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可親

回復: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中國農民的生存狀況得到中央重視:沒有尊嚴 暫不仇富(圖)

[複製鏈接]

1萬

主題

4萬

帖子

2萬

積分

版主

倍可親榮譽終生會員(廿級)

Rank: 7Rank: 7Rank: 7

積分
24467
跳轉到指定樓層
樓主
Hanxin 發表於 2011-11-29 23:49 | 只看該作者 回帖獎勵 |倒序瀏覽 |閱讀模式
2011/11/29  消息來源:南方日報



  11月25日,湖南省新寧縣飛仙橋鄉戴家村65歲的鄧大媽開始開園採摘臍橙。 新華社發


  昨日,我國首個《中國農民狀況發展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在京發布。該《報告》由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根據調研成果撰寫。調研範圍涵蓋了31個省、270個村莊,共獲取了4794戶農戶的問卷信息。《報告》從農民出發,研究農民眼中的國家和社會以及農民的政治參與。這些調研報告都已呈送給了中央有關部門,還有不少報告為中央領導所批示。

  《報告》顯示,農民對貧富差距感受頗深,但暫時鮮有仇富心理,對未來比較樂觀;農民對與自身利益關係不大的國家大事不太關注,政治參與度有待提高;此外,農民的尊嚴感可能下降,鄉鎮幹部有疏遠群眾的趨勢。

  「中南海擔憂聽不到基層的、農民的聲音,也擔憂好的政策出不了中南海,落實不到基層和農民中去。該報告是為了把中南海和農民聯繫在一起,讓中南海更多地聽取到農民的聲音。」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院長徐勇教授說。

    關鍵詞:尊嚴農民的尊嚴感或繼續下滑

  在與有錢人、政府官員、醫護等專業人員交往中,農民的尊嚴感很低。農民的社會地位有待繼續提高

  2010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之後,社會各界對「尊嚴」展開了熱議。《報告》顯示,農民的尊嚴感趨於一般水平,既不認為自己活得很有尊嚴,也不認為其尊嚴感程度低。其中,年長者的尊嚴感明顯高於年輕人,收入較高者認為自己「活得有尊嚴」的比重高於收入較低者。過半的受訪者認為農民是社會的弱勢群體,比其他人低一等,對自己的身份認同感持消極態度,務工者和務農者持這一看法的比重更高。《報告》還指出,在與有錢人、政府官員、醫護等專業人員交往中,農民的尊嚴感很低。農民的社會地位有待繼續提高。

  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鄧大才認為,隨著時間推移,年輕人逐漸成為農村的主力軍,在貧富差距、城鄉差距逐步拉大、幹群關係愈加疏遠的影響下,農民的尊嚴感可能出現下滑勢頭。政府、社會要在保障農民尊嚴方面作出更大努力,特別是在提升農民社會地位、提高專業技能水平、轉變人們對「農民」的看法等方面採取更多有益的舉措,使其真正「活得有尊嚴」。

  由於基層幹部是農村各項事業的中堅力量,對基層治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農民對基層幹部評價如何、對基層幹部的工作是否滿意都影響著黨群關係和鄉村治理。《報告》顯示,農民對鄉鎮幹部的知曉度遠不如村幹部,且對基層幹部工作的滿意度不高,對村幹部和鄉鎮幹部工作的滿意率分別為57.8%和43.9%。農民對村幹部的能力評價較低。村幹部現有能力距離農民的期望仍有較大差距,村幹部能力亟須大力提升。

    關鍵詞:自治政治參與意識淡薄

  由於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沒有跟上,目前的村級選舉有異化現象,選舉成了某些人爭權奪利的工具,賄選情況時有發生,村民自治有空殼化趨勢

  《報告》顯示,農民對國家大事選擇性關注,對與自身利益直接相關的國家大事最感興趣,反之則不太關注;農民對鄉鎮的政治參與度最低,對村民選舉參與度最高,政治參與度有待提高。

  徐勇表示,村委會選舉是村級民主的起點,然而由於民主管理、民主監督沒有跟上,目前的村級選舉有異化現象,選舉成了某些人爭權奪利的工具,賄選情況時有發生,村民自治有空殼化趨勢。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制度要細化、程序化,要轉換體制機制,適應經濟社會的變化,豐富民主形式,要在民主實踐中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民主素質。重心則要放在民主管理上。

  此外,農民的政治參與還存在著八個方面的問題:政治知曉途徑單一、政治參與意識淡薄、政治參與能力不足、區域的政治參與不平衡、低收入者參與度低、青年人政治參與度低、務工群體政治參與度低、女性政治參與度低。

  鄧大才建議,從完善制度建設、發展農村經濟、提高文化素質、加強信息建設、提升農民地位五個方面入手,從而促進並擴大農民有序的政治參與。

  國家「十二五」規劃中的民生、農業現代化、新農村建設等發展規劃多處涉及「三農」問題。然而《報告》顯示,農民對「十二五」規劃的知曉度與了解度都處於較低的狀態。僅有50.8%的受訪者表示「聽說過」,目前農民對國家「十二五」規劃的知曉度與了解度都還較低,國家政策難以「入戶」。

  

  關鍵詞:信心對社會問題能正確對待

  對於新農村建設,對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現在一些熱點、焦點問題,農民都是能夠比較正確地對待的

  然而從總體來看,農民對未來相對比較樂觀。《報告》顯示,農民對國家發展很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的比例之和達到89.7%;對建成法治社會表示很有信心和比較有信心的比例之和達到71.7%。

  《報告》指出,相對於對國家發展的信心而言,農民對法治社會的信心還比較低。這可能與法治社會的建設相對於國家發展更具體,與農民日常生活關係更緊密有關。對於建成法治社會的信心,農民往往基於基層法治的現狀來作出評價,對現狀的不滿會降低對未來的預期;而對國家發展的預期,可能相對較為抽象,農民傾向於從過去與現在的對比中來看未來。

  鄧大才說,中國的主體是農村,中國人的主體是農民。長期以來,以農民為主體的中國人創造了舉世矚目的「中國奇迹」。放眼未來,農民的信心或許能夠「左右」國家的走向。農民對未來的信心情況可能與其對國家政策等的了解有一定相關性。要加強國家政策、法律法規在農村的宣傳力度,讓農民更加了解國家的發展情況。

  鄧大才說,農民的心態現在還是比較健康、比較理性的。對於農民來說,第一很實際,第二他們很理性,第三是農民的心態很健康,第四我覺得農民很感恩。對於新農村建設,對社會各方面的發展,特別是現在一些熱點、焦點問題,農民都是能夠比較正確地對待的。但是,這種健康理性心態是暫時的,如果今後貧富差距拉大、損害農民的權益等問題不能得到解決,可能這種健康理性的心態就會發生變化。所以我希望國家正確引導輿論,同時把最真實的一面,客觀、科學的研究成果,向社會公布,讓大家了解事實。  
一個人沒有了知恥之心、羞惡之心,沒有了負罪意識、懺悔意識,也就意味著他的人性泯滅。一個失去了恥感和罪感的民族,一個底線倫理崩潰了的民族,即使能在某些領域造成暫時的泡沫式強大,但它不可能創造真正的文明。

24

主題

500

帖子

850

積分

貝殼網友七級

Rank: 3Rank: 3

積分
850
沙發
司徒恭平 發表於 2011-11-30 14:40 |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司徒恭平 於 2011-11-29 22:41 編輯

農民是人民的主體,農民一向很容忍,所以封建王朝持續了兩千年;一旦農民不容忍了,又會社會失控,天下大亂,改朝換代。所以要長治久安就要使農民改變習慣,變得不那麼容忍,一種民主法治式的不容忍,中國才能穩定發展、整體富足。
半尺瑤池守寸芯,淺著柔綠弄長巾。典雅不伐蘭花骨,奔放猶含粉桃筋。
回復 支持 反對

使用道具 舉報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回帖 登錄 | 註冊

本版積分規則

關於本站 | 隱私權政策 | 免責條款 | 版權聲明 | 聯絡我們

Copyright © 2001-2013 海外華人中文門戶:倍可親 (http://big5.backchina.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程序系統基於 Discuz! X3.1 商業版 優化 Discuz! © 2001-2013 Comsenz Inc.

本站時間採用京港台時間 GMT+8, 2025-8-6 01:00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