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是胡適誤把「communism」譯成「共產主義」?

[複製鏈接]

1990

主題

1萬

帖子

7416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416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掏光養賄 發表於 2012-2-11 06:1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是胡適誤把「communism」譯成「共產主義」?
郎咸平 2012-02-10   

1825年,被恩格斯稱為早期「烏托邦共產主義」者的英國慈善家羅伯特·歐文參考恩格斯的著作《社會主義從烏托邦到科學的發展》中有關羅伯特·歐文的一段歷史。在著作中,恩格斯提到了「歐文式的共產主義」,恩格斯肯定了歐文的成就,把他稱為早期「烏托邦共產主義」者。(Robert Owen,1771—1858年)在美國印第安那州創建了一個公社,而且他給這個公社所取的名字竟然叫做「新和諧」(New Harmony)。於是,美國第一個「烏托邦共產黨」便以建立新和諧社會為目標。這一個驚人的歷史事實不由得使我們對 「公社」(commune)和「共產主義」(communism)進行思考,這兩個詞的法語對應詞是「commune」和「communisme」。在英語和法語中,它們都和「community」(community/communite)一詞聯繫在一起,即「和諧的社會」而不是中性的社會。舉例而言,在英語中,一個人吵鬧騷擾了鄰居,不參加鄰里活動,或者不願為鄰里設施出一份力,這樣的人便被認為是缺乏「社區精神」(community spirit)的人,所以社區這個字就包含了和諧的意思在內。兩次世界大戰之後,歐洲一些政治家們為這兩次大屠殺感到震驚,於是建立了歐共體(歐洲共同體,European Community),其明確的目標就是把歐洲建設成一個不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的和諧家園。
  
實際上,僅在法律的意義上與集體所有制(collective ownership)相關的組織僅會稱自己的組織為一個「集體」(collective),而不會尋求和詞語「公社」及其附帶的社區和諧有什麼聯繫。馬克思深刻領會到了這一點,因此在《共產黨宣言》里他這樣寫道,中世紀的資產階級已經建立起了自治的公社。請讀者注意,資產階級提倡私有制,這與集體所有制的精神截然相反。因此馬克思在提到中世紀的資產階級時,說他們組成了一個「公社」,這表明對於馬克思而言,「公社」絕不意味著「集體所有制」或「共產」,這個證據直接挑戰了「communism」被翻譯為「共產主義」的傳統說法。
  
事實上,首批自稱為「公社」的組織是中世紀義大利和法國的一些市區團體,當然這並不是指這些城邦中的公民共同享有財產,而是反映出公民如何將他們本身視為一個社區,或者是一個和諧的社會恩格斯早已經注意到了這些事實,因此他在《共產黨宣言》中的一個註腳中寫道——「這就是義大利和法國市民從封建領主手中獲得自治權后,給他們的城市團體起的名字。[恩格斯:1880 德語版]……『公社』是法國一些新興城鎮所用的名字,甚至早在他們征服封建領主以前……就用這個名字了……」[恩格斯:1888英語版]。法國的第一個自稱為「公社」的政治組織——1789年爆發於巴黎的法國大革命的公社組織——也同樣如此。當時法國大革命的口號是「自由,平等,博愛」 (Liberte, Egalite, Fraternite),這一口號把兄弟關係或者家庭和諧延伸到全社會。1870年在巴黎成立的第一個「共產黨」竟然也使用「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馬克思的女兒珍妮(Jenny)曾經加入了這個「共產黨」,還差一點在暴亂中喪生。
  
1921年,胡適把「communism」翻譯成「共產主義」。我很想了解他為什麼會犯這種翻譯的錯誤,因為「共產主義」這個翻譯詞根本就沒有一點和諧的意思在內。我認為主要原因是因為在當時蘇聯的「共產主義者」在進行革命打倒沙皇和孟什維克政權,並驅逐外國入侵者之後,正在大規模地進行私有財產公有化。基於蘇聯這一激烈的歷史背景,因此胡適選取了「共產主義」這個詞作為英語「communism」的翻譯。但是「共產主義」這個詞完全忽略了社會和諧的一面,而和諧卻是英文「communism」含義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共產主義者能夠和平地追求其目標的時候,他們強調的正是社會和諧,正如歐文挑選「新和諧」作為第一個共產黨之名稱所展示的情況一樣。
  
社會和諧也是馬克思共產主義概念的核心,「集體所有制」或者「共產」僅僅是實現此目標的手段。對於這一點,我們可以從馬克思的早期評論中看到。1930年左右出版的一些馬克思的早期作品展現了一個不同的年輕馬克思——新婚不久、理想主義、充滿希望、慷慨且仁慈。他在那個時期的著作包括:《黑格爾國家學說批判》、《論猶太人問題》、《對來自詹姆斯·穆勒(James Mill)政治經濟學要素之摘錄的註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以及《黑格爾法哲學批判》。這些著作基本上都是在1844年左右完成的,而這時的馬克思是26歲左右,我們後面將會對這些著作進行分析。
  
當時,馬克思感嘆——他認為私有財產給人們的交往強加了一個抽象的框架,並且錯誤地追求抽象的貨幣。而這種抽象的框架卻令人們彼此疏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異化」)。人際關係退化為金錢得失的計較,人們也被分割為互相爭鬥的剝削者和被剝削者。這樣,馬克思推翻資本主義的使命就從早期的重建社會和諧的渴望中產生了。而且他在這個時期也表達了對於被壓迫者的同情,他認為他們是孤獨和悲傷的,因此他們需要宗教的慰藉,這一點我們後面會再提到,那就是馬克思絕不是所謂的無神論者,相反的,他甚至認為宗教對於受壓迫的人們來說是重要的。
  
但是,後期馬克思的心態和他年輕時截然不同。舉例而言,《資本論》是1867年出版的,也就是馬克思49歲的時候出版的,當時他正深受貧困之辱,並且因為失去三個孩子而幾乎崩潰。自從他的臀部由於數年來一直坐在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學習歷史和政治經濟學而長了痔瘡之後,他大部分時間就站在桌子旁邊寫完了最後的草稿。讀者如果去倫敦觀光的時候可以到大英博物館的圖書館看看,你可以看到馬克思坐過的椅子,椅子上有一個中空的坐墊,以保護他的痔瘡。《資本論》分析了資本家用殘酷的、私人的方式對工人的剝削。正如馬克思寫給恩格斯的信中所說:「資產階級會記住我的痔瘡!」但是這種充滿仇恨的心態並沒有掃除他對和諧的追求。他推崇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清除國家的腐敗,進入真正的共產主義。這一點在《共產黨宣言》中表露無疑——他仍然強烈地期待一個無階級社會,仍然憧憬著和諧社會的到來。除非我們追溯到他早期的哲學著作,否則無法徹底了解什麼是真正的馬克思主義。
  
我們發現馬克思所憧憬的就是一個和諧的社會,而其方法就是廢除我們前文所講的私有制,因為馬克思認為黑格爾的錯誤在於把老百姓當成了國家抽象規則所規範的個體,而私有財產制度使得老百姓「願意」被規則所規範。只有廢除私有財產制,老百姓才能脫離規則的約束,社會才會和諧。當然廢除了私有財產,這個社會就變成了一個「集體所有制」或「共產社會」。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和諧社會是馬克思的目標,而其方法是「集體所有制」或「共產主義」,因此我們再一次證明了把「communism」翻譯成「共產主義」的錯誤:和諧的社會積極地廢除了私有制,人類重新找回了自我,即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這個恢復過程是自覺性、有意識的過程,它在前期發展階段所累積下來的全部財富的前提下發生。和諧的社會就是充分發展的自然主義,它等同於人道主義,因為充分發展的人道主義就等同於自然主義。它真正解決了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衝突,同時也真正解決了生命和存在之間的衝突、物體和自我肯定之間的衝突、自由和必須之間的衝突、個體和物種之間的衝突。它也解答了歷史謎團,意識到了自己本身就是解決方法。
  

註:本文摘選自《資本主義精神和社會主義改革》郎咸平、楊瑞輝合著,東方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8 01:0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