女根。當你心念很定很清凈的時候,氣就一直升、升,升到頭上去。靜坐完了,下座前要檢查留在頭上的氣,若有的話要把它處理掉。如果天天累積氣在頭上,漸漸地會造成毛病,甚至頭疼。

有些人,定力加強后,睡覺時也會入定,心定在一片光明裡面,然後就睡著了。如果是這樣,醒來的時候,頭上有很多氣,你必須去處理,不然以後也會造成毛病。
有些人,定力太強了,心一集中、看東西,就會入定。這些人專心看書或誦經的時候,因為心非常集中,外界的東西不能打擾他,很快就入定了。這些人有時頭會重起來,那時就要小心注意是否氣積在頭上,是的話,要把氣拉下來。

其它修法
有些人原本修過禪定,並且可以入定,我也可以接受你們用本來的修法。但是,你要懂得怎麼用你原來的修法,一步步修上去,如果不懂,最好放棄原來的修法。還有,在禪定裡面可以看到光明。有些人在四禪之後才看到光明,有些人在初禪就看到光明,看到光明時要小心,不要理會那光明。要回到應修的修法上,如果心跑去看那光明,就意味著你離開了呼吸的修法。可以用光明來入定嗎?修定后見到光明可以放棄原來的修法嗎?不是不可以,只是你要懂得以光明入更深的定。如果你放棄原來的修法,在光明裡又不懂如何修,你就很難前進了。

貪著樂受
另一個會發生的事情,就是喜樂的感受。如果整天去觀察喜樂的感受,就沒法升更高的定。你要升更高的定,就要放棄原來的境界與原來的覺受。繼續在修法上用功,你才可以前進。

預感
當你經常出進四禪,你的念力會特彆強,也比較敏感,出現一些禪定的副產品——敏感與念力。比方說,他想到某件事情,過後那件事情就發生。你們可以去觀察,但是,不要著迷在裡面。會敏感到什麼程度?比如在做事情的時候,你忽然想到某人,並且知道這是他在想你。這些忽然跑出的念頭,一般人不去注意,它就過去了,修四禪者就敏感地覺察到。所以,一個經常入四禪的修道者,他就有能力知道徒弟發生了什麼事情。聽說過嗎?徒弟不管在哪裡,發生什麼事情,某些師父都知道,這就是這位師父感應力特彆強。這說明此人已成就四禪的功德,好多外道、內道修道者都能,別以為是修佛法有成就。

念力
四禪有很強的念力,比如,你心中想你少了一樣東西,或者想要這樣東西。不久就有人拿這樣東西給你,修完四禪的人會發現經常發生這類事。或者,你想要找某某人,那個人就會來找你。再度聲明:這些現象只是禪定的副產品。修禪定的目的是為了得到正念與清凈心,明白嗎?並不是為了得到神通。如果你有了這些能力,你可以幫助人家。但是千萬不要整天玩這些玩意。為什麼勸你們不要這樣呢?因為你如果去注意這些事,而往往你身邊就有太多的事讓你感應了,你會因此忙得不得了。比如說,你現在在這裡靜坐,忽然感應某人在想什麼,為何要感應他呢?太麻煩了。還有更敏感(個人隱私)的情況,就是平時對方想到和自己有關的事情,你都能感應到,其實那不是一件好事。人家會怕你。

遙控治病
另外,你修完四禪之後,可以學會知道別人是否入定。修完了四禪就有能力看某個人現在入什麼定,這不是用眼睛看的,而是因心念微細,所以能感知他人是否入定。有了四禪的的念力,不用練氣功也會氣功了,自然能夠發氣收氣。不只是如此,修完四禪后還可以用念力幫助別人治病,但得小心會因此把病氣給惹上身。心念是沒有時空限制的,所以,四禪的念力不但可以給人治病,還可以遙控治病。那些氣功師能做到的,你也可以做到。這是念力的結果罷了。不信的話,你可以在這裡給人發氣,試試看給某處某人治病,這沒有什麼奧妙在裡面。可是,我要警告你,如果你經常用念力去幫助人,你會越做越忙,因為很多人崇拜你。
今天就講到這裡,下一講我要講修觀 。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9 01: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