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90后大學生出書「不原諒」中國教育 稱讓人無法做自己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彩貝一一 發表於 2012-2-10 09:5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鍾道然1990年出生,現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院大三學生。

■ 對話動機

鍾道然近日出版《我不原諒》一書,對於中國教育制度的一些問題進行了批評和反思。百家講壇主講人易中天為該書所寫的序言,稱「最需要『以人為本』的領域,卻最不拿人當人,這真是一個奇迹!」

鍾道然拄著雙拐出現。

熱衷於踢球的他踢出了「事故」——腿骨折了。

在《我不原諒》里,鍾道然先批評了中國教育缺乏獨立精神,進而對中國教育進行了行業性分析,稱中國教育的實質為「人才」製造業,隨後對照了中外教育,倡導學生的權利。

「20年我什麼也沒做」

新京報:是什麼觸動你寫這樣一本書?

鍾道然:在中學,我就想過教育的問題,但那時要參加高考,沒時間仔細思考。上大學半年後,我意識到,大學生活完全不是「理想的聖地」,比起中小學時的沉悶有過之而無不及。

新京報:前言里說,一個瞬間突然激發你寫書的衝動?

鍾道然:大一下學期的一個下午,我逃課了,跑到廣場上,突然問自己,過去20年我幹了些什麼?最後的答案是:什麼也沒幹。後來開始考慮,要做些有意義的事,逐漸把心裡對中國教育的真實想法寫出來。

新京報:什麼是你對中國教育的真實想法?

鍾道然:在某些方面,它打破人的想象力,讓人沒了想法,無法做自己。

「挽救我過去的時光」

新京報:你想通過這本書達到什麼效果?

鍾道然:不能說要大家認同,更多的是用這種方式挽救我過去的時光。也希望年輕人,能從精神上覺醒,意識到應遵從內心來生活,而不是受制於學校、社會的標準。只要引起關注、思考、討論就可以了。

新京報:目前外界對你的書有什麼反饋?

鍾道然:同學看了有稱讚的,學校兩位老師也給出鼓勵和建議,我也上網去看一些評論,大多還是支持的。

新京報:有人會質疑,一位大三學生,還沒完整體驗中國的大學教育,就開始動筆批判,不太客觀。

鍾道然:如果是批判中國的教育制度,我覺得並不需花時間體驗,人人都知道,我只是說出來而已。

新京報:從某種程度上說,你是這個制度的受益者,以這樣的身份寫批判的書是不是有些諷刺?

鍾道然:這好比所有學生都被扔進了牢房,只不過別人那兒都是鐵欄杆,我這兒是金子做的,我應該感謝嗎?

新京報:應該有人跟你反饋說這本書言辭激烈吧?

鍾道然:出版社說過,同學也說,書的風格跟我本人有很大反差。現實中我比較溫和平靜,書里的情緒激烈些,這也是我不同的一面而已。

新京報:在讀者看來,書中很多是情緒化的表達。在寫書前,你有過系統的閱讀和思考嗎?

鍾道然:寫的過程中我閱讀了很多資料,關於國外教育制度的書,能找到的幾乎看全了,我也一直關注資料庫里教育制度方面最新論文,讀過的至少有上千篇。

「我算是個奇怪的人」

新京報:你在學校通常是什麼角色?

鍾道然:從小到大,我成績還不錯,當過班幹部,作文經常是範文,算是「好孩子」吧。在老師和同學眼裡,我應該算是一個奇怪的人吧。

新京報:哪些事讓你顯得怪異?

鍾道然:比如初中時曾帶領全班同學反抗班長的「暴行」,讓他退位;高中時因老師讓遲到的同學罰站,我覺得不滿,給校長寫信。

新京報:你會有一些計劃嗎?打算做些什麼?

鍾道然:我更願意走著看看,按照內心的渴望,而不是外部的壓力。

本報記者朱柳笛

●首先,教育的目的——如果有目的的話——是讓人成為他應當成為的人。天生我材必有用,而教育應該讓每個學生找到自己最適合乾的事,然後幫他朝那個方向前進。其次,教育應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和批判精神,它的功能是把人腦獨特的價值引導出來。最後,老師和家長必須平等對待學生,給他們充分的權利和自由。

——摘自《我不原諒》

70

主題

149

帖子

859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594
沙發
看得開 發表於 2012-2-13 01:27 | 只看該作者
中國教育缺乏獨立精神??? 中國教育是奴才教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7 06:0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