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如何培養獨立自信的孩子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1-12-28 00:42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在圖書館發現這本書,是它的名字吸引了我──「不上補習班的第一名」,我正在為四年級的兒子糾結,公校功課輕鬆,老師開學就講了:「我們的家庭作業要控制在一個小時以內。」但兒子所在的資優班中大多數是亞裔小孩,推爸推媽各出奇招,老師功課少,轉身就奔各個補習班去了。我雖然曾夢想讓孩子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但在華人扎堆的學區,總是身不由己地被這股極端重視教育的洪流推著向前。但聽一個家長透露,補習班就是功課多,有一次發回來的數學作業竟多達25頁,我又忍不住頭皮發麻,難道我們的孩子這麼早就要走上「學海無涯苦作舟」的不歸路嗎?

所以看到這本書就趕緊借回家,想幫孩子從中汲取一些經驗,不要過早地進入「補習──拿高分──補習」的怪圈。結果打開細細一讀,才發覺它並不是寫給學生的書,更多的內容觀點是針對家長,我不但從書中發現了自己的影子,更為以後到底要怎樣教育培養孩子,敲響了警鐘。

本書活靈活現地描繪了現代的學生家長,過度熱中於教育,汲汲營營於體力消磨戰的身影。本書的主角是一名名叫「小米」的小學生。小米的媽媽是巨細靡遺為孩子一一打點所有的生活才能放心的典型的「經紀人」媽媽。另一個主角「智律」則是一位非常自律的學生。智律沒有人跟在身邊為他安排一切,他總是主動地設定目標,自動自發地唸書,所以在學校成績一向很好。智律的事情給了小米和小米的媽媽很大的刺激,開始自我反省並改變觀念。小米主動向父母宣布「我要做個自動自發的人」,在經歷種種錯誤之後,一點一滴地改變,慢慢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看到書中小米媽媽的行事曆,我便忍不住要笑:

「11:30 跟小米同學媽媽們吃午餐(打聽哪一家的英文補習班教得最好);

英語教學試聽跟評估,買練習本和錄音帶(★重要!);

買小米的上衣和襪子;整理小米的學校期中考試範圍(排定考前復習行事曆最緊急);

期中考重點整理(社會跟自然要先準備);

星期三高中同學會,缺席(準備小米的學校期中考)」

雖然我不像她這個全職媽媽那樣有這麼多時間放在孩子身上,但除了工作,我的行事曆和她真的很相似,三不五時地跟同學媽媽煲電話粥,交流的都是與學校、學習有關的經驗;認真地閱讀兒子的參考書、筆記,以便找到程度相當的練習題;即使離家在外,也要定時打電話回去督促兒子練琴、做題、閱讀,或是跟先生交接對兒子功課的審查…

可是我們這些媽媽一絲不茍的督促在孩子的眼中究竟是怎樣的呢?小米媽媽聽女兒抱怨社會課本的內容看不懂、記不住,就上網搜尋整理好的精簡內容列印出來給她;由於對網上資料不甚滿意,還自己整理各科的重點,用五顏六色的螢光筆,在重要內容上標星號註明解釋,幾乎快把女兒的課本翻爛了;並且為了女兒的考試,推掉了20年來的第一次同學會。小米對媽媽的學習筆記深感佩服:「你以前唸書的成績一定很棒吧!」可是又不解媽媽推掉同學會的行為,她甚至認為媽媽連一個好朋友都沒有。媽媽時常見面的人雖然不少,但每次都是匆匆忙忙,而且那些人也都是小米從各個年級同學的媽媽,或是補習班好友的媽媽。媽媽從來不跟自己的好朋友碰面,只知道一有空就找其他媽媽聊小米的事、學校的作業。

小米很害怕,不知道30年後的自己是不是也會變成媽媽這個樣子?她甚至想,如果將來變成大人後不生小孩,是不是就不用整理課本重點了?小朋友問小米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小米無奈:「媽媽要我變成什麼樣子,我就變成什麼樣子。」

我家又何嘗不是這樣?我在學校記下老師推薦的網站,自己先去瀏覽,找到與兒子所學章節匹配的內容,督促兒子去看;遍查各種閱讀分級推薦書目,根據兒子相應的等級去圖書館借書;參考兒子功課的鬆緊,選擇練習題給他補充…我從來沒有考慮過兒子的感受,每次部置完任務,總是聽他說「好」。但漸漸的,我發現偶爾走進電腦房,他似乎匆匆地切換了瀏覽的頁面;給他借的很多書,他都沒有興趣,只是囫圇吞棗地看過,寫不出感想;要他做的數學應用題,也常常是只有一個簡單的答案,也不在乎對錯;更別提練鋼琴,如果我問他「今天有沒有練過琴」,他的回答十有八九是「你並沒有叫我練」。

書中的小米要寫讀後感,媽媽就給她找了「居里夫人」的勵志書,還按照自己的思路幫她擬好初稿,小米既對這本書沒興趣,也不願把媽媽的觀點當成自己的讀後感,乾脆不交給老師;考試前夕,由於媽媽全力準備,抽查重點,小米昏頭漲腦走進考場,考得一塌糊塗。小米在媽媽的強力推動下完全失去了對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她終於對媽媽吐露心聲:「我們好像在玩兩人三腳的遊戲,有時甚至爸爸也來摻一腳,變成三人四腳。有些事情我希望可以自己獨立去完成。」小米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會,所以下決心要改變。

其實在我的干預之下,兒子不也是失去了自主能力,什麼事情都要依賴我嗎?有次送兒子去圖書館跟同學討論完成社會課題,那個小孩家長把他送到圖書館就離開了,他很熟練地登記用電腦、列印、查資料,而兒子卻缺乏實踐能力,因為平常這些都是我給他安排妥當;寫讀後感,也是我先與他討論,他寫好後還要等爸爸修改,我們手把手地教了很長時間,卻沒看到多大成效。想到書中所說,那些唸書不主動的小朋友,他們的實力往往是一下子就見底,而他們的不主動,又有多少是父母潛移默化中造成的呢?我開始警覺,如果繼續這樣和兒子玩兩人三腳的遊戲,他到底還能走多遠?

書中的小米通過爭取,終於取得媽媽同意,讓她自己讀書寫功課,甚至讓她獨自外出體驗生活一整天。雖然她一開始沒有計畫、缺乏責任感,也讓爸媽心驚肉跳,但通過鍛鍊,她的獨立生活能力最終得到了提高。

當然,我不奢望兒子能在短時間內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產生自動自發的願望,但書中提供的七個戰略,值得借鏡:

一、讓孩子學習相信自己的能力;

二、引導孩子對於自己正在進行的事產生興趣;

三、讓孩子試著自己做出選擇;

四、讓孩子自己決定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

五、所進行的工作告一段落,引導孩子預測結果;

六、訂必要的戰略,以成功完成工作;

七、即便孩子只做對了一件小事,同樣給予大力鼓舞。

誠然,自動自發的生活、學習態度並不見得能如父母的期望培養,更不可能單靠孩子的意志形成;這些戰略也是顯而易見的道理,但知易行難,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家長卻往往會忘記最簡單的道理,而做出許多自認為是「為了孩子好」的決定,最後適得其反。不管怎樣,如果想讓孩子走得更遠,跳得更高,我們這些過度操心的媽媽,還是及早從最簡單的戰略做起吧。

世界新聞網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20:28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