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韓毓海談朝鮮:無窮花開鳥致院

[複製鏈接]

8181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66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小康人家 發表於 2011-12-22 05: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小康人家 於 2011-12-22 05:50 編輯

2011-12-21 15:01韓毓海 大學網

(節選自《天下:包納四夷的中國》)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人口大流動,形成了此後歐亞大陸的歷史布局,而中原向東北方向移民的終點,便是朝鮮半島,於是,朝鮮半島,也便成為歐亞大陸的最東端,它與中國東北、蒙古、新疆和西藏一脈相承,遠接蒙古高原、西伯利亞、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阿富汗斯坦、巴基斯坦和西北印度,成為偉大的亞洲原野的東大門。

富起來的中國人民似乎是應該認真地想一想:倘如朝鮮向美國倒戈投降,則我18萬志願軍烈士的屍骨何在?倘若鴨綠江成為美國的軍事基地,則我子孫後代立身之地何存?在這個意義上,今天的朝鮮即使有千錯萬錯,但他們沒有向美國無條件投降,這就算是「時窮節乃見」,理當「一一垂丹青」。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斯為大丈夫,如果這句話還能算作是中國的古訓,那麼,窮得只剩下了骨頭的朝鮮,本應令某些窮得只剩下錢,肥得只剩下肉的中國人無地自容。

一、「三八線」與朝鮮問題的由來

鳥致院是個韓國城市的名字,是我多年前曾經工作過的地方,它甚至不在旅行地圖上,因此,逛過漢城、釜山、仁川的旅遊客不會知道這個地方,即使韓國人,來過這裡的恐怕也並不多。由於它幾乎是與世隔絕的,由於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人知道它,所以,它才是寧靜的,而在喧囂的朝鮮半島上,這種寧靜卻近乎不真實。

朝鮮是一個盛產稻米和蘋果、以美麗歌舞聞名於世的國度,幾乎每個城市都以其特產聞名,而鳥致院出產什麼呢?我的韓國朋友申正浩教授說:這裡出產空氣。正浩因為探望我的緣故,才頭一次來鳥致院,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感嘆道:來了才知道,原來鳥致院是大韓民國空氣最好的地方!

歷史上的朝鮮號稱「靜謐之邦」,而朝鮮人民世世代代的理想,無非是與世無爭、安居樂業而已。但是,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個樸素得近乎謙卑的理想,卻幾乎成為奢侈。

17世紀初,生怕天下不亂的日本幕府,就曾向荷蘭和西班牙海盜通報朝鮮盛產白銀,而朝鮮國王聞訊后,立即下令中止了國內的白銀開採,這其實就是害怕因銀而惹禍上身,使寧靜的朝鮮半島陷入爭端;而當時的明朝廷也稱朝鮮除了空氣之外素無他產,朝鮮盛產白銀之說,更屬日本的謊報,同時,明朝繼續通過朝貢貿易的方式,向朝鮮提供白銀支持,而此舉的目的,為的就是阻攔日本、荷蘭和西班牙對於朝鮮的覬覦。

清季世,朝鮮問題由北洋大臣直接負責,而所謂北洋大臣,乃是咸豐十一年(1861年)所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中,由「三口通商大臣」演化而來的要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起初設三口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臣,其中,「三口通商大臣」駐天津,管理牛庄、天津、登州三口通商事務,首任三口大臣是崇厚。同治九年(1870年)始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簡稱北洋大臣,由直隸總督兼任。管理直隸(今河北)、山東、奉天(今遼寧)三省通商、洋務,辦理有關外交、海防、關稅及官辦軍事工業等事宜。首任北洋大臣即為李鴻章。

朝鮮的地緣特徵,宛如伸向日本海和太平洋的跳板,它既是從海上攻陷亞洲大陸的門戶,又是固守亞洲大陸、迎戰來犯之敵的橋頭堡。因此,在帝國主義時代,佔領和吞併朝鮮,就一直是列強稱霸亞洲的必由之路。

1864年,朝鮮國王無嗣而終,由王室成員李熙繼承王位,從此,朝鮮便陷入了李熙生父大院君(李罡應)與王妃閔氏爭權的亂世。而日本乃於光緒元年(1875年,明治八年)以軍艦侵入朝鮮的江華灣,脅迫朝鮮簽訂了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華條約》。在日本的不斷干預和滲透下,1886年,朝鮮爆發了「壬午之亂」,而當時正在天津的朝鮮大臣金允植,立即要求北洋大臣協助平亂。淮軍將領吳長慶遂提兵入朝,協助國王李熙複位,使得朝鮮暫時恢復了穩定,而此時輔佐吳長慶入朝的一文一武兩員幹才,便分別為近代歷史上的風雲人物:張謇(季直)和袁世凱。

朝鮮壬午之亂的煽動者和幕後策劃者,其實便是日本,但是,當時的北洋大臣李鴻章卻認為:朝鮮內亂之起因,不過就是大院君與閔妃爭權,以致王權旁落,朝鮮問題,其根源就在朝鮮內部兩派雙方的對立與不合,朝鮮之亂,是內亂和內訌,而與其他國家的煽動沒有任何關係。基於這樣的錯誤認識,李鴻章便以調停者和中間人的面目出現,竟然強迫朝鮮國王向日本道歉。正是由於李鴻章對朝鮮內亂的真正原因作出了完全錯誤的判斷,他的短視,便極大地助長了日本入侵朝鮮的野心,使得日本霸佔朝鮮的行動得寸進尺、不斷升級。今天看來,李鴻章顯然缺乏一個最基本的常識:朝鮮問題涉及中國的根本利益,關涉中國的生死存亡,而在生死存亡面前,中國本是沒有任何資格袖手旁觀,作什麼「中間人」的。

甲午海戰一聲炮響,清王朝自封的朝鮮問題「調停人」和「中間人」角色灰飛煙滅,由於清在甲午戰爭中戰敗,朝鮮從此喪失了中國的支持和保護,中國亦從此陷入亡國滅種之厄運,而整個東北亞地區,更從此陷入了南下的沙俄和北上的日本帝國之間的撕扯之中。

1896年,為了迷惑俄國,並延緩其南下的步伐,日本率先向沙俄提出以「北緯三十八度線」為界,將朝鮮半島分割為南北兩半,南方歸日本駐軍,北方由沙俄佔領,這就是所謂的「三八線」的由來。可見,歷史上第一次以子虛烏有的「三十八度線」來分裂朝鮮,這其實就是日本人的發明。

1905年,日本在日俄戰爭中擊敗沙俄,1910年,日軍包圍漢城王宮,強迫朝鮮承認《日韓合併條約》,朝鮮從此被日本吞併為一個省。1905年9月5日,日俄兩國在美國簽訂了《朴次茅斯和約》,條約除了確認日本對朝鮮的佔領之外,更劃分了俄日兩國在中國東北的「勢力範圍」:俄國將其原霸佔的中國的庫頁島南半部(北緯50度以南)及其附近一切島嶼讓給日本,將旅順、大連及附近領土領海的租借權讓給日本。1906年6月7日,日本明治天皇敕令在中國東北設立「南滿鐵道株式會社」,更把遼東半島改稱「關東州」,把駐紮在東北的日軍命名為「關東軍」,設立殖民統治機構「關東都督府」,總理軍政並監督「滿鐵業務」。

唇亡齒寒。歷史的經驗反覆告訴我們:朝鮮一旦倒下,則中國大門洞開,面對朝鮮問題,100多年來的短視者們,一如既往地掛在嘴邊的理由往往是:中國無暇自救,何以救朝鮮?但殘酷歷史告訴我們的卻是一個簡單的道理:倘若朝鮮不救,中國則無以自救。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7: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