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少海博士簡歷:1982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化學系;1988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化學博士;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博士后。曾任美國W. R. Grace華盛頓研究院資深研究員。目前擔任美國亞洲文化學院 (UACA) 教授、國際培訓和發展聯合會(Council for International Training & Development CITD)主席、愛因斯特(中國)理事長。
在座的許多同學也許喜歡文科。那我就再舉一個文科的例子。比如說,經濟學,是研究人的經濟行為。我們知道,中國對人類的經濟實踐貢獻很大,比如中國人使用紙幣的歷史,就比西方人早;世界上最早的國際商業交易會,也是在中國開的。但是,中國人對經濟學理論的貢獻卻幾乎為零。最早的經濟學理論,是由亞當斯密,一個英國人,建立的,他寫了一本經濟學經典著作,叫做《國富論》。從此以後,我們才發現,原來經濟行為也可以通過理論模型來描述。為什麼原來不知道呢?這裡又涉及到一個重要的問題的起點:前提界定。我們現在知道,西方的幾乎全部經濟學理論,都建立在二個簡單而且絕對的概念上,一個是「經濟人」概念;另一個是「效用」概念。只有把這兩個概念建立起來,定義清楚,經濟學理論才有了一個基點。這個「經濟人」概念是什麼意思呢?我可以用「分蛋糕問題」做一個說明。「分蛋糕理論」屬於最簡單的Game Theory 也就是「博弈論」。問題可以這樣表達:兩個孩子分蛋糕,媽媽無論怎麼切,都不可能均勻。孩子都要挑大的一塊,要爭鬧。那麼,怎樣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可以讓兩個孩子都沒有意見呢?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有名的博弈論問題,後來從中推出了在博弈論和經濟學中很重要的「極大極小原理」。誰能知道這個最好的策略呢?---對了。最好的策略是讓一個孩子切蛋糕,另一個孩子挑蛋糕。這樣,兩個孩子都會自覺自願,無法爭吵。但是,這個策略的前提,其實整個經濟學理論的前提,都建立在一個前提假定上,就是,兩個孩子都要最大的蛋糕,都要在可能的情況下,自己利益最大化。這就是「經濟人」假定。我們知道,這個「經濟人」假定,在實際生活中並不真實,許多情形下一般人的行為模式並不那樣的自私,比如說,中國文化中的「孔融讓梨」,就不符合這個假定。但是,有了這個假定,才有了現代經濟學。這個例子也很好地說明,關於問題起點的定義,對理論創造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