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綽禪師略傳

[複製鏈接]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1-14 01:3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綽禪師於北齊武成帝河清元年(西元五六二)出生於曇鸞大師之弘化地域-并州汶水(山西省文縣),或謂并州晉陽,距大師之往生(西元五四二)正好二十年;當時所謂入佛滅後之一千五百十一年,即初入末法之時。

        俗姓衛氏,自幼即稟性溫良謙讓,受到鄉里人民的稱讚而聞名。十四歲出家,於當時所風靡之《涅槃經》竭力鑽研,偏所弘傳,講此經二十四次。

        嗣後,又以太原開化寺之慧瓚禪師(西元五三六~六○七)為師,入其僧團學《般若經》。慧瓚禪師係當時禪學名匠,有數高德,座下法侶二百人,譽滿二河,道俗傾望。綽禪師就其修學空理,深有契悟。同門尚有三階教之信行法師(西元五四○~五九五) 。

        直至瓚禪師入滅後才離開僧團,慕名參謁汶水之石壁玄中寺,此寺是後魏曇鸞大師之舊跡,曇鸞大師於此寺久蘊淨宗行業,並自信教人信,常弘化於并州、份州一帶,甚得廣大信眾奉持、歸依。至往生時,瑞應甚多,郡人奇之,搜記其事刻於石碑。綽禪師讀到曇鸞大師碑文,猶如百雷貫心,豁然醒悟,遂擱置涅槃廣業,歸入淨土,遂於曇鸞大師塔前自誓為弟子,並住錫此寺。時隋煬帝大業五年(西元六○九) ,禪師四十八歲,大師滅後六十九年,所以古來以禪師為滅後弟子(三世以下懸孫弟子) 。

        常讚歎曇鸞大師智德高遠而言:「相去千里懸殊,尚捨四論講說,迴轉自力修行,唯信彌陀本願,已見往生;況我小子,所知所解,何足為多,而恃此為德!」因此即時捨棄聖道門之講說,修淨土行,一向專念阿彌陀佛。法然上人於《選擇本願念佛集》第一章之後言:「設雖先學聖道門人,若於淨土門有其志者,須棄聖道,歸於淨土。例如彼曇鸞法師,捨四論講說,一向歸淨土;道綽禪師,擱涅槃廣業,偏弘西方行。上古賢哲,猶以如此,末代愚魯,寧不遵之哉!」即指此而言。

        回顧過去,停留在大乘空觀,理論上雖了解,也能敷演,若就實踐上而言,則不得不說是觀念上的遊戲,所謂「口口談空,步步行有」;對一個有智慧有道心的行者來講,有不得不捨聖歸淨的必然性。

        爾後,相傳講說《觀經》二百遍,日課念佛七萬遍。教諸有緣,不向西方涕唾便利,不背西方坐臥。並勸化并州之晉陽、太原、汶水三縣道俗男女,七歲以上的人都知道念阿彌陀佛。為了勸化人們念佛,用小豆計算,每念一聲,便數一粒,如是計之,甚而有累積到數百萬斛者。後又發明以木槵作念珠,分贈四眾弟子,使人易於持念佛號,往往有瑞應。

        曾在行道時,有僧念定之中,見綽禪師緣佛,珠數相量,如七寶山。又睹西方靈相,莊嚴難以言喻。因此盛德日增,名聲遠播,道俗男女,赴者彌山。

        講《觀經》時,詞既明詣,說甚適緣,比事引喻,聽無遺拘。人各捏珠,口同念佛。每散席時,大眾念佛之聲,響徹林谷。

        曾有邪見不信之人,欲相抗毀,及見綽禪師之慈容,氣消而回。其德感物情,有如此者。

        曾於貞觀三年四月八日,綽禪師預知往生時至,通告緇俗弟子,聞而赴者,滿於山寺。咸見曇鸞大師在七寶船上,告綽禪師云:「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耳!」並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男女等以裙襟承之,人人皆得,其色鮮白,薄滑可愛。眾乃驚歎,大生信服,即使斷善闡提,亦生信心。所以唐初并州諸郡,深受淨業薰陶,乃由綽禪師所興盛。

        年登七十,忽然齔齒新生,如本無異。色身更形康健,容色盛發,直到往生之八十四歲前,依然精神矍鑠明爽。講演淨宗要義,理味奔流,詞吐包蘊,氣霑醇醴。其法緣之盛,可謂如風偃草,普化及於庶民,念佛之於當地,已成風俗,所謂「道俗嚮其綏導,望風而成習矣!」

        至唐朝時,聲譽日隆,遠播京師。唐太宗行幸太原時,特與文德皇后御駕玄中寺禮拜綽禪師,並布施眾寶名珍,供養啟願。可見綽禪師德望之高,至於為人主所禮敬崇仰。

        貞觀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四月二十四日,悉與道俗取別,三縣內門徒,就別前後不斷,難可記數。至二十七日於玄中寺往生,這時白雲從西方來,變為三道白光,於自房中,徹照通過,終訖乃滅。後荼毗時,又有五色光三道於空中現,映遶日輪。又有紫雲三度於墳上現。春秋八十四。遺著《安樂集》二卷,繼承龍樹菩薩,曇鸞大師之自力難行、他力易行的思想,分判佛教為聖道門與淨土門,而勸人捨聖歸淨,所謂「聖淨廢立」。

        綽禪師門下弟子有善導、道撫、道穗、道生等,其中尤以善導大師為繼起念佛勝行,發揚淨土法門,而大成淨宗的大師。

(以上參考自《類聚淨土五祖傳》,《大正藏》第八十三卷一五六頁。)
日知而智

12

主題

143

帖子

176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176
沙發
有所依止 發表於 2012-1-15 08:45 | 只看該作者
《類聚淨土五祖傳》,系日本凈土真宗七祖法然所著
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3%95%E7%84%B6

《大正藏》全稱《大正新修大藏經》Dazheng Xinxiu Dazangjing 。日本大正13年(1924)由高楠順次郎和渡邊海旭發起,組織大正一切經刊行會;小野玄妙等人負責編輯校勘,1934年印行。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 ... 7%E8%97%8F%E7%B6%93

有知法者 若老若少 故應供養
恭敬禮拜 猶如事火 婆羅門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63

主題

617

帖子

692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92
3
fansfan 發表於 2012-1-15 09:04 | 只看該作者
淨土宗的祖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1043

主題

1萬

帖子

7532

積分

四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7532
4
 樓主| chico 發表於 2012-1-16 03:34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chico 於 2012-1-16 03:37 編輯

「淨宗經典集要」


釋道綽。俗姓衛并州汶水人。棄家已來。歷訪名師。後聞瓚禪師理行兼著。畢志事之。尋憩壁谷玄中寺。寺即後魏曇鸞法師之舊止也。鸞於其寺。久蘊淨業。至其亡日。疊有祥異。郡人奇之。捃摭其事。刻之於碑。綽臨其文。彌起深信。於是依附靜境。澄寂諸念。念彌陀佛。不知其數。大汎日以七萬遍為度。並汾之間。風俗少事念佛。持數珠者罕。甞有之。綽勉僧俗念佛。無數珠者。以豆記之。如念一聲。即度一豆。或時麻麥記者亦然。已而較之。其所度者數萬斛。唐真觀三年四月八日。道俗集其寺。樂如來之降生也。且見鸞於空中。乘七寶船。由其船上而指綽曰。汝於淨土堂宇已成。但推報命未盡。爾復見化佛與化菩薩飄颻在空。眾乃驚歎。大生信服。雖夫無種闡提之人。亦率服之。以故唐初。並汾諸郡。熏漬淨業。由綽盛焉。綽有同志道撫者。久居輦下。去玄中寺。頗甚疎遠。或時相見。必指淨土為永會。綽亡既三日。撫聞之曰。吾常以行先之。何乃後也。又曰。吾如一息之功。見佛之期可追矣。即日於像前叩頭陳露。退就其座以化。

(淨土往生傳卷中)
道綽禪師

唐朝綽禪師并州人。玄忠寺講觀經二百遍。三昧七歲並解念佛。自穿樓珠。勸人念佛。語常含笑。不曾面背西語善導曰。道綽恐不往生。願師入定為佛得否。善導入定。見佛百餘尺曰。道綽現修念佛三昧。不知捨此報身得往生否。又問。何年月得生。答曰。伐樹連下斧。無緣莫共語。還家莫辭苦。又令綽懺悔。一者安居經像於淺處。自居安穩房中。二者作功德使出家人。對十方僧懺悔。三者因修建傷損含生。對眾生懺悔。又問。終時有何瑞相令人見聞。答曰。亡日我放白毫。遠照東方。此光現時。來生我國。果至亡日。三道光白毫照於房內。又見曇鸞法師光。七寶池中語曰。淨土已成。餘報未盡。紫雲境上三度現。

(往生西方淨土瑞應傳)
道綽

唐道綽。并州汶水人。十四齣家。習經論。晚事瓚禪師學禪。又篤志神鸞淨土之業。有僧定中。見綽數珠如七寶大山。平居為眾講無量壽觀經。將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嚮彌林谷。六時禮敬。初不廢缺。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四月八日歸寂。聞而赴者。滿於山寺。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焉。

(往生集卷之一)

唐并州玄中寺釋道綽。姓衛。并州汶水人也。清約雅素慧悟天開。承昔鸞師專崇習業。以貞觀二年四月八日。綽知命將盡。通告事相。聞而赴者滿于山寺。感見鸞師在七寶船上告綽雲。汝淨土堂成。但餘報未盡。並見化佛住空天華下散。士女等眾以裙襟承得。薄滑可愛。又以蓮華乾地而[木*函]者。經七日乃萎。及餘善相不可殫記。至年七十忽然齓齒新生如本。全無歷異。報力增強。自非行感倫通。詎能會斯嘉應也(右一驗出唐高僧傳)。

(法苑珠林卷第二十六)
道綽法師往生淨土

道綽。并州人。出家習經論。晚事瓚禪師學禪。又篤志淨土。有僧定中見綽數珠。如七寶大山。平居為眾講十六觀經。將二百遍。人各掐珠。口稱佛號。或時散席。響彌林谷。六時禮敬。初不廢缺。念佛日以七萬為限。貞觀二年四月八日歸寂。聞而赴者。滿於山寺。見化佛住空。天花下散焉○僧衒。并州人。初念慈氏。期生內院。年九十遇道綽。始迴心念佛。日禮千拜。一心無怠。後有疾。告弟子曰。阿彌陀佛授我香衣。觀音勢至示我寶手。吾其行矣。言訖而逝。七日異香不散。時有啟芳圓果二法師。目擊斯事。乃於悟真寺。共折楊枝於觀音手中。誓曰。若於淨土有緣。當七日不萎。至期益茂。芳果慶忭。晝夜觀念不捨。忽覺臨七寶池。入大寶帳。見佛及二大士坐寶蓮臺。光明輝映。芳果作禮。佛雲。念我名者。皆生我國。又聞釋迦世尊。與文殊菩薩。以梵音聲。稱讚淨土。復見三道寶階。其一白衣。其二道俗相半。其三惟僧也。雲皆至心念佛者。得生此土耳。後五日忽聞鐘聲。曰鐘聲我輩事也。俱時化去○明瞻。隱居太乙山智炬寺。晚歲尅志安養。貞觀二年十月。知命將盡。入京就興善寺設齋。辭別道俗。時僕射房玄齡杜如晦皆與焉。即返智炬寺。整威儀念佛。遽曰。阿彌陀佛來也。二大士亦至。竦身合掌而化。

日知而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 09:1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