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3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道學八問

[複製鏈接]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7-10 12:18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道學八問

摘自:崔自默——給北京道教協會學員的一次講座 "道學八問」


誰來學道?什麼是道?為什麼學道?何時學道?道在哪裡?怎樣學道?學道做什麼?道是否一成不變?


一,誰來學道?不僅僅是我們道家,只要是人,都需要學道。儒家與釋家也都講究「道」。禪家講「平常心是道」,儒家講「吾道一以貫之」,只是道家直接使用了「道」這個字。名與形式雖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內容,是「實」。文懷沙翁有「正清和」三字經,我也有個「三字經」,加上釋文也是33個字:誠、虛、凈,儒家尚誠心,道家尚虛心,釋家尚凈心,吾國文化貴乎教育並實行斯三心也。

二,「道」是什麼?恍兮惚兮,惚兮恍兮,道雖然存在,但不明確,它在有無之間。這種恍惚與朦朧的狀態,類似現代物理學講的「混沌」;雖然外表似乎無序,內部卻蘊涵著巨大的能量。巨大的能量,一定不是鬆散的,它應該是由精密的組織結構所化合形成。道,也是一種關係,是「有數存焉」,如何表述呢?我曾經把「道」定義為函數Y=f(x),用它來表述變數之間的一定的數理關係。《易經》的「易」,就是變數,是無常。對於看似簡單的問題,我們之所以還要反覆研究、不斷完善,就是因為其中的變化性。中國的哲學是「負的方法」,無中生有,你不能絕對確定道是什麼,但你可以相對體會道不是什麼。求道,要適時地採取間接的方法,委曲求全、曲則直,不能沉溺於概念的解釋。當然,概念也很可怕,比如「死」;「不知生焉知死」,不知道什麼是死卻很畏懼死,其實是畏懼「死」這個概念而已。

三,為什麼學道?《中庸》開篇即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通過理解「道」,「導」與「教」,我們可以改善心態,改變思維與行為習慣,從而改善生存狀態,在現實與理想之間,走完一條浪漫之路。要水到渠成,才心安理得。傳統文化講究「中庸之道」,「中庸」與「道」緊密關聯。那個用以判斷左右的中間的哪個臨界點,一個沒有大小的點,多麼難以把握,何況它還是動態的。

四,何時學道?《中庸》的開篇接下去又說,「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道」涵義精微,所以時刻需要揣摩。「朝聞道,夕死可也」,誰敢說自己真的「知道」了。雖然要求無欲而剛、知足常樂,但對「道」的追求,應該是勇猛精進的,時刻不能離身。「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光明與黑暗同在,作用力反作用力等價。「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古文《尚書·大禹謨》里這句話很重要。人心不古、叵測、可怕,但自己的惰性與惡習也同樣可怕,「旋出旋入」,所以不能疏忽,需要遵照《湯泉銘》所教導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活到老學到老,「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永遠是開始,永遠無所謂晚。

五,道在哪裡?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不可方、大道甚夷,道可以無遠弗屆,可以很「形而上」,同時也可以很「形而下」,道在瓦甓、道在矢溺。道不自器、道不遠人,人心自遠,會心處不必在遠,道就在身邊,不必遠求。好高務遠、緣木求魚,事倍功半,徒勞無功。

六,怎樣學道?學問、問學,我講「三心二意」:安心,用心,放心;注意,滿意。《莊子》說「用志不分乃凝於神」,專心即專業,業精於勤。熟能生巧,技進乎道,然後希望通透、達觀。先注意,而後才能滿意,不小心會走向歧途。小容器容易滿溢,大器謙和,虛懷若谷。心胸廣大,能盛天下。天地無私以覆以載,無私就是道德。道德是幸福,它已不僅是社會倫理範疇的,更是世界觀與方法論的。

七,學道做什麼?接著上面《中庸》的句子,是:「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把握了道,遵循客觀規律,就能左右逢源。要努力去做中和的事情,為社會和諧做貢獻。「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好東西自己接受,同時推而廣之,不能自私。道理也好,養生也好,藝術也好,要自達而達人,自利而利人,自娛而娛人。個人對於集體而言,只是一個零件,再重要的零件脫離集體組織,就什麼也不是。

八,道是否一成不變?這個問題不難回答。既有的基本的科學法則、公理、邏輯、數學,我們應該遵循,那是我們行為和思維的基礎,但是,天下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我們應該有科學的發展觀。問題雖然最終難以一律、難以絕對清晰化,但在具體問題面前,在辨證、二分法之後,還要繼續分析、繼續細緻。「具體而微」,是道。自然物理應如此,社會人生也應如此。窮則思變,變則通,通則達。孔子講人生箴言,一個字「恕」,那也是商量的態度,沒有武斷。學問是商量出來的,商量的過程既符合科學精神,也屬於藝術的狀態,其樂融融。「無為而無不為」,整個過程,是隨緣應物、見機行事的,是自然而然的。

道,是可變的,可大可小,那麼大小又是如何判斷的呢?當然是尺度、標準。大與小的區別,如果只在二維平面之內,就還簡單些;假如在三維空間內,就複雜多了。近處大,遠處小,大與小受到空間距離的影響。距離,既是物質的、客觀的,也是精神的、主觀的。「心遠地自偏」,「貧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可見遠近與大小,都有相對性。物質與精神、客觀與主觀、物與我,都有相對性。《老子》講「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佛家講「退步原來是向前」,都是人生的主觀態度,是樂觀的浪漫的思維方法,主動地接納這種相對性。實際上,在茫茫宇宙中,已經無所謂前後左右與上下東西。「至大無外,至小無內」,內與外這兩個集合與概念,也是相對的,所以「方外之家」也是相對的,根本還在於心態和修為,不在於外表形式。

再具體一點,面對同樣一個東西,在幾乎同樣的距離上,採取不同的角度觀察,結論就不一樣。所有的觀點,都是偏見。對於「象是什麼」的問題,所有的人都是盲人。說「一個比一個高」等於說「一個比一個矮」,說「一個比一個漂亮」等於說「一個比一個丑」,事實上,A>B>C與C<B<A是等價關係,但兩種陳述方法因為次序不同,也發生了感性的差異。

說法不同,感受就有差異,那麼究竟應該怎麼說呢?《易經》講「三才」,即天、地和人的綜合因素,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講究條件。「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站在最高的境界下觀照,而不是簡單的俯視。照見不是看見,而「最高」則是一個極限值、理想值。不同的容器,體積器量自有大小差別,雖然它們各自盛滿時都是各自體積的100%;100%這個「數」是平等的,但它們的容積之「量」是不平等的。「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草與樹都是植物,但不平等。不平等,是照顧到了彼此固有的差異,是大平等;講究一律平等,是一刀切,反而是不公平。

諸家宗教學說,世界觀基本差不多,都是提倡善道,只是方法論不同。目的地一樣,走的路徑不同,效果就差多了。當然,各家學說,都可以看作反映「本體」的一個影子;在不同的角度觀看,或者用不同的光源照射下,形象自有差別。再譬如爬山,不管從哪條路攀登,只要到了最高度,就一定會面。最高境界的哲學和智慧,一定能融合其他各種流派,不會彼此發生矛盾,否則就還都在半路上。方法論的問題,有時關鍵在於科學不科學。不科學的判斷,往往是不客觀的,還因為缺乏標準。沒有坐標系,就無法判斷正數和負數;沒有方向、地圖、地址,就無法尋找某個目的地。

良知(conscience),是大家共同擁有的科學認識。迷信與科學的區分,是動態的。科學與迷信的臨界點,是變化的:未知之前是迷信,已知之後是科學。毛毛蟲與蝴蝶、蝌蚪與青蛙,都是一個東西,只是它們在不同階段形象不同、顯相不同。

人類脫離原始與野蠻,走向文明與文化。文化的含義非常大,我講究「有用的文化」,就是注重實效,實事求是。掌握了很多知識、常識,卻不解決實際問題,不但自身問題解決不好,還不能與別人和諧相處,很糟糕。如果把「道」簡單地理解為道理、規矩與法則、秩序的話,那麼我們還是從日常開始,從當下開始,用恰當的方法恰當地解決恰當的事情。那麼,怎樣才算是「恰當」的呢?好比我們吃飯、喝酒、睡覺,沒有不行,過度也不行。適可而止,過猶不及。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沙發
Djogchen 發表於 2011-7-10 12:48 | 只看該作者
沾衣十八跌!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3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7-10 12:5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2樓 的帖子

佛家女弟子練道家功夫?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4
Djogchen 發表於 2011-7-10 12:54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3樓 的帖子

你錯了!是武當全真派的道家女弟子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5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7-10 12:56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7-10 12:57 編輯

回復 Djogchen 4樓 的帖子

那衣服像是佛教的也。故而稱佛家女子了。道教的,好像都是灰色一類的。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

主題

3131

帖子

1168

積分

一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1168
6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7-10 17:1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Djogchen 2樓 的帖子

據我看,中國武術以花拳綉腿居多;想學實戰的武術,應該去學泰拳。
清涼安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07

主題

4452

帖子

2541

積分

六星貝殼精英

Rank: 4

積分
2541
7
jiandao 發表於 2011-7-11 01:06 | 只看該作者
Dhammapala 發表於 2011-7-10 04:19
回復 Djogchen 2樓 的帖子

據我看,中國武術以花拳綉腿居多;想學實戰的武術,應該去學泰拳。

中國武術不只以花拳綉腿居多,而且有據說5000年,甚至上萬年的玄學根基,哈哈~~~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484

主題

8128

帖子

9368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368
8
Djogchen 發表於 2011-7-12 07:39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5樓 的帖子

不一定是灰色的吧?



我手寫我心!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9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7-12 10:47 | 只看該作者
道講的是陰陽相濟,所以是古代哲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10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1-10-19 10:41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樓 的帖子

為什麼解釋道教要多次提到《中庸》?那不是孔夫子的嗎?
放你去飛 我給你翅膀 放你去飛 尋你的天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1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0-19 14:39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雲海暖流 於 2011-10-19 14:42 編輯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1-10-19 10:41
回復 雲海暖流 1樓 的帖子

為什麼解釋道教要多次提到《中庸》?那不是孔夫子的嗎?


孔夫子也拜過老子為師,儒也是源自道。道為自然,儒為世俗。

《中庸》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小戴禮記》亦稱《小戴記》,即《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聖。戴德選編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後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聖選編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捨,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註解,後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並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2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10-20 08:37 | 只看該作者
道就是DOOR,門也。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294

主題

2萬

帖子

1萬

積分

六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10304
13
隔岸觀火 發表於 2011-10-20 08:39 | 只看該作者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0-19 01:39
孔夫子也拜過老子為師,儒也是源自道。道為自然,儒為世俗。

《中庸》是《小戴禮記》中的一篇。《小 ...

對儒家沒研究,不敢亂說。但西方的「耶教」一定是出自「道」家,因為「耶」字是兩個耳朵,代表兩個月亮,也就是太極圖。
而且聖經里也有「太初有道」的經文。
海外存知彼,天涯若此屏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14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1-10-20 11:00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1樓 的帖子

俺覺著吧,那第二段還是沒說清楚到底啥是個道啊?「中庸之道」的道也是呀?
放你去飛 我給你翅膀 放你去飛 尋你的天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5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0-20 15:00 | 只看該作者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1-10-20 11:00
回復 雲海暖流 11樓 的帖子

俺覺著吧,那第二段還是沒說清楚到底啥是個道啊?「中庸之道」的道也是呀?

第二段只是說《中庸》的出處而已。什麼是道?你看看《道德經》就清楚了。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16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1-10-21 10:52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自由之靈 於 2011-10-20 21:55 編輯

回復 雲海暖流 15樓 的帖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道就是那麼一種說不出來的。。。。。。「得--奧--」
放你去飛 我給你翅膀 放你去飛 尋你的天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17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0-21 15:38 | 只看該作者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1-10-21 10:52
回復 雲海暖流 15樓 的帖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倒是。「道」,玄一點是「萬物之源」。通俗點是「道」就是「自然」。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2

主題

5824

帖子

3981

積分

一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3981
18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1-10-21 21:23 | 只看該作者
回復 雲海暖流 17樓 的帖子

哦,可能還包含了一些自然規律?其實我也挺喜歡多知道一些道教的。這裡老美都挺尊崇的,時不時地引用一兩句老莊的話。俺也想多學點,不致於顯得沒文化。哈哈。。。多來介紹一些道教吧!
放你去飛 我給你翅膀 放你去飛 尋你的天堂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319

主題

2萬

帖子

9284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9284
19
在美一方 發表於 2011-10-21 21:24 | 只看該作者
閱。。。。。。。。。。。。。。。。。。哦,是越過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562

主題

6453

帖子

8959

積分

五級貝殼核心

Rank: 5Rank: 5

積分
8959
20
 樓主| 雲海暖流 發表於 2011-10-23 07:44 | 只看該作者
自由之靈 發表於 2011-10-21 21:23
回復 雲海暖流 17樓 的帖子

哦,可能還包含了一些自然規律?其實我也挺喜歡多知道一些道教的。這裡老美都挺 ...

俺今年在此版也轉了幾篇。不過想了解,有時間還是要讀道藏。老美們引用的可能多出自《易經》或《道德經》

http://www.byscrj.cn/jmm/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 ... mp;highlight=%B5%C0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 ... mp;highlight=%B5%C0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 ... mp;highlight=%B5%C0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 ... mp;highlight=%B5%C0

http://my.backchina.com/forum.ph ... mp;highlight=%B5%C0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10-23 01:32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