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親子話題》空巢媽的育兒智慧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2-21 03:5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白露為霜 於 2012-2-20 11:53 編輯

文、圖/林梢


大女兒陳露去年以全A的成績自賓州大學數碼媒體設計專業畢業,是畢業典禮上校長特別表彰的優秀生。三年級時她已拿到谷歌、臉書(Facebook)等多個大公司的聘書,去年夏天起在臉書公司上班。小兒子陳鳴去年進入耶魯大學的生物工程系。我和丈夫覺得完成了人生一大使命,特別欣慰。剛剛踏入空巢,本以為沒有拖累的日子會如何灑脫,我卻突然發現孩子在父母的生命中竟如此重要。

十幾二十年的共同生活,孩子已成為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懷念他們在家時的溫馨熱鬧,留戀送他們去學琴、上課的日子。往日兒子那總是收拾不乾淨的房間,如今雖整潔卻了無生氣;往日那充滿琴聲、喧鬧的家,如今真成了寂靜的空巢。我這個美國的中國媽,在撫養孩子成長的同時,我也在中西文化的摩擦與揉合中和孩子們一塊成長…

小學加碼 打好基礎

美國的小學教育注重閱讀,而數學基礎訓練卻比中國弱。多數中國父母在孩子幼兒時就開始教他們學簡單的數學,我們家也是,結果我女兒在美國上小學一、二年級時,因為老師教的內容她都會,覺得沒興趣,上課時就和旁邊的同學講話,影響別人上課。我們和老師商量後,讓女兒考上了數學快班。美國公立學校有很多很好的制度,孩子們可以根據不同的程度上不同的班:普通班、跳一級和跳兩級,我的兩個孩子數學都跳了兩級。

小學階段的孩子功課少,時間多。美國書店裡1-8年級的練習冊女兒都做完了,我就從中國買了許多中文版的「趣味數學」和開發智力的書,每星期選題譯成英文給女兒做一次練習。這些習題有些是鍛鍊反應力,邏輯思維,有些是培養組織能力,有些是學習速算方法。女兒開始不熱衷,後來也嘗到了做題的甜頭。因為她學會了速算方法,做題速度在班裡遙遙領先。我堅持和女兒做習題做了幾年,發現她進步神速,邏輯清晰,更難得的是女兒從中學會了不畏困難,越有挑戰性的題目她越愛做,我後來做題竟做不過女兒了。

和兒子做習題時,女兒會自告奮勇給弟弟解題。因為數學及計算機成績優異,女兒在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年就被選去做助教,也是她所在系第一個畢業前一年就拿到多個公司聘任的學生。訓練幼年期孩子做習題的過程,讓我覺得很有成就感。小孩就象一張白紙,父母就是畫師,我們可以在上面畫最美的圖畫。

培養興趣 拓展愛好

當今中美華人都喜歡把孩子的課餘時間安排得滿滿的,送孩子課後去上各種興趣培訓班。都在暗中較勁,深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而美國的父母一般主張他們的孩子學打球,鍛鍊身體,其他的課餘活動則根據孩子的愛好。

女兒小的時候,我們也讓她上許多課:芭蕾舞、自由體操、花樣滑冰、游泳等。我們的體會是孩子小的時候應該讓他們嘗試不同的課餘活動,一可以讓他們開闊眼界,二可以拓展興趣愛好。但到初,高中後,功課較重時,課外課程不應求多,卻應求精。孩子們一旦選擇了他們最喜愛的課餘愛好,就要鼓勵他們堅持下去。選擇老師也非常重要,女兒學鋼琴從師了幾個好老師,要求都非常嚴格。有的老師要求家長每堂課都得錄像,幫忙記筆記。女兒最後跟的是一位知名度很高的鋼琴老師,還是個心理學家。

老師的家離我們家很遠,開車來回幾個小時。老師非常善於教導青少年,不但教琴技,更注重培養對樂理及音樂的理解。老師要求每天至少練一小時琴對小孩來說不容易,多數孩子總是找不同的藉口:喝水,上洗手間等機會偷懶。我們要求女兒,如果真想學琴,就得遵守老師的要求。我們還配合老師培養孩子對音樂的興趣,經常參加當地的音樂會。逢年過節,外婆生日,女兒兒子還在家舉行家庭音樂會。讓孩子覺得,音樂是生活的一部分,可以終身享用。兒子陳鳴熱衷音樂,高中時就組織了搖滾樂隊,每天不用我們催,就自覺地練鋼琴,吹法國號。既然是好的愛好,我們父母就支持他。單純來自父母的壓力是不能壓出優質鋼材的,熱愛才是動力的源泉。

女兒喜歡畫畫,我們也沒有專門送她去學畫。外婆從中國大陸帶了許多繪畫書,讓女兒每天畫一幅畫。畫著畫著,她真畫得有模有樣了。特別是各種動物,隨手拈來,活靈活現。她的畫曾多次刊登在當地報紙上,她設計的圖案也被選中印在夏令營的T-恤上。後來她迷上了在計算機上畫畫,每天課餘時間都畫。我們當時不理解,還責備她花太多時間在計算機上。中學階段她在她的網上畫了兩百多幅卡通動物,深得孩子網友的喜愛。她還自學了許多計算機軟體,讓我的一位計算機專業的朋友對她的軟體知識深表震驚。她這些方面的特長為她進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竟爭激烈的數碼媒體設計專業鋪平了道路。

與女兒安靜的性格相反,兒子愛唱愛跳,表演欲極強,是學校話劇團,歌劇社的主力。我和丈夫怕過多的課餘活動影響他的學習,曾反對他參加這些活動。可兒子告訴我們,他能同時把學習和表演都搞好。結果他真的做到了!根據兒子開朗,擅社交的性格特點,我們鼓勵他竟選學生會幹部,也支持他去當地的醫院,DNA實驗室,環境衛生中心做了一千多小時的義工,他還協助做了一項社區健康飲食調查研究。他寫的兩篇論文,都得了全國的科學獎。不少孩子在多方面都是有潛力的,就像金礦,靠我們父母去發掘。

中美結合 教育有方

愛,但是要有要求:中美教育孩子的最大區別是:美國的老師,家長總是給與表揚,所以美國的孩子特別自信,但也很難接受批評。中國的父母剛好相反,總愛批評,總覺得自己的孩子做得不夠。在美長大的中國孩子在學校受表揚,在家受批評,兩種文化的衝擊會讓孩子對中國父母極度反感。我兩個孩子小的時候,我對他們都很嚴格。一次家長會,老師問我:「您是不是管孩子太嚴了,您兒子似乎很怕事,沒有自信。」我聽了之後,開始反省自己:中國嚴格的教育方法是不是適用於美國?我漸漸意識到鼓勵孩子的重要性。好孩子是誇出來的。但愛孩子的同時,也應有嚴格的要求。有些美國人不管、不要求孩子,任其自然,不少孩子大了之後有各種心理問題。可取的教育方法應該是結合美國的「愛」和中國的「要求」。

中國的父母總喜歡將自己的孩子與別的孩子比,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最反感這一點。我過去常犯的錯誤就是:每次大考後總愛問孩子考了幾分?鄰居某某考了幾分?為什麼他的分數比你高?女兒兒子總是很不高興地回答:「我不知道別人的分數,為什麼你總將我與別人比?」是的,美國的教育理念是每個人都有他(她)的長處,特點,不要人比人。我意識到自己攀比的不當,從此以後,只問孩子考得如何,鼓勵他們只要盡力就好。

我們首先要求孩子要做一個對社會有貢獻,負責任的人。每做一件事情,都要盡力做到最好。我們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比如每天早上他們都自己按時起床,吃早餐,趕校車。我們還教育兩個孩子要勤儉節約,不攀比名牌。學習是他們做學生的主要目標,完成每天的作業是他們的責任。我們從不催促他們做作業,完成當天的作業已成為他們的習慣。

叛逆時期 理解關愛

那個時期他們專與大人作對,把丈夫氣得不知如何是好。我還專門為此去聽了一個如何應對青少年叛逆期的講座。對策是父母在孩子處於叛逆期時要給予多一些理解,多一份關愛,不要與孩子對著幹。一旦這個時期過去,你昔日可愛的孩子還會回來。

其實每一個嚴厲的中國父母心裡,都充滿了對自己孩子的愛和期待。為什麼我們總要戴著父母嚴厲的面罩?為什麼我們總要強迫孩子?為什麼我們總把對孩子的愛深藏不露?給孩子多一點鼓勵和支持,他們會更自信努力;給孩子多一點愛和理解,他們會終身受益。

放下架子 親子交流

當父母與孩子間有衝突時,很多中國父母都會霸道地說:「我是你老子,過的橋比你走的路還多,你必須聽我的!」 昔日中國家長式的教訓,不會對現代年輕人起作用,只會激起他們的反感。比如我和丈夫很希望兒子學醫,因為我們倆都是醫學院畢業的。兒子喜歡和人打交道,適合當醫生。但兒子進入耶魯大學後,想法改變了。他認為醫生固然能救死扶傷,生物製品卻能拯救千千萬萬的人,他想當生物工程師。兒子覺得我們在逼他學醫。我和丈夫覺得兒子說得滿有道理,應該支持和尊重他對自己前途的選擇,而不是將我們的理想強加孩子身上。後來我們建議他先嘗試不同的課程,然後選一個自己喜歡,也有工作機會的專業。因為尊重孩子的選擇,他們做決定時也常徵求我們的意見。我還常和兒子討論我的科研題目,我丈夫也常和孩子討論美國的新聞時事。

父母瞭解孩子的最好方式就是放下架子,和他們做朋友。女兒小的時候就提倡每周一次「家庭游戲」(family game)時間,這個傳統一直在我們家斷斷續續地延續著。我們全家一起玩各種美國的游戲,一起學美國文化,一起歡呼,一起嘆息,其樂無窮。合家旅遊更是維繫親情的最好方式。每一年我們都全家出外旅遊1-2次,有時自助游,有時坐遊輪,我都讓孩子們參與計畫。女兒細心周到,上網查尋,比較各種旅遊點,總能找到最好又最便宜的方式玩。我們去倫敦,羅馬玩時,她把每一小時的安排,坐哪一路地鐵,每一個博物館的門票都規畫,查得清清楚楚。「走萬里路,讀萬卷書」,每次旅遊前我們都去圖書館借書瞭解當地的歷史,風土人情,在開拓眼界,增進親情之際,我們還豐富了歷史地理知識。

中國和美國的教育方式各有千秋,生長在美國的華裔後代不得不在兩種文化的困惑及摩擦中成長。如何取中華傳統教育之精髓溶於美國文化是我們作為父母必做的功課。我們一直在嘗試瞭解我們的孩子,可惜當我們覺得我們開始瞭解和理解他們時,他們卻不得不離巢而飛了。空巢前的父母們,向孩子展示你厚厚的愛,珍惜你們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吧!我們不一定要做面目猙獰的「虎媽狼爸」,但爭取做嚴格,智慧的親子父母。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 ZT ZT ZT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5 19:3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