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貸存比75%之限」合理嗎?

[複製鏈接]

1475

主題

1562

帖子

2191

積分

五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19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央行專家以「貸款創造存款」為依據,質疑貸存比75%之限
  
  「貸款創造存款」論認為,貸款是貨幣的起點
  
  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司孫國鋒認為,傳統貨幣銀行理論是類似於「存錢罐」,以銀行吸收客戶存入現金作為貨幣創造的起點,將客戶存入的資金當做「初始資金」,這其實是犯了本末倒置的錯誤,因為客戶可以存入銀行的資金也不是憑空產生。
  
  孫國鋒認為,在信用貨幣時代,「貸款才是貨幣起點」。簡言之,貨幣的初始來源應該是「中央銀行將現金投入流通」,商業銀行從央行獲得貸款。所以說客戶從銀行中提取的存款,也是來源於貸款。
  
  而商業銀行在發放貸款時,其原有的存款並未發生變化,因而商業銀行貸款與原有存款沒有直接關係。貸款本身並不需要有資金來源,而恰恰相反,銀行在發放貸款的同時就已經創造了對應的資金來源———存款,即「貸款創造存款」。
  
  「貸款創造存款」論下,貸存比75%之限並不合理
  
  在「貸款創造存款」理論下,貸存比75%之限變得不合邏輯。孫國峰認為,按「貸款創造存款」理論,銀行的100元貸款一定會創造出100元的存款,如果非要按貸存比不能超過75%來操作,就意味著認同75元的貸款能創造出100元的存款。
  
  事實上,「貸存比75%之限」因為相對嚴苛,在具體實施中常常引發「攬儲大戰」。在貸存比限制之下,每到季末、月末等考核時點,銀行會競相高息攬存。據第一財經日報報道,部分銀行在月底和季度末給出日息1%-2%的高回報,已經成了「慣例」,12月底存入的日息甚至可以高達3%。
  

  
  「貸款創造存款」理論認為,在信用貨幣時代,「貸款才是貨幣起點」。
  
  貸存比75%之限誕生於特定歷史時期,已相對滯后
  
  貸存比75%之限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經濟過熱時期
  
  現行的貸存比不得超過75%的指標限制是由央行制定於1994年,並於1998年1月1日起由國家面向國有商業銀行實施,以加強對資產負債比例管理。2006年時開始實施於外資銀行,但給予外資行一定的寬限期,允許他們在3~5年內達到監管標準。
  
  「貸存比75%之限」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的經濟過熱時期,通貨膨脹非常嚴重,1992至1993年間,中國經濟增長速度達到13%,兩年裡投資分別上升70%和40%,貨幣年增發34%,致使1994年CPI高達24.1%,創下了改革開放以來最高的通貨膨脹率。
  
  此時實施「貸存比75%之限」,是為了與當時的「雙緊縮」政策導向相適應,抑制通脹、實現經濟「軟著陸」。可以說,「貸存比75%之限」是有著特定歷史時期特徵的。
  
  「75%之限」在目前來看,已經有些滯后
  
  對於「75%」這一數字是如何得出的,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的楊無限、韓敏認為,央行在1994年制定時,可能是借鑒了美國「駱駝評級」制度。「駱駝評級體系」是美國監管部門對商業銀行經營狀況進行全面評估時使用的統一標準。該制度就將銀行的最佳貸存比放在60%一80%之間,認為超過80%就意味著銀行可能存在較大的流動性風險,而低於60%則意味著銀行的盈利性可能受到損害。
  
  但美國當時的實際情況是,在1998年時全國商業銀行的貸存比己達96%左右。而且在金融業比較發達的美國、歐洲和香港等地都沒有對銀行提出強制性的貸存比要求。2010年末,美國商業銀行提供信用總額9.21萬億美元,存款7.89萬億美元,貸存比117%;歐元區金融機構貸款餘額12.27萬億歐元,存款餘額10.80萬億歐元,貸存比114%。香港銀行體系貸存比也長期維持在85%左右。
  

  
  中國「貸存比75%之限」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高度通脹的特定時期。美國、歐洲和香港等地都沒有對銀行提出強制性的貸存比要求。
  
  外匯占款減少將成趨勢,分析人士認為貸存比監管應該放鬆
  
  外匯占款減少將成趨勢,銀行吸存壓力會越來越大
  
  貨幣創造的兩大渠道分別為外匯占款和貸款。過去幾年中,在強力的出口創匯下快速穩定增長的外匯占款,為商業銀行應對「75%之限」起了很大幫助。由於出口順差和外資大量流入,企業在銀行大量結匯,央行只能被動的發行同等本國貨幣加以對沖,外匯占款的不斷流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商業銀行的存款壓力。
  
  但是目前外匯占款已經出現明顯的減少。2011年10月、11月,中國罕見的出現了連續兩個月外匯占款的環比減少。而且在中國今後的發展中,改革對外依存度過高的經濟模式已成共識,可以預見未來外匯占款不斷減少將成趨勢,而商業銀行的存款壓力也會越來越大。
  
  分析人士認為應該放鬆貸存比管制
  
  「對中國來說,如果外匯占款減少是一種趨勢,那麽放寬貸存比就一定是政策必須的選擇。」華創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華中煒認為。
  
  光大銀行首席宏觀分析師盛宏清也表示:「我們主張取消存貸比管理,釋放銀行信貸空間和信貸能力。在RRR(存款準備金率)控制下和資本充足率管理下,存貸比已無必要。」事實上,金融業發達的歐美等國對銀行貸存比普遍沒有強制性規定,而多是以資本充足率作為預防銀行系統性風險的指標。
  
  (網易財經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在「貸款創造存款」理論下,「貸存比75%之限」並不合理。「貸存比75%之限」誕生於上世紀90年代高度通脹的特定時期,但是在外匯占款不斷減少的當下,這一規定已經漸漸顯露出不適應,分析人士認為應該作出調整或放鬆。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18 05:2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