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6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學者論「法華經」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5 21:45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3-15 08:47 編輯


對話人物:--

(1) 季羨林-----1911年出生於山東省清平縣(現為臨清市),1934年清華大學畢業,
1935年赴德國留學,1936年至45年在哥廷大學學習印度古代語言和吐火羅文,1941年
獲得該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歸國,任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主要著作有「印度古代語言論文集」,「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中印文化關係
史論文集」等等。

(2) 蔣忠新------1942年出生於上海,1963年北京大學東方語言文學系畢業后,任
中國社會歷史研究所實習研究員,主要著作有「民族文化宮圖書館所藏梵文寫本之
一,妙法蓮華經」照相版「,大唐西域記校注等等。

(3) 池田大作-------1928年生於日本東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作為作家,詩人和
教育家,,以佛法的人道主義為基調,曾就和平,環境,教育等問題,在很多大學做
演講。著作有」二十世紀的精神教訓「,」人間革命「


池田:我想請教一下關於」法華經「的起源問題。

季:-關於梵文」法華經「形成的過程,我在很多篇文章里都講到過。

池田: 我知道的,季先生在這些文章中指出過」法華經「的寫本在完全梵文化以前
有許多俗語的成分,還指出這些俗語成分之間也有重要的不同之處。

季:  對,是這樣的,我在這裡只談一下要點,法華經有很多寫本,寫本越古老,
則其中的俗語成分就越多,全書都如此,不限於那一部分。

池田: 你指出了很重要的關鍵。

季:現在流傳下來的兩個寫本,一個是尼泊爾本,一個是中亞本(亦稱西域本,其代
表是喀什本)

池田: 關於尼泊爾本的寫本,我們作為出版」法華經「寫本的一個環節,於1998年
11月出版了」尼泊爾國立圖書館藏梵文法華經寫本(No.4----11)----照相版「
關於我們在東京舉辦的」法華經與絲綢之路「展覽會上,展出了它的代表版本佩特
羅夫斯基本(占喀什本的大部分)。
此外,人們有時還會提到吉爾吉特本,一般認為它是五,六世紀的寫本。

季:其中尼泊爾本晚而喀什本早,換句話說,就是尼泊爾本的梵文化程度高於喀什
本。

池田:請問具體是根據甚麼而這樣說的呢?

季: 列舉例證就太長了,我在這裡只談我的結論或者我的想法。

池田:太過於學術性,讀者理解起來很費勁,談談先生的結論就可以了。

季: 首先談一談結論,大乘佛典中最重要的,最早的一部經書就是」法華經「,其
原生地是印度東部的摩揭跎。

池田:摩揭跎我們前面提過,它是釋尊當時活躍的中心地區,以摩揭跎為中心,廣
泛用於通商貿易的語言就是半摩揭跎語。

季: 是這樣的,釋尊及大多數弟子都出生於東部,半摩揭跎語是一種東方部方言,
這種方言特點頗多,其中最顯著的是陽性複數體格,以-a收尾的字,梵文是-ah,而
在東部方言中則作-ani。」法華經「喀什本中有這樣的紀錄,尼泊爾本中改為-ah.。
因此我推斷,原始大乘佛教起源地是東天竺,即現在的印度東部,到了古典大乘佛
教時期,可能是起源於南天竺。

池田:原來是這樣,學者們有各種分類的方法,但是原始大乘經典在大乘經典中肯
定是最早編撰的,如各種原始的」般若經「等。剛才季先生指出的」法華經「因具
有古老的特徵,也屬於」原始大乘經典「。
所謂」古老時期大乘經典,是在以後大乘思想展開后的經典,是指如來藏思想很明
顯的「涅盤經」等,因此,季先生認為以」法華經「為代表的「原始大乘經典」是
在摩揭跎國等釋尊積極活動的地區形成的,是這樣的吧。

季:是的,」法華經「反映了釋尊自己所使用的語言。

池田:剛才季先生從語言學的角度,指出」法華經「反映了釋尊自己所說的話,我
作為一個思想家和佛教徒,也認為」法華經「發展了釋尊直接的說教,並闡明了其
本質。

季:我非常敬重佛教,因為它那大慈大悲的思想於中國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符合,這
是拯救人類面臨的災難的重要思想,但我不是佛教信徒,只是一個佛教研究者,只
能站在學術的立場談一談自己的意見。

池田:你是一個探索真理的人,總是很謙虛的。從學術來說,法華經是在釋尊入滅
后經過數百年,約在公元一世紀完成其核心部分,這一觀點現在已獲得很多學者的
認同,但是曾經有一段時期,一種認為」法華經「等大乘經典不是佛所說的話,即
「大乘非佛說」論曾喧囂一時,現在我想簡單回顧一下這一段歷史。

季: 請講

池田:「大乘非佛說「論的主張,從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他們認為大乘佛教的教
義是在釋尊入滅后,假託釋尊而新編造的思想。就」法華經「來說,可以了解在編
撰」法華經「的當時,部派佛教教團就指責」大乘經典是擅自的創作,非佛所說
「,可見
「大乘非佛說「論從大乘佛教誕生的當時就有了。

季:  是的,說」大乘經典非佛所說「是部派佛教對大乘的攻擊。

池田:大乘,小乘的各種經典紛紛傳入中國,並翻譯成漢文,中國也產生這種議論,
據說5世紀左右的竺法度就主張」大乘非佛所說「
但是,中國一下子傳來了各種成立時期不同的經典,所以認為傳來的所有經典都是
釋尊的直接教說,並加以分類,使其體系化,盛行這種」教相判釋「。而且出現天
台宗的」五時教判「,主張」法華經「才是真正的最高教義。在日本,傳來」天台
宗「后,得到廣泛的認同。但到了江戶時代,在各個學術領域裡實證性的研究,在
這樣的思潮中,首次對大乘佛教進行了批判性的研究。

蔣: 那是由誰開始的呢?

池田:他是江戶中期的思想家」富永仲基「,富永在其著作」出定后語「中主張」
大乘非佛說「論,其根據是所謂」加上「的論理,認為許多大乘佛典是給原來的釋
尊的教說附加上各種因,並加以發展而成立。不過富永的」大乘非佛說「論,主要
是出於學術上的關心來論述的,本來的目的並不是批判佛教。但是,這一主張一但
面世,受到對佛教持批判態度的思想家們的注目,開始利用它作為排斥佛教的武器。


蔣:佛教方面對此採取了甚麼態度呢?

池田:進行了反駁,但都是重複舊有的主張,在江戶時代,還沒有人登上共同進行
客觀驗證的角斗舞台,於富永的論理作拚命博斗,將其擊敗。

蔣:完全明白了。

池田:進入明治時代,才正式地議論起」大乘非佛說「論,這也是由於西方實證的
佛教學研究和佛典研究傳到日本的原因。通過這些研究,逐漸明確了佛教發展史,
從經典成立的年代來說,人們開始認識到」原始經典「(巴利語佛典和漢譯的阿含經
等)是釋尊的直接教說或接近於佛所說的話,於是在日本的學者之間也開始議論起」
大乘非佛說「。

蔣:最初是誰提出的呢?

池田:站在學術的立場上,最初提出的人是村上專精,村上的論述是運用近代佛教
學的手法,帶有實證性,而且他是僧侶,所以帶來很大的震動,把整個佛教界都卷
入進去,展開了激烈的爭論。
不過,村上也只是作為經典成立史的問題,論述了經典的現在的形勢不是原封的佛
所說的話,而關於大乘的教理,他不僅承認是佛的說法,甚至還主張比小乘更優秀。


蔣:它們各自是甚麼樣的觀點?

池田:第一種觀點指出大乘經典於原始經典、部派佛教經典之間有教理上的類似性
和共同性,主張在原始佛教中就已經包括著大乘的因素,根據這一觀點,可說大乘
是正確地發揮了釋尊的直接教說。
第二種觀點認為在終極的悟達範疇,大乘是與釋尊直接關聯的,就是說,悟達是最
高無上的目標,此原始佛教到大乘一貫都是這麼認識的,兩者的不同只是表達這同
樣悟達的方式不一樣
第三觀點認為經典的價值並不在於歷史中的釋尊是否實際說過,而是應當根據其內
容來判斷,從學術的角度來看,在所謂釋尊的直接教說的原始經典當中,也可以到
處看到歷史發展的痕迹,因而認為只通過原始經典來尋找釋尊真正的說教,那是有
問題的
在這些觀點中,現在最有說服力的是第一種觀點。

--------待續--------------------



















我手寫我心!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沙發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3-16 21:22 | 只看該作者
探討這個問題就像佛陀講的故事:一個人被毒箭射中,是要研究毒箭,還是先醫人。一方面,已經有太多的人因大乘佛法而得道。也就是說它可行。另一方面,這個問題幾千年爭論不休,不斷被提起,而大乘佛法卻依然蓬勃發展。對我們普通來說,對這個問題的了解意義有多大呢,浪費時間而已,沒有絲毫意義。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16 21:5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發菩提心 2樓 的帖子

引喻失義,比擬不倫,我看你根本就沒讀懂箭喻經。

身為三寶弟子,是法非法、是律非律若不善加分辨,那叫愚痴。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4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3-16 22:57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發菩提心 於 2012-3-16 23:04 編輯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16 21:53
回復 發菩提心 2樓 的帖子

引喻失義,比擬不倫,我看你根本就沒讀懂箭喻經。


首先,從古德我們知道我們走對路。有實踐的例子。第二,我們並沒有足夠的修為和知識去判斷對錯。從你的以往的貼所看出你的佛學知識和修為,你也沒有,不過這不管我事。第三,整天在分辨中,不斷增加你的妄心,這不是佛法的精神,和修行背道而馳。我看不出你不「愚痴」在何處。
看得出你不明白我為何在此引用佛陀講的毒箭故事。不過我無意讓你明白,我寫點感受僅僅是和有真心探討佛法的人交流。無意和你爭論什麼,看得懂,看不懂都是你的事,與我無關。我感興趣的是比較有見地的貼。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5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0:3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發菩提心 2樓 的帖子

這裡的內容人物是以學術式去探索大乘第一經典,以及他們對大乘佛法與原始佛法的
表面上的觀點,所以,大篇幅都只是環繞著佛法的邊緣,如果用你的比喻,他們只
是來求醫,但要找尋毒箭的,這是歷史上是一個爭議的焦點。我認為用歷史時代去
鑒定比較圓滿,現代人的佛法根基與佛陀時代印度人的根基已經有很大差別,佛陀
時代曾經有人聽完佛陀的一次教導,就已開悟,佛陀講的五蘊中的識蘊,已經代表
了唯識學內的八個識。時代是不斷變化,我們的腳步的方向是怎樣是很重要的。所
以我不認為它是毫無意義。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6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3-17 00:53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0:31
回復 發菩提心 2樓 的帖子

這裡的內容人物是以學術式去探索大乘第一經典,以及他們對大乘佛法與原始佛法的 ...

事實上,阿賴耶識是不攝於識蘊之中的. 因為阿賴耶識是能生, 其餘七轉識是所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7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1:18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WILLIAMLYLE 6樓 的帖子

正確的講法應該是阿賴耶識統領前七識,所以你說的是用"能"去統領"所",但佛陀講的識蘊也
包括了」能「的一部分,楞嚴經卷三佛陀問阿難。云何五陰,本如來藏妙真如性。
其中的識蘊:--阿難。譬如有人,取頻伽瓶,塞其兩孔,滿中擎空,千里遠行,用
餉他國。識陰當知亦復如是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8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3-17 01:24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0:31
回復 發菩提心 2樓 的帖子

這裡的內容人物是以學術式去探索大乘第一經典,以及他們對大乘佛法與原始佛法的 ...

這種辦法在世俗法上行得通,在佛法上壞處太多,很容易讓佛法走向絕路。道理很簡單,他們所作的是企圖通過自己的「知見」,也就是小學生的水平(先對於佛法),去判斷佛法,能夠得出好的合理的結論嗎,要通達佛法,需要的是修和真正深入佛法,即使這樣,也很難望佛法的項背,過去的那麼多大德,本來在世俗法上已經很有成就,即使這樣,還花了大半輩子的時間去學習佛法,去修持佛法,仍然感嘆佛法的博大,小心翼翼,不敢妄加品論,現在的人不要說修,就連對佛法的道理都沒有進去,不要說通達,就很多說法出來,能夠真正得到佛法的智慧嗎。如果你真的深入佛法的道理,你不難理解這點的。現在學術界有兩種潮流,一種是真正的研究佛法,從中得到智慧,另一種是企圖將佛法局限在一個小瓶里,用自己的知見,對佛法進行裁剪。
如果你真的想從佛法得到智慧,深入經藏,才是唯一的路。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9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1:4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jogchen 於 2012-3-16 12:44 編輯

回復 發菩提心 8樓 的帖子


大乘佛法普遍所信的是五方佛,西方阿彌陀佛曾經發下誓願,若有眾生七日不斷念我佛
號,臨終時我必引導到西方極樂世界,這是現在中國普遍大乘凈宗的宗旨。原始佛
教是講三世諸佛,那麼三世與五方有沒有關係呢?愛恩斯坦的相對論告訴你是有的,三世
與五方是互惠互連的,時間和空間是相對的,那麼討論這個會不會是毫無意義?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10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3-17 02:28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1:42
回復 發菩提心 8樓 的帖子

五方佛並不是空間上的,而是比喻。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佛,代表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代錶轉識成智,第八識就變成大圓境智,第七識識成平等性智,第六識識成妙觀察智,前五識成成所作智。
實際上佛有三世十方無量無邊的佛。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1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2: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發菩提心 10樓 的帖子

當然是比喻,相對論也只不過是世間法而已!五方佛是代表凈智,亦即是大乘佛法所
講的報身佛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1

主題

383

帖子

383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83
12
發菩提心 發表於 2012-3-17 04:27 | 只看該作者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2:39
回復 發菩提心 10樓 的帖子

當然是比喻,相對論也只不過是世間法而已!五方佛是代表凈智,亦即是大乘佛法所 ...

第七識轉成平等性智,獨成報身。第八識轉成大圓鏡智,獨成法身。第六識轉成的妙觀察智和前五識轉成的成所作智共成化身。此三身也是假立名字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3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17 05:3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2-3-17 05:36 編輯

七覺支的第二項就是擇法覺支,也就是要你善於揀擇、分辨;這一點與像法正好相反,像法的特徵就是要你無分別、圓融。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14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2-3-17 05:33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Dhammapala 於 2012-3-17 05:35 編輯

回復 發菩提心 4樓 的帖子

首先,從古德我們知道我們走對路。有實踐的例子

這叫依人不依法。

其實,我也無意與你爭辯什麼;在這裡看帖的人不少,我的帖你懶得看,別人能看一點也不錯。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5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7 07: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發菩提心 12樓 的帖子

三身之說法有很多解釋,由其是在密宗,「大乘起信論」也有寫到,你可以參考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6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18 02:55 | 只看該作者
池田:總之,儘管大乘經典是在釋尊入滅數百年後問世的,但也不能武斷地說是與釋
尊毫無關係的隨意創作,整理成文字雖是後世,但也充分地考慮到此期間釋尊的話
會口傳下來,不止是「法華經」,對於同時期問世的大乘其他經典也可以這樣說。
部派佛教所依據的各種經典,也是釋尊入滅后,由弟子們數次聚集在一起時整理出
來的,其中有些經典帶有濃厚的部派教團的色彩。
另外,剛才也說過,現在有說服力的觀點是認為大乘經典正確地發展了釋尊的思想。

因而,認為只有小乘經典是佛說,大乘經典不是佛所說,是不妥當的。應當把小乘
經典和大乘經典都看作是以釋尊為源流。
蔣先生是研究「法華經」的專家,對佛說與各種經典的關係,你是怎樣看的?對部
派佛教指責大乘經典非佛說,你有甚麼意見?

蔣:  對於佛教史方面的問題,我雖然有興趣,但是所知甚少,不敢輕易發表意見,
承蒙池田先生賜問,給予我極大的鼓舞,我在這裡斗膽談一些意見,敬請指教!正
如池田先生和季先生所說「大乘經典非佛所說」是小乘對大乘的攻擊,我認為池田
先生剛才那一番高論是合情合理的,是對小乘這一攻擊的有力反擊。

池田: 請允許我再請教一個問題,你對小乘經典和大乘經典的形成有甚麼看法?

蔣:在池田先生剛才那一番高論所涉及的諸多問題中,有一個核心問題,就是小乘
經典與大乘經典之間是否有一個可以稱為「原始佛典的共同來源。

池田:你的想法可能是這樣吧!設想有一個」原始佛典「,它是小乘、大乘的各種
經典依據的根源,它大概是釋尊經常說話的編撰,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

蔣:對於這個問題,在學術界是有不同意見的,簡單地說,德國學者呂德斯最早提
出」原始佛典「這個概念;他主張有一個」原始佛典「,並且系統地論述了」原始
佛典「的語言特點。由於對呂德斯主張的」原始佛典「的含義的理解不同,學者們
對於是否有一個」原始佛典「的問題提出了完全對立的意見,贊成派的代表是季先
生,反對派代表先後是愛哲頓和貝歇特,在這裡,既無必要也不可能把這兩派的意
見引出來。為了說明問題,我只引季先生的許多論述中的以下一段論述。

池田:這是很重要的問題,請你介紹一下。

蔣:季先生這樣論述:「據我們現在推測,佛典形成的過程大概應該是這樣的:佛
陀本人不會有甚麼著作,這點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他卻不可能沒有一些常說的話,
佛典里有關十二因緣的那一段經文可能就屬於這一類,當時沒有書籍,學習經典都
是師父口授,弟子口學。最初口授口學的一定是佛陀經常所說的一些話;因為這些
話一聽再聽,一傳再傳,就比較牢固地引在徒弟們的記憶里。時間一長,就形成了
佛典的基礎,在這基礎上,隨著時代的推移,一代一代的師傅和徒弟逐漸增添上一
些新的東西。到了編纂寫定的時候,已經是一部較大的書了。
既然佛陀本人,以及佛教初期那些大師都是東部人,說的是東部的話,最初這一部
佛典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原始佛典,也就應該是用東部方言寫成的,不這樣,是無法
理解的(引自「再論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季羨林文集,第三卷,印度古代語言,
江西教育社出版,1998年十月第418頁)
季先生的這一段論述是建立在他對原始佛教語言的研究基礎上的..我認為它可以有
力地支持池田先生的意見。

--------待續------------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17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3-22 06:16 | 只看該作者
池田: 我認為在編纂」法華經「時,編纂者是根據當時的時代狀況和思想狀況,采
取一種形式表達了釋尊所說的核心思想。蔣先生,你認為編纂」法華經「當時的時
代和思想是甚麼樣狀況?從」法華經「來看,我推測是這樣的狀況:首先是人們拘
泥於釋尊龐大的教義的細枝末節,產生了一些宗派,忽視了教義的本質。另外人們
對釋尊的記憶越來越模糊,想像或尋求各種其他的佛。法華經的編纂者是以釋尊及
其悟達的平等之法為根本,反而被當作異端份子,遭受到逼害。我認為可以看出這
些情況,你認為如何?

蔣: 由於古代印度缺乏記實性的歷史文獻,對於編纂」法華經「當時的時背景和思
想潮流,我們無法根據可靠的史料來詳細說明。儘管如此,學者們仍然通過對法華
經本身的思想內容和語言特點等等的研究,來努力探索和推斷,例如季先生明確表
示「我認為它的產地是摩揭陀,時間是公元前二世紀左右------從語言特點方面來
看法華經應該是屬於原始佛教一範疇。(引自」論梵本「聖勝慧到彼岸功德寶集」、
季羨林文集,第七卷:佛教」,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六月,第259頁)

池田: 極其明快,請還有從另外的角度來論述的嗎?

蔣:例如,在池田先生創立的創價大學,國際佛教學高等研究所的前所長娓山雄一
教授,湯山明教授,管野博史所長等諸位教授,分別從思想史和文獻學方面對」法
華經「所進行的研究,都令我敬佩不已!
至於編纂」法華經「當時的思想潮流,我想是否也可以從法華經本身的思想內容來
判斷,它所表達的平等思想,是否可以推斷,在當時的民眾中,存在一種人人可以
成佛的精神需要或者宗教需要。同時根據它表達的」會三歸一「的主張,是否可以
推斷在當時的民眾中,存在一種使三乘統一起來的願望或者要求。

池田:就是」開三顯一「,完全明白了。據說以前印度有一個習慣,重要的教說不
是用文字寫下來,而是默記在心裡,請問季先生對此有甚麼看法?

季:是這樣,釋尊時代,印度還未有點文字,連婆羅門教的」吠陀「也是用師徒口
耳相傳的方式保留下來的。

池田:關於法華經的編纂時期,你有甚麼看法?龍樹著作的」大智度論「里說:」
弟子誦習佛口所說,再書寫,作經卷。「(新修大藏經)第25卷第506頁a,這裡的」經
卷「是指大乘佛典,看來是用文字記錄下來,編纂成經典。

季: 法華經形成時代,印度已經有了文字,阿育王碑銘可以為證。

池田:請問蔣先生,把口傳逐漸編纂為經典,你認為主要的原因是甚麼?另外,對
於由口傳變為文字記錄的過程,你有何看法?就經典編纂的態度來說,你認為法華
經與其它經典有甚麼不同的特點?

蔣: 我們從它本身了解到,書寫是一種修行,是一種可以使」法華經「得以長久保
存的功德,書寫正是體現一種信仰的修行積德的方法之一。
書寫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信徒親自書寫,另一種是由信徒以供養人或者施主的身
份出資請抄手代為書寫,因為大乘佛教相信功德是可以轉讓的。

池田: 讀了「法華經」,深深地感到它是從文字和默記傳承下來的佛說中,找出了
釋尊思想的核心,並使它生動地復活過來,我不能不認為,在編纂者當中,一定有
領悟了釋尊的悟達,掌握其思想核心的傑出人物,充分發揮了其指導的才能。

池田: 也可以這樣說,時代渴求釋尊思想的真髓,釋尊思想也感受到時代的形式而
出現。這是釋尊所發現的關於人類,宇宙的普遍性的思想,被裝進了新的語言的容
器。真理的思想有著永恆的生命力,會為適應時代而復活過來。這也是認真學習過
釋尊的各種思想的繼承人。

蔣: 依我愚見,經典的編纂者們應當是根據其師傅的傳授來領會佛陀的教導的

池田:我的恩師,創價學會第二代會長戶田先生領悟了「法華經」的本質,他說同
樣是法華經會因佛,時,及眾生的根基的不同,其表現,也有所不同。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3 18:1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