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冷戰結束20年 美駐俄大使否認要「搞亂俄羅斯」

[複製鏈接]

46

主題

84

帖子

203

積分

禁止發言

積分
203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奇幻 發表於 2012-2-2 13:56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2年02月02日 07:42:06
來源: 中青報




冷戰結束20年 俄美關係再三重啟

「我來俄羅斯的主要任務就是與『冷戰』的陳規陋習做鬥爭!」剛剛赴任半個月的美國駐俄羅斯新任大使邁克爾·麥克福爾1月30日在接受俄羅斯電視台第一頻道記者採訪時說出這樣一番話。

冷戰思維還在俄美關係中頻閃

麥克福爾強調:「我打算藉助推特和其他方式的幫助來徹底打破這些陳規陋習和思維定式。許多人認為,我來莫斯科的目的就是弱化俄羅斯、搞亂俄羅斯。這與我的初衷相距甚遠!」

他說:「『冷戰』以後,俄羅斯民眾對美國態度的變化明顯小於美國民眾對俄羅斯態度的變化。很遺憾,我的國家目前也正在進行著一場論戰,一些人認為『冷戰』是個抽象的概念,而一些人認為『冷戰』仍在繼續。」

「冷戰」已經正式結束20年了,但「冷戰」這個詞、「冷戰思維」方式在國際政治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卻遠未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減少。如今,無論是美國人還是俄羅斯人,無論是最高領導還是普通學者,無論是談及雙邊關係還是規劃國際秩序時,雙方都在指責對方沒有走出「冷戰怪圈」。而麥克福爾此番講話再次說明,俄美關係在「冷戰」結束后整整20年的今天,依然還在經受著「冷戰思維」的困擾……

20年後 「冷戰」勝敗有新認識

1992年1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正式向世界宣布,俄羅斯的核導彈不再瞄準美國和西方國家。

當年2月1日,借出席聯合國安理會之機,葉利欽與美國總統布希在戴維營舉行了長達3個多小時的會談,並發表了《關於兩國新關係的戴維營聲明》,宣布俄美將建立「友誼與夥伴關係」,「不再彼此視為潛在的敵人」。這標誌著「冷戰」正式結束,俄美關係隨之進入「蜜月期」。

美國人1997年忽然又想起了「冷戰」那段歷史,還弄出了一個「冷戰勳章」,用以紀念「冷戰」的勝利,專門授予那些在1945年至1992年期間在對蘇「冷戰」過程中表現突出的人員。

20年後的今天,仍有人在不斷地追問:「到底誰是『冷戰』的勝者?」

2月1日出版的《共青團真理報》刊登了該報記者就此問題專訪德國學者亞歷山大·拉爾的文章。此文稱:「20年前,20世紀最複雜的對立關係正式結束——蘇美之爭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爭結束。但我們現在要問的是:這種對立關係真的結束了嗎?」

拉爾稱:「從本質上講,美蘇之爭是兩個核大國對世界領導權的爭奪。因此,我覺得1945年-1992年這段歷史更準確的叫法不是『冷戰時代』而是『共存時代』。兩大陣營、兩種意識形態、兩大經濟集團、兩個軍事集團在這個時期共同存在。當時,任何一點激烈的軍事衝突都會引起兩個陣營的潰敗,而非一個陣營的失敗。因此,那個時代,所有人都不敢首先引發熱戰,許多人連想都不敢想。」

拉爾認為,冷戰既沒有勝利者,也沒有失敗者。他說:「人們習慣地認為,蘇聯的解體標誌著蘇聯在『冷戰』中徹底失敗了。其實,在蘇聯解體前,『鐵幕』就已打開了,蘇聯人看到西方人如何生活。全球化的過程,需要各參與方按新規則遊戲,但蘇聯並沒有準備好這些。蘇聯領導人不能夠讓蘇聯人民在物質上過上西方那樣的生活。這是導致蘇聯解體的重要原因。」

他認為:「俄羅斯人不應該認為自己是『冷戰』的失敗方,因為現在的俄羅斯人比蘇聯解體前過得更好。」

拉爾稱,「冷戰」對於俄美而言最大的教訓,就是不要再重返「冷戰」。因為,那時其中任何一方的魯莽都會讓世界毀滅。他認為,俄美如今超越了意識形態,開始在核裁軍問題上共同工作。

他說:「俄羅斯和西方有什麼區別呢?我們的政治體制是一樣。當然俄羅斯還未實現完全民主,但西方的民主也並非是最理想的狀態。」

在被問到美國在歐洲部署反導系統很可能是「新冷戰」的開始時,拉爾說:「當然對這種說法不能完全同意。俄美兩國許多軍方人士還生活在冷戰時代,兩方依然有著互不信任成分。這可以作為美國極力發展反導系統的解釋。」

他說:「當年蘇聯輸出革命,如今西方國家以同樣的方法輸出民主。不過,現在俄羅斯自己都不知道自己的定位:是亞洲的一部分,還是歐洲的一部分?如果認為自己是歐洲的一部分,那麼就要發揮歐洲國家的作用,但它又不同意。」

俄美關係又要「再重啟」

很顯然,隨著美俄兩國總統大選的臨近,這兩年被兩國媒體熱炒的俄美關係「重啟」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新的質疑。

有人說,梅德韋傑夫時期的俄美關係「重啟」已經終結,還有人說俄美關係將隨著普京的回歸而「遭到寒冬」。就在此時,奧巴馬的俄羅斯問題私人顧問、被稱為俄美關係「重啟」設計師的麥克福爾於2012年1月中旬正式抵達莫斯科履任。

按麥克福爾的說法,他的到來是想把俄美關係「重啟」帶入新的「第二階段」,或者說是「再重啟」,以確保俄美關係在敏感「大選年」的穩定。

但俄一位消息靈通的外交人士日前對本報記者透露,俄副外長里亞布科夫對此曾意味深長地表示:「俄美關係『重啟』這個術語,並不是俄羅斯方面的語言和用詞。俄美關係的『重啟』並不是一下子就能持續很多年。要知道,如果一台電腦無數次重啟,那麼它的主機和晶元都會受不了。」

「我來俄羅斯,不是為了發動革命」

對於麥克福爾剛到任沒幾天就與俄羅斯體制外反對派代表會見的做法,俄羅斯各界更是十分反感。

俄總統梅德韋傑夫甚至一針見血地指出,麥克福爾應該明白,儘管他是在為美國工作,但他並不在美國境內工作。

梅德韋傑夫透露說,美國總統奧巴馬曾提前以非正式形式就麥克福爾爾出任大使問題徵求過他的意見。他補充道:「我希望,麥克福爾一切都能成功。但是,他當然應當明白,他是在俄羅斯工作,而不是在美國。我們國家有自己的特點,就好比每位大使有自己的委任狀。」

對此,麥克福爾辯解稱:「奧巴馬派我來俄羅斯,並不是為了發動革命的。俄羅斯駐美大使赴任后,也與美國反對派代表會見。這並不應該成為熱點新聞。」

對於美國是俄羅斯近期政局變化的「黑手」一說,麥克福爾更是極力否認。

他在1月30日表示:「當年,支持蘇聯的政治變革,是美國對蘇政治的一部分。但今天,這已不是我們的政策了。我們的對俄政策是另外的:我們支持非政府組織追求誠實和自由選舉的舉動,但我們不會站在一方反對另一方。這不是我要做的事。我們還沒有笨到只想幫助任何一方的程度。」

很顯然,當前美國和俄羅斯的國內政治形勢放大了兩國關係的結構性矛盾和戰略利益衝突。當然,「冷戰」結束以來,俄美關係就未曾一帆風順過。俄羅斯從「一邊倒」到「東西並重」,從「獨立自主」外交到俄美關係的「冷和平」,從「反恐合作」到「喬治亞裂痕」,從「關係重啟」到「關係再重啟」。這些年裡,俄美關係不僅外在形式上並未完全擺脫「冷戰」陰影,其背後的「冷戰思維」更是從沒有消失。 本報駐俄羅斯記者 關健斌 本報莫斯科2月1日電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7:49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