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分大小乘是否破壞佛法兼答圓宇妙心

[複製鏈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Djogchen 發表於 2012-6-1 21: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大乘的相應梵語是「Mahayana」,是大的車乘或行程之意;「小乘」的相應梵文
為「Hinayana」是小的,低等的車乘或行程之意。說小乘,顯然有貶抑之意;相應
地,說大乘,有顯揚之意。現代的佛教學者,沿襲此用法,已是中性,並無顯揚或
貶抑的意味
。至於現代的上座部信徒,則仍不喜被稱為「小乘」。實際上,「大乘」
一名的淵源,『阿含經』便在多處提到這個名字。如『長阿含經』(Digha-nikaya)
謂「佛為海船師,法橋渡河津,大乘道之輿,一切渡天人。」(注2)『雜阿含經』
(Samyutta-nikaya)謂「阿難,我正法律乘、天乘、婆羅門乘、大乘能調伏煩惱
軍者。」(注3)此外還有多處不錄。3)《雜阿含經》卷二六第六六九經(《大正
藏》二•一八五頁上),以行大乘的四攝法(布施、愛語、利行、同事)者為大士。
4)《根本說一切有部 奈耶》卷四五(《大正藏》二三•八七五頁中),亦有:
「乃至出家得阿羅漢果,或有發趣聲聞獨覺乘心者,或有發趣大乘者。」5)《增一
阿含經》卷一,明白載有大乘菩薩道的六度,並記載了第一次佛經集結時之窟外大
乘經集結:阿難尊者在窟內與諸大聲聞集結完成四阿含后,又發心會同彌勒菩薩等
「賢劫中諸大菩薩」,集結更深邃難明的大乘菩薩道經典,「世尊所說各各異,菩
薩發意趣大乘」, 讚歎「方等大乘義玄邃」,「難明難了不可觀」

佛法確實無高低之分,現代佛學者分大小乘,末學認為只是一種方便法,佛滅后不
久,部派在印度成立,他們的理論大部分都是以輪迴的諍論為目標,開始已偏離了
佛陀的教導,這也是後人分大小乘的其中一個理由。

 大乘佛教包括信、願、行、證四個階次的修學。大乘菩薩道修學,從十信位圓滿
后,入初住位的布施,然後進入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修六度,由於善
知識攝受而入不退轉住(第七住),親證第八識如來藏心。自此後便有第十住見性、
十行十迴向後入初地,地地增上,最後在最後身菩薩時,坐菩提樹下,成就四智圓
明的佛果。易行道的凈土法門則以信願念佛為主,凈業三福為輔,仰承佛力往生得
不退轉后,再回娑婆修菩薩道直至成就無上菩提。
  大乘佛法以親證真心阿賴耶識為根本標的,在親證真心后,便踏上內門修六度
萬行的菩薩道。菩薩以四攝法(布施、愛語、同事、利行)為方便攝受眾生,修學
三乘菩提,普度眾生。

 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為目標。所以,
菩薩之道,深廣無盡,其主要內容為:菩薩,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多,歷十地而
成佛。根據《大智度論》的三句話可以總括大乘:1.一切智智相應作意--一切智
智即是無上菩提;2.大悲為上首--發大悲心以普濟眾生之苦;3.無所得為方便行
--體證緣生空無我之義,忘我而為眾生服役,嚴凈國土


我手寫我心!

180

主題

645

帖子

1004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004
沙發
WILLIAMLYLE 發表於 2012-6-2 08:59 | 只看該作者
小乘教以羅漢的解脫為目標,大乘教則以菩薩道的圓滿--成佛為目標。所以,菩薩之道,深廣無盡,其主要內容為:菩薩,發菩提心,行六波羅蜜多,歷十地而成佛。


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  D兄正知正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40

主題

1174

帖子

964

積分

貝殼網友八級

Rank: 3Rank: 3

積分
964
3
圓宇妙心 發表於 2012-6-2 09:32 | 只看該作者
具體探討請參看四諦八正道:唯一大乘解脫道,三乘聖者之共法一貼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 ... &extra=page%3D1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2 23:1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