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華人不讀書 新華書店變雜貨鋪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1-24 10:43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舊金山華埠柏思域街本月份新開了一家華人雜貨店,這家雜貨店的前身,是老字號「新華書店」,營業長達41年,卻在2011年9月底悄悄吹了熄燈號。

「新華書店」原東主黃綺文指出,書店於1970年開張,當初由她的姨夫李華錦經營。李華錦1995年過世後,由黃綺文接手。她說,十餘年來,她年年都是365天開店。在1990年代書店生意很好,光是醫學雜誌就有十來種,都有人買。

「911事件後,生意逐漸清淡。加上現代人都上網,或者看電子書,電腦已經取代書本,我們的顧客越來越少。你想198元的電子書,裡頭就有2000本書。這些書放在書店賣的話,要佔多少空間哪?」黃綺文又聽說以後連學校教科書都要電子化,讓她更不看好書局前景,加上長年工作辛勞,已經罹患嚴重胃炎。黃綺文終於在2011年9月下定決心結束營業。

「我們書籍99%都捐出去,打包數十箱,裝了三卡車,送給舊金山圖書館。有中國醫學、功夫、科技、字典、還有英文書籍。這些年我一個人經營書店,有不少人主動來當義工支持,很謝謝大家。」黃綺文表示,店面頂讓給朋友開雜貨店賣吃的,因為華埠民眾雖然不大來買書,但大家都要吃,因此她認為賣吃的應該比賣書要容易吸引顧客上門。黃綺文也認為,現代書店就像電影院一樣,逐漸淡出人們的生活,到最後每個地區只會剩下一兩家,以滿足部分消費者的需求。

對金山華埠書店滄桑史相當熟悉的一位人士也指出,其實不只新華書局無以為繼,其他的華埠書店也都在想辦法求新求變。例如有的書店將店面一分為二,一半賣手機或盆花植物等,另一半才是賣書,而且書架與書籍都越來越少。花園角停車場附近一家經營20多年的書局雖仍繼續出售書刊文具,但記者發現很多顧客買的是八卦雜誌與情色刊物。

不過,同在柏思域街開了23年的中美書店東主,人稱蔣媽媽,則是對舊金山華埠顧客仍然充滿信心。她在聖荷西與佛利蒙的中美書店都早已結束營業,惟獨舊金山華埠的書店仍有若干老顧客上門。

蔣媽媽笑瞇瞇地說:「華埠很多人不上網,挺願意跟我買書。」她說她的書店銷路最好的就是保健書籍、兒童讀物、美語教材。另外還有武俠小說與漫畫書出租,也有一定的客源。



世界新聞網 -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沙發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2-1-25 13:17 | 只看該作者
這家書店去過好幾次。Sad.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7

主題

47

帖子

286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286
3
cn86554 發表於 2012-2-1 17:13 | 只看該作者
80后90后都是快餐文化培育出來的,對根文化的一知半解是普遍現象。這樣也好,融入其生長的本土文化沒有傳統道德和意識形態的束縛。敗指望他們愛我中華,中國對於他們就是河外。有什麼不好?徹徹底底脫胎換骨了,活得更輕鬆,省得文化衝突過得稀里糊塗不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8 07:01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