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中國的遊客似乎也很樂意去這些發達國家瀟灑一下。因為在那裡,至少在購物時,能真正受到尊重。儘管在背後很可能被罵「土老帽」「暴發戶」,但當著面,一定會讓你充分體會 「上帝」的感覺。而在國內,無論單純的旅遊觀光還是旅遊購物,大多數人的感覺是「貴」和「不值」。門票貴,服務差;飯菜貴,質量差;而奢侈品多數貴過國外好幾倍。今年春節中國最著名的冬季旅遊勝地——三亞,又爆出「宰客門」,三盤普通的海鮮被要去四千多元,而三亞官方卻說「零投訴」,儘管事後承認有誤,但其對「宰客門」和「天價海鮮事件」的表態,卻給人以推卸責任和護短之感。有媒體撰文,「吃住行樣樣挨宰,去三亞過年貴過歐美」。其實,如此的「宰客」事件早幾年就有了,儘管當時海南省政府高官對外做出了承諾要治理和改善。還有,儘管去年以來,海南購物免稅,可絕大多數所謂的奢侈品價格比沒有聲稱免稅的香港還要貴不少。有人告訴我,打個「飛的」去瑞士買名表,總花費竟比國內還要便宜。更有甚者,在國外買的「made in china」,不僅質量遠遠好過國內,價格還更便宜。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會使中國奢侈品價格畸貴和同樣中國產的商品境外反而更便宜呢?我國一位非常權威的財稅專家最近撰文說:「中外稅制結構之間存在的巨大差異,對間接稅收入以及對企業納稅收入的過度依賴,不僅會推高境內商品相對於境外商品的價格水平,削弱境內商品和企業的國際競爭力,而且會通過出口退稅環節形成對進出口商品價格水平的差別影響。」據財政部最新數據,2011年我國關稅收入2559億元,但同期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為13560億元,是前者的5.3倍。我國名義上進口關稅稅率已不到10%,但關稅以及進口貨物增值稅、消費稅共同作用推高了進口商品的國內售價。2011年我國貨物進口為17434.6億美元,摺合人民幣為112453億元,如果按此計算,平均名義關稅稅率僅為2.28%,遠低於官方聲稱的百分之九點幾的平均關稅率,這兩者之間的差,主要是由我國大量的加工貿易進口造成的,這部分進口實際上並無需納稅,除此之外,進口的一些重要原材料、設備等資本品也是低關稅稅率或免關稅,而奢侈品等消費品則屬重要徵稅對象。還有一點,關稅和進口環節稅都有銷售商承擔,並不像有些發達國家的做法,購買商品時標明消費者承擔了多少成本和消費稅,因此,這些稅也就構成了銷售商的成本,在計算利潤時自然也就水漲船高了。於是,絕大多數奢侈品在中國市場上的最後售價大幅度高於進口價,甚至幾倍於原產地價格。還是根據財政部的最新統計,2011年我國出口貨物退增值稅、消費稅9205億元,絕大多數出口商品是以低稅或零稅率出口的,發達國家的進口關稅很低,並且一般不向進口商直接徵收增值稅和消費稅,所以,同樣是「made in china」,在國外比國內價格便宜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