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5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修鍊故事:種德

[複製鏈接]

52

主題

101

帖子

199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19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w-9 發表於 2011-12-9 13:0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正見網2011年11月09日】有戶富足人家,老來得子,因男主本分,雅然憨趣,便為出生不久的小公子,取了個禪味十足的名字:凈本,以示家族祖輩上純凈的為人根本。小公子模樣生的俊俏,天生透著靈氣,全家上下看到自然歡喜非常。而此時,遠處的高山上,有一位道長,心血來潮,正在慧眼觀望世間。忽見,這戶人家的上空籠罩著團團祥瑞的紫金光,心中驚訝非常,於是速速前來,一探究竟。
男主見到方外之士前來造訪,自是熱情款待。話間,有僕人抱來小公子,逗趣。小公子一見道長,就裂開小嘴,不停的憨笑。這一笑惹的男主,一眾僕人,都笑起來,大堂里好不熱鬧。道長一看,便知這是自己的未來弟子,只是一樣,得對男主實說:「小公子生來秉性頑劣,而且短命之相,只能活到17歲。若跟我學道,命運可改。」正處於喜慶之中的男主和僕人,一聽小公子是短命相,一下全都僵住了,誰也再笑不出來。男主頓時怒火中生,呵斥道:「哪有趁人喜慶之餘,口出惡語,詛咒他人的。」於是毫不客氣的下了逐客令。道長臨走前,一再叮囑男主,萬不得已之時,一定要送公子前來學道。

小公子真的如道長所言,性情非常的頑劣。不喜讀四書五經,對善呀、德呀之類的話,都不入耳,不計心頭。倒是對紈絝子弟的一切所好,非常感興趣。凈本15歲時,一天,男主,猛然想起道長的話,心裡滿是狐疑,於是找人給小公子算卦,一連幾個都說,小公子活不過17歲。這下急壞了男主,萬一有個三長兩短,豈不傷煞自己。於是決定帶上凈本,來到道長所在的山,虔心的祈求道長,寬恕他多年前的不敬之罪。

道長開始每天給凈本說法。講了幾天,發現凈本對聖賢之辭、道呀、德呀,榆木疙瘩的腦袋,聽不進去。於是,道長煞費苦心的想了一個辦法。一天,道長拿著鐵犁帶著凈本,到山上的一處寸草不生的沙礫貧瘠之地,挖坑,種東西。只見道長,挖了很多小坑,然後雙手撒過後,就把坑填平,一連幾次都是如此。凈本看見,道長手中空空的,沒有什麼種子呀。就好奇的問:「師父,您在做什麼呀?」道長認真的說:「我在種德呀!」凈本一聽,大笑起來,簡直笑的不知如何是好:「師父,世間作物都必須有種子,方可栽種。而德有種子嗎?師父呀,您真是老邁風趣了。」道長還是認真的說:「德,當然也有種子呀。德的種子就是善呀。你看,每一個善念,打在手上,就是不同顏色的光。你看,比如,我現在想,希望凈本你好好修道---」道長把功能打出來,凈本一下看到了,道長剛才發出的那一念,是一團金色的光,落在手上,金燦燦的真是好看。那光在手心轉了一下,道長就把它打進了土裡,然後填平了小坑。

道長把神通打出來,讓凈本可以看到,發出的每個善念,都是不同顏色的光,赤橙黃綠青藍紫,各種顏色,都很美妙。凈本的心也漸漸入境了,對世俗的頑劣,在種德的過程中,漸漸忘卻了。因為他知道了,人可以有更美妙的東西,只要他的心善,念善。凈本從此,認真的和道長一起,在這片貧瘠的土地,種德。

一天,凈本想:世間作物種下后,都必須有雨露澆灌,才能生長。而種下的德,用什麼可以澆灌呢?何況土地貧瘠,經年不雨?忙完后,趕忙跑去問道長。道長說:「種下的德,當然是要用天道來澆灌呀。你看---」說完把手一揮,凈本剛才耕種的那塊土地,在天道的作用下,不斷的演化,不斷的改善,一切看上去都那麼的精巧,那麼的玄妙。土地開始變的肥沃,欣欣向榮,香草靈芝奇異繁生。再下去,土地變成了世俗的富貴,黃金;再接下去,貧瘠的土地,竟展現出一層很清寧的天,裡面各種各樣的生命,清清靜靜的,明亮透徹,這些生命,好像都在對凈本頂禮微笑。

站立間,凈本彷彿入定般,神飛的很遠,再接下來,土地上,顯現出一個大大的渾厚的德字。凈本一下就跳進去了。就這一個德字,凈本在裡面就穿越了很久,好像無邊無際的遼遠,無邊無際的廣奧。不管他進入哪一層天,裡面都是要求德。一個生命要擁有相當大的德,巨大份量的德,才能在某一層天中,停留。不管到哪一層天,裡面的一切,萬物的表現與生成,都是需要德。原來德這麼珍貴,這麼重要呀。看了許多層天後,凈本明白了,道長教他種德的緣由。於是,他一下從站著的定神中,回過神來。只見,道長正在樂呵呵的看著他。

凈本的榆木腦袋,至此便一下打開了。本17歲的壽命,因種德修道的緣故,徹底的改變了。這就是種德的玄妙之處:

善念種德天地生,
色彩繽紛寰宇清。
世人種德生富貴,
修道種德主天瓊。

3474

主題

9508

帖子

1萬

積分

七級貝殼核心

倍可親決策會員(十九級)

Rank: 5Rank: 5

積分
14231
沙發
水影兒 發表於 2011-12-10 06:54 | 只看該作者
世人種德生富貴。好故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
華夏人 發表於 2011-12-11 08:37 | 只看該作者

''德,當然也有種子呀。德的種子就是善呀。你看,每一個善念,打在手上,就是不同顏色的光。''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
華夏人 發表於 2011-12-18 08:42 | 只看該作者
「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

作者:李亮


【正見網2011年10月03日】「水深則流緩,人貴則語遲」是一句古語,蘊藏著修鍊的內涵。
「水深則流緩」。講的是越是深水之流都是非常緩慢的,水面上雖然風起浪大,沉在深處的水還會保持著緩慢的速度。做人也需如此:遇到棘手煩亂的事,都要保持一個平靜祥和的心態。這裡講了一個動與靜、快與緩的相生相剋的道理。動、靜,快、緩,在天地間也需維繫其平衡。一般說來,動得太多、太快,損耗、消亡得也快。平靜才會久遠,所以講「靜以至遠」。這裡也比喻一個修鍊有素的人,一個有道德涵養的人最智慧的處世態度——心常懷慈悲、能忍讓,能吃虧,遇事能沉的住氣,心懷很寬闊,包容的空間很大。所以老子說聖人「不敢為天下先」也。什麼叫「不敢為」?是指名利情之心不敢生,不敢被世俗之情所帶動,不敢存不好的一思一念……。因為,高德的人認為一動常人之心,就會造業,就會掉層次,就會修鍊不成功,就會回不去佛界、仙界。但俗人、愚人是什麼都敢作敢為的,不過是一介莽夫而已。他們追名逐利、爭強好勝、敢打敢罵、甚至無惡不作。這樣的人其實活得很累很苦,患得患失,為了一些蠅頭小利,吃不好,睡不好,將自己的身體折騰的一身病,心裡還煩躁難安。你說能不折福折壽嗎?

講到修鍊,就講到人的心性——「德」其實是人生真實的能量存在,執著的慾望越多,耗費的能量也多。所以,古人總是講「命隨心轉」、「相由心生」 還講「心決定性叫心性,性決定命叫性命,命決定運叫命運,運決定氣叫運氣。」人的病是由心生的,命也是由心生的。歷史上所有的正教,無論是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不管什麼教,都是講修善做好人,要不然不會幾千的流傳下來。

不光只是命由心生,其實病也是由心而發。人身體所有的病都是在提示人們心裡有缺點錯誤,造業了,要不然你不可能發生疾病。但能認識這一點的人很少很少。看看當今社會人,心是非常浮躁的,物慾也十分強烈。對世間功名利祿看得很重,以為得到的利益越多,權利越大,就了不起。所以,就不擇手段去傷害別人,欺負別人、掠奪別人的利益,以為自已是「強者」,「英雄」。其實,都是在消耗人生生世世積存的「德」,「德」這種能量消耗的越快,人就越折壽折福,要是「德」耗光了,等著他的就是生命的真正的結束和滅亡。所以古人總是講要多積德,積大德,為自己,為後輩,多積德有福報,就是這個道理。

人的大操動,最終還反映到生死上。對親人的離去,傷心欲絕,肝腸寸斷。對自己的離世,也恐驚萬分,吵鬧不安。真正大德之士是放的下生死的,人家認為人來世間,如夢一場,匆匆小住幾日就走,人的真正家園在天上,來世間吃苦還業,修鍊悟道,就可以返回去。因此,面臨親人的生死訣別、還是圓寂歸真,都會表現的很平靜。因為真修的人是沒有情存在的,因此沒有眼淚,沒有痛苦。就像莊子的妻子去世時,他擊盆而歌。那些高僧圓寂時也都先知先覺,心裡明白而平靜。

「人貴則語遲」。說的是一般貴人說話都是慢悠悠的,而且不輕易表態,不輕易下定論,謹言慎行的。孔子傳的「中庸」之道,其中的「中」字是口字上貼了一個封條,告訴你不要亂講話。古代專業修鍊的人,包括僧人、道長,幾乎人家是閉口不說話,怕造業要償還。聖人君王也是寡言少語,說「金口玉言」,皇上講出的話是聖旨,稍有不慎,可民間就要人頭落地,命運翻轉了。所以,一般皇帝都自稱「寡人」「孤家」。就是民間一般有智慧,有涵養的人,講話也是很注意的,怕惡口傷人,失德損德,難以在眾人中立信。

而現代的人,特別不注重修口,小則不經思索、胡言亂語,背後中傷;大則謊話連篇,肆意攻擊,尤其謗神謗佛,這都是在造惡業,任何佛道正教學說,都是講有報應的。小惡小報,大惡大報,不是不報,日子未到。  

善於養生長壽者,大多都是修鍊有素之人。真正大智慧的人看起來有點傻,就如同老子講的「大智若愚」,但其實是深藏不露而已。這樣的人是「打不還手,罵不還口」的,吃多大的虧,都是樂呵呵的,一臉菩薩像。這類人真是不得了啊!其實是大智慧,大自在,只是表現上不同世俗之小人計較而已。

朋友們,當你們了解「心性是養生的根本」,「心能生一切,心能滅一切」的一番道理后,你去重德,你去行善,去積德積福,那麼你的生活就自然會福壽康寧,你的心靈就必定能夠登上光明的彼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
想飛的兔子 發表於 2011-12-20 10:17 | 只看該作者
深有感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2

主題

101

帖子

199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199
6
 樓主| w-9 發表於 2011-12-20 23:02 | 只看該作者
有一個故事---良心



作者﹕蕙質



記得小時候看過這樣一則故事:從前有一對兄弟靠種田為生,倆人一直相依為命。有一天,哥哥得了重病快不行了,於是把弟弟叫到跟前,對他說:「弟弟呀,我快不行了,這間房子和這些田地就都留給你了,以後你一定要勤勞耕種,自力更生。另外,為了防止不測,我還要送你一個盒子,裡面裝著無價之寶,只是你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千萬不能賣掉,也不能打開,你能記住嗎?」弟弟含著眼淚點了點頭,哥哥說完沒多久就死去了。

弟弟將哥哥的話記在心中,每天辛勤勞作,不敢有半點怠慢,這樣風調雨順的過了好幾年。直到有一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頭一年的積攢的糧食已經吃完了,弟弟眼看就要過不下去了。這時,他想起了哥哥臨終前送他的寶貝,於是決定第二天拿到城裡賣掉。
第二天,弟弟到城裡找到一個珠寶店,跟掌柜的說:「我這有個寶貝您看看能值多少錢?」掌柜的接過盒子打開一看,沉思了一下,然後又把盒子關上還給了弟弟,並說:「你這個寶貝我買不起,你還是拿回去吧,但是,我想你一定是到了走投無路的時候了,我可以給你二十兩銀子度過難關,日後如果你有了錢就還給我,如果沒有錢,就當我送你的,你看怎麼樣?」

弟弟很疑惑,打開盒子一看,裡面哪有什麼寶貝,只有一張紙條,上面寫著兩個字:良心。弟弟的眼淚當時就流了下來,體會到了哥哥的用心良苦。為了生存,他千恩萬謝的接受了掌柜的給他的二十兩銀子,因為莊稼已經荒死了,弟弟就留在城裡做了個小買賣,一年之後弟弟的生意越來越好,便把掌柜的給他的二十兩銀子如數奉還了。弟弟還想送給掌柜的好多東西以示感謝,但都被掌柜的拒絕了。

這是一個讓人溫暖的故事,故事裡的每個人都很善良。不知道這個故事是從什麼時候流傳下來的,但是這個故事真切的反映了中國人曾經以擁有「良心」為貴,「良心」曾經在中國社會具有廣泛的普世價值。在以「良心」為貴的的社會環境中,當人要賣「良心」時,勢必是到了危急關頭,這個時候,人們都會本著自己的良心出手相助,而被幫助的人也會懷揣感恩之心,不忘回報。那個聰明的哥哥寫那張紙條的時候,更是對當時社會的一種信任和肯定。這個故事讓我在很小的時候就明白了「良心」在人的生命中具有著與生命等同的高度價值。

可是,隨著社會的發展,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也在慢慢的發生變化。什麼樣的觀念造就人什麼樣的行為,只有當人們都認為「良心無價」時,這個故事才能成立。如果把這個故事放到當今的中國社會,估計很多人會把它當成一則笑話來看。被中共黨文化灌輸了的中國人,估計也很難理解這個故事的閃光之處。「良心」兩個字,已經被這個社會糟蹋的一文不值。

看看現在的社會吧,前幾日發生的佛山小悅悅被輾事件風波未平,四川又發生了五歲幼童被卡車反覆輾壓事件,全世界都在譴責那些路過小悅悅而未伸出援手的人和那個四川肇事司機。冷漠與麻木、無人性被貫在了中國人的頭上,被貫在了這個國家的頭上。那個曾經以「良心」為貴的中國哪去了?中國人到底是怎麼變成了現在的這個樣子?這個社會到底是怎麼了?是什麼在牽引著這一切?

其實,當我們去譴責這個社會的時候,都是希望它能有所改變,可是這個社會能譴責好嗎?當生命那麼刺眼的鮮血都刺激不了國人的冷漠與麻木時,還能指望這個社會會給人生機嗎?中國人是否應該回想一下,我們曾經是一個講「良心」的民族,我們曾經是一個助人為樂的民族,我們曾經是一個德滿天下的民族。可是,如今那個具有「良心無價」普世價值觀的中華民族哪去了?是不是該蘇醒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3 01:35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