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岳飛之死——關係一個王朝命運的冤案

[複製鏈接]

1264

主題

3083

帖子

7985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798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籽棠 發表於 2012-2-22 20:0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自古掌軍權的將領為君王猜忌,以各種名義處死的比比皆是,最有名當數被司馬遷的妙筆寫得洞悉若里的韓信,據說劉邦對韓信立誓,日後不會在地上,不會用鐵器殺韓信,劉邦的這個誓言等於說,我不殺韓信,但是呂后卻偏偏沒有違反劉邦的誓言而殺了韓信。殺法很離奇,用布袋將韓信懸起來,用竹籤子將一代名將韓信戳死。韓信當然冤枉,要反在楚漢相爭時就反了,至少還能鼎足三分。
    這些冤死的武將中,對整個歷史影響最大的當數岳飛。在關係一國安危程度上,明末的袁崇煥似乎比岳飛重要一些,袁崇煥鎮守遼東之時,滿人無法逾越山海關,連努爾哈赤都死在明軍炮下。論死狀之慘,袁崇煥也遠遠超過岳飛,據說袁崇煥被押赴刑場執行凌遲的路上,不明就裡的百姓憤怒地衝上去,人人爭著咬袁崇煥的肉,袁大將軍就這樣被咬成一副骨架,死狀之慘烈堪稱冠絕古今。
  袁崇煥,由於滿人用反間計含冤而死。
  問題是,岳飛是遭冤屈而死,袁崇煥是因為明廷中了滿人的反間計而被殺的,從這個意義上說,岳飛的冤屈程度遠過於袁崇煥。
論軍事功績,岳飛也遠遠超過袁崇煥,袁崇煥是依託堅固的城池防衛作戰,袁崇煥死後,滿清也一直無法逾越山海關,最後還是李自成攻下北京,吳三桂獻關滿清才得以入關的。而岳飛則是在大片國土淪陷的情況下,自組軍隊—據說宋軍的戰鬥力非常差,梅堯臣有一首詩是描寫宋軍在邊關的戰鬥的,可以參照,據說宋軍打仗要根據朝廷發下的陣圖作戰。而且北宋重文輕武,由於宋太祖是黃袍加身奪了周的江山,因此對武將嚴加防範, 當時武將只有帶兵的權力,沒有調兵的權力。因此北宋對北方的作戰屢屢失敗。而岳飛在後勤沒有保障的情況下,在少數友軍的協同下,大小數百仗,扭轉了宋金之間的軍事力量對比,可以說岳飛打的仗都是惡仗,硬仗,而且以一支軍隊的力量改變了整個戰爭的態勢,同時改變了國家的局勢,乃至改變了歷史進程。從這個意義上說,袁崇煥遠不及岳飛。
沒有岳飛,南宋就算立國也不過苟延數年。在國都失陷,君王被俘,軍事力量積弱的情況下,南宋之所以立國也是岳飛一己之力。岳飛在古代名將中是罕見的戰略家,從南宋屢屢北伐失敗可見,南宋的軍事實力並沒有發生根本性的改變。岳家軍在有宋一代根本就是孤例。
  岳飛,是老百姓心目中地位至為崇高的古代武將,民間將其尊為神。
  岳飛為什麼會遭到秦檜的陷害?傳統的說法是秦檜勾結金朝,這種說法頂多是評書水平的說法,當時南宋立國不久,皇帝無法高度集權,對軍事將領還很倚重,而且從岳飛的罪名看,處死他根本沒有證據。在戰爭時期,一個丞相陷害一個可稱「國之干城」的獨當一面的軍事將領,這種可能性就算有也不可能做到。其中必定有皇帝的因素。有人認為趙構怕岳飛迎回二帝,危及自己帝位,這種說法看似有道理,但也站不住腳,明代土木之變,皇帝被瓦剌掠走,後來被釋放也只是當了太上皇,再說趙構隻身逃回,重建國家,又在戰爭中對強大的金兵取得了優勢,威望比喪土辱國的二帝自然不可同日而語,就算二帝還朝,他的帝位根本沒有什麼威脅。
  宋高宗,冒死南渡使大宋的國祚又綿延一百餘載。
  近來有學者認為,岳飛出於軍事考慮,屢次上表要求趙構早日立儲,而趙構在南逃的時候受了驚嚇,失去生育能力,正在治療,對岳飛的這個要求大為惱火,認為岳飛干涉立太子之事,遂萌生除掉岳飛之心。這種說法比較可信。
看來岳飛是死於政治鬥爭,但是岳飛只是出於軍事上的考慮,並沒有參與朝廷鬥爭之意,趙構不顧國家大局,自毀長城,終南宋一朝,只能偏安一隅,趙構可能不明白,在武力積弱的宋朝,岳飛是數百年一出的帥才,對積弱的漢民族來說,岳飛也是數千來罕見的軍事天才。
   岳飛一死,宋軍的軍事優勢隨之喪失,宋金對峙,鼓舞人心的「直搗黃龍,迎請二帝回京」的民族戰爭轉入低潮。
一心收復失土的宋朝軍民心有不甘(其實宋朝前幾任皇帝還是很兢兢業業的,頗得民心)岳飛在民間也廣受尊崇。南宋不乏想有所作為的皇帝,後來有一位皇帝對趙構殺岳飛耿耿於懷。可見朝野上下對岳飛都非常同情。
古代的悲劇英雄之首,非岳飛莫屬。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6 12: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