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緬甸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走鋼絲?

[複製鏈接]

1351

主題

3106

帖子

3331

積分

七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3331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2011-12-02 23:45:26
顏昌海 鳳凰播報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訪問緬甸會見總統吳登盛及反對派政治領袖昂山素季,體現「重返亞洲」政策的重要一環。中國大陸政府公開場合雖表示願意看到緬甸與西方國家的接觸,但官方媒體卻抨擊美國及緬甸的做法。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11月30日抵達緬甸首都內比都,開啟了對緬甸的「歷史性訪問」,她表示希望親身了解一下緬甸政府的改革決心。她12月1日與緬甸總統吳登盛舉行了會談。其後也會見著名的反對派政治領袖昂山素季。緬甸自去年11月釋放昂山素季后,先後解除了網路封鎖,報禁、黨禁。並在去年11月舉行了多黨制大選。昂山素季宣布將參加明年的國會補選,並強調,她支持美國奧巴馬政府與緬甸接觸。

希拉里是50年來第一位踏上緬甸領土的美國領導人,她表示希望能與緬甸重修兩國關係。她11月30日在前往緬甸途中的一個發展援助會議上發表講話說:「要警惕那些對採掘你們的資源(而非構建你們的能力)更感興趣的援助國,某些資金也許有助於填補短期預算缺口,但我們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這些權宜之計不會產生自我持續的結果。」此話沒有直接點名中國大陸,但外界認為含沙射影暗示的就是中國大陸。

緬甸以往的靠山是中國大陸,不少人認為美國近期努力加速在亞洲的軍事接觸,讓北京方面感到不安,不過官方最近公開表態的調門上又有些微妙變化。外交部發言人洪磊11月30日表示,「中國願意看到緬甸同西方國家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加強接觸、改善關係,促進緬甸的穩定與發展」。但官媒《環球時報》11月30日卻發表評論說,「美國在緬甸搞『外交賭博』,緬向美『暗送秋波』」。文中引述了多家媒體就希拉里訪問緬甸的評論,指出「美國造訪緬甸是為了削弱中國在緬甸的影響力。」

曾擔任中國大陸外交官的著名博客作家楊恆均12月1日表示,「緬甸一直是中國最大的盟友,現在希拉里突然訪問去了,而且態度上有了很大的轉變,對於北京來說是非常緊張的,因為緬甸跟東盟現在的關係最好,美國的軟實力也很強大,很多國家突然之間都會轉向,如果美國願意放低姿態的話,就有更多國家願意接受它,東南亞國家很多以前是把美國趕走的,看到中國一強大就擁抱美國。」香港《大公報》12月1日也發表評論表示:「對美國勢力入緬不值得大驚小怪。儘管美國非常希望擴大其對緬甸事務的影響力,打破中緬關係『一枝獨秀』的現狀。但在現階段,雙方利益並無太多契合點,美在緬長期立足不可能一蹴而就。」「對緬甸新政府的變革方向需要冷靜觀察。緬甸長期積弱,玩大國平衡遊戲是十分危險的。中緬關係是在緬甸幾十年的政治變遷中『自然形成』的,破壞這種關係受害的首先是緬甸自己。」香港時事評論員李國成稱:「緬甸對中國太重要了,戰略通道和投資都很多,錯失了緬甸,大陸會很緊張的,就怕他犧牲中國的利益跟美國改善關係,外交部的發言說支持緬甸跟西方改善關係,但實際上還有一句話就是希望不要犧牲中國大陸的利益。」網民helicopterh諷刺說,「有沒有發現個規律,最近幾十年每一個原本被獨裁統治的國家民主化后都跟中國鬧不開心,然後開始跟美帝交朋友?這跟我們提倡的和諧世界的理念相悖啊。」

外界普遍認為美國重新認識到亞太地區的外交地位,包括近期在澳大利亞的駐軍以及TPP計劃的推出可能都是針對中國大陸。緬甸重新解封Facebook等社交網站,也讓中國大陸網民嘩然,偌大的中國大陸,強大的實體,竟然還不如一個多年在軍政府下的專制小國反應迅速,順應潮流,因此中國大陸未來反倒更加堪憂。此前有關昂山素季的影片《夫人》在中國大陸網路上被封禁,也反映了中國大陸當局對此類信息的畏懼心態。

美國國務卿希拉里希拉里訪問緬甸,不但使緬甸跟西方國家的關係成為世界和中國大陸媒體關注的焦點,也使緬甸與中國大陸的關係受到份外的關注。日本《產經新聞》11月30日發表記者矢板明夫從北京發出的報道,專門描述了緬甸跟中國大陸多年來的特殊關係,以及緬甸當前跟美國(以及西方國家)和中國大陸的三角關係。報道說:「美國希拉里國務卿訪問緬甸,緬甸長年的盟友中國大陸感到焦躁和不滿。中國大陸擔心,隨著美國的影響擴大,緬甸會跟中國大陸越來越疏遠。11月30日出版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報《人民日報》旗下的《環球時報》表現出了這種不快。該報發表的社論說,『中國大陸在亞洲的牆角似乎正被美國一個個『挖掉』。今年3月將政權移交給文官政府的緬甸在軍政權時代與中國陸建立了蜜月關係,與朝鮮、巴基斯坦一道,是中國三大盟友之一。緬甸從中國那裡得到經濟、基本建設、軍事等多方面的援助。在人權和民主化問題上受到來自聯合國等國際社會的批判的時候,緬甸也能得到中國的庇護。與此同時,中國建設通過緬甸的輸油管,可以使中東原油經由緬甸西部的港口運送到中國。為了確保雲南省等中國國內的電力供應,中國也在推進在緬甸興建發電廠的規劃,對緬甸給予了絕對的信任。而中國著眼於其海軍將來在亞洲的發展,積極參與緬甸的港口修建。然而,隨著中國資本在緬甸經濟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華人居民在緬甸的影響力擴大,緬甸國民當中反中國的情緒高漲也成為事實。也有人提出,中國主導的一系列建設項目導致緬甸的環境破壞。在這種情況下,緬甸新政權開始與中國拉開距離,力圖與國際社會融合。緬甸與中國漸行漸遠,對中國來說不但是失去了一個重要的盟友,而且也意味著先前的援助和投資付諸東流,中國將被迫全面修正對亞洲的外交政策。北京政府的智庫有一位研究者說,『中國大陸感到被緬甸背叛,但如今只能是靜觀緬甸到底是能跟美國接近到什麼程度。在希拉里國務卿訪問緬甸之前的11月28日,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跟訪問中國的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舉行了會談。在談論深化兩國之間的軍事交流之外,習近平也表示『中國支持緬甸的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支持緬甸的民族團結』的意思是不支持緬甸的少數民族華人的武裝勢力。這被認為是中國開始對緬甸進行懷柔。」

日本《產經新聞》記者矢板明夫的報道涉及一系列目前依然對中國大陸當局敏感的問題,其中包括在1960年代,北京公開支持緬甸境內親北京的勢力跟緬甸政府進行「武裝鬥爭」。即使是在過去20年裡,在緬甸軍人政權跟北京關係特別密切之際,緬甸軍方依然對北京心存疑慮。習近平與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所說的「支持緬甸的民族團結」之類的話,顯然是意圖讓緬甸政府在這方面放心。另外,中國大陸還有一個公眾大量議論、但官方控制的媒體卻不能公開報道或允許辯論的一個話題,這就是中國大陸政府的朋友為什麼總是薩達姆、卡扎菲、卡斯特羅等在國際社會名聲不佳的人,中國大陸在亞洲的三大盟國為什麼會是堅持奉行獨裁專制的朝鮮和長期實行軍人統治的緬甸、巴基斯坦之類的國家。

《環球時報》11月30日發表的社論,在說緬甸之外,也特意提到了巴基斯坦和朝鮮,從而間接地承認了中國大陸公眾長期質疑但官方長期迴避的這個問題:「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今天訪問緬甸,輿論對美國同中國爭奪『在緬甸的影響力』議論頗多,中國在亞洲的牆角似乎正被美國一個個『挖掉。』」;「美國同中國大陸做影響力的博弈是肯定的,它的很多優勢中國不具備。在緬美關係幾乎『斷絕』很久之後,美國有力量把自己的影響力在一夜之間『空降』回緬甸。這一點我們得服氣。即使在巴基斯坦那樣中國苦心經營的國家,也很難說美國的影響力就比中國的差。」;「即使今天的朝鮮,其與美國的對抗也是出於它自身利益,而非為了迎合中國大陸的戰略需要。」;「中國對緬甸向西方開放無任何心理上的抵觸,但中國不會接受這樣的開放同時是對中國利益動剪刀的粗魯轉身。」

《環球時報》社論所說的緬甸「對中國大陸利益動剪刀的粗魯轉身」包括緬甸在今年9月底宣布,「為了尊重民意」決定停建在緬甸北部少數民族地區由中國大陸投資興建的有爭議的密松水電站。《環球時報》的社論說,「緬甸在密松水電站的毀約,讓中國公司損失慘重。」顯然,「尊重民意」對《環球時報》或大陸當局來說還是一個陌生的、或者是可疑的概念。在權貴統治的中國大陸,不存在所謂的「尊重民意」的問題,因為他們,堅持聲言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任何問題上都代表民意、代表絕大多數中國人的利益。多年來,還頻頻警告香港或台灣的政界人士,休想跟北京打民意牌。

中國大陸如何看美國跟緬甸的接近,也是《紐約時報》記者黃安偉11月30日發表的報道的主題。黃安偉報道的題目是「中國關注美國在緬甸的舉動」;報道說,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本星期早些時候訪問中國大陸,受到政府和軍方的高規格接待。「在任何一個星期,這種接待都會被迅速報道,迅速忘卻。但這次緬甸軍方高級將領對中國的訪問成為中國一些學者和記者的話題,因為他訪問中國兩天之後,美國國務卿基就要訪問緬甸。那是美國國務卿56年來第一次訪問緬甸。敏昂蘭將軍訪問中國所受到的關注,透露出中國官員和學者重視奧巴馬政府接觸緬甸的政策,以及重視美國政府對緬甸政策對中緬關係可能帶來的影響。中國是緬甸最大的經濟夥伴,近年來中國對緬甸的影響超過了印度的影響。中國軍方和外交政策圈內的一些保守派人士現在經常談論美國試圖圍堵中國,但美國官員對此表示否認。兩個星期前,奧巴馬總統在訪問這一地區的時候宣布,要派遣2500名美國軍人進駐澳大利亞。他還跟許多亞洲國家的領導人當面對中國總理溫家寶表示質疑中國對南中國海大片海域提出領土要求。一些中國官員和學者聲言,奧巴馬政府暗下使勁,勸說緬甸總統吳登盛決定停止建設密松水電站,甚至是鼓勵了緬甸內部反對該水電站建設的抗議行動。美國政府沒有承認在這方面有任何捲入。11月30日,在希拉里國務卿抵達緬甸之際,《環球時報》英文版就美國和緬甸關係發表社論,特別提出了密松水壩的大挫折。社論最後說,『中國歡迎緬甸開放,但堅決反對緬甸踐踏中國的利益。』」

緬甸當局最近展示的對內放鬆社會壓制、對外全方位外交的姿態,使緬甸跟周圍鄰國、尤其是跟中國大陸,以及美國、日本等世界大國的關係發生了微妙的變化。這一變化也使喜好觀察外交縱橫捭闔的人獲得了一個觀察的好機會。

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11月29日發表記者彼德·福特的報道,題目是「緬甸跟越南和美國建立更密切的關係,中國會怎樣?」報道說:「中國珍視跟緬甸的友好關係。但現在看來這種關係正處於重大變化之中。幾十年來,緬甸每次有一個軍隊總司令獲得任命,都會把北京作為出訪的第一站。中國是緬甸的外交盟友,長期以來也是緬甸的主要經濟支柱。但目前正在中國訪問的緬甸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在訪問中國之前在另外一些地方忙碌:早些時候,他跟美國的緬甸問題特使德里克·米切爾舉行會談,然後他又前往越南訪問。……「敏昂蘭將軍選擇出訪正在跟華盛頓建立更密切的軍事關係、並且不隱瞞自己擔憂中國在該地區野心的越南,這一事實也受到北京的注意。」;緬甸「現在看來是處於這種風雲變幻之中。緬甸名義上的文官新政府在今年3月從軍人那裡接掌了權力,釋放了許多政治犯,主動跟少數民族聯絡談判結束多年來的暴力衝突,並且嘗試跟反對派領袖昂山素季進行談判,以便打開政治局面。自1962年緬甸軍人獨裁開始以來,中國就一直是緬甸的靠山,在1988年緬甸軍人殘暴鎮壓要求民主的示威起義、緬甸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制裁和孤立以來,中國尤其是緬甸的靠山。但很有實權的緬甸議會議長、先前的軍政府成員吳瑞曼對記者說,現在緬甸希望跟美國有正常的關係。儘管新的緬甸當局看來急於要給緬甸的外交政策重新定向,但沒有多少觀察家認為緬甸會拋棄跟中國這個有影響力的鄰國的關係。觀察家們認為,緬甸領導人更有可能是在華盛頓和北京之間走鋼絲。」

緬甸現在的政府被稱作「名義上的文官政府」主要是因為兩個原因:1)現政府的主要領導人大都是脫下軍裝換西裝的人;2)現政府的權力來源是軍方。這種「名義上的文官政府」的背景,使緬甸新政府在上任之初沒有在國際間引起特別的關注。許多國家以及緬甸反對派大都以為,緬甸的新政府大概只是換湯不換藥的軍人政府。然而,新政府上台之後採取的一系列舉措,使緬甸公眾和國際社會不得不對它刮目相看。新政府釋放了6000多名政治犯,放鬆了對媒體和網際網路的控制。緬甸政府釋放政治犯和放鬆對媒體控制的舉措,跟中國大陸形成鮮明對比,並對中國大陸造成了影響。在緬甸放鬆媒體和網際網路控制的消息10月下旬傳到中國大陸之際,中國大陸網民紛紛調侃說:連緬甸都對Facebook解禁了!剩下的只有中國大陸、朝鮮、古巴,伊朗;中國大陸可謂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澳大利亞《悉尼先驅晨報》11月30日發表記者林賽·默多克的報道,介紹了緬甸出現的內政外交變化的內因。報道說:「緬甸呈現出這種不同尋常的變化步伐,其背景是跟中國關係冷淡。在今年9月,緬甸一位高級官員和軍隊前軍官在報紙上發表文章,敦促其他國家要對新總統吳登盛有耐心,因為他在試圖解決根深蒂固的政治、經濟和社會問題,同時又要防備那些對變革不滿的軍內強硬派。「這位緬甸匿名發表文章的高級官員寫道,『假如西方國家繼續對緬甸實行制裁,甚至增加制裁,就只能是迫使緬甸跟中國走得更近。我們不希望我們的國家成為中國政府的衛星國。西方國家不應當把我們逼到角落,讓我們別無選擇,只能越來越依靠中國。』」;「西方國家多年來的經濟制裁使緬甸處於鄰國大國中國的強大影響之下。中國的商人在緬甸上層當中建立了雄厚的關係網路,從而確保北京將持續在緬甸有高度的影響力。中國人在緬甸北部掠奪木材之類的自然資源,導致廣泛的森林毀壞。國際環保組織全球見證表示,儘管緬甸當局2006年下令禁止在那裡伐木,但那裡的伐木業持續增長。與此同時,中國移民工大舉湧入緬甸。在曼德勒等北方城市,中國人據估計佔了總人口的40%。中國的霸主地位也讓緬甸具有強烈愛國意識的軍方感到苦惱。軍方不希望緬甸變成任何一個國家的附屬國。」

鑒於緬甸的變化,日本及其盟國美國正在努力協調對緬甸的政策。日本主要的工商報紙《產經新聞》報道說:在希拉里國務卿訪問緬甸之際,「日美兩國政府在加強對緬甸政策的協調合作。鑒於緬甸自身也顯示了跟先前關係密切的中國拉開距離的姿態,希拉里國務卿將在玄葉光一郎外相12月訪美期間協調對戰略地位重要的緬甸的政策。對於中國來說,緬甸可以成為通往印度洋的一條捷徑,從而使中國到中東的海上運輸線可以避開馬六甲海峽。日本和美國如果參與緬甸的港口和公路幹線等基礎設施建設,就可以在外交上牽制中國。根據美國能源情報局的資料,中國大陸在上世紀90年代成為原油凈進口國。自那時以來,中國一直在謀划構築新的原油輸入通道,以便繞過馬六甲海峽,從印度洋經過陸地輸入原油。」

當希拉里訪問緬甸的時候,中國大陸官方也加強了金錢拉攏東南亞國家的攻勢。12月1日,外交部發言人洪磊呼籲西方放棄對緬甸的制裁。11月29日,大陸官方與柬埔寨參議院在金邊簽訂協議,將援助柬參議院建設造價4846萬元人民幣的辦公樓,並提供價值100萬元人民幣的辦公設備。但包括網易、新浪、中新網在內的門戶網站的這一報道都被刪除。外界評論,大陸媒體這次匆忙刪除金援柬埔寨的新聞主要是怕引起國內的民怨,特別是在贈送馬其頓校車引發眾怒的背景下。

外界評論,中國大陸與美國無法在亞洲共存的本質是專制與自由價值觀的衝突。緬甸文職政府這次也是民主轉向和遠離大陸官方同時發生的。緬甸的民主轉向表現在釋放政治犯和修改政黨註冊法。美國國務卿訪緬是對緬甸政府民主轉變的一個正面回應,如果緬甸進一步走向自由,西方取消對緬甸的制裁也會很快發生。

大陸官方將幾千萬人民幣援助柬埔寨和美國國務卿訪問緬甸形成鮮明的對比。美國對亞洲民主自由的外交可以說是「上順天意下應民心」,所以一個訪問,頂得上大陸官方几千萬人民幣。而希拉里僅僅向緬甸政府提出激勵措施,以敦促其擴大最近實行的改革。而且緬甸人民對希拉里的來訪及其推動該國的變革表示歡迎。

而且希拉里還表示:美國目前仍將實行制裁。儘管緬甸官員指責制裁使得緬甸曾經充滿活力的經濟陷於癱瘓,要求取消制裁。但希拉里說:「現在還沒有到可以考慮取消我們實施的制裁的時候,因為我們對一些政策感到持續擔憂,必須扭轉這些政策。不過,我們將認真考慮緬甸政府採取的任何步驟,正如我說過的,我們將會採取協調行動,因為我們想看到政治和經濟改革得以穩固,我對緬甸領導人說,在我們一起推進這一改革進程的過程中,我們當然會考慮放鬆和取消制裁措施。」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公民,請你不要拒絕民主,因為民主讓你活得有尊嚴和自由;如果你是一個富人,請你不要討厭民主,因為民主讓你的財富有更好的未來;如果你是一個既得利益者,請你不要敵視民主,因為民主讓你避免被報復清算的命運。

172

主題

5579

帖子

1650

積分

四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650
沙發
中國的中 發表於 2011-12-3 05:28 | 只看該作者
美國因為中國的威脅向緬甸示好?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7

主題

606

帖子

663

積分

貝殼網友五級

大學預科(二級)

Rank: 3Rank: 3

積分
663
3
sdwddnh 發表於 2011-12-3 15:58 | 只看該作者
當美國的好朋友的小國家不是找死嗎?
中國現在是不敢打,但不代表將來不打。
到時死的還是他們!果敢那裡殺的中國人肯定不讓他們白殺!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3 11:23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