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隨著全球一體化 中國應「創造性介入」國際事務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2-24 02:2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weihua99 於 2011-12-24 02:27 編輯


2011-12-23 09:18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訪談對象】王逸舟,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曾任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主要著作《當代國際政治析論》《西方國際政治學》等

  【訪談動機】

  隨著全球化的持續發展及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開始越來越多地參與到國際事務之中,從美歐債務危機、氣候峰會再到利比亞撤僑,乃至聯合國安理會就對利比亞動武問題的投票,都可以看到中國積極參與的身影。過去曾奉行的「低調不介入」的冷漠態度正在逐步改變,中國希望承擔更多的國際責任,同時也希望爭取更大的國際話語權。在朝核、緬甸、蘇丹等一系列國際問題上,中國多方奔走,積極斡旋。一系列外交實踐都表明,中國外交政策正在尋求新的取向,中國外交風格正在悄然改變。

  日前,「學院派」出身的學者王逸舟在其新著《創造性介入》中結合中國外交的典型案例及具體實踐,提出了「創造性介入」的理念並對其進行了深入闡釋,他認為創造性介入國際事務已經成為中國外交的新取向。

  【先驅語錄】

  ★中國必須要對國際事務發出自己的聲音,超越此前很長一段時間「低調不介入」的態度。

  ★「創造性介入」立場既是對「韜光養晦」姿態及做法的揚棄,又絕非西式的干涉主義和強權政治。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不妨採取「兩區分,兩聯動」的思路,奉行「擱置存量、著眼新量」的原則。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 徐明 發自北京

  「低調不介入」已不適應國際新形勢

  《國際先驅導報》:我們注意到,您最近提出中國外交需要「創造性介入」。「創造性介入」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王逸舟:「創造性介入」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一種取向。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逐步從一種利益主要集中於所在地區的區域性大國轉變成為全球性大國,中國越來越多地不可避免地捲入到國際事務中,中國必須要對國際事務發出自己的聲音,超越此前很長一段時間「低調不介入」的態度。

  q:提出「創造性介入」理念有著怎樣特殊的歷史背景?

  a:經過改革開放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外交也已經躍上了一個「新高地」。「新高地」具體來說有兩層含義:

  第一,隨著綜合國力不斷增強,中國已初步具備世界大國的「氣象」,差不多所有重大國際事務都離不開中國的參與和表態,在某些領域更需要擔負起更大的責任,為國際社會做出特定的貢獻。

  第二,在驟然增加的機遇和挑戰面前,中國受到來自各個方面的批評和建議,同時還要在國際社會中扮演既定的角色。先前的「低調不承諾」已經不能適應國際新形勢,中國必須增加國際話語權。同時,我們也應該意識到,中國應該向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應該學會遊刃有餘地應對各種國際輿論。

  面對國際紛繁複雜的局勢,中國需要在海外維護越來越多的利益,中國必須積極主動參與其中。

  q:能否簡要歸納一下「創造性介入」概念的核心主旨?

    a:第一,判定世界總體的和平與發展的趨勢沒有變,中國持續壯大和加深對外依存的趨勢沒有變,以此認知作為鼓勵中國外交「給力」的大背景;

  第二,中國必須要有積極地態度和作為,而不是那種「各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態度,它特彆強調中國外交的引導性、主動性和建設性,把塑造於我有利、多數認可的國際規則和話語觀念,力爭在和平、合作和共贏的方式下解決糾紛,視為夯實「有所作為」方針的中心點;

  第三,拒絕成為習慣思想和做法的囚徒,相反,「創造性」介入的特點在於,有智慧地量力而行的介入,在介入的時機、方式及力量使用上都講求高超的智慧和技巧,越是在困境和挑戰面前,越重視有想象力的斡旋方式或巧妙想法,越要避免陷入強硬而簡單的對抗解決方式;

  第四,創造性介入追求的是更大範圍的和諧與安定,符合聯合國憲章和相關國際法規,尋求並保證具備國際合法性,同時還要盡量照顧到當事方的利益。

  利用新理念處理棘手外交問題

  q:您在《創造性介入》一書中提到利比亞問題是中國「創造性介入」國際事務的經典案例,理由是什麼?

  a:一方面,我們在今年2月成功開展了大規模撤僑行動,中國政府在短短12天的時間裡,將3.6萬多名中國公民安全、迅速地撤離到國內。這次撤僑體現出創造性介入的一個突出特點,即對時機的重視與把握,行動由外交部牽頭,迅速動員了一切可以利用的外交資源,開通了臨時國際航線,租借希臘大型客輪,創造出「擺渡撤僑」的新模式,但也提示了中國某些軟肋的存在,比如,中國空軍使用的是俄制運輸機,而非中國公眾期待的國產大飛機,中國企業走出去對安全風險的評估和應對不夠。

  另一方面,中國在利比亞危機期間,始終和利比亞雙方持續保持緊密聯繫,不斷作工作,呼籲雙方通過和平對話的方式來解決問題,而不是像某些西方國家那樣打一方、壓一方,贏得了較好的國際聲譽。

  q:南海問題目前是中國外交比較棘手的問題,出現東盟與美日印等國聯合對付中國的趨勢,假如設想中國在這一問題上「創造性介入」,有何建議?

  a:南海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首先,它是目前爭議面積最大的海域,而爭議的主權又涉及島礁、水面、大陸架、沿海經濟區及外大陸架劃界等多重主權爭議,捲入爭議的國家眾多。其次,各國在論述主權歸屬時都有各種各樣的理由和證據,而且都能找到不同歷史時段的證據和歷史資料。再次,美國插手亞太事務,意圖拉攏東盟數國在東太平洋地區建立一個長期的反華聯盟。此外,聲稱對南海擁有主權的國家,恰恰是華人華僑大量居住的區域,歷史上曾和中國發生尖銳的政治對立和外交摩擦,中國實力迅速增強,導致「中國強權政治論」「中國海上擴張論」等版本的「中國威脅論」,在這一地區有升溫的跡象。

   在南海問題上,中國如果「創造性介入」,不妨採取「兩區分,兩聯動」的思路,奉行「擱置存量、著眼新量」的原則。

  「兩區分」就是說首先要區分在南海問題上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問題的不同類型和性質,實現原則性與靈活性的統一,打破外界流傳的中國立場「僵硬論」、「不願對話論」。在涉及傳統安全領域的主權糾紛等問題上,決不能屈服於美國及東盟各國的無理要求,同時要做好最壞情況下以武力阻擊外部軍事威脅的準備。與此同時,對於非傳統安全問題,比如漁業糾紛、資源開發及國際航道安全和自由通行權等問題,應該採取更加積極開放、務實的態度,加強合作,共同開發。

  其次要區分雙邊談判與多邊協商的不同領域和問題,破除對多邊機制的擔憂心理和不必要的自我束縛。

  至於「兩聯動」,一要加強海空軍、漁業漁政、海監海事、石油勘探企業、中央外宣等多部門、多領域的聯動,另外還要加強南海、東海、黃海的聯動。

  總體上來說,在南海問題上就是「要軟的一手更軟,硬的一手更硬」,要「立足存量,著眼增量」。

  踐行中國傳統的中庸與和諧精神

  q:「創造性介入」立場與西式的干涉主義和強權政治有何區別?

  a:我所提倡的「創造性介入」概念與西方干涉主義和強權政治截然不同。

  創造性介入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參照《聯合國憲章》的基本精神某些情況下還必須得到聯合國多數成員的認可,特別是安理會的某種授權。

  而且,中國「創造性介入」主張尊重被介入對象的權利與尊嚴,尊重國家主權原則和各國人民的自主選擇原則,避免被其他大國捆綁裹挾,堅定地採取自主表態、自主進入或撤出的立場,同時耐心細緻地與對立方保持接觸。

    q:「創造性介入」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的方針是否存在矛盾?

  a:我認為,「韜光養晦」方針是在蘇東劇變后特殊的國內外背景下提出的,進入21世紀以後內外環境和條件都發生大的改變,因而這一方針必須適度調整、以適應新的情況與要求;其中關鍵的一點是,中國已經站在全球高地上,我們的國家利益有越來越大的部分是在外部世界實現,中國人不能不統籌內外兩個大局,對外設點布局的同時提出更多的國際方案與建設性思路。這就是「創造性介入」的主要動因所在。

  所以「創造性介入」與「韜光養晦、有所作為」既有聯繫,又有區別。 我認為,「韜晦」方針的精神仍有繼承的必要:中國要保持謙虛謹慎的態度,努力學習、量力而行與不斷提高,始終不稱霸、不當頭、不對抗。它也體現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一貫倡導的獨立自主、互利共贏、和平合作的外交路線。這一路線不會、也不應當有任何改變。

  q:如何將「創造性介入」的理念應用於外交實踐當中?

  a:「創造性介入」這一理念的提出只是提供了一個思考的方向。它要求中國對國際事務要有更大參與的意識和手法,要求中國外事部門增強進取心和「下先手棋」,積極介入地區和全球事務,拿出更多的方案並提供更多的公共產品及援助,以使未來國際格局的演化和人類共同體的進步有中國的印記、操作及貢獻。

  不能把我們的意志和方案強加於人,在積極參加國際事務的同時注意建設性斡旋和創造性思路,發掘和堅守東方文化和歷史文明裡「求同存異」、「和而不同」、「斗而不破」、「中庸大同」等成分,倡導並堅持「新安全觀」、「新發展觀」、「和諧世界觀」等理念,謹慎恰當處理與其他國家和國際社會的關係,審時度勢、統籌兼顧地提升中國在世界舞台的形象與話語權。

  總體而言, 「創造性介入」立場既是對「韜光養晦」姿態及做法的揚棄,又絕非西式的干涉主義和強權政治,而是符合中國新的大國位置、國情國力和文化傳統的新選擇。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 16:14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