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伊朗石油禁運「拖泥帶水」

[複製鏈接]

2124

主題

2236

帖子

3323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2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一湖光影 發表於 2012-1-29 15: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法駐華大使稱,對伊朗石油禁運會設置「過渡期」,底線是「使伊朗回到談判桌上」而不是武力摧毀。

  世界經濟在普遍不景氣和恐慌中迎來了2012年,但又一個可能導致世界經濟不明朗的因素會在本月出現——這就是歐美對世界第二大石油供應國伊朗的石油禁運。

  本月23日,歐盟將開會決定對伊朗石油禁運的細節;與此同時,美國總統特使、財政部長蓋特納又連續出訪中、日兩個能源大國,試圖說服這兩個世界能源消耗大國參與禁運。

  然而,觀察這段時間世界圍繞對伊朗石油禁運的博弈,不禁令人想起「心有餘而力不足」這句中國成語。



  2012年1月2日,伊朗海軍在霍爾木茲海峽附近軍演,以威脅封鎖這個重要的石油天然氣運輸管道來反抗美歐制裁。 (圖/CFP)

  經濟不景氣,還能掐斷經濟血管嗎?

  從大的環境上說,此次石油禁運的時機似乎總有那麼點不對勁。因為在全球經濟普遍不景氣的大背景下,卻選擇了作為實體經濟血液的石油作為突破口來制裁。

  在歐洲,主張對伊朗實行石油禁運最堅決的是法國。

  法國駐華大使白林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本月底即將出台禁運計劃,會附帶前提條件,其中之一就是:「(禁運)一定會有一個過渡期,不會馬上執行,已經簽好的供油協議,在過渡期不受到影響,必須執行完畢才能實行禁運。」

  這裡還有一個問題是:伊朗欠一些歐洲國家的債務長期以來是用石油償還的,白林介紹的「過渡期」原則,很可能也適用於這部分債務合約,否則伊朗借口賴賬怎麼辦?

  白林透露的另一個信息是:解決伊朗問題的目的不是動武,不是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打伊朗等於「打自己的經濟」,而是使伊朗回到談判桌上來,解決其核問題。據她介紹,歐盟外交事務專員阿什頓女士也給伊朗政府寫信,勸說其放棄核計劃,並「正在等待答覆」。

  白林大使一再聲稱:不少(對伊朗能源高度依賴的)原先立場猶豫的歐洲國家正在改變態度。她暗示:本月底歐洲會就石油禁運一事達成一致。但顯然,這種一致無疑是建立在兩個前提——設置「過渡期」的前提條件,和「使伊朗回到談判桌上」而非武力摧毀的底線——之上的,這給外界的印象是:受客觀現實所限,制裁顯得拖泥帶水。

  一些相關國家的態度似乎也在加深這種印象。

  另一個重要歐洲大國德國的立場也在糾結中。德國外交部2012年1月17日告訴南方周末記者:早前關於德國同意石油禁運,但反對對伊朗央行進行制裁的報道是不確切的,德國「正在積極參與討論,討論包括針對伊朗央行和私人銀行的可能採取的措施」。

  德國外交部官員進一步對南方周末記者說:要是大家都同意制裁伊朗央行,德國不會阻攔。但當南方周末記者追問:「要是最後決議不含制裁伊朗央行內容,德國是否也會同意?」答案是:「也同意,都行。」

  歐洲以外的其他國家則對禁運更有保留。

  日本在蓋特納訪問之後,一方面表示支持禁運,另一方面內閣官房長官、財務大臣甚至首相都公開對完全禁運伊朗石油對本國經濟的影響表示擔心,對禁運並不是毫無保留地給予支持。

  韓國知識經濟部部長公開表示:目前斷言韓國是否會削減來自伊朗的石油進口「還為時過早」。

  印度一位內閣部長表示:將繼續採購伊朗石油,不受美國制裁影響。

  而標準普爾13日對歐洲九國主權信用評級的下調,又在進一步重創全球市場信心。在這種動蕩的背景下,現在是合適的制裁時機嗎?對美國來說可能無所謂,因為它的石油可以自給自足,對世界其他地方呢?

  中國如何動作?

  白林女士在接受南方周末採訪時特彆強調:我們不希望在禁運時其它國家加大對伊朗石油的進口。在她說的「其它國家」里,中國無疑特別重要,中國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事關此次禁運的成敗。

  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中國2011年上半年從伊朗進口的原油數量比2010年同期增加了50%,達到了1350萬噸,平均每天約50萬桶。這就可以解釋日前美國總統特使蓋特納為什麼來中國勸說中國不要進口伊朗石油了。

  中國外交部的能源戰略專家夏義善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中國主張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反對會影響伊朗人民生活的制裁;同時對中國來說,伊朗這個石油供應地決不能丟。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實現石油來源多元化。夏義善說:溫家寶總理此次訪問沙特,雙方建立緊密的能源合作關係,就是服務於能源產地多樣化這個目標的。據介紹,此次訪問,沙特已經同意增加對中國的石油出口,而中石油也投資百億美元,和沙特國家石油公司在當地建合資煉油廠。

  根據長期從事中國能源外交的夏義善的理解,中國當下還是傾向於兩邊做工作。一方面以某種方式給伊朗傳遞一個信息:這樣鬧下去對誰都不好。另一方面,對美國要求中國不再進口伊朗石油的訴求,可以給點姿態,但是根本上講,中國客觀上是不可能放棄伊朗這樣大的能源產地的。

  《華爾街日報》報道:本月份中國從伊朗的石油進口減少了一半,該報認為這是中國被美國成功說服、一同加入對伊朗制裁的結果。可是他們顯然忽略了一個事實:中國從某一國家進口能源,從來就是有的月份多一些、有的月份少一些的,這樣判斷依據不足。

  甚至在伊朗是否在搞核武器這一點上,也有不同理解。

  白林大使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伊朗沒有核電站,搞濃縮鈾只能是發展核武器。據介紹,核燃料是俄羅斯提供的。

  但是夏義善卻認為,到目前為止,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伊朗在搞核武器,說已經搞成了就更不靠譜了,「因為搞成核武器,是要有一定時間的」。

  中美外交渠道的消息源說:美國實際上也不相信伊朗在搞核武器,至少現階段還沒把伊朗那點核當回事。美國同樣不相信伊朗要打仗,而美國在當前經濟困局下實際上也不想、不準備和伊朗開打。這大概就是為什麼俄羅斯指責美國在搞「戰爭邊緣」政策的原因了。

  歐美吃虧,中國得益?

  白林女士告訴南方周末記者:作為一種替代,一旦禁運開始,沙特將作為替代伊朗向歐洲供應石油的主要國家之一。

  無獨有偶的是,作為一種準備,中國以及世界其他石油消耗大國也選擇了沙特作為禁運實施后替代伊朗的主要供油國之一。

  但是問題就出現了:沙特有沒有這樣大的供油能力來完全填補伊朗留下的份額?沙特政府幾天前向來訪的美國官員表態說自己有這樣的能力,但是市場對此抱審慎的態度。這有可能導致全球油價上漲。

  還有一個問題:禁運實施后沙特代替伊朗供給的石油價格和原來伊朗提供的還是一樣嗎?

  一位歐洲大國駐華外交官向南方周末記者描述了這樣一種情景:因為要填補伊朗留下的市場空額,沙特就需要大大增加每天的原油產量,加上逐利的本性,沙特一定會提價,於是,凡是從伊朗轉向沙特獲得石油供應的國家,就存在進口成本上升的問題;相反,中國繼續從伊朗獲得石油,而伊朗因為突然存在一個供過於求的問題,按照商業慣例,應該打折銷售,於是中國獲益。

  退一步講,即便沙特「講政治」,顧全制裁伊朗的「大局」,按照和原來伊朗一樣的價格銷售給參與禁運的國家,中國還是得了便宜。於是這場禁運的結局按這位外交官的意思就是:歐美吃虧,中國得益。

  會這樣嗎?還真不好說。走著瞧吧。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6 14:06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