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具足正見+成就聖戒,必定為聖者

[複製鏈接]

63

主題

393

帖子

315

積分

貝殼網友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315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uiridangkong 發表於 2011-12-5 08: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具足正見+成就聖戒,必定為聖者(轉)
以下是金睛子仁兄在《無極之音對蕭平實「大師」的信徒照塵的質疑與質詢 》的一個精彩回帖,為了不湮沒在回復的海量帖子中,特意挪出,希望佛法修行者鑒戒,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 ... tra=page%3D1&page=2
  
         
        具足正見+成就聖戒,必定為聖者

 
   因為本主題中所質疑的三個問題涉及的都是所謂的「經文」,為了回答清楚所質疑的第二個問題,還是應該先重複一遍前面說過的話:佛經在誦持傳承、寫作編輯、翻譯校對等過程中,難免會有意無意地產生誤譯乃至訛傳等諸多錯謬,甚至出現諸多「偽經」的流傳,此乃不爭的事實。在《大般涅槃經》中佛陀說:「如牧牛女多加水乳。諸惡比丘亦復如是。雜以世語錯定是經。令多眾生不得正說正寫正取尊重讚歎供養恭敬。」「如彼牧牛貧窮女人展轉賣乳。乃至成糜而無乳味。」可見,時下所謂的「經文」中將會有多少誹謗三寶、破壞佛法之謬見、邪見,而於此「偽經」或謬誤訛傳之所謂「經文」,若不具正見法眼的愚痴凡夫自然極難分辨正邪、真偽,被邪見遮蔽法眼的邪教信徒就更無辨別之可能,事實也證明確實如此。

  第二個問題的實質就是:如何衡量一個人是否證得初果,即初果的標準問題。而這個基本佛理,同樣是遍布佛陀經律的。初果的標準,與大小乘、南北傳、顯密宗等毫無關係,並不能因為某人是大乘菩薩,初果的標準就發生了改變,就如不能因為某人是學習高等數學的,小學加減法的規則就發生了改變一樣。可是,太多太多邪教的信徒在說:小學一年級加減法每每算錯,那是因為我們學習的是高等數學。

  判斷一個人是否見道、得聖道或入聖流諸多方法的最根本點,就在於是否破除見惑而建立正見,比如:破除見惑而建立正見、生起清凈法眼者即已經是入流聖者——初果,必定已經斷三結,也即成就四不壞凈,也即四聖諦成就。注意:四不壞凈=斷三結=四聖諦成就,只是角度不同,實質毫無差別!
  1、四不壞凈
  比如:
  「名為聖戒(成就)。又復於佛不壞凈成就。於法、僧不壞凈成就。是名聖弟子四不壞凈成就。自現前觀察。能自記說。我地獄盡。畜生、餓鬼盡。一切惡趣盡。得須陀洹。」(《阿含經》)
  「若有成就四法者,當知是須陀洹。何等為四?謂於佛不壞凈,於法、僧不壞凈,聖戒成就。是名四法成就者,當知是須陀洹。」(《阿含經》)
  2、斷三結
  所謂三結,就是妄認身、心中有一個「我」的「身見結」、行邪戒的「戒禁取結」和懷疑一切皆眾緣集起的「疑結」。若斷盡見惑,則與見惑俱生的三結也必定同時斷盡,「當聖弟子生起遠離塵垢之法眼時,諸比丘!與見俱生之己身見、疑、戒禁取之三結即斷。」(《阿含經》)請注意「和見惑俱生的三結」幾個字:有見惑則有三結,具足正見者已破除見惑則三結斷!
  3、四聖諦成就
  「如何為正見?友等!於彼苦之智、於苦集之智、於苦滅之智,於苦滅道之智。友等!此言正見。」
  「於苦斷疑惑,於苦集斷疑惑,於苦滅斷疑惑,於順苦滅道斷疑惑者,諸比丘!此聖弟子名為預流(初果)。」
  「又三結盡。得須陀洹。一切當知四聖諦。何等為四。謂知苦聖諦、知苦集聖諦、知苦滅聖諦、知苦滅道跡聖諦。」(《阿含經》)
  通常情況下,具足正見者,就已經是成就四不壞凈(其中包括成就聖戒)的聖者了。故而,在佛經中常常把具足正見者與凡夫對立,作為聖者的代名詞使用。比如: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正見者認為諸行是常,無是處。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謂:凡夫認為諸行是常,則有是處。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正見者認為諸行是樂,則無是處。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謂:凡夫認為諸行是樂,則有是處。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正見者認為諸法為我,則無是處。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謂:凡夫認為諸法為我,則有是處。
  諸比丘!無是處,不可能有。謂:具足正見者會殺害其母,則無是處。諸比丘!然則,亦有是處,謂:凡夫會殺害其母,則有是處……」(《阿含經》)

  若對有正見者稍加細分,則可分為「正見者」與「具足正見者」兩種,因此,有些情況下見到經文中提到「正見者」,或聖或凡,皆有可能。不過,確實有極特殊的情況,還不能認定具足正見者就必定是得道聖者,有極少數人或是黃門,或犯五逆重罪等,今生是必定不能成就聖戒的,甚至連居士都做不成。比如:

  「殺父者。不得為道被法服。不得作比丘。不得作比丘尼。不得作優婆塞。不得作優婆夷。不得聽入八關齋。何以故。此人無有道跡。」(《律》)
  阿闍世王正是因為犯下五逆重罪之一的「殺父」,故而聖戒不能成就,才錯失了得道的因緣:「如人洗手。左右相須。左能凈右。右能凈左。此亦如是。有慧則有戒。有戒則有慧。戒能凈慧。慧能凈戒。若阿闍世王不殺父者。即當於此坐上得法眼凈(初果)。」(《阿含經》)
  因此,如果有慧有戒,戒慧具凈,即具足正見+成就聖戒者,必定為聖者無疑。

  蕭平實的信徒們毫無例外都是不辨正邪與真偽的邪見之徒,現在就讓我們來看看他們被質疑的那段所謂「經文」之錯謬吧:「善男子。世出世間有三種僧。一菩薩僧。二聲聞僧。三凡夫僧。文殊師利及彌勒等是菩薩僧。如舍利弗目犍連等。是聲聞僧。若有成就別解脫戒真善凡夫。乃至具足一切正見。能廣為他演說開示眾聖道法利樂眾生。名凡夫僧。雖未能得無漏戒定及慧解脫。而供養者獲無量福。如是三種名真福田僧。復有一類名福田僧。於佛舍利及佛形像。並諸法僧聖所制戒深生敬信。自無邪見令他亦然。能宣正法讚歎一乘。深信因果常發善願。隨其過犯悔除業障。當知是人信三寶力。勝諸外道百千萬倍。亦勝四種轉輪聖王。何況余類一切眾生。如鬱金華雖然萎悴。猶勝一切諸雜類華。正見比丘亦復如是。勝餘眾生百千萬倍。雖毀禁戒不壞正見。以是因緣名福田僧。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供養前三真實僧寶。所獲功德正等無異。如是四類聖凡僧寶。利樂有情恆無暫舍。是名僧寶不思議恩。」(《大乘本生心地觀經》)

  無需詳加論述,這段所謂的「經文」顯然是在顛倒是非,誤把具足正見+成就聖戒的聖人混淆成凡夫。錯謬還不止這些,比如:1、明明說「世出世間有三種僧」,回頭卻又說「四類聖凡僧寶」;2、第四類「福田僧」是聖是凡?若是聖,則無非是菩薩僧或聲聞僧。若是凡,則必定是凡夫僧;3、「供養如是福田僧者。所得福德無有窮盡。供養前三真實僧寶。所獲功德正等無異。」既然「正等無異」,又何來「真福田僧」與「福田僧」之分別?諸如此類,此段所謂「經文」如此混亂不堪,豈不是在栽贓、辱沒佛陀智慧嗎?!

  蕭平實的邪見信徒們還真的以為別人看不到他們引用的「文字」是所謂的佛經「經文」呢,質疑的本來就是他們提出的所謂「教證」的「文字」,他們卻還反覆拿唯一的這同一段「文字」作為「教證」來循環論證,真的不覺得自己很可笑、很虛弱嗎?!初果的標準,是佛陀在經律中不厭其煩、反反覆復地宣說的,可謂無處不在,他們卻看不見哪怕其中一條,而唯有的一條混淆聖凡的訛傳卻被不辨正邪地認假為真,以訛傳訛。

  蕭平實的邪見信徒們連如何是得聖道的基本條件都說不清楚,最基本的錯誤也無法識破,只會「依文」而不「依法」地人云亦云地,不是一群不分正邪與真偽的愚痴凡夫又是什麼?!對了,還不如普通凡夫,是一群瞎人慧眼、毀人慧命、禍亂佛法的邪教信徒!
轉自:http://www.tianjian.cc/viewthread.php?tid=6847&extra=page%3D11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10 13:5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