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用外匯儲備解決國內棘手矛盾或有可為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2-1-29 19:4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2-1-29 09:39:40    來源  CHN強國論壇



      2011年以來,歐美政府債務危機持續發酵,各界高度關注中國外匯儲備的資產安全和投資方向調整問題,所持見解可謂眾說紛紜。當代金融家發表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財政金融室主任張岸元文章表示,根據債務危機以來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觀察,結合中國已經開展的外匯儲備多元化投資實踐,形成如下觀點:

  短期內美元資產的安全性狀況尚可接受

  美債危機以來,市場預期美國可能會通過債務貨幣化這樣的軟性違約方式緩解矛盾,一度普遍認為第三輪量化寬鬆(QE3)的推出在所難免。而事實上,主權債務評級下調並未導致美國債收益率上升、美元對內通脹和對外貶值。相反,美債收益率反覆下調,以2011年6月末中國持有美國債1.16萬億美元計,2011年8月至今,數次出現中國持有美債賬面浮盈數十億美元的情況。美聯儲也沒有推出嚴格意義上的第三輪量化寬鬆,僅採取「扭轉操作」,維持持有國債平均期限穩定。美元不僅沒有呈現貶值趨勢,反而中期走強。

  這其中的原因較為複雜,籠統說來有四條:一是市場對美國長期財政狀況已經有非常明確的認識,預期已經被消化;二是採取通脹政策緩解聯邦債務與美聯儲的基本職能相違背,美國很清楚,通脹對美元地位的長期負面影響將制約美國的國際融資能力,因此短期內沒有出台飲鴆止渴的政策;三是通脹將不可避免地導致國債利息支出上升,短期內惡化赤字狀況,而維持國債低收益率狀況更可能成為聯儲與財政部的政策契合點;四是歐洲情況更加糟糕,歐元佔美元指數比重高達75.6%,在沒有絕對價值標準的情況下,美元貨幣走勢不僅取決於本國經濟金融狀況,而且取決於其他權重貨幣。

  美元資產的長期安全性不容樂觀

  根據美國財政部和國會預算辦公室(CBO)公布的數據和分析預測,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美國財政支出的剛性決定了減支空間的有限;在近期經濟形勢的現實狀況下,按照現行稅制結構,財政增收異常困難;未來最可能的前景是政府繼續滾動發債,財政保證付息,而還本可能不是一代人能夠解決的問題。

  在美國目前的政治框架下,共和、民主兩黨超級委員會根本拿不出有新意的方案,待2012年大選塵埃落定之後,可能會有一些新的舉措出台。從黨派政治角度看,共和黨上台似乎更加有利於減赤。若共和黨入主白宮,根據其一貫立場,估計不會出台新的增稅方案,自主支配支出可能保持原有預測規模,而社保、醫保和醫療救助等民生支出可能會削減。《本土投資法案》雖面臨黨派政治以及實際效果不確定兩方面因素的掣肘,但仍可能推出。而如果民主黨繼續執政,維持國會、白宮兩黨分治局面,前景可能較為悲觀。共和黨人將一如既往,繼續反對奧巴馬的稅制改革計劃,支出方面更可能維持剛性增長。

  至於歐債方面,短期和長期的前景都不樂觀。目前,歐洲基本不具備解決自身債務危機的政治條件。2011年下半年以來,德法頻繁推出解決債務危機的方案,如組建財政聯盟等,這些設想在理論上無疑是正確的,但鑒於此前組建歐元區所走過的漫長政治歷程,很難確信有關財政紀律在可預見的未來會付諸實踐。筆者妄加揣測,德法迫不及待地屢屢拋出新概念,其背後的主要動機還是顧及2012年的大選。薩科齊等領導人的政治生命也許祗剩下幾個月,在這種情況下,各界不會認真對待這些方案。2012年,圍繞歐債的金融動蕩仍將持續。

  某些傳言所言不謬,有關國家應該著手準備某些國家退出歐元區的金融對策預案。理論上講,歐元區最強的國家和最弱的國家都可能選擇退出,但最大的可能性還是南部個別國家選擇退出,北方國家繼續保留在歐元區的框架內。如果出現這一局面,歐元匯率、歐債價格、個別國家資本管制政策等,都可能發生趨勢性變化。而未來市場究竟會如何理解這些變化,目前很難判斷。

  現有的國際框架難以保障債權國利益

  財政破產是霸權國家走下坡路必然經歷的歷史階段,當下危機是全球格局變化的重要標誌,有其必然性。在這一過程中,債權人自身利益的維護十分困難。多年來,即便在美國通脹率相對較低的情況下,美元實際購買力下降的趨勢也非常明顯。根據國內一些研究機構的測算,按照不同的商品籃,2000年以來,美元實際購買力的下降幅度為20%~80%。

  債權國僅憑呼籲無法約束債務國。「一戰」后,戰勝國擁有絕對的政治、經濟優勢,但楊格計劃最終也沒有使德國徹底賠款;拉美債務危機爆發后,從美國的「貝克計劃」,到法國的「密特朗方案」,再到日本的「大藏省方案」,最終都沒有得到有效實施。其本質原因是,在現有的國際框架下,國家擁有較多的經濟主權。財政政策外國難以置喙;貨幣政策是一國內政,其他國家缺乏實際手段約束一國央行必須遵守貨幣紀律—如果美聯儲執意容忍更高的通脹水平,其他國家也無能為力。具體到當下的美債、歐債問題,情況就更加複雜,債權國不具有政治、經濟優勢,美元擁有儲備貨幣地位;在「金融恐怖均衡」情勢下,債權國除了繼續持有債權、繼續向債務國融資外,別無選擇。

  現有的多元化投資路徑仍顯單一

  多年來,中國在外匯儲備分散持有、多元化投資方面做了一些嘗試。通過幣種搭配,單純匯率風險基本可以迴避;在匯金注資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發行特別國債組建中投公司等方面,也都取得了一些可觀的成效。但我們面臨的問題也十分突出:一是在分散持有的過程中,財政部門與貨幣部門的關係有待理順,央行資產負債表的調整、損益的披露亟待規範;二是集中在金融領域的資產頭寸調整,仍受到國際金融市場震蕩的衝擊,中投公司近年業績的大幅波動也證明了這一點;三是現有金融外包方式無助於國家對外投資能力的提高,無助於國內矛盾的解決。

  有鑒於此,目前階段可以考慮繼續通過現有渠道擴大分散持有、多元化投資規模(如擴大中投公司管理的資金量或其他方案),但更為重要的是,外匯儲備的使用不能祗在金融領域兜圈子,不能眼睛祗看到國外,應圍繞實體經濟需求,將注意力轉向國內,用這筆寶貴的資源解決國內棘手的矛盾。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5:4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