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加藤嘉一:中國走向海洋?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2-1-13 06:2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01-12 06:06加藤嘉一 四月網綜合

核心提示: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創新雖然也是一種寶貴的品質,但在沿著自己「偉大祖先」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要現實得多,走向海洋的事業也是如此。


最近,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了一部官方紀錄片《走向海洋》。它討論了中國、西方與海洋之間的關係,形式上相當於23年前著名政論片《河殤》的續集。

不過,這部紀錄片雖然在最終觀點上與《河殤》一致,都是提出中國走向海洋,走向世界,但只要看幾分鐘,就會發現兩者的巨大差別。《河殤》批評了中華文明保守封閉的特徵,對西方採取了學習的態度,而《走向海洋》則把歷史上的中國直接說成海洋強國,歐洲才是封閉保守的一方。

這種全新的觀點,我還是第一次接觸,感到十分有趣。

而更有趣的,甚至可笑的是這部紀錄片的細節,中國商朝時代就遠航到澳大利亞和美洲、明朝時的木製帆船近一萬噸,兵馬俑中的士兵面向東方是為了跟皇帝征服大海…… 這使人想起了據說存在於韓國歷史教科書上某些「光榮歷史」。

但是看看紀錄片后列出的各個「有關部門」,則讓人無法笑出來。軍方、政府、國有企業、科研機構,都深度參加了這部紀錄片的攝製,他們一致認為兵馬俑中的士兵面向東方是為了跟皇帝征服大海。這就使人不能不思考:在官方電視台上播放這種紀錄片的國家,到底在追求什麼?

如果說《河殤》追求的是對世界的開放和對西方的學習,那麼,不管它是否引發了政治問題,至少這種追求已經實現。中國的改革開放、思想解放、融入世界已經成為大趨勢,不可能回到過去,帶來這一局面的恰恰是海洋和它提供的貿易機會。《走向海洋》特彆強調了,或者塑造了中國航海力領先於西方的歷史,告訴觀眾不必再多學西方,於是剩下的只有面向東方的兵馬俑。它代表的是海權,一種很硬的實力。

在《走向海洋》的開頭動畫里,即將成為中國的第一艘航母的「瓦良格」號掛著國旗,與其他軍艦一起穿越風浪。而事實上,它正在渤海上進行頻繁的實驗,為加入海軍做最後的準備。同時,上海的船廠也正在把陪伴航母的驅逐艦和護衛艦製造出來,瀋陽的飛機工廠則將提供航母上的戰鬥機。也許只需要一年,或者最多一年半的時間,這些工作都將完成,航母將「形成戰鬥力」,中國將暫時擁有世界第三的海軍——而且未來排名上升的可能性遠遠大於下降的。雖然這隻海軍在短期內無法挑戰美國同行,但畢竟是走向海權的第一步。

那麼海權,或者說Sea Power,究竟是什麼?在這裡我不想玩學術,而是說一下最簡單的概念,海權就是你的船在海洋上行駛的權力。我曾經翻譯過一位日本外交官的著作《日本走向何方》,書中提到「日本進口的石油大部分是從中東經過馬六甲海峽,再從南中國海往北,最後到達日本。假如這條航道的安全受到威脅,日本的經濟活動將會停滯,並受到致命的打擊。這條航道是島國日本的『海上生命線',其安全無疑關係到日本核心的國家利益。」海權使日本可以使用這條航線,國家因此得以生存。當然日本也承認,「支撐它的是以第七艦隊為核心的美國海軍」,日本使用的是美國的海權。

海上生命線對中國來說也存在。中國是世界上最有擴張性的陸地強國,它的陸地邊界全都位於難以繼續擴張的地方,所以海運佔了中國對外貿易的絕大部分。甚至可以說,中國也是某種意義上的島國,至少是半島國家。不用看任何紀錄片就知道,中國能有今天,完全是因為從中國通往世界各地的海運線在改革開放以來一直暢通無阻,而在未來,眾多的人口和貧富的差距使中國經濟必須高速發展,對海上生命線的安全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幾十年來,一直維護中國海上生命線安全,為改革開放保駕護航的大英雄是誰呢?客觀說,同樣是「以第七艦隊為核心的美國海軍」。儘管早已成為許多年輕的中國人痛恨的對象,但正是這隻海軍默默地在世界各個海洋和海峽上巡邏,打擊一切以切斷航路為威脅的武裝者,保證了資源進中國,商品出中國的安全。如果美國艦隊突然被消滅或者撤回美國,中國將無力在海盜、恐怖分子或者新的薩達姆面前保衛自己的航線安全和經濟安全。雖然中國從來沒有人研究「美國海權對中國經濟安全的重大意義」,但政府一直在購買美國國債,與日本一起成為這個體系的最大擁護者。

然而,這種服務未必是永久的。中美關係的前途,誰也說不清,而短期的新挑戰正在大量出現,目前正在熱烈討論的對伊朗制裁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如果這個美國倡議的行動得以落實,作為世界主要工業地區的北美、歐洲和日韓將停止進口伊朗的石油,不希望花更多錢的中國將別無選擇地增加對伊朗的石油進口,而根據制裁法案,與西方有任何關係的航運公司都將退出與伊朗的合作,中國的進口將不再受到美國海權的保護。從此之後,中國海運者將在沒有保護的海洋上獨立面對各種風險,直到中國在外交上讓步,或者建立了自己的海權為止。

海軍是一個新興國家最難快速建立的體系,綜合了軍事、政治、外交、經濟、文化的「大海權」更不是說有就有的。直到目前為止,中國海軍仍然是一隻短腿的、近海的力量,他們每天想的是如何在自己的家門口與遠道而來的美國人進行戰鬥,而不是在遙遠的海外與美國人進行打擊海盜的比賽。而這種比賽,馬上就要在波斯灣開始了。

在我看來,正是因為有了這樣的壓力,才有了《走向海洋》這部紀錄片。在中國人的精神世界里,創新雖然也是一種寶貴的品質,但在沿著自己「偉大祖先」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要現實得多,走向海洋的事業也是如此。

只是我不知道,這樣的思維方式是否真的屬於一個海洋民族。

來源:FT中文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8 13:27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