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長達31年的毛澤東接班人選擇:明暗2份名單

[複製鏈接]

391

主題

3923

帖子

2565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6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好啊好啊1 發表於 2011-12-10 12:51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本帖最後由 好啊好啊1 於 2011-12-9 20:53 編輯

長達31年的毛澤東接班人選擇:明暗2份名單

網易    2011-12-09 10:45:28

2008年8月21日出版的各類報紙,都登載了新華社發布的華國鋒逝世的訃告,所用的統一標題是:「華國鋒同志逝世」。全文如下:

新華社北京8月20日電 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曾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華國鋒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8年8月20日12時5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

這條以電訊形式發布的訃告,代表官方對這位歷史性人物的「政治結論」。「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這是對其政治品質作出的正面評價。對他所任黨政軍職務,則定格為「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有何政績,未加一詞,似乎留給人們一個可供思索的空間。

8月31日,新華社又以電訊形式發布了華國鋒遺體在京火化消息,並報道了胡錦濤、江澤民等中央領導前往八寶山革命公墓送別,以及華病重期間和逝世后,前往醫院看望或通過各種形式表示哀悼慰問的國家黨政軍(包括各民主黨派)領導人名單,長達180人之多,其規格之高、規模之隆重,不說是國葬,也可說是准國葬了。

值得重視的是,新華社這次同時配發了《華國鋒同志生平》的長篇專文,歷敘訃告和新聞中未曾提及的他在位執政期間「作出的重要貢獻」,以及在領導和動員全黨全國方面作出的「很大努力」。文章最後的結語說:

華國鋒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他的品格和風範,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讚譽。

華國鋒同志永垂不朽!

這與1980年12月5日十一大中央政治局會議一致通過的一份通報中對華國鋒的評價(見《三中全會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以及隨後20多年間在一些黨史著作和文章中的負面評論,形成鮮明對照。

2007年和2008年,筆者先後寫過兩篇當代史文章,都曾論及華國鋒當政時的政治作為。

前一篇《回看「四人幫」覆亡之日》(載2007年11月15日《北京日報》),其中說:「毛主席晚年喜愛起用『厚重少文』的周勃型人才,以為可託付大事賴以安邦定國,華國鋒、吳德、許世友都在他注目重用之列,而華國鋒更被選為接班人。現在看來,至少在粉碎『四人幫』這件事上,他是選對了。」

后一篇《赫魯曉夫在中國》(載2008年第3期《書屋》),其中說:「華國鋒主要做了兩件大事:一、把『四人幫』與毛澤東本人成功地劃清界線,施行突然襲擊,抓捕了『四人幫』,出了廣大人民積之已久的怨怒之氣。二、為鄧小平復出掃平了道路,並起用胡耀邦任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為隨後的思想解放、鄧胡新政和改革開放,開啟了曙光之窗。」又說:「但他缺乏開創一個新時代、新社會的意志和能力,為『凡是』派包圍,下台是難以避免的。」

現在,隨著這位歷史性人物的逝去,對他的政治品質和政治業績,已有新的定位,我想不妨在前述兩篇文章基礎上,再作一番回顧與敘說。已講過的不多重複,仍求言必有據。

接班人問題

華國鋒是繼劉少奇、林彪后毛澤東指定的第三任接班人,與前兩任接班人不同,他是實際接上班的接班人。

接班人的選擇,有一個漫長多變、錯綜複雜的過程。這個過程,若從1945年黨的七大算起,至1976年10月6日抓捕「四人幫」為止,長達31年之久。多變,指立廢起落難以捉摸。各派系、勢力你爭我奪,卻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故而關係錯綜複雜。但稍作觀察,主要是兩條線路活動:一條是明線,叫選賢與能;一條是暗線,叫選親與信。明線,大家看得清;暗線,看不清,時隱時現,與明線糾纏在一起。

劉少奇、林彪、華國鋒,是明線受到公開承認的接班人。彭真、鄧小平也在明線的預備名單上。「文革」初期劉、鄧尚主持中央工作,在一次向民主黨派通報「彭羅陸楊反黨案」時,劉少奇在會上說:彭真曾是我們黨培養的接班人。這當然是來自毛澤東講過的話。鄧小平於「文革」開始被打倒,1973年起恢復國務院副總理職務;1975年被委以黨政軍重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務院副總理、中央軍委副主席及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雖名位尚次於周恩來,「四人幫」又不斷從中作梗,但可能接班的架勢,已搭起來了。

暗線之起,後於明線,但也有一個名單,這就是江­青、張春橋、王洪文、毛遠新。姚文元雖名列「四人幫」,只是筆杆子,還輪不上接班人位置。暗線的初始形態,是《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和《林彪同志委託½­青同志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兩篇文章的先後發表,這是吹響「文化大革命」的號角。接著江青出任中央文革小組第一副組長,后又升任代理組長,總攬「文革」大權,頻頻亮相。

毛澤東為接受赫魯曉夫大反斯大林的教訓,防止「中國赫魯曉夫」的出現,曾提出接班人必須具備5項條件,先發表在1964年7月14日的《人民日報》,題目是《關於赫魯曉夫的假共產主義及其在世界歷史上的教訓》。這是中蘇大論戰「九評」的最後一篇,也是分量最重的一篇。1966年,這篇文章中關於接班人條件的一段被編入《毛主席語錄》(林彪寫了有名的《再版前言》)。現引《語錄》所載要點如下(每條前數碼為引者所加):

條件一 他們必須是真正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

條件二 他們必須是全心全意為中國和世界的絕大多數人服務的革命者。

條件三 他們必須是不但要團結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而且要善於團結那些和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還要善於團結那些反對過自己並且已被實踐證明是犯了錯誤的人。

條件四 他們必須是黨的民主集中制的模範執行者,而不能像赫魯曉夫那樣,破壞黨的民主集中制,專橫跋扈,對同志搞突然襲擊,不講道理,實行個人獨裁。

條件五 他們必須是富於自我批評精神,勇於改正自己工作中的缺點和錯誤。而絕不能像赫魯曉夫那樣,文過飾非,把一切功勞歸於自己,把一切錯誤歸於別人。

但是,這段佔有三個半頁面的《毛主席語錄》,卻不大為人注意,幾乎未見有人提及或引用,連「兩個凡是」派對此也避而不提。它其實是一份重要的文獻,見證了毛在接班人問題上推行標準化(5項「必須是」)的努力。偉人亦無法預料或規定他的接班人接班後會做些什麼,或不做些什麼。唯一的辦法,只是接班前的主觀考察。毛曾對周恩來、王洪文說:「江­青有野心。你們看有沒有?我看是有。我比你們了解她,幾十年。」又對為江­青傳話的王海容、唐聞生說:「江青有野心。

她是想叫王洪文做委員長,她自己做黨的主席。」(見逄先知、金沖及主編《毛澤東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毛的這些帶批評口吻的話,當然不能僅從字面理解。

林彪自我爆炸后,在相當長時期內接班人位置空缺。毛澤東於周恩來逝世后,在同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與華國鋒二人之間,最終選中被他評價為「講老實話,是老實人」的華國鋒作接班人。這時他需要的是「老實人」,可以起輔助作用的人,而不是能人,這明顯帶有過渡性質。

關於毛澤東的這項安排,《毛澤東傳(1949—1976)》(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年版)根據第一手資料,有較翔實的記述。如第43章《臨終的日子》,在「重病中的毛澤東保持著清醒的頭腦」段落中,引用張玉鳳未刊稿《回憶毛主席去世前的一些情況》所敘:

這些天,主席醒來,也不光聽文件了,總是在扳手指頭,考慮問題。還問我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我就一個一個報出當時政治局委員的名字。一月中旬,毛遠新來見主席。他問主席對總理的人選有什麼考慮。主席考慮了一下說:要告訴王洪文、張春橋讓一下。然後主席扳著手指數政治局同志的名字,最後說,還是華國鋒比較好些。毛遠新點頭說是。就這樣,主席提議華任代總理,主持政治局工作。

在這後面,毛澤東還說了下面的話:「就請華國鋒帶個頭,他自認為是政治水平不高的人;小平專管外事。」這條材料是《毛澤東傳(1949—1976)》作者根據1976年1月21日毛遠新筆記《毛澤東聽取毛遠新關於中央政治局會議情況彙報時的談話》補充上去的。毛澤東明確指示華國鋒作頭、鄧小平作助手,把華提到了鄧的前面。

毛澤東可謂世紀偉人了,在接班人問題上,天馬行空,大啟大闔,做了一篇大文章,最後又作了兩處補筆:第一,沒有直接向「四人幫」交班,此民之幸、國之幸;第二,沒有選擇別的什麼人,而是選了「老實人」華國鋒作過渡階段接班人,為粉碎「四人幫」和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提供了先行條件。

華與葉:粉碎「四人幫」的勇氣和智慧

新華社播發的《華國鋒同志生平》這篇文章,關於粉碎「四人幫」鬥爭一事說:「華國鋒同志在粉碎『四人幫』這場關係黨和國家命運的鬥爭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黨和人民不會忘記他作出的重要貢獻。」這比1981年「歷史問題決議」中關於這次鬥爭所說「華國鋒、葉劍英、李先念等同志起了重要作用」的提法,有明顯提高。

近年來陸續出版的一些有關回憶文章或書籍,透露這方面的細節,使人逐步看清了這段歷史真相。現在知道,這次抓捕的直接參與者和知情者,有名字可查的,開列如下:

華國鋒 葉劍英 李先念 汪東興 吳德 吳忠

陳錫聯 紀登奎 倪志福 丁國鈺 張耀祠 李鑫 武健華

此外由汪東興親自從中辦和中央警衛團挑選50多人,分成幾個行動小組,一個組負責抓一個人。吳德、吳忠負責北京衛戍區部隊抓捕遲群、謝靜宜、金祖敏等人,並把人民日報社以及清華、北大等單位用內緊外松方式戒備起來。北京衛戍區這部分軍人,人數不詳,他們只是執行者,不是參與者或知情者。幾位領導人的秘書、警衛、司機等,也有若干人,他們都被攔阻場外,並不知情。

上面13人名單中,李先念、陳錫聯、紀登奎3人未參加當晚現場抓捕行動。李鑫負責準備有關文件,歸汪東興領導;張耀祠是汪東興副手,是行動執行者,抓江青和毛遠新時對他們宣讀了中央命令,所以留下了名字。武健華為中央警衛局副局長,此次負責懷仁堂「裡面」的警衛工作。

名單中的前5人,是行動的主要決策者與組織者。華國鋒、葉劍英是5人中的核心,華更是最後的決定與發令人。由於是暗中串聯,分頭談話,5人並沒有一起開過會。據吳德所記(《十年風雨紀事》,當代中國出版社2004年版),1976年9月26日或27日晚上,華國鋒約李先念、吳德安排解決「四人幫」辦法,一是抓起來,二是召開中央政治局會議,用投票辦法解除他們的職務。吳德傾向用開會辦法解決,華、李分析,在會上投票要冒風險,採取隔離審查才是上策。華又提出解決時間「早比晚好,愈早愈好」。華通過這次討論,下了最後決心,也作出了最後決定。

也是吳德所記,另一條線就是華國鋒、葉劍英找汪東興談話,具體研究抓捕「四人幫」的辦法,未註明日期,似應在9月26日至30日間。

這次抓捕行動的成功,李先念在華國鋒、葉劍英之間奔走傳話,決策定計,功不可沒;也少不了處於要害部門的汪東興掌控調動中央警衛團和吳德掌控調動北京衛戍區部隊的支持之力,尤以前者起著主戰場作用,所以吳德在回憶錄中說:「在粉碎『四人幫』的問題上,汪東興同志是出了大力的。」

當然,成敗關鍵仍在於華國鋒與葉劍英的結盟。華剛上台,立足未穩,需要老同志的幫助;老同志渴望撥亂反正,也需要實力派配合。


在尚未獲得共識共信前,二人曾互相試探,觀察熟悉。在葉劍英一方,華的一言一行多有反饋過來,平日接觸交往雖不多,但知道他不是「四人幫」一夥。1976年8月15日,老友熊向暉去西山見葉劍英,葉談了他對華國鋒的看法。熊的女兒熊蕾記錄了葉的談話:

葉帥講了7月1日政治局開會研究毛主席病況的事。極左派們,主要是江­青,起草了一個下發各省部委關於毛主席病情的通知,其中說,毛主席病情比較穩定,不久就可以康復,主持工作。汪東興反對寫這句話,葉帥也認為不能用這句話。這就和江青他們發生了爭論。爭到凌晨1點,一直沒吭聲的華國鋒說話了:爭得差不多了吧?散會。葉帥有些納悶。可等到葉帥看到那天凌晨兩點鐘發出的電文,樂了。他不同意寫進去的那句話,電文里沒有了。

葉劍英還跟熊向暉詳細談了去見華國鋒的¾­過和談話內容,也見於熊蕾的文章:

寒暄之後,葉帥問了華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你現在治國的方針是什麼?

華說:舉一綱抓兩目——舉一綱,是階級鬥爭為綱;抓兩目,就是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安定團結。在那個階級鬥爭要「年年講、月月講、天天講」的年代,提出「階級鬥爭為綱」是勢在必然;而提把國民經­濟搞上去和安定團結,卻常常被認為是右傾。

聽華這樣講,葉帥說,好。

第二個問題是:周總理逝世了,董老、朱老總也都逝世了,中央人事安排你怎麼考慮?

華說:除非主席有指示,人事問題一概不動。

葉帥說,好。要知道,當時極左派們正在緊鑼密鼓安插人員,人事問題非常敏感。華明確提出人事問題一概不動,葉帥說好,是由衷的。

華國鋒向葉帥請教應該注意的問題。葉帥告訴他,要注意民兵。當時軍委還在老帥們的掌控之中,「四人幫」動不了軍隊,正在抓緊搞民兵。

葉帥對他和華國鋒的這次見面和談話,非常滿意。他覺得華說話做事很得體。他對父親(指熊向暉)說,毛主席一下子把華國鋒提為中央第一副主席,這是「非常之時,非常之人」,「還是毛主席巨眼識英雄啊!」

葉帥不止一次說過這話。(原­載《周末》,此據2008年9月21日《文摘報》熊蕾文)

葉劍英欣賞華國鋒的處事為人,贊華「含而不露」,其實葉本人就是這方面的「大師」。他住西山,聶榮臻是鄰居,失職閑居的老將如肖勁光、粟裕、宋時輪、楊成武、蘇振華、王震等常去看他,發點牢騷,對四個「上海幫」表示不滿。這些人都奉葉為首。大多數時間,葉是只聽不說,偶爾才會流露一點點內心想法。有一次中央開會,張春橋批評海軍,批了一上午,肖勁光一聲不吭,主持會議的葉劍英也不發表意見。中午散會,肖勁光只跟葉告別,好像其他人根本不存在,讓一旁的張春橋很是尷尬。又傳聞,中央政治局開會。「四人幫」常為一件小事,幾個鐘頭爭得不可開交。葉劍英凈打瞌睡,一言不發,挨到散會,他方醒了。

鄧小平在閉幕會上的講話,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發出了大轉折的強烈信號。鄧的這一講話便成為接著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正式會議的主題報告。華國鋒雖然還是接下來這個全會的主持人,但他的開幕詞只宣布了會議開法、議程等程序安排。大家不難看出,與會的人更是明白,華已逐步退出權力核心,不再起主要領導作用了。這次中央權力的更替,便是這樣平穩有序地完成的。

當然,若要更全面了解這次權力核心轉移的全過程,還得等待有關檔案(特別是為時36天工作會議的簡報)的開放。但目前來講,于光遠《大轉折》一書的出版與再版,以第一手資料,為讀者提供了「實錄」型著作,如副題「十一屆三中全會台前幕後」所標示,是一位親歷其事者的真實記錄。

《大轉折》用相當篇幅記錄了堅持「兩個凡是」者的言行,這些人大都是「抬轎子、吹喇叭」的,其中一些「大秀才」,也一個個列出了名字。但從書中所寫可知,華國鋒並不是他們的後台。後台另有其人,書中也點了名。

于光遠說,在中央工作時,他對華國鋒每個時期都有些話可說,但都沒有較多的接觸,只能使用「印象」二字。他的印象是:華國鋒工作認真細緻踏實,記憶力不錯,講話慢條斯理,講得很清楚。但有膽小怯弱一面,批鄧時期,「連一個小小造反派頭子都怕」。不是個「厲害」人,是一個不會「整人」的人,比較忠厚。報刊的報道或文章若有不利於他的東西,他不整這些媒體。於又說:總的說來,對華國鋒有較好印象,不過他太容易受人左右了——「容易受人左右」,應指在華周圍堅持「兩個凡是」的一些人和他們的後台。

我看于光遠的這些印象與評論,是公正的,也是實事求是的。這同《生平》的最後論定「為人寬厚,平易近人;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是一致的。

余 話

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華國鋒等人的職位有所變化,中央徵求一些老幹部的意見。在廣州的葉劍英看了這份意見說過這樣的話:在抓「四人幫」時,當中的任何一人走漏了消息,後果不堪設想。他們是有功的,應該給予適當安排。

葉劍英的意見得到了重視和落實。據于光遠記述,華下台後,他有時在會場上,有時在北京醫院裡遇見華,總是很友好的。可見,華退下後過著正常的生活,還參加一些會議,但名字是不公開見之於眾了。

華國鋒逝世,中央舉行了相當於國葬規格的告別儀式。早已在公眾視線下消失的華國鋒的名字和報道,立刻又在媒體上湧現了。

2008年9月4日的《文摘報》,摘錄了《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第32期韓凱­、韓永寫的一篇關於華國鋒27年退休生活的文章,題為《華國鋒:遠離政治的日子》,還加一個眉題:「他一直到去世時都頭腦清醒,關心時事,但話題從不涉及國內政治。」這個眉題很有意思。現摘幾段文字,並加幾句按語——

在華國鋒政治上如日中天的1970年代中後期,華國鋒的題字曾經獲得廣泛讚譽。隱退後,他的墨跡也漸漸消弭,只留下來「毛主席紀念堂」幾個字,像是在折射歷史。

按:「如日中天」與「漸漸消弭」兩個形容短句,對比使用得好。人在台上時獲之如寶;失意下台後,避之若浼。

華國鋒剛退下來時,有一段時間因心臟病住在北京醫院,當時《少林寺》剛開始熱映,他就把片子調到醫院來放。醫生勸他別看,說裡面打鬥很兇,對心臟病無益。「勿擾,我知其戲均假」,華國鋒說。

按:這是看透世情之語,若在台上,說不出這等話來。這兩句話,文言不像文言,白話不像白話,但放在這裡,又自剛從台上下來的華國鋒說出,似又恰如其分,留有餘味,耐人尋思。

吃完早飯,華國鋒將大部分時間花在看報上。報紙的種類很多,不僅有黨報,還有都市類報紙。華國鋒看報紙很痴迷,「有時候叫他吃飯,都叫不走他」。王蘇佳(外孫女)說。

他的話題從不涉及政治。一有人在他面前說起這些,他就擺手不聽。

按:看報看到「痴迷」程度,可見關心國家大事和國際大事,人雖下台,心還在台上。但絕口不談政治,又是大智慧處。在台上時,葉劍英已稱他「含而不露」;今歸居林下,修心養性,道行越發深了。保全令名,終老天年,是其宜矣。

華國鋒一般要午休到下午四點。如果身體允許,他有時會見一到兩撥客人,客人來自全國各地,有山西的老鄉,有湖南的老部下,有同時代朋友的後代,還有黨和國家的現任領導人。

國家領導人的到訪則以慰問居多,有時候也會通報一些人事安排。這時,華國鋒經常說的一句話是:「你們幹得好!」並且能說出一些具體的事情。

按:國家領導人到訪慰問,是表示尊重與安慰,體現了黨所提倡的和諧精神。這時他的談話恐怕不能不涉及一點政治,「說出一些具體的事情」,即他所看到的「你們幹得好」的具體事例,但一般客人涉及政治話題,他擺手不聽。有一種人大概不會上門看他,那就是往日起勁鼓吹「凡是」論的「抬轎子、吹喇叭」者,這些人是揀旺處跑的。

嘿嘿,
好啊好啊!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7-28 06: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