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傳奇:我們都愛盒子炮[16P]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決策會員(三十九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8510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2年2月10日


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 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 因此在中國也有稱為匣槍的,也有盒子炮, 也稱駁殼槍。 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廠則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盒子炮,中國又稱駁殼槍,正式名稱是毛瑟軍用手槍(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廠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專利,隔年正式生產。由於其槍套是一個木盒,在中國也稱為匣子槍;如配備20發彈夾則被稱為大肚匣子。其槍身寬大,因此又被稱為大鏡面。有全自動功能的,又稱快慢機,毛瑟手槍是德國毛瑟兵工廠製造的一種手槍。是世界上最早出現的自動手槍之一。由德國費德勒兄弟研製,並以毛瑟命名。槍長288毫米,口徑7.63毫米,重1.24千克,20發彈匣供彈,子彈初速每秒425米,射擊方式為單發和連發,射擊速度每分鐘900發,有效射程50-150米。該手槍具有威力大、動作可靠、使用方便等優點,廣泛流傳於世界許多國家。中國很早就有仿造,在抗日戰爭中使用較廣。20響的「駁殼槍」和「盒子炮」就是指這種手槍。稱之為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產。另一個較少人知道的名稱是自來得手槍,許多人以為只有速射型稱為自來得,這是不正確的;事實上,自來得一直是這一類手槍在中國比較正式的通稱。   在北洋政府陸軍部檔案中, 有一份文件是1912年9月, 陸軍部與德商禮和洋行(Carlowitz&Co.)簽約, 購買: 「七密里六三自來得毛瑟手槍二百桿, 連有木匣手把, 每桿連子彈五百粒, 價計京公砝足銀五十八兩。 共計京公砝足銀一萬一千六百兩。 在天津碼頭交貨。 關稅在外。」 這是自來得手槍一詞, 在民國元年即已使用的明證, 可能是最早見諸於公牘之一例, 而速射型要在將近廿年之後才會出現。
  在美國, 因為握把的形狀, 一般稱之為掃把柄(Broomhandle), 也有由中文翻譯而稱之為盒子炮(Box Cannon)的。許多人稱速射型為712型, 並說這是毛瑟廠的型號, 事實上這是德國GECO(Gustave Genschow)公司的目錄號碼, 與毛瑟無關。  許多人也稱盒子炮為C96(Construktion 96 – 96型), 這是在歐洲常用的一個名稱, 原先專指的是短管的盒子炮, 與Bolo一樣, 也即是有人所謂的警用型。
  所謂的Bolo, 來自俄國的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蘇聯共產黨及其黨員的別稱), 因為3.9寸的盒子炮當時為其大量使用之故。



 盒子炮在傳說中,是毛瑟廠中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 Friedrich, and Josef Feederle), 利用工作閑暇聊設計出來的。 為什麼會有爭議呢? 但是該槍最後申請專利者是毛瑟兵工廠的老闆---毛瑟, 因此有人以此為毛瑟積極參與的明證。 但是德國的專利法, 允許公司作為代表申請人及專利擁有者, 不像美國, 必須由發明人具名, 再將專利權轉移。 不過, 盒子炮在美國申請專利者也是毛瑟本人。所以駁殼槍也叫毛瑟手槍。
  第二個原因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 駐紮毛瑟廠的美軍指揮官, 不知吃錯了什麼葯, 下令一把火把毛瑟廠的記錄給燒了。 從此, 全世界的毛瑟步槍、 毛瑟手槍, 都沒了出生證明, 大家只有用猜的。 燒毀的記錄中也包括了研發日誌等文件, 因此盒子炮到底是誰發明的, 至今仍有爭議。
  盒子炮在毛瑟廠又稱菲德勒手槍, 是該三兄弟與其有極大關係的另一明證。 德國駁殼槍在其大量生產的四十年歷史中,內部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因此可以說原始設計幾盡完美,沒什麼可改進了。分解一支駁殼槍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顆駁殼槍的子彈就可以將槍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準典型,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中國的盒子炮來源有四種:
  一. 中國各兵工廠以機械輔助生產的:這一類的盒子炮材質及加工品質較好,雖然仍脫不了手工裝配,零件不能互換等毛病,但整體而言,幾乎可以與舶來品相較。已知的生產廠至少有:漢陽兵工廠、鞏縣兵工廠、大沽造船所、山西軍人工藝實習廠、重慶武器修理所、衡陽軍械局等。
  漢造毛瑟7.63駁殼槍諸元資料(1947年9月兵工署出版)
  全長: 288mm
  全重: 1.16kg
  槍管長(連彈膛): 132mm
  口徑: 7.63mm
  表尺射程: 1000m
  來複線: 6條,右旋
  來複線纏度: 200mm
  瞄準基線長: 230mm
  裝彈具式樣: 彈夾
  二. 修械所、 廠、 隊生產: 這一類盒子炮為隨軍修械隊, 在修槍之餘, 也製造一些軍械。 如宋哲元的西北修械所、 湘西荼陵修械所、 八路軍梁溝四所等。 這一類的材質及品質差距極大,有的修械所設備好, 材料供應好, 則產品較佳。 中共在敵後的修械所, 因為鋼材來源斷絕, 多半是用鐵道鋼加工而成。
  三. 私人遊動修槍、 造槍商販: 這是一個特殊的行業, 有如走方郎中。 史料中說到河北、 河南、 四川都很多。 由一人到數人不等, 為地方豪強大戶、 小股軍隊土匪修造槍枝, 按客戶的意思, 在一個地方住上十天半月, 以手工打造。 其品質依人而異, 一般都烙印有原廠的一切印記, 惟妙惟肖。 當然, 也有的印得不知所云, 可能是沒有原槍作樣子, 只是師傅教下來, 以訛傳訛。 這類槍很多中看不中用, 打幾發是可以, 打多了就會出問題。 有許多的表面處理非常粗糙, 一看就曉得是手工打造。 許多此類槍販在抗戰時為中共吸收, 成為中共兵工人員。
  四. 舶來品: 主要來源是德國和西班牙, 經由上海、 天津等地的洋行進口。



盒子炮採用短後座力(Short Recoil)式作用原理。 見圖。 閉鎖榫(Locking Lug)套在滑套下方,前方卡入閉鎖機組(Locking Mechanism Frame),上方嵌入槍機(Bolt)下的兩個凹槽。
  在擊發時, 後座力使得槍管兼滑套(Barrel Extension)及槍機向後運動, 此時槍膛仍然是在閉鎖狀態。
  由於閉鎖榫前方是鉤在主彈簧上,因此有一小段自由行程。由於閉鎖機組上方的凹槽,迫使得閉鎖榫向後運動時,只能順時針向下傾斜,因此脫出了槍機凹槽。見圖。
  此時槍管兼滑套(圖中省略)因為閉鎖榫仍套在其下,後退停止。 槍機則因為閉鎖榫脫出, 得以自由行動,繼續進行扣下擊鐵、拋殼的動作,最後因力量用盡,復進簧將槍機推回、上彈,回復到待擊狀態。
  在這整個過程中, 閉鎖榫以前端為圓心,作順時針及反時針的弧形運動。後世的P-38, Beretta 92等, 與此相同, 均稱為起落式閉鎖槍機(Falling Block Locking Breech)。


 盒子炮是丑得可愛的標準典型, 幾乎是羅曼蒂克的。 有史以來, 沒有幾把槍能有這樣的定位。 也許是這樣, 在拍攝星際大戰時, 才會想到讓漢索羅使用的雷射手槍,以盒子炮改裝。
  駁殼槍剛研製成功時,半自動手槍剛剛起步, 全世界還沒有任何一個軍隊使用半自動手槍作為制式武器。 毛瑟深知, 若要成功,必須要得到一個主要強權的軍隊合約,因此他將盒子炮命名為毛瑟軍用手槍1896年式,希望能取得一個軍方合約。不過事與願違,一直到1939年毛瑟廠停產盒子炮為止,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採用盒子炮作為軍隊的制式武器。 而盒子炮的生產也不生不死的拖了四十年,毛瑟廠估計大約生產了一百萬把的各式各樣的駁殼槍。而其他國家仿造生產的數量則幾倍於此。各國軍隊不採用駁殼槍並不是因為該槍的質量不好,而是因為
1. 該槍價格太高,
2. 裝備歐洲軍隊當手槍則尺寸太大,
3. 作為衝鋒槍又不易控制槍口上跳,
4. 全自動射擊前須將木製槍匣組合到槍身上作為槍托,以控制槍口上跳,操作複雜,攜行較難。實在是不上不下、左右為難。



西方不亮東方亮,所謂瑕不掩瑜,駁殼槍真正被使用者所喜愛的是在中國,20世紀上半葉的中國正處在水深火熱中,各派軍閥相互征戰,急需要武器進行作戰,而當時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國出口軍火,但駁殼槍作為手槍則不在此列,因此駁殼槍成為各派武裝的首選。在中國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鬥爭中人民武裝也大量的奪取敵人的武器來武裝自己,因此人民軍隊里也大量裝備這種駁殼槍,打響南昌起義第一槍的起義部隊總指揮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駁殼槍。當年有不少中國槍手攜帶兩把以上的駁殼槍,一隻帶木製槍套,另一隻將準星磨平,插在腰帶上,便於拔槍射擊。例如,楊靖宇將軍殉國時,身上攜帶了三把駁殼槍,一把9毫米長身管(長瞄匣子),一把9毫米標準身管(大號匣子),一把7.63毫米短身管(小號匣子)。
  最有意思的是,中國人想出了一個非常簡便的方法,不僅解決了槍口上跳難題,而且將它轉化為全自動速射的掃射優勢--槍手右手持握駁殼槍,將槍機扳至速射檔,手心向上舉槍,伸向左前方,扣動扳機,槍口的上跳作用使駁殼槍從槍手左前方掃射至右前方;手心向下舉槍時從右前方掃射至左前方;左手持槍時完全相反--這真是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的神來之筆!
  對盒子炮代表的情感,中國人比其他人應該更深, 因為中國使用的盒子炮, 在數量上絕對超過任何其他一個國家。馮玉祥將軍甚至用駁殼槍裝備了一個手槍旅,該旅每人兩把駁殼槍、一把大刀。有人估計, 在中國起碼曾有過40萬把以上的盒子炮, 如果毛瑟生產一百萬把, 其他仿造的50萬來算,中國便佔了幾近三分之一。 在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德國戰敗后,因凡爾賽和約的規定,大量的盒子炮在德國被銷毀,更減少了存在的數量。

                
我是一個熱愛自己祖國的中國人,我健康,我快樂。
細節成就完美。
圖片類未註明[原創]的均為轉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6:0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