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山寨瘋了 國人不願獨立思考

[複製鏈接]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白露為霜 發表於 2011-12-20 23:07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作文模板、簡歷模板、策劃書模板……如今,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模板越來越多。在給我們帶來便利的同時,模板盛行也讓很多年輕人患上了「模板依賴症」,幾乎無論寫什麼,他們總習慣先上網搜「模板」,再根據實際情況「填空」。似乎沒了「模板」,很多人就不知道如何工作了。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新聞中心,對1875人進行的一項在線調查發現,81.8%的受訪者坦言自己患上了「模板依賴症」。受訪者中,38.7%的人「經常」使用模板,39.5%的人「有時」使用,僅7.0%的人從未使用過「模板」。

  95.2%的人感嘆當今社會「模板」盛行

  最近,武漢某高校碩士研究生龔平(化名)為了找工作,製作了各種版本的簡歷。有針對小企業的「簡易簡歷」,有針對國內大企業的「詳細簡歷」,還有針對外企的「英文簡歷」。根據應聘職位不同,他還製作出「金融職位簡歷」、「秘書職位簡歷」、「銷售職位簡歷」等。

  不過,這些五花八門的簡歷都不是他自己設計的,而是直接從網上下載簡歷模板,然後把自己的經歷填進去就完事了。「現在網上的簡歷模板跟套餐似的,分門別類、應有盡有,誰還會花時間自己做啊?再說,自己精心做,別人也不一定用心看,差不多就得了。」

  「沒有模板,做事還真不知道從何下手。」龔平坦言,自己和身邊不少同學都很依賴模板,從做簡歷到寫各類申請書,甚至做論文也會去套模板,「改一些關鍵句就可以了,反正老師不會認真看,都會給及格。」

  本次調查顯示,95.2%的人感嘆當前社會「模板」盛行。

  調查還發現,使用率最高的3種模板分別是:簡歷模板(49.5%)、總結報告模板(48.4%)和PPT模板(43.6%)。其他還有:申請書模板(40.6%)、作文模板(26.2%)、網站模板(24.7%)、策劃書模板(19.6%)等。

  北京某大型設計公司策劃部總監唐曉琴說,現在很多職業策劃人和設計師都是「二道販子」,在做策劃時大量使用策劃和設計模板,甚至一些「創意」都是從模板、範例中抄襲的,這已經成了行業潛規則。誰不用模板,甚至會被人認為「太老實了」。

  「現在真正搞創意的人不多,甚至產生了『劣幣驅逐良幣」效應。一方面,能鑒別好的創意的伯樂本來就不多,好的創意別人不一定看得出來,或者直接認為就是抄襲的。另一方面,做出了好的創意,獲得的獎勵並不多,而且很快就有人模仿、抄襲,將新創意也變成模板。」唐曉琴說。

  西安市某國企職員尹鋒告訴記者,最近公司要求提交1萬字以上的年終總結,「我們每年的工作比較重複,沒那麼多新鮮事兒可寫,只能去『膜拜』萬能的模板了。」尹鋒說,其實員工用模板寫年終總結的事,上司都知道,但都不追究。

  為什麼當前模板盛行?調查發現一些值得深思的原因:77.0%的人覺得,一些工作要求過於形式主義,不需要創造性;42.7%的人將原因歸結為「上司/老師不會在意下屬/學生是否使用模板」。此外,72.4%的人覺得使用模板方便快捷;54.4%的人認為原因是很多人養成了依賴模板的習慣。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董海軍指出,當前普遍存在的「模板依賴」主要源於現代社會的「快餐式文化」。隨著人們對速度和效率的要求不斷提高,很多人迫於在短時間內必須完成任務,就寄希望於尋找一種已被證明成功的模板,供自己快速完成任務。

  73.6%的人認為依賴模板會讓人不願獨立思考

  「使用模板有利有弊。」董海軍認為,人們在做事時,有模板可供參考更容易上手,所以做一些慣常的、例行的事情時套用模板無可厚非。但是,過度使用模板會讓人產生惰性,形成路徑依賴。固化的思維不利於創新。

  調查中,90.2%的人認為,模板盛行會產生一系列負面影響。73.6%的人認為,依賴模板會讓大家養成不願獨立思考的壞習慣;66.5%的人擔心加劇形式主義;61.8%的人覺得這會打擊創造性,消磨人們的個性。不過,33.3%的人同時認為模板存在積極作用,即讓生活變得更便利。

  董海軍認識的一名某院校博士生導師,曾帶著博士生在很短的時間內寫出了29篇論文,而且這些論文都是不同的研究方向。「其實,他們就是通過套模板來湊數。這件事被揭發后,這名博導被取消了3年內招研究生的資格」。

  「在學術界,『模板』最大的弊端,是容易讓人去用一種標準衡量不同的人、不同的學科。」董海軍指出,如今學術界的論文過於「模板化」,理工科的論文更甚,「學術論文本應重視是否有內容和深度,不該苛求是否按照規定的模式寫作、套用。但很多評審人員,一看到過於創新、完全不按模板套路來寫的論文,會因為慣性思維而卡掉。這種思維模式一旦根深蒂固,是很難改變的。」

  湖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柳肅發現,現在很多人在評價和判斷人和事時,會不自覺地形成「模板」,而一些不完善的制度,更是固化了這種「模板效應」,這才是最值得注意的「模板依賴症」。

  柳肅說,如今高校在評價教師時就是看「數字」,看他有多少科研項目、得過多少獎、發表過多少論文等,這導致一些人刻意去套這個「模板」以求達標,而不注重含金量。把教師的水平定位在這些機械的數字上,是不科學的。

  「如今高校評比以及學科強弱的評比,也存在只拿數字作衡量,逼著學校去套用『模板』的情況,比如必須發夠多少論文、搞多少科研項目等。」柳肅說,奇怪的是,大家都按照這個「模板」來做,這樣產生的結果就是,很多所謂的學術研究,實際是毫無意義的。

  「類似的評價體系急需改良。真正大師級人才,比如魯迅、胡適、梁思成,放到現在這個時代,不會有什麼國家級獎項,也可能發表不了SCI、SSCI論文。他們的影響力來源於腳踏實地的學術,是擺在那裡大家都能看到、都能認同的東西。」柳肅說。

  一味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也是「模板依賴症」的表現

  某銀行部門負責人陳先生覺得,在「成功學」泛濫的當下社會,不少年輕人有意無意地學習甚至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這也是一種「模板依賴症」。

  他曾看到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一條微博說,喬布斯、比爾·蓋茨、馬克·扎克伯格(社交網站Facebook創始人)都曾輟學,但最後都發家致富了。而後面的留言大多是在抱怨「讀書有什麼用」,甚至還有人說「看了他們的故事,突然覺得應該更早開始賺錢謀生,考慮不讀大學了」。在陳先生看來,這些年輕人只看到了成功人士生活的一面,往往忽略了他們的天才與勤奮。

  本次民調中,77.1%的人認為,當前不少年輕人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考慮自身條件和特點,一味複製別人的「成功模式」。這也是「模板依賴症」的表現。

  還有93.6%的人覺得,當今社會人們過於相信「成功模式」。其中,有64.7%的人覺得大家過於相信「成才成名模式」,62.4%的相信「對孩子的教育模式」。此外還有:創業模式(56.6%)和成功就業模式(54.8%)等。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教授陳恢忠,曾在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不少人把「成功學」、「辦公室哲學」奉為準則,這麼絕對的看法是不科學的。即便它能教你一些技巧性的東西,也可能讓你獲得相對的成功,但其中不切實際的做法和觀點,很可能讓你失去他人的信任和關懷,失去更多發展機會。

  董海軍和柳肅同時指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不同的成長環境,一味複製別人的成功,基本不可能成功。成功沒有固定模式,關鍵是要根據自己的情況和特點,腳踏實地地做好該做的事情。

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7 13:4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