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五大「小偷」偷垮A股市場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2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3594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eihua99 發表於 2011-12-20 19: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發表於 2011-12-20 14:00:50    來源  CHN強國論壇


      從2008年初至今,A股市場股指大跌近六成,「熊」冠全球;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年來國內經濟保持了快速增長勢頭,年均在9%以上,領漲全球;近4年的A股市場跌跌不休,絕大部分投資者虧損累累。為什麼在實體經濟表現如此強勁的背景下,A股市場的表會出現有如此嚴重背離呢?

  我們來看看,包括上市公司、證券交易所、基金公司、券商以及印花稅在內的五大「抽水機」;在近四年時間裡,都從市場抽走了多少資金吧!據《投資快報》記者的統計,上述五台「抽水機」從2008年初至今,一共從A股市場抽走超過2.3萬億元。

  試問,在短短4年不到的時間裡,包括上市公司在內的五台「抽水機」就從A股市場抽走超過2.3萬億元的真金白銀,市場焉能不跌呢?為了讓投資能直觀地了解近四年來,是如何「偷跨」A股市場的,本報四報特從今天開始推出《誰動了我的乳酪》系列,以此來揭示他們是怎麼一步步壓跨市場的。

  五大抽水機逐個數

  融資抽走:1.69萬億元

  近幾年,A股市場融資規模的有增無減,速度和數量都以幾何級數上升。根據wind資訊的統計,2008年至2011年10月21日,A股一共有789家上市公司完成首發融資,實際募集資金達1.05萬億元。與此同時,同期581家上市公司完成了再融資,扣除發行費用后實際再融資6436億元。

  近四年下來,融資從A股市場抽走了1.69萬億元。值得一提的是,對比起如如火如荼的融資潮,上市公司的分紅顯得寒酸。以去年為例,當年上市公司通過IPO、增發、配股共融資9865.09億元,但分紅總額卻只有762億元,佔比還不到8%。A股市場成為了上市公司不折不扣的「抽水機」。

  券商抽走:2610.53億元

  Wind資訊統顯示,2008年1月到2011年11月,兩市完成成交達金額達1740356.88億元,按0.3%的傭金算,券商從市場抽走的金額高達5221.07億元,考慮到近兩年券商實際收取的傭金有所下滑,即便按0.15%的傭金算,券商近4年從A股市場抽走的金額也高達2610.53億元。

  值得一提有是,近年來,整個券商集合理財行業發展勢頭迅猛。據統計,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一共有271隻集合理財產品宣告成立,募集資金合計2307.14億元。雖然,其中的募集到資金約逾七都會再投進入A股市場,但券商也會從走抽走一定的管理費用。因此,近4年來,券商從A股市場抽走的金額遠高於2610.53億元。

  印花稅抽走:2404.75億元

  據統計,2008年至2011年9月底,國家從市抽走的印花稅達2404.75億元。其中,2008年雖然市場步入熊市,印花稅也被兩度調降,在成交量仍相對活躍的帶動下,全年徵收的印花稅仍高達979.16億元。(當年印花稅稅率被兩度調降是,4月,稅率由3‰下調至1‰;9月,改為只對證券賣出實行單邊徵收)。

  2009年至今,沿用了只對證券賣出實行單邊徵收。相關資料顯示,2009年,雖然市場出現復甦,交易也明顯活躍,但是由於印花稅實行了只對單邊徵收的辦法,當年完成印花稅徵收額為510.47億元;2010市場表現不佳,但券印花稅徵收額仍達544.17億元;2011前三季度,雖然市場表現仍不理想,但被印花稅抽走的金額仍達370.95億元。

  基金公司抽走:865.96億元

  不管市場情況如何,也不管是否給基民賺錢,基金公司的管理費都照收不誤。基金公司可謂「旱澇保收」,但也是這樣,基民最後也就成了基金公司的「提款機」。

  統計顯示。儘管作為專業的投資機構,但在2008年到今年上半年,上證指數從5231.96點下跌到2398.37點的走勢中,基金公司也沒有給基民們賺到錢。Wind統計顯示,三年半的時間裡,基金管理公司給基民虧損了7101億元,但在「旱澇保收」的制度下,照收管理費592.86億元。

  此外,基金公司還向銀行支付了188.23億元的託管費高,客戶維護費則有84.87億元。也就是說,在這短短的三年半的時間裡,基金公司一共從市場抽走了865.96億元

  交易所抽走:222.92億元

  據統計,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19日,上海證券交易所從A股市場抽走的交易經手費、上市初費、上市年費總計高達118.25億元,深圳證券交所抽走的交易經手費、上市初費、上市年費總計高達104.67億元!

      投資快報    記者 楊帆 實習生 蔡懿奮

  四年來A股從6124點暴跌至1664點,至今仍苦苦徘徊在2200點附近,投資者默默忍受著巨額的財富損失,但在這些年我們卻為兩大交易所貢獻了超200億元的財富!在財務報表不公開的背景下,深交所斥資30億元建大樓,由上交所、中金所與中證登共同建設的新家整體投資近55億元,造價的高昂引起了公眾的質疑。

  兩大交易近四年收費超200億元

  我們辦事,常常需要交納手續費,股市也是如此。投資者完成交易需交經手費,上市公司需交納上市初費和上市年費。但是,四年來A股從6124點暴跌至1664點,至今仍苦苦徘徊在2200點附近,投資者默默忍受著巨額的財富損失,但這些年我們卻為兩大交易所貢獻了222億元的財富!

  滬深交易所的收入來源主要在於交易經手費、上市公司繳納費用和交易席位費。而中國證券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中證登」)則依靠開戶費、過戶費、派息登記費等。

  據《投資快報》記者詳細統計,2008年1月1日至2011年12月19日,上交所收取的交易經手費、上市初費、上市年費總計高達118.25億元,深交所收取的交易經手費、上市初費、上市年費總計高達104.67億元!即使是低調的中證登,由於其壟斷地位,收入也十分可觀。上交所和深交所在中證登公司各佔50%股份,2008年初至今,中證登所收取的開戶費、過戶費總額也達到27.69億元。

  上海交易所的交易經手費比例為雙向0.011%,深圳交易所的交易經手費比例為雙向0.01475%,這是最大的一塊收入。2008年,股民期待的奧運會等題材行情未能如願。我國股市先後受暴雪、平安融資、地震、全球金融危機、大小非全流通等影響,從年初跌到年底,暴跌持續了整整一年。2008年,全年僅有31隻個股累計上漲,1543隻個股累計下跌,全年跌幅超過80%的個股有48隻,跌幅超過50%的個股達1214隻。2008年,96.33%的股民虧損;其中虧損50%以上的達到65.23%,其餘為不同的虧損;盈利的僅有3.67%。而正是這一年,兩大交易所單單收取的交易經手費就高達32.91億元!

  業界對此戲稱,交易所有著強大的盈利能力,交易所每年近30億元凈利潤,如果上市的話,足以排在所有上市公司的前50名,從這個角度講,滬深交易所一定是優質藍籌股,這樣的優質資產,閑置不上市實在可惜。

  交易所位於A股食物鏈頂端

  如果我們用自然生態系統食物鏈的方式來解構我國證券市場,會發現證券市場上也存在著類似的生態鏈關係。這一生態鏈可以簡略的劃分為5個層級,分別為:監管層及交易所——上市公司——市場中介(券商經紀業務、基金理財業務)——機構投資者(公募、私募基金、券商自營等)——普通投資者。

  在5個層級中,從數量上來看呈現類似金字塔式的格局,普通投資者為數甚為巨大,並構成了市場的基礎,同時也是其餘4個層級存在的依據。往上的機構投資者、市場中介、上市公司數量則大幅減少,至監管層及交易所的層級,數量最少。

  與自然界生態系統的食物鏈不同的是,這一證券市場金融生態鏈並不完全是「上一層級以下一層級為食物」的關係,而是由處於最低層級的普通投資者提供了其它4個層級的利益來源。機構投資者依託資金和信息優勢在市場博弈中較普通投資者處於優勢地位、券商經紀業務等市場中介費用大量源自普通投資者、上市公司IPO及再融資資金大量來源於普通投資者,印花稅、交易所利潤亦大量源自普通投資者群體。

  不難看出的是,證券市場金融生態鏈的利益流向特點是「單向」和「不循環」,儘管上市公司這一層級會有現金分紅的方式向普通投資者群體「反哺」,但在現實的A股市場運行中,現金分紅的金額相對於市場融資金額、中介費用金額而言,只能算是「毛毛雨」。

  作為整個金融生態鏈的第一層級,交易所始終受到公眾的關注。上海及深圳兩大交易所的「造大樓」運動,則令市場對交易所的質疑達到頂峰。

  公眾質疑兩大交易所造樓運動

  幾乎是不約而同的是,上交所和深交所近年都紛紛斥巨資籌建新的辦公大樓。由於設計的獨特和造價的不菲,造樓的消息一經傳出,就引起市場嘩然!按照方案,兩個交易所興建的大樓將分別被稱為「上海金融交易廣場」和「深交所運營中心」。

  公眾質疑的焦點集中在建造費用上——上海金融交易廣場計劃共耗資55億元,而深交所運營中心的建設總投資則在30億元的水平上。雖然具體的大樓建造總金額或許要到完工後才能核算明晰,但造價高昂已毋庸置疑!

  問題的核心在於,交易所大手筆「消費」的資金來源於何處?儘管兩大交易所在造樓資金來源上並未大張旗鼓的宣傳,但事實上所花費的資金絕大部分都是「自籌資金」。據知情人士透露,「自籌資金」其實來源於證券市場上收取的費用。

  而對於兩大證券交易所,究竟是盈利機構還是非盈利機構這個問題,現有的規定其實很模糊。從性質上分,滬深交易所與香港聯交所不同的是,不管是上海還是深圳交易所都不是公司制企業,而是副部級的事業單位。從管理模式上分,按照現行《證券法》,滬深交易所都是會員制單位。但無論是哪種分類,並沒有明確約定交易所到底是以盈利為目的或者是以非盈利為目的。

  不過,即使假設滬深交易所是以盈利為目的的機構,其盈利的豐厚也未免有些太過。因為全球最大的營利性證券交易所——紐約證券交易所,其座落於美國紐約百老匯大街18號的大樓還不到10層樓高。

  「上交所和深交所真能做到潔身自律么,如果真的潔身自律,為何不向外界公開財務報告,如果真的潔身自律,又何來有錢造高樓?」事實勝於雄辯,巨額利潤去向不明,近來兩交易所又在實施造樓計劃,兩交易所的行事難免招來中飽私囊的嫌疑,這就難怪疑問重重的股民要議論紛紛了。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兩交易所有無意願「闢謠」,能否「闢謠」,股民們耐下心來,且拭目以待。

  深交所斥資30億建大樓

  深圳證券交易所營運中心

  投資金額:計劃投資25億元,據報道預算增至30億元。

  開工日期:2008年10月14日

  封頂日期:2011年6月26日

  完工日期:2011年8月

  概況:佔地面積3.9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26萬平方米,地下3層、地上46層。

  地址:福田中心區深南大道與益田路交匯處西北角,福田區原高交會館地塊。

  隨著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的推出,曾經僅僅是在上交所之後跟班的深交所的家底越來越殷實。

  截至2011年12月16日,深交所A股的上市公司數量已經達到1400隻,超過上交所931隻A股的數量。在成交量方面,深交所已經從幾年前每日交易金額只有上交所一半甚至三分之一變為如今基本與上交所持平的局面。單2010年,深交所收取的交易經手費就高達36.16億元,較用來建大樓的資金還多。

  據經濟觀察報報道,深交所運營中心的建設總投資從最初的25億元幾經調整,目前據說上報證監會的總投資是30多億,但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最終建成可能需要花費更多。

  上交所新家整體投資55億

  上海金融交易廣場

  投資金額:計劃投資55億元人民幣,由上交所、中金所、中證登共同建設。

  開工日期:2009年四季度

  預計竣工日期:2012年四季度

  概況:佔地面積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為22萬平方米。

  地址:位於浦東竹園商貿區。

  緊隨深交所之後,上交所、中金所及中證登上海分公司也確定了上海金融交易廣場的設計單位。

  據悉,目前上交所、中金所和中證登共同出資設立了上海竹園工程管理有限公司以負責開發上海金融交易廣場項目,而上交所內部人士透露,項目整體工程預算為40億元,上交所、中金所和中證登的投資比例大約為6:3:1。如果加上地價,上海金融交易廣場的整體投資則將在55億元左右。

貼或許讓大家感興趣的主帖供閱讀,
但並不一定代表本人的立場和觀點。
盼理性回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0 07:5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