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人該讀經、入黨還是啟蒙? ---與劉夢溪先生討論中國文化的「書麵價值」

[複製鏈接]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飽暖思平等 發表於 2011-12-15 0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者:方紹偉
來源:中國選舉與治理網
來源日期:2011-12-13
本站發布時間:2011-12-13 9:19:26



  昨天(2011年12月11日)在「鳳凰衛視」的世紀大講壇」上再次看到劉夢溪先生講述「中國傳統價值理念的現代意義」。印象里這是「世紀大講壇」節目的一個重播,一段時間以前我看到過這個演講。網上查了一下,發現劉夢溪先生有一篇同名文章發表在香港近期的《國學新視野》雜誌以及2011年10月31日的《光明日報》上。我再次強烈地感到劉夢溪先生對「中國的傳統價值理念」理解有誤,至少是有很不準確的地方,而這個誤解在當今中國的知識界也流傳甚廣,所以特地提出來討論。

  什麼是「中國的傳統價值理念」?劉夢溪先生特別提到了「敬、恕、和、仁、孝、忠、信、恥」等八個字,認為「'敬'就是儒家用來補充宗教信仰的價值理念,'敬'已經進入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孝的精神內核其實是敬。'禮',包括社會的各種禮儀制度,精神內核也是一個'敬'字。……'恕',也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理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個內涵極為豐富的概念,可以見出中華文明的高貴精神和異量之美。」恕「就是設身處地,也就是陳寅恪講的」了解之同情「。……恕是進入仁的一個途徑,……中國文化的精神,主張仇對的雙方在互相校正中實現化解,達到'和解',走向'太和'。是'和而解',而非'仇而亡',這是人類本性所應該趨向的目標」。

  我同意劉夢溪先生對中國的「具體價值理念」的「內在解讀」,但我不同意的,是他對這些「具體價值理念」的「外在解讀」。「內在解讀」涉及的是「具體價值理念」的「言語含義」,「外在解讀」涉及的則是「具體價值理念」的「社會含義」。在我看來,劉夢溪先生把「傳統價值理念」的「言語含義」混同於其「社會含義」,完全取消了這兩者的界線,結果得出了非常錯誤的結論。劉夢溪先生的錯誤至少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把中國所有的「核心價值」歸結為中國傳統的「書麵價值」。

  廣義而言,「書麵價值」和「現實價值」都是實際存在的傳統價值,但「書麵價值」偏向於一種理想的道德狀態,「現實價值」則偏向於實際生活著的人的行為追求。迄今為止,關於中國文化討論的最大混亂,就是來自於「書麵價值」與「現實價值」的混同。劉夢溪先生與其他任何研究者一樣不幸未能避免這個錯誤,當他說「敬、恕、和、恥」是「中國的傳統價值理念」時,他實際上說的只是「中國的傳統書麵價值」,不是「中國的傳統現實價值」,但他的分析則給人以「書麵價值就是所有核心價值甚至是整個文化的內容」的假象。

  中國文化不是沒有「敬、恕、和、恥」,只是書面上的「敬、恕、和、恥」與現實中的「敬、恕、和、恥」是不同的。由於「內外有別」的「親情文化」,中國人的「敬、恕、和、恥」有「內敬、內恕、內和、內恥」與「外敬、外恕、外和、外恥」的區別。舉個最近發生的例子,孔慶東先生熟知「孔孟之道」,但這並不妨礙他在「三媽事件」中不以「外恥」為恥。「書麵價值」上的「外恥」與「現實價值」中的「內恥」是不同的,這是一個「社會雙軌制」或文化的「雙重標準」問題,只看「書麵價值」就會忽略這個大問題。同樣,劉夢溪先生所認定的「已經進入中華文化的信仰之維」的「敬」,也只是現實中的「內敬」而不是他意指的書面的「外敬」。

  第二個方面是模糊了「中國的傳統現實價值理念」。

  中國文化研究偏向於「書麵價值」研究,必然就是偏向於「四書五經」的「書面文化」研究;這個「書面文化」偏向的最大惡果,就是使中國的「經史子集」都存在用「書面文化」掩飾甚至代替「現實文化」的現象。如此,「價值取向」的衝突就成了「經史子集」的基調,「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變成了中國人美化自己「價值取向」及相關歷史現實的不二手法。中國人的「現實價值」往往就隱身於「書麵價值」之後,以至於中國人都沉溺在「禮儀之邦」的昇平世中。

  事實上,中國傳統「現實文化」的最大特徵就是「親情文化」,由此衍生出了「中國人的五大難」:一是沒有「關係」的人信任合作難(「關係文化」),二是有「關係」的人遵從外在規則難(「犯規文化」),三是「圈外人」施用「圈內人」的道德難(「小圈子文化」),四是社會要有所作為離開「單一權威」的強力難(「集權文化」),五是制度的正常運行沒有「單一權威」的保證難(「單一權威情結」)。「書麵價值」與「現實價值」的分離本來是一種「普世現象」,但用「書面文化」掩飾甚至代替「現實文化」卻成了中國的「特色現象」。因此,中國的「現實文化」及「現實價值理念」一直被籠罩在層層煙幕之後,結果成就了發達無比的「面子文化」。

  第三個方面是忽視「書麵價值」與「現實價值」的內在對立。

  「書麵價值」與「現實價值」的對立是一種「該怎樣」與「是怎樣」的對立。以「和」這個價值為例,一說到「和」,劉夢溪先生首先想到的,為什麼偏偏不是「現實價值」中的「和」而只是「書麵價值」中的「和」呢?「和」在「書麵價值」上是劉夢溪先生所說的「'和而解',而非'仇而亡'」,可在「現實價值」上,中國人真有如此的「妥協精神」嗎?特別是在政治上,中國人什麼時候不是「一山不容二虎」呢?中國人的「和」什麼時候不是「掐出來」的或者是「單一權威」下的「和」呢?「現實價值」中的「和」與「書麵價值」中的「和」差別如此之大,我們的文化研究者為什麼就是看不見呢?

  忽視「書麵價值」與「現實價值」的內在對立,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文化研究的一個最大誤區。它導致了兩個非常錯誤的判斷:一是以為中國社會公德的淪喪是「書麵價值」失教的後果,二是以為「中國文化傳統的重建」必須以回歸「書麵價值」為當務之急。這個錯誤的診斷和處方當然只能與「世風日下」相伴,可「世風日下」的現實卻反過來造成了「書麵價值」強調得不夠的幻覺。

  問題當然不是劉夢溪先生所說的「商業化衝擊文化的基本價值」或「反經不讀經」使得「中國人將找不到自己未來的精神歸宿和文化家園」,因為所謂的「衝擊文化的基本價值」事實上只是「衝擊文化的書麵價值」,而在「衝擊文化書麵價值」的不是別的,正是與「書麵價值」對立的那個「現實價值」,商業化市場化所提供的環境僅僅是加劇了這個衝擊而已。所以,今日中國社會的道德解體只是「中國的傳統現實價值理念」的當代體現,根本不是與劉夢溪先生的判斷類似的所謂「是經濟、社會和政治三者之間以GDP主義為核心原則之下相互作用的結果」(鄭永年:「中國道德解體的根源」,《聯合早報》,2011-11-29)。

  第四個方面是「書面思維」使中國知識界沉淪在「道德主義」的「規範衝動」之中而完全不可自拔。

  當代中國社會的道德問題其實與「春秋戰國」時期並無大異。當年面對「親情文化」之下「樂崩禮壞」的價值現實,孔子開出了「克己復禮」、「禮治仁政」的政治道德主張,這個錯誤的主張不幸開啟了中國士大夫沉淪於「道德主義」的「規範衝動」的傳統,它不僅迴避了中國的政治現實,也迴避了中國的文化現實,導致了數千年來中國「書面文化」和「書面思維」的「猖獗」和「潰爛」。當下號稱「女孔子」的于丹就一直陶醉在這種「書面思維」的「民族自戀熱」之中。

  「道德主義」本身並沒有錯,「書面道德」本來就因其理想化而與「現實道德」存在距離,可致命之處就在於,一但「書面道德」得不到現實制度的激勵,特別是得不到中國人的「情感本性」的支撐,「現實道德」就只能日益背離「道德主義」,本來合理的「道德主義」就變成了扭曲的「書面道德主義」,這反過來加劇了「書面道德」的虛偽和粉飾作用以及「書面道德」不足的假象。中國式的「道德主義」最後歸結為一個問題:如果美妙的「書面道德」不幸是中國 「現實道德」的民情和制度所排斥的,「道德主義」如何可能不是中國文化的非制度化的「遊魂」?

  儒家的「政治道德主義」製造了空想的「內聖外王」式的「政治遊魂」,因為現實政治里只存在「儒表法里」;同樣,儒家的「文化道德主義」也製造了空想的「克己復禮」式的「道德遊魂」,因為現實文化里只存在「親親互隱」和上文所述的「中國人的五大難」。這麼說當然不是要完全否定中國存在一定程度的「政治公德」和「社會公德」,這裡要說明的僅僅是「公德」對「私德」的相對稀缺。一句話,歷史上的中國文化人嚴重地低估了中國人的「情感本性」對「書面道德」的本能抵觸,以至於總是在重複一些連自己都根本不可能做到的「道德文章」(劉夢溪先生所推崇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個「橫渠四句教」就是最典型的「假大空」高調),而「書面道德」在現實里的低實現又反過來加劇了這些「道德文章」的表面合理性,最終導致「書面道德主義」的泛濫。

  第五個方面是無端製造和加劇了「回歸傳統」與「實現啟蒙」的虛假矛盾。

  中國的真正問題是「現實價值」本身的協調問題,不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用「書麵價值」去取代「現實價值」的問題。如果說中國傳統的「書面道德」一直是一種無法實現的「舊道德主義」,那麼近代以來的「啟蒙」與「新啟蒙」就是一種也許同樣無法實現的「新道德主義」。在中國人的「情感本性」面前,「啟蒙」只是一種「新書麵價值」。

  實際上,「舊道德主義」和「新道德主義」都包含了許多「普世價值」,問題根本不是通過「讀經」或「啟蒙」去讓中國人知道這些「普世價值」,而是如何讓這些「普世價值」轉化成為中國人的「現實價值」。「舊道德主義」根本不缺乏「自由、平等、博愛」的理念,問題是中國人本性中的「差等秩序」或「差序格局」根本無法落實這些理念。「古已有之」的這些理念的要害不在於教育,而在於制度化的落實,在於制度化的落實如何可能「同化」中國人的「情感本性」而不被中國人的「情感本性」所「同化」。把握中國人的「情感本性」和「行為規則」才是中國文化問題的關鍵所在。

  劉夢溪先生關注「中國文化傳統的流失與重建」,可問題在於「流失的傳統」只是「書面傳統」或傳統中的「書麵價值」,中國人的「現實文化」傳統根本沒有流失,也不可能流失,現實制度只是扭曲或放大了這些「現實文化」傳統而已。把一切罪過推給現實制度是一個便利的做法,把現實制度當成「替罪羊」卻只會加速中國人的道德墮落。如同「秦制」只是「周制」的自然延伸那樣,「文革」也只是「暴民文化」被利用的結果,「暴君」從來都需要有施暴的民情土壤。

  我不反對中國人讀經、入黨(指接受官方「學雷鋒」之類的道德教育)和啟蒙(或被啟蒙),可這些都不是要害。其實,基本的道理和制度理想中國人都懂,不懂的也只是那些沒需要的人,可有需要的人卻未必是能「知行合一」的人。中國人需要的是在自己的「情感本性」和「行為規則」中「涅磐」。這就是我所說的「中國文化的現代化悖論」:中國人不完全自我否定則無法自新,若完全自我否定則又無所憑以自新。

  作為中國文化研究所所長,劉夢溪先生宣傳中國文化的「書麵價值」充滿了善意,劉夢溪先生的君子風度也令人肅然起敬,但中國人「現實價值」的扭曲卻根本不是「書麵價值」不足的結果。多一個劉夢溪先生的善意宣傳不會增加「道德主義」的力量,卻只會強化中國特色的「雙軌社會」的偽善與活力。「雙軌社會」把「好的」變成「表面好的」的能力被中國知識界忽視和低估了太長時間了。

方紹偉:「中國選舉與治理網」專欄作家;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39

主題

4119

帖子

1297

積分

二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297
沙發
信仰平等 發表於 2011-12-16 16:56 | 只看該作者
飽暖說:中國該讓美國殖民統治,包括行政的殖民統治,價值觀的殖民統治,軍事的殖民統治(駐軍),經濟的殖民統治。
自助者天助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27 05: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