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油價「虛高」背後的推手

[複製鏈接]

2140

主題

2399

帖子

3242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24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文/陳思進
在上篇《買黃金抗通脹不靠譜》里,我向大家分析並展望了2012年黃金市場的走向。其中提到金價將會大起大落,除了我分析到那些原因以外,還有一個關鍵點,就是即使基本面並沒有根本改變,但因為市場上真正流通的黃金不多,只要有幾個機構借著所謂的Breaking News(突發新聞)炒作一下,時而買多,時而做空,金價就會大起大落,像坐過山車一般,事實上從上周的金價圖(http://url.cn/03EVSv)就已經看出端倪了。
另外,我還提到,從歷史上來看,每盎司黃金和每桶原油的價格在多數時間呈15比1。有聽眾在我微博上提問,那麼油價要是一路上漲到每桶400美元,那黃金豈不是能夠上漲到每盎司6000美元?

問得好。那麼在這篇文章中,我簡單分析一下油價的走勢。

在達沃斯年會開幕前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布了《世界經濟展望》的最新預測,特彆強調油價將因供應短缺的擔憂,而居高不下,成為大宗商品總體下降趨勢中的例外。近期,由於利比亞石油供應的中斷,以及對伊朗局勢的擔憂,特別是伊朗將停止向歐洲出售原油的預期,直接地反應在近期的倫敦和紐約交易市場上,使得上個月的油價始終在每桶100美元上下高位游弋。

事實上,今天的原油價格已違背了傳統的供求法則,油價控制在一個精心設計的金融市場體系,以及四大英美石油公司的手裡。可以說高達60%的原油價格,純粹是被大型投行和對沖基金炒高的。

他們是怎麼做到這點的呢?

首先,紐約商品交易所(NYMEX in New York)和倫敦ICE期貨交易所(the ICE Futures in London),是這場遊戲至關重要的兩個角色。第三個比較新的石油交易所,是迪拜商品期貨交易所(DME),其董事會的大多數成員全都是美國或英國公民。他們通過西德克薩斯中質(West Texas Intermediate)和北海布倫特(North Sea Brent)這兩個等級的原油期貨合同,控制著當今全球的基準油價,再反過來設定大多數所謂的「自由」交易的石油貨量。

但是,油價是由屈指可數的那幾家從事石油交易的大投行,在極不透明的情況下確定的。比如高盛和摩根斯坦利,他們對誰想買進,誰又想推銷原油期貨、或石油衍生證券合同了如指掌,以此來設定現貨原油的價格。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這是陌生的「紙上石油」(paper oil)的新世界。這一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所言:……who controls the energy can control whole continents……」(誰控制了石油,誰就控制了所有國家……)

過去的幾十年,國際原油期貨等不受監管的衍生產品交易,經過長時期的發展,導致石油生產國OPEC不得不倒向華爾街,使油價的投機泡沫越吹越大。

2006年6月,美國參議院常設調查小組委員會的報告指出,「有大量的證據證明……是投機炒作導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的顯著上漲」。儘管石油是特殊商品,用光就沒有了,但由於石油的定價權掌握在少數金融資本的手中,因此油價經常完全背離供求法則,忽上忽下搖擺不定。比如在2008年1月,眼看油價已衝破每桶100美元了,高盛的多位分析師故意製造輿論,宣稱油價將要突破200美元,甚至400美元一桶。自那之後,油價果真一路飆升至110美元、125美元、135美元、145美元一桶。

那麼,油價真會一路決塵衝上九霄嗎?

讓我們再接著回顧2008年,當8月份油價飆升至每桶147美元時,突然掉頭向下大幅下跌,讓做空油價的投行大發橫財,而在高位接手者自然損失慘重。

其實,當油價漲到一定的水平,特別是當前世界經濟陷入深度的衰退,歐美國家的訂單將不再發到人工低廉的國家,比如中國。因為低廉的人工成本優勢,無法與高油價抗衡,在太平洋航行的貨輪上,集裝箱里的貨物將變成一樁樁「消弱回報率」的買賣。而當油價處於高位時,人們會自然減少開車、減少旅行,如美國人在2008年8月的行車裡程與2007年8月相比,就減少了150億英里。

掌握了上述的基本信息資料,機構便可以在2012年的適當時機,選擇做空或做多石油期貨。一個常見的投機策略是,由於石油交易是以美元結算的,所以當美國經濟面臨衰退、美元貶值時,那些對沖基金的投機資本、甚至普通基金,都會「絕望」地想要進入更有利可圖的市場,就會賣空美元並做多石油,油價因此上漲。不過,這只是權宜之計,從長遠來看,美國需要強勢美元維持其霸主地位,因此油價不會長久高企。

而對於普通散戶而言,炒作石油期貨就不合適了,這和炒作紙黃金一樣,風險太大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9-4 06:1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