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關於無我——秋陽.創巴仁波經典切語錄

[複製鏈接]

14

主題

48

帖子

54

積分

貝殼新手上路

Rank: 2

積分
5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allandone 發表於 2012-2-27 03:1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禪修並非為了追求迷醉、精神上的幸福或寧靜,也不是為了使自己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而是為了創造一個空間,使我們得以在其中顯露並解除我們神經質的遊戲、自欺,以及隱藏的恐懼與希望。

若從自我的觀點來看:開悟是死亡之極致——自我之死亡、「我」與「我所」之死亡、觀看者之死亡,而且那是絕對的、終極的失望。修行之道是痛苦的,那是不斷地剝除面具,一層又一層地剝開,其中也包含著一而再的侮辱。

努力保障自己的幸福並維持與其他事物的關係,即是自我(ego)之過程。不過這分努力純屬徒勞,因為在我們看似堅實的世界里不斷出現裂隙,有不斷的生死循環與持續的變易。我們對自我的連續與實在感,只不過是一種幻覺,實則並沒有自我、靈魂或阿怛摩(atman)這回事。自我是由一連串混亂產生的,自我的過程實際上包含稍縱即逝的迷惑、瞋恚及貪執——它們都只存在於那一瞬間。既然我們無法抓住眼前這一刻,當然也無法抓住我與我之所有,使它們成為堅實的東西。

  自我與其他事物關聯之經驗,其實是短暫的偏見、稍縱即逝的念頭。如果我們快速產生這些飛逝的念頭,即會造成連續、穩固的錯覺;正像看電影一樣,個別的畫面很快地放映,會產生連續動作之幻象。所以,視自我及他物為實有、連續,只不過是我們構想的成見;而一旦有了如是想法,我們就操控自己的思想將之強化,同時唯恐有任何反證——正是這種對真相披露的恐懼,以及對無常的否定禁錮了我們。唯有接受無常,方能使我們有機會死、有空間重生、有可能將生命當成一種創造過程來欣賞。

    了解「無我」(egolessness)可分二階段。在第一階段,我們須看清自我並非一實體,它是無常的、不斷改變的,是我們的觀念造成它看似實在的。因此,我們的結論是:自我並不存在。不過我們仍然規畫了一個微妙的無我觀念,仍然有一無我的監視者——一位與無我認同並確保其存在之監視者——而第二階段是看穿這種微妙的觀念並將監視者捨棄。因此,真正的無我並不具無我的觀念。在第一階段時,似乎有一個人在看著無我;到了第二階段,此人已不復存在。在第一階段,我們看出沒有固定的實體,因為所有的東西都是與他物相對的;而在第二階段,我們了解:相對觀念需要一個監視者盯著它、肯定它,這又引入另一相對的觀念——監視者與被監視之對象。
    若說無我之存在是由於事物不斷變更,這論點未免過於薄弱,因為我們仍然將改變當成某種實存之物。無我並不僅是「因為事物是不連續的,所以我們抓不住任何東西」的觀念;真正的無我是連「不連續」也不存在,意即我們不應執著在「不連續」這一觀念上。事實上,並非「不連續」在運作,我們感到的不連續乃是不安全之產物——它只是個概念而已。任何對於現象背後或現象當中的「一體性」(oneness)觀念也莫不如此。
  無我的觀念常被誤用,以致混淆了生、苦與死的真義。問題出在我們一旦有了無我以及生、苦、死的觀念之後,我們很容易自我娛樂或自我辯解地說:痛苦不存在!因為沒有「我」來感受;生與死也不存在!因為沒有人來做見證——這種說法不過是低劣的逃避現實罷了。空性的哲理時常被如下的解釋所扭曲:「沒有人來受苦,所以有誰在乎?如果你覺得苦,那一定是你的幻覺。」這純粹只是說詞、空話。我們可以讀到這樣的話,我們也可以這樣想想,但是當我們真正受苦時,仍能無動於衷嗎?當然不能!苦,可是比說說空話強烈得多的。對於無我的真正了解超越戲論的,拋開對無我的概念,方能使我們充分體驗苦、生與死,因為那樣才是除去了哲學的填襯。
  要點在於我們必須放棄所有標準,所有關於是怎樣、又該怎樣的觀念,然後才有可能直接經驗現象的獨特性與其生動之處。我們會發現有無窮空間讓我們經驗事物、讓經驗產生並消失;運作發生在廣闊的虛空之中,無論是什麼運作——苦與樂、生與死等等——都不互相干擾,它們最豐沛的滋味從而被體驗出來。無論是酸、是甜,它們被如實、完整地品嘗,而沒有為了使之更可愛體面而添加的哲學裝點或情感色彩。
  我們從未被生命的陷井所困,因為時時存有創造的機會與即興創作的挑戰。諷刺的是,當看清並承認無我之後,我們可能發現受苦中含有福祐,無常涵蓋持續或永恆,而無我正蘊藏了實體所必需的自性。然而這種超脫的幸福、持續與存在,絕不是建立在幻想、觀念或恐懼的基礎之上的。


修行之道是孤獨的個人之道——

   創巴仁波切說:對那些大師來說,法教是活生生的經驗;對當今的傳承持有者來說,亦復如是。他們不同之處,僅在生活細節。法教有一特色,像剛出爐的麵包,還是熱的、新鮮的。每一位麵包師部必須把烘製麵包的一般知識,運用於自己的麵糰和烤箱,製成之後,他還必須親口去把新鮮的麵包切開,趁熱吃下。他必須先讓法教成為自己的,然後再依之而修,這是非常活的過程,沒有所謂收集知識的那種自欺。我們必須在自己的經驗上下功夫。有了疑惑,我們不能回頭去找所收集的知識,企圖從那裡獲得一些肯定或安慰,如:「上師和法教都站在我這邊。」修行之道不是那麼走的。修行之道是孤獨的個人之道。


匱乏也是富足——

  示現於人間的佛陀是一位手持乞缽的佛陀。這代表著匱乏的心智,乃是人間最大的關注。為了要與匱乏〈者〉產生連結,你就得用匱乏者的語言說話。但是,帶著托缽,事實上好似你永遠都有個東西是可以放入什麼的。換句話說,究竟上的匱乏的心智,同時也是富足的心智。無論需要創造什麼緣起情境,你都能如此創造,你也因此達到目的。你是掌握整個情況的。因此是極為富裕的。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1 12:0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