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深圳神話的實話--「舉全國之力培育的試管嬰兒」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2-20 01:4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2012-02-19 12:19:09   來源  中華論壇

轉帖者   雪暮賞梅疏見月


作者   雲淡水暖



    原先一提起深圳,就有一個說辭:深圳沒有要國家一分錢,國家只給了政策…云云。

    但現實中,你沒有真金白銀砸下去,「座座城」和「座座金山」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許有人說:中央給了政策,錢是「外資」帶來的。

    但草民一直認為,不管什麼「資」,只要是來賺錢的,就不是散財童子,沒有錢賺,沒有比別處更多的錢賺,「資」們是不會來的,憑什麼來呀?這不是違背經濟學原理嗎,不是不尊重市場經濟原則么?

    倒是一些在深圳得了好處的人還是說了實話,比如,「香港『鐘錶大王』李秀恆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談起深圳特區30年的發展,讚嘆不已。」(新華社 「鐘錶大王」李秀恆:和深圳特區一起發展壯大),在李秀恆的「讚歎」中,有一段話:

    「在李秀恆看來,深圳之所以成功,得益於舉全國之力帶動深圳的發展。他認為,只靠深圳自身去帶動深圳的發展是徒勞的,正是由於全國的貿易,所有省份公司的產品、技術、資源,都拿到深圳,因而帶動了深圳經濟的崛起。」

    這位港商是說了大實話,事情的邏輯應該倒過來梳理,不是一個小漁村為全國「殺開一條血路」,而是全國為深圳鋪就了一條捷徑。當時,幾乎所有的國家工業部門都在深圳開設辦事機構,大辦各種企業,比如華強路一帶的原電子工業部、國防科工委等部委所屬的大型國有企業的深圳分支部門,造就了今日的電子一條街。幾乎所有的省份、直轄市乃至於二三線城市,都在深圳開辦了辦事機構,舉辦經濟實體,比如著名的湖北大廈、上海賓館。

    這些內地企業、內地政府帶到深圳的,是項目,是資金,甚至還有人才,而且這種人財物的聚集速度,恐怕只有在「不計成本」的舉國體制之下,才能夠實現。當然,中央財政可能沒有拿錢或者說沒有拿多少錢,但在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下,部門、地方的錢,也是國家的錢,全民的錢。

    據《都市快報》報道,上海世博會有個深圳案例館,其外壁裝飾是由一批深圳商業藝術品畫工創作的,深圳案例館總策展人孟岩說「深圳是20世紀中國『舉全國之力培育的試管嬰兒』,30年的旅程無時無刻不在跌宕起伏中度過,批評、爭議與攻擊伴隨左右。」

    這位世博深圳案例館的總策劃人承認「深圳是20世紀中國『舉全國之力培育的試管嬰兒』」,比起說「不要國家一分錢」來,顯得更加實在一些,簡單地說,如果你連一塊可以建廠房的平地都沒有,連一條能夠把產品運出原料運進的馬路都沒有,誰來投資辦廠?三通一平就是錢。

    「舉全國之力培育的試管嬰兒」毫無疑問也是舉全國之力呵護長大的,相對於已經有幾百年、上百年的中老城市來,頂多是一嬰兒而已,一個嬰兒要為成年人「殺開血路」,豈不有違常理?

    前兩年,有位網友在人民網哭訴「深圳,你被誰拋棄」,一時間掀起軒然大波,主流媒體也跟著熱議不已,一個被稱為「殺開一條血路」的「開路先鋒」,居然淪落到哭問「被誰拋棄」,豈不貽笑大方。

    草民以為,要說所謂深圳「神話」,就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舉國體制,為深圳的孕育和出生乃至於長大,提供了「試管嬰兒」般的待遇,全國的人財物力砸在一個小漁村,不是奇迹勝似奇迹。

    所以,不管深圳目前是什麼經濟制度,還是應該感謝社會主義制度帶來的奇迹,就像「試管嬰兒」這個醫學奇迹的出現一樣。沒有社會主義舉國體制就沒有深圳,這才是正解。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11: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