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防務短評: 殲11已過時空戰打不過殲10戰機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2-10 18:4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2-2-10 12:04:42   來源  CHN強國軍壇



防務短評 2月9日
  
  
  在談到中國現役戰鬥機性能時,很多人總把殲-11列在殲-10之上,認為殲-11系列(也包括進口蘇-27、蘇-30)作為重型戰鬥機,空戰性能肯定比中型戰鬥機殲-10要強。但在軍方演習報道中,卻總出現類似「三架殲-10壓倒性打敗六架蘇-27」,「殲-10零損失擊落五架蘇 -30」這樣的新聞,事實與想象完全相反。
  
  對於這些報道,需要對雙方的實際情況進行客觀分析。解放軍飛行員通過20年的實際使用,對蘇-27/殲-11系列的一些固有缺陷十分熟悉,操縱殲-10時很容易製造各種有利戰機。而且當前中國的殲-11戰鬥機,多數仍為國內組裝的蘇 -27SK(殲-11A),與自行改進的殲-11B在航電方面存在巨大差距,不同類型殲-11的對抗結果是全然不同的。
  
  殲-11的瞬間盤旋性能較差
  
  殲 -11的兩台發動機提供了強大推力,推重比達到1.1,要高於殲-10的1.0,包括爬升率等性能還更勝一籌,穩定盤旋能力也不弱。在傳統的能量機動理論時代,殲-11是絕對的空戰王者。但殲-10這類鴨式布局戰鬥機,瞬間盤旋能力極強,更容易在近距空戰中搶先開火得分。殲-11雖然推力迅猛,但機頭轉向速度不足,本來最值得稱道的機動性,在這種條件下反成為弱項。
  
  事實上,殲-11在機動性領域有多項勝過殲-10,只要能夠合理利用,並不一定非要在有利於殲-10的條件下展開戰鬥。但由於早期型殲-11A雷達、航電設備落後,空戰中常常陷入與殲-10「不公平對抗」的境地。
  
  殲-11A和蘇-30的機載雷達已落後
  
  早期型殲-11A以及蘇-30MKK的雷達,但仍採用老式的卡塞格倫天線,探測距離、下視能力、解析度都無法匹敵採用平板縫隙天線的殲-10雷達。在這個領域,殲-11A實際上和殲-10有著代差。雖然天線直徑大,殲-11A在空中對抗中卻往往被殲-10更早發現並被擊落。
  
  殲-11B的關鍵改進就是換裝國產航電,尤其是平板縫隙天線的脈衝多普勒雷達,後期還可能換裝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和解析度都較大提高,從而才真正發揮出相對於殲-10的大尺寸雷達天線優勢。
  
  殲-11A缺乏戰場態勢掌握能力
  
  早期型殲-11A和蘇-30在座艙設備上也過於落後,蘇-27SK的座艙仍全部為儀錶,蘇-30則部分為老式顯示屏。相反,殲-10飛行員通過三個液晶屏,可獲得完整的飛行姿態、氣象信息、地圖信息、敵我信息等,可充分掌握整體戰場態勢。從這方面看,殲-11A與殲-10的駕駛員,好比分別使用計算器和掌上電腦,信息掌控能力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航電設備落後,不僅使殲-11A在超視距空戰中容易丟分,就是在蘇-27系列最擅長的近距格鬥中,也往往陷入被動。因此可以說,改裝玻璃化座艙后的殲-11B才首次獲得「與殲-10公平對抗」的能力。
  
  綜上所述,殲-11A和蘇-30MKK一些關鍵技術過時,除非有電子戰機、預警機配合,單獨對抗中無法與殲-10抗衡。這也是當年中國半途中止殲-11A的組裝工作,自行改進殲-11B的關鍵原因。但殲-11B也僅能做到超視距空戰中抗衡殲-10,機動性方面仍未能克服固有缺陷,特別是國產「太行」發動機的可靠性問題需要時間解決,當前的機動性能發揮仍受到限制。
  
  殲-11後續改型如果想在機動性方面真正重獲優勢,還需換裝矢量推力發動機。此外,進行隱身化改造,也是殲-11系列大幅提升生命力的重要手段。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5 02:5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