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薄熙來稱吏治腐敗是最大腐敗 必須加強民主監督

[複製鏈接]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1-12-22 02:4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大千世界 於 2011-12-22 03:09 編輯

2011-12-21 09:13 重慶日報 

19日,中共重慶市委三屆十次全委會開幕,專題研究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市委書記薄熙來作主題報告,市委副書記、市長黃奇帆,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光國,市政協主席邢元敏出席了會議。市委副書記張軒就《決定(審議稿)》作了說明。

重慶這些年能取得一些成果,民主法治是重要的動力和保障

薄熙來在報告中說,這次全委會專題研究民主法治建設,是市委經過充分考慮作出的決定。重慶這些年能取得一些成績,民主法治是重要的動力和保障。將這些成果制度化、規範化,在實踐中堅持下去,不斷加以完善,對重慶的科學發展至關重要。民主法治的政治性、原則性很強,研究部署這項工作,一是要堅持以中央加強民主法治建設的精神為指導;二是要緊密結合重慶的創新實踐,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保障和實現人民群眾的基本權益。這次全委會就是要發揮集體智慧,博採眾長,力爭形成一個好決定,紮實有效地推進重慶的民主法治建設。

我們黨正是依靠民主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薄熙來說,我們黨自成立以來,民主法治就是一面思想、理論的旗幟,在黨的領導下,實現了人民當家作主。毛主席在談到舊中國狀況時曾經講,「中國缺少的東西固然很多,但主要的就是少了兩件東西:一是獨立,二是民主。」缺少獨立就是殖民地,缺少民主就是封建。所以,我們黨一成立,就舉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旗幟。土地革命時期,毛主席組織「三灣改編」,設立士兵委員會,在軍隊中首創民主。上世紀30年代初,在江西瑞金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政權,而且制定了憲法大綱、勞動法、土地法等一系列配套的法律法規。抗戰和解放戰爭時期,我們黨在陝甘寧邊區和解放區進行民主法治實踐,老百姓過上了當家作主的新生活。抗戰勝利后,毛主席與黃炎培先生有一段關於「歷史周期律」的著名對話。黃炎培先生說,中國曆朝歷代「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都沒有跳出這個「周期律」。毛主席堅定地回答:「我們已經找到了新路,我們能夠跳出這個周期律。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鬆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薄熙來說,民主是一種巨大的政治力量。我們黨正是依靠民主的力量、人民的力量,才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

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著極端的重要性

薄熙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得益於民主法治的有力保障。建國后僅半年,就頒布了《婚姻法》。1954年制定憲法,4億國民中有1.5億人參加討論,提出118萬條修改建議。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後來又建立了「基層群眾自治制度」,開創了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民主法治道路,奠定了共和國的基礎。

薄熙來說,改革開放后,我們黨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用30多年的時間,解決了10多億人的吃穿住行,2億多人擺脫貧困,人民最基本的生存權、發展權得到切實保障。人大代表普遍實行差額選舉,縣及縣以下人大代表完全實行直接選舉,人民民主得到廣泛體現。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並被寫入憲法。30多年來,制定了240部法律,706部行政法規,8600多部地方性法規,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薄熙來說,小平同志曾講:「沒有民主就沒有社會主義,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江澤民同志強調,只有發展民主法治才能體現和保障人民利益。錦濤總書記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第一個特徵就是「民主法治」。他還強調,「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學習黨的領袖關於民主法治的論述,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加強民主法治建設,對於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對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極端重要性。

薄熙來說,在民主法治的實踐中,要把握好幾個原則。一是堅持社會主義。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實際上是對富人的民主」。對西方的競選,西方媒體評論說,「與其說是不同施政綱領的對決,不如說是錢袋的對決,誰籌集的競選資金多,誰就多一份勝算」。我們是人民當家作主的共和國,決不能走這條路。邦國委員長在今年「兩會」上明確提出「五個不搞」:「不搞多黨輪流執政,不搞指導思想多元化,不搞三權鼎立和兩院制,不搞聯邦制,不搞私有化」,就是我們黨莊嚴的政治宣言!二是突出中國特色。世界上沒有抽象的、普遍適用的民主,只有具體的、一定歷史條件下的民主。如果脫離本國國情,盲目照搬他國模式,最後只能是政局動蕩、社會衝突、人民受難。很多國家在這方面吃了大虧。三是要有序推進。地方加強民主法治建設,一定要堅決貫徹中央的決策部署,緊密結合地方實際,一步一步地走穩走好。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7492

主題

1萬

帖子

2萬

積分

貝殼光明大使

Rank: 6Rank: 6

積分
23113
沙發
 樓主| 大千世界 發表於 2011-12-22 03:22 | 只看該作者
黨報連發四文聚焦收入差距 直指分配不公

於2011-02-18 09:25:08 上帖  

中新網2月18日電 (財經頻道 楊威)人民日報近期連續四次刊載評論文章,從各個層面分析解讀中國的收入差距問題。在「十二五」開局之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黨報此舉給人以收入分配議題或將邁出有力一步的信號,令人關注。

日前,一篇題為《中國行業收入差距擴至15倍 已躍居世界首位》的報道躍入各網站新聞排行,引發公眾關注。報道稱,行業間工資差距,歐洲國家最高是3倍,中國是15倍,居全球第一。

不過,中新網財經頻道注意到,人社部專家隨即出面澄清,表示由於比較口徑的不同,歐洲國家的3倍,是按大行業劃分來比的;中國的15倍,是按細分行業來比的。按大行業比,中國的行業工資落差為4.7倍。

但是,雖然專家澄清了誇大的報道,但因為收入分配話題的高度敏感性,再度引發了關於收入差距與分配話題的新一輪熱議。

黨報連續發文關注收入差距 直指分配不公

2月1日,人民日報發表評論文章《努力扭轉收入差距擴大趨勢》。文章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不斷推進,促進經濟快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的同時,收入分配領域也出現了一些突出問題,如勞動者收入增長較慢,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不斷拉大等,引起人們強烈關注。分配問題解決不好,會使發展動力衰減,影響經濟發展。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收入分配關係,使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現在正當其時。

這篇署名為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的文章,在分析造成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原因時認為,既有自然因素、歷史因素,又有市場因素、制度和政策因素。其中重要最重要的,要算從制度和政策來看,一些不完善的方面和因素會引發或加劇收入分配問題,比如制度規則不完善、執行和監管不到位等都會影響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

文章具體指出,在初次分配領域,如果改革和宏觀調控不到位,造成資源配置和要素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就會影響正常的收入分配。如果沒有建立合理的工資決定機制和勞動報酬正常增長機制,就難以有效緩解收入差距擴大和分配不公問題。在再分配領域,如果稅收制度不健全、財政支出結構不合理、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就會造成收入分配調節不力。在第三次分配領域,如果相關機制不完善、社會氛圍不濃厚,就會影響其發揮調節收入分配的作用。

2月15日,人民日報再次發表評論文章《收入鴻溝需正視》指出,雖然,近些年來低收入群體的錢袋子鼓了不少,但不可否認,行業間工資差距的確也不能算小,居民的收入差距還是比較大。貧富懸殊的例子,在生活中也不算罕見,老百姓對此也頗有意見。

文章提出,一定要正視問題,切實研究如何填平鴻溝、減小落差。稅收、社會保障等再分配政策,都是調節收入差距的手段,在實踐中也行之有效;但完善分配製度,從初次收入分配中的源頭上解決問題,則更加迫切。

2月16日,人民日報第三次發表評論文章,直指當前社會公正問題。這篇題為《理性看待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的文章指出,社會公正是社會成員對社會是否「合意」的一種價值評判,其實質是要求各種權利在社會成員之間合理分配,每個人都能得到其所應得的;各種義務由社會成員合理承擔,每個人都應承擔其所應承擔的。社會公正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正確理解社會公正,需要把握三個方面:社會公正是歷史的、相對的、具體的。

文章指出,解決當前的社會公正問題,需要突出三個重點:認識到位,將社會公正作為事關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問題;舉措得力,實現科學發展,不斷做大蛋糕,努力分好蛋糕;形成合力,政府承擔主要責任,社會發揮協同作用,個人培育公正之心。

文章呼籲,當前社會上的許多熱點、難點、焦點問題都不同程度地與社會公正問題聯繫在一起。妥善解決社會公正問題,已成為我國在發展中不得不面對的重大課題。妥善解決社會公正問題,首先需要理性看待社會公正問題。

2月17日,人民日報第四次發文,指出行業收入存在差距正常,怕的是差距不合理、不公正。調節收入不是說把高收入降下來或者把低收入提上去就能讓人們滿意,更要關注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

這篇題為《行業收入不怕差距怕不公》的文章認為,存在差距正常,怕的是差距不合理、不公正。目前我國各行業間的收入差距,往往不單純是市場競爭形成的,很多是由於市場准入方面的行政限制和行業壟斷帶來的。壟斷行業,無一例外收入較高。而職工平均工資低於全國職工平均工資的幾個行業:農林牧漁業、住宿餐飲業、建築業、水利環境業、批發和零售業、製造業、居民服務業,都是競爭性行業。

文章指出,為什麼人們對某些收入差距心服口服,對某些卻難以容忍?這提醒相關政策制定者,收入分配改革不是說把高收入降下來或者把低收入提上去就能讓人們滿意,更要關注制度的一致性和公平性,消除差距中的不公正因素,這樣才能建立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十二五」收入分配改革料推進

中共中央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規範分配秩序,加強稅收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作用,有效調節過高收入,努力扭轉城鄉、區域、行業和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擴大趨勢。完善公務員工資制度,深化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製度改革。

《建議》強調,要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係。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係,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創造條件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健全擴大就業增加勞動收入的發展環境和制度條件,促進機會公平。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保障職工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

此外,在一月份閉幕的全國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工作會議上,人保部部長尹蔚民明確表示,「十二五」期間已經到了工資收入分配改革「必須破題」的關鍵時期。他強調,要「深化工資收入分配製度改革,促進形成合理有序的工資收入分配格局。」

同時,自去年以來,全國30個省份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大部分省市上升幅度都達10%左右,有的甚至調高了25%,調整后的月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為上海市1120元,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最高為北京市11元;還有一些省市提出了「工資倍增計劃」,期待「十二五」期間達成「倍增」的目標。這些各地方政府的舉措,都可以視作全國「十二五」規劃的「先兆」,預料在「十二五」期間,國家的收入分配改革有望得以推進,國內收入差距的局面或將得到改善。

一直被朋友稱為小博士。其實就是書讀得多一些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3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2-22 03:51 | 只看該作者
重慶雖然在施政方面比其它地方進步, 但光說漂亮話還不夠. 何不率先實行官員公布財產這一難題呢? 否則反腐敗只是空話而已.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14:2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